馬拉松後半程掉速?其實你可以有效提速的!

2020-12-09 騰訊網

收穫PB,馬拉松當中速度尤為重要。但是對於大多跑馬者來說,在跑馬後半程,尤其是30公裡以後掉速的情況時有發生。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掉速的情況,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速呢?

跑馬後半程為什麼會掉速?

對於大多跑馬手來說,掉速主要由以下6個原因造成:

跑量不足

專業選手每個月800公裡,而大多數跑者平時也就三四百公裡甚至更少,那麼後馬拉松半程出現掉速的情況也不足為奇。而且一般來說,備戰一場馬拉松比賽的時間為2-4個月,在這期間,你至少需要跑4個30公裡以上的LSD。

訓練方式出問題

很多業餘選手都懂得每周進行LSD訓練,30km、35km的距離每周都會進行,但實際比賽過程中,卻發現後程仍然會出現明顯的掉速,這是因為平時訓練和比賽中所用的配速有偏差。

所以,在一個完整的馬拉松備戰周期中,LSD應放在早期進行,積累有氧耐力,在訓練中後期,一定要進行比賽配速跑或者乳酸跑的練習。高質量的跑步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跑量上的不足!

配速不合理、補給不足

整個跑馬過程中先快後慢是大部分業餘選手的通病,很多人認為整個馬拉松都是以勻速跑下來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在整個的運動過程中都是有速度的細微變化的。

建議平時有一定跑步基礎和跑量,但對配速制定比較迷茫的跑友,以耐力係數4.65做為預定配速,賽前可進行該配速的專項訓練。比如,萬米40分,那麼馬拉松可按40*4.65=186分鐘進行,即4分25秒/km。

對於比賽過程中的補給,只需做到逢站必補,飲料站多補,用水站少補即可。

跑齡短

這個原因可能會被忽視,有些人身體好,天生速度快,一上來就跑馬拉松,而且跑量很大,但發現成績卻不咋地,後程仍會掉速。

根據觀察發現,有氧能力的提高不僅靠跑量,也靠跑齡,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初跑者跑量再大,也難以達到一名老手的耐力水平。或者說,跑齡可以彌補跑量的不足。

賽前準備不足

賽前準備包含多種,狀態調整、飲食、睡眠等都要考慮進去,一般賽前7-10天可逐漸減少跑量,賽前1-2天只需輕鬆活動即可。飲食方面,其實並沒有太大講究,多主食、吃飽、忌油膩、辛辣即可。這裡重點提到下,賽前一天糖原補充極其重要,甚至重於訓練!

天氣原因

以上五點是主觀因素,但是天氣因素,就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了。在比賽當天如果氣溫過高或過低致使後半程掉速,也不要強行加速,安全完賽最重要。

跑馬後半程如何有效提速?

跑友們參加馬拉松當然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績,那麼了解了跑馬後半程掉速原因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訓練,避免後半程掉速並有效提速。

步幅練習

是短距離的加速跑,慢慢開始,迅速加速到最快速度的95%,然後減速。每次練習的距離大約是50-100米。終點並不是跑多快,而是提高步頻。步幅練習可幫助改進跑步姿勢和動作,你可以在任何訓練開始時或結束後做這項練習。

快速衝刺跑

無論什麼距離的比賽,想要提高速度,速度訓練都是關鍵!這種100-300米的衝刺跑有助於提高速度,還可以拉伸肌肉並加大步幅。

長距離重複跑

重複跑的距離可安排為800、1600、2400米(操場的整數圈),也可安排在公園道路或長距離道路上進行。以預定的比賽配速完成其中的每一段距離,組間休息採用步行或慢跑的形式3-5分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以逐漸增加重複的組數,這是提高跑步速度的一個有效方法,但要注意每次都要以預定的比賽速度進行。

間歇跑

在兩組速度跑之間安排一定的休息時間。快速跑的距離可以是400米、1600米或其他距離。以1600米為例,跑8組,組間休息4分鐘。在休息時,根據身體感受,可以走也可以慢跑。在訓練前,要做合適的熱身練習。

