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馬拉松後程總是掉速跑崩?

2021-01-19 騰訊網

對於很多跑過馬拉松的跑友來說,都曾經歷過在比賽中後程跑不動的現象。所謂跑不動,不是心肺跟不上,而是腿腳似乎不太聽使喚,邁不動腿,有心無力的感覺,就是人們俗稱的「撞牆」。全馬比賽一般發生在30-35公裡左右,半馬比賽一般發生在15-18公裡左右。

跑崩的痛苦和大幅度超時完賽的遺憾,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打擊,甚至是會懷疑跑馬的初衷——為了減肥瘦身、為了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為了通過努力來證明自己,但最終是為了健康與快樂。

30公裡後掉速,帶來的不僅僅是成績上的不滿意,隨之而來的是與身體極限作鬥爭的痛苦。那麼作為業餘跑者,如何才能避免30km後掉速呢?這種運動能力斷崖式下降為什麼會發生,又如何有效克服呢?

全馬後程掉速的原因有哪些?

1.積累跑量不足

跑量不足可能是導致大多數人撞牆的主要原因。一般專業選手每個月跑量會在800公裡左右,而我們平時也就三四百公裡甚至更少,那麼後面的掉速也是理所應當。業餘跑者畢竟要上班,沒那麼多時間跑那麼大的量。

2.訓練方式有問題

很多業餘選手都懂得每周進行LSD訓練,30km、35km的距離每周都會進行,月跑量也不小,認為自己的有氧耐力已經沒有問題了,但實際比賽過程中,卻發現後程仍然會出現明顯的掉速,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如果平時只進行5分配速的LSD,比賽中卻需要以4分配速跑,那麼肌肉和心臟等身體器官都不能很好地適應。所以,在一個完整的馬拉松備戰周期中,LSD應放在早期進行,積累有氧耐力,在訓練中後期,一定要進行比賽配速跑或者乳酸跑的練習。

3.配速不合理,補給不足

配速前快後慢,早就被認為是業餘選手的通病。制定合理的配速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平時有一定跑步基礎和跑量,但對配速制定比較迷茫的跑友,賽前可進行該配速的專項訓練。從起跑開始,就嚴格按照該配速進行,千萬別隨大流起跑一興奮迅速衝出去。

有些跑友為了追求PB,不影響跑步速度,遇到補給站不會選擇補充能量。但其實這樣的做法,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你的比賽狀態。所以,對於比賽過程中的補給,要做到逢站必補,飲料站多補,用水站少補即可。

4.跑齡較短

有些人身體好,天生速度快,而且跑量很大,但發現成績卻不是很好,後程仍會掉速。因為有氧能力的提高不僅靠跑量,也是要靠跑齡的,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初跑者跑量再大,也難以達到一名老手的耐力水平。

5.賽前準備不足

賽前準備包含多種,狀態調整、飲食、睡眠等都要考慮進去,一般賽前7-10天可逐漸減少跑量,賽前1-2天只需輕鬆活動即可。飲食方面,其實並沒有太大講究,多主食、吃飽、忌油膩、辛辣即可。賽前一天糖原補充極其重要,甚至重於訓練。

6.天氣炎熱

以上五點是主觀因素,可以自己控制、調整,但這一點屬於客觀因素。一般氣溫在10-15度最適宜進行馬拉松賽,一旦溫度接近30度,對於跑的慢的來說,後程掉速效應會非常明顯,這時只能自己通過用水站的海綿自行降溫了。

如何才能改善這種情況呢?

1.提高跑力

提高跑力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積累一定的跑量和跑齡。了解跑齡和跑量對馬拉松成績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有氧系統包括攝氧、運氧、用氧能力、骨骼肌有氧氧化能力等等都需要經過長年的循序漸進的訓練與改造。

跑量的積累要循序漸進,一般原則是每周增加的距離不超過上周的10%。且馬拉松的訓練應該以慢跑為主,即月跑量的70%左右應該都是舒服的配速。

2.完善技術

馬拉松跑應做到核心穩定,重心挺拔,身體中立稍前傾;面、頸肌肉要放鬆,手半握、手腕、放鬆;雙肩自然下垂。正確的身體姿勢可幫助肌肉放鬆和為內臟器官的活動創造有利條件,並使跑的動作協調、有效、省力,降低耗氧量。