變速跑

不一定是嚴格的結構化訓練,更像是速度遊戲。首先熱身,逐漸加速到略微吃力的狀態,然後保持速度,想跑多久跑多久;然後減速放鬆,再提速快跑。你可以使用地標、時間甚至感覺來計算跑量。因為你在不停地跑,它的實際難度會更大。變速跑訓練可以提高耐力。(更多跑步資訊請關注鵬友惠公眾號)

速度耐力

先選擇距離或時長,然後用計劃的比賽速度,或是更快的速度去跑夠距離或時間。在訓練開始和結束後,應當分別有兩三公裡的熱身跑或放鬆跑。跑步的速度,應當快過可以邊跑邊交談的運動強度。它可以幫你提高乳酸門檻,跑得更快,更輕鬆。

文末福利

我們將從關注鵬友惠的跑者中

連續5天

(互動時間:2020年11月13日-2020年11月17日)

每天隨機抽取1幸運粉絲,

贈送安德瑪UA速幹運動T恤1件

2020年11月18日公示中獎者名單,鵬友惠保留最終解釋權

關於跑步訓練、受傷康復

跑步裝備、賽事報名,賽記故事分享等問題

請添加小編微信諮詢

相關焦點

  • 如何避免馬拉松後程總是掉速跑崩?
    30公裡後掉速,帶來的不僅僅是成績上的不滿意,隨之而來的是與身體極限作鬥爭的痛苦。那麼作為業餘跑者,如何才能避免30km後掉速呢?這種運動能力斷崖式下降為什麼會發生,又如何有效克服呢? 全馬後程掉速的原因有哪些?
  • 馬拉松30公裡之後為什麼會掉速?這8個原因不可忽視!
    馬拉松比賽中,我們都知道會出現「撞牆期」,多發生在30公裡之後,開始出現嚴重掉速,其實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多半是跑者們前半程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前面跑得風聲水起,後面跑得痛不欲生。那這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的掉速呢?這8個原因不可忽視!
  • 最受歡迎的馬拉松配速指南——這樣做你才不會在32公裡之後狂掉速
    網上有篇流傳甚廣的文章,是上海業餘馬拉松高手滬天文寫的,叫《關於馬拉松30km後掉速問題的六大原因及建議》,想必很多跑馬拉松的業餘跑友都看過,並從中受益匪淺,還沒看過新跑友可以百度一下找來看看。首先我們從配速入手,簡單分析本次無錫馬拉松中幾位業餘跑友的情況:35km後掉速明顯,後半程比前半程慢7分鐘(這位跑友賽前目標應該是進300,因最後7公裡嚴重掉速功虧一簣)25km後掉速,30km後崩盤,後半程比前半程足足慢了約19分鐘(這位跑友賽前目標是進330,但45X的目標配速只維持了不到
  • 跑步初學者,如何完成自己的第一個半程馬拉松?
    其實,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大多數人都可以完成半程馬拉松比賽,關鍵在於使自己的身體提前為21.0975KM做好準備,並且不要過度運動或者受傷。 完成一場半程馬拉松的關鍵是始終保持足夠的跑量,使自己的身體習慣長時間跑步。跑步初學者可以從每周35到50公裡,然後逐漸發展到每周60到90公裡。 你可以計劃留出兩個月的時間來準備一場半程馬拉松。如果你現在可以跑完5KM,那麼經過兩個月時間的合理訓練,你就可以嘗試一場半程馬拉松。
  • 怎樣練才是有效的LSD?關鍵在於最後幾公裡
    可以鍛鍊肌耐力。馬拉松賽後程掉速、抽筋的一大原因就是肌耐力不足,這與肌肉本身反覆收縮後引起的疲勞,興奮收縮-偶聯功能出現紊亂有很大關係。LSD訓練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不足。3. 可以鍛鍊脂肪燃燒的能力,提高脂肪供能的比例,讓你在長時間的比賽中獲得更多的能量。
  • 全程馬拉松賽跑進4小時必備的幾項專業訓練
    1、LSD 可以長距離持續跑的身體2、配速跑 以穩定的配速持續跑的能力(和感覺)3、提速跑 在馬拉松比賽的後半程不掉速的能力4、肌肉訓練(補充訓練) 肌肉力量這4項能力對於全馬破四的訓練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我們以此看一下,除了慢跑之外,要達成SUB4的4項必要訓練吧LSD LSD的目的?
  • 無線中繼不掉速的解決辦法 無線中繼,不掉速
    好多朋友都覺得用無線路由器設置無線中繼後,網速會比主路由器慢一半,甚至更多。而隨著寬帶大提速,這個現象越來越明顯。要怎麼解決無線中繼掉線的問題?請往下看。用5G的高速率來做無線中繼連接,然後用2.4G做覆蓋,是最簡單有效的應對100M寬帶以內不掉速的最佳方式。滿屋都做到2.4G的強信號和全速度(最終速度還是要看你的接收設備的速率)。簡圖4:5G做無線中繼連接,再用5G做覆蓋,其實對於100M以內的寬帶,也不會掉速太多。因為高的速率,可以承載比它速度低的寬帶。
  • 勻速跑下4小時馬拉松的人可以說是入了科學跑步之道
    很多跑者從開始跑步,到能完成馬拉松,到有成績追求,總是會經歷一些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全馬4小時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可以把跑者分為「臨時跑一跑」和「系統訓練」兩個陣營。35歲之前男生跑進400大概率來看還是比價較簡單的,比較合理的組合,月跑量能有150公裡,基本上都毫無問題。
  • 跑馬拉松後半程掉速嚴重,心率卻不高,只因一點沒做好
    題記:42.195公裡的距離上,有上坡有下坡,如何做到不掉速,是每個跑者內心的願望。大多數人都是在前半段速度維持的很好,也都是按自己平時的預期去執行,但是到了後半段就開始突然掉速,有時候一點徵兆都沒有。這應該是很多一般跑者的感受,也是一般跑者與精英跑者之間最大的區別。這種掉速的直接感受就是:邁不開腿但是本身心率又不高。最終演變成棄賽或者是跑走結合的方式完成比賽。當然這並不算違規,但是對於跑者的賽事體驗上來說明顯要更差一點。
  • 馬拉松比賽後程跑姿慘不忍睹?國際田聯公布頂級選手前後程跑姿對比……
    馬拉松比賽是一項大強度長時間的極限運動,長達幾個小時比賽將導致巨大的能量消耗和明顯的肌肉疲勞。因此,在比賽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剛開始或者前半程,跑者普遍意氣風發,跑姿正常,但到了比賽後程,跑姿往往變形嚴重,歪七扭八,甚至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顯然這與跑者後半程肌肉疲勞,筋疲力盡有關。大眾選手是如此,精英選手能全程保持良好跑姿嗎?
  • 馬拉松比賽後程跑姿慘不忍睹!國際田聯公布頂級選手前後跑姿對比
    ,跑者普遍意氣風發,跑姿正常,但到了比賽後程,跑姿往往變形嚴重,歪七扭八,甚至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顯然這與跑者後半程肌肉疲勞,筋疲力盡有關。,我們下載了2017年倫敦田徑世錦賽男子馬拉松比賽的技術分析報告,通過這個報告,我們可以了解當今最頂尖馬拉松運動員的跑步技術特徵,其中也包括精英運動員比賽前後程跑姿對比分析。
  • 你完成人生第一次馬拉松跑過終點線之後你就有了個人第一個PB
    在馬拉松比賽中,最好保持相對平均的體能輸出,也就是說遇到上坡的時候適當放慢速度,下坡時略微提速。這麼做聽起來很自然,但是如果事先對賽道了解不足,上下坡會打亂你的節奏安排,破壞配速的感覺。眾所周知,柏林馬拉松的賽道被稱作「世界最快賽道」,這是因為它的賽道平直,起伏不大,丹尼斯·基米託、基普喬格等世界名將都曾在這個賽道上刷新了PB。
  • 58:01 | 半程馬拉松世界紀錄誕生
    ,並打破了男子半程馬拉松的世界記錄,這一成績比原世界記錄快了17秒。2010年裡斯本半程馬拉松,厄利垂亞的塔德塞跑出58分23秒的世界紀錄。2018年瓦倫西亞半程馬拉松,肯亞選手Abraham Kiptum 以58分18秒的成績打破了半程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將原紀錄提升了5秒。5秒用了8年的時間。而這次17秒的提升,竟然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
  • 馬拉松突擊訓練的小妙招
    10公裡是一種集合了速度、耐力和全程控制於一體的距離,盡全力跑10公裡,你一定能發現自己的短板。是後半程呼吸跟不上?速度上不去是因為大腿酸?跑到後半段腳踝累?步頻太低、步幅太小……無法維持長距離是對自己能力認識不清?……總之,一次10公裡快速跑,幾乎能把馬拉松現場可能遇到的各種身體問題都模擬出來。身體哪裡最先不舒服不適應,哪裡就是短板。跑完復盤感覺哪裡大不如前?哪裡就是需要著重關注的點。
  • 馬拉松成績突破4小時,三個指標搞定
    很多跑者從開始跑步,到能完成馬拉松,到有成績追求,總是會經歷一些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全馬4小時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可以把跑者分為「臨時跑一跑」和「系統訓練」兩個陣營。35歲之前男生跑進400大概率來看還是比價較簡單的,比較合理的組合,月跑量能有150公裡,基本上都毫無問題。
  • 馬拉松PB配速策略與防跑崩訣竅
    馬拉松成績證書通常會列出你的每個5公裡分段、以及最後一個2.195公裡分段的用時。我們也可以把整個比賽距離,只分成兩大分段:前半程和後半程。如果前半程用時比後半程少——前快後慢,就叫正分段;後半程比前半程快——前慢後快,則稱作負分段。負分段的好處是,它可以讓你的身體漸入佳境:關節得到充分潤滑,腎上腺素等有助於發揮體能的激素分泌到位,肌肉也進入最佳狀態。總之,這和大冷天啟動汽車時,最好先讓發動機低速運轉一陣非常相似。
  • 2019蘭州新區半程馬拉松賽
    2019蘭州新區半程馬拉松賽等你來報名!2019年 3 月 11 日,在福建廈門舉行的 2018 中國田徑協會馬拉松年度新聞發布會上,蘭州新區半程馬拉松賽成功斬獲「銀牌賽事」榮譽。同時,蘭州新區半程馬拉松賽事榮膺 2019 年「最美賽道特色賽事」。 長按識別二維碼
  • 完成半程馬拉松,你的10千米怎麼跑?
    在各地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中也會同時舉辦半程馬拉松,參加半馬的人數也相對參加其它距離的人數較多。因此,半程馬拉松成為現在跑者的主要跑步項目。半程馬拉松是一項新的挑戰,對於除入門者想要具備完成這項比賽的能力,從合理科學的訓練來看,應該至少持續訓練一年,每周跑步3~4次。在比賽準備階段的最後2個月,按照不同的情況,每周應該至少跑步3次或者更多。
  • 2019南部縣八爾湖半程馬拉松歡迎你參與
    貴重物品不要存放在包內(如手機、有效證件、現金、各種鑰匙、信用卡、掌上電腦等)。2、迷你馬拉松運動員不提供存衣服務。3、比賽當天起點處存衣服務將於鳴槍前15分鐘截止,請運動員做好時間安排。4、全程、半程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當日15:30前到各自終點指定存衣處領取個人存放物品。如超過領取時間沒有領取的,可於賽後5天內到賽事組委會領取。
  • 長距離慢跑雖好,但三個弊端影響提速!如何跑出完美的長距離?
    為什麼很多跑馬拉松的人在後半程容易出現撞牆現象?這是因為在後半程體內的糖原消耗得差不多了,而脂肪功能效率又低,體內能量供應不足,就會覺得腿像灌鉛了一樣邁不動。長距離慢跑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在整個過程中脂肪的供能比例比較高,長期在這種強度下訓練,可以大大提高脂肪的供能效率,從而避免馬拉松後半程因為缺乏能量而撞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