3.充分準備

俗話說完事具備只欠東風。這充分的準備工作就是祝你馬拉松順利完賽的東風。如果,準備工作不充分,不僅沒有東風,而且有可能東風變逆風。

飲食:這裡主要談賽前一餐,應吃平時習慣吃的易消化能夠提供高碳水的食物,且提前2到2.5小時,確保比賽時不會引起胃部不適。

睡眠:賽前應保證睡眠質量,尤其是賽前一天,做到早睡早起。為防止夜間入睡難,建議白天不要睡覺,並提前將一切事物提前安排妥當,免得心裡有事影響睡眠。

賽中補給:能量膠、鹽丸、水和飲料。建議按說明書進食能量膠和鹽丸即可,一般為賽前5~10分鐘吃一根能量膠,然後每隔40~45分鐘吃一根,天氣較熱時可以在10、20、30、37公裡處各吃一個鹽丸。水站和飲料站的補給策略為不漏一站。

賽道和天氣:賽道越複雜給預計配速帶來的困難越大,所以,要根據賽道情況做好功課。研究表明10~12度是進行全馬運動理想的溫度區間。超過此區間,溫度每上升4度,成績下降3%左右,且跑得越慢受溫度的影響越大。所以,應根據賽道和天氣情況做出及時調整,以免後半程出現降速。

總結

馬拉松比賽後程出現的跑不動、筋疲力盡的現象本質上是準備不充分、訓練不夠的表現。當然也會受到天氣、狀態等因素影響,即使專業運動員,馬拉松比賽後程還是會出現撞牆的情況。科學的訓練加上合理的補充糖才是避免撞牆的最好武器,刻苦的訓練是提升能力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關焦點

  • 30公裡後跑崩,究竟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馬拉松30公裡過後會跑不動?如果能真正地弄清這個問題,那麼離你前慢後快地跑完馬拉松就不遠了。 專業選手這樣的大跑量後面都會掉速,普通跑者沒有積累跑量跑崩就是必然的了。 2、訓練方式有問題 此方式為馬拉松進階跑者需要了解的。
  • 馬拉松後半程掉速?其實你可以有效提速的!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掉速的情況,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速呢? 跑馬後半程為什麼會掉速? 對於大多跑馬手來說,掉速主要由以下6個原因造成: 跑量不足 專業選手每個月800公裡,而大多數跑者平時也就三四百公裡甚至更少,那麼後馬拉松半程出現掉速的情況也不足為奇。
  • 馬拉松PB配速策略與防跑崩訣竅
    ,否則後面很容易跑崩!筆者也經常犯這種前快後慢的毛病,結局總是:跑到一二十公裡就感覺越來越吃力,配速難以維持,不得不苦苦支撐;到頭來還是越跑越慢,最後往往要灰溜溜地走路。那種跑崩的感覺,實在是糟糕透頂。
  • 馬拉松比賽後程跑姿慘不忍睹!國際田聯公布頂級選手前後跑姿對比
    ,跑姿正常,但到了比賽後程,跑姿往往變形嚴重,歪七扭八,甚至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顯然這與跑者後半程肌肉疲勞,筋疲力盡有關。,在一定範圍內的掉速是允許的,也是正常現象,因為馬拉松消耗巨大,後程體力下降很普遍,而如果掉速太多,則是能力不足,精疲力盡的表現。
  • 大眾跑者的間歇跑該如何跑
    一提到間歇跑,很多大眾跑者會覺得這是專業跑者的事,我們只是健康跑,這麼「高逼格訓練」不屬於我們,不過,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成熟的跑者,間歇跑是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間歇跑該怎麼跑?網上有很多訓練方法,通常是採用400米或800米一組的方式。
  • 馬拉松比賽後程跑姿慘不忍睹?國際田聯公布頂級選手前後程跑姿對比……
    這項研究是如何做的?2017年倫敦田徑世錦賽馬拉松比賽與每年4月舉行的倫敦馬拉松賽完全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大眾跑者後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速,在一定範圍內的掉速是允許的,也是正常現象,因為馬拉松消耗巨大,後程體力下降很普遍,而如果掉速太多,則是能力不足,精疲力盡的表現。大眾選手是如此,那麼精英選手呢?
  • 最受歡迎的馬拉松配速指南——這樣做你才不會在32公裡之後狂掉速
    網上有篇流傳甚廣的文章,是上海業餘馬拉松高手滬天文寫的,叫《關於馬拉松30km後掉速問題的六大原因及建議》,想必很多跑馬拉松的業餘跑友都看過,並從中受益匪淺,還沒看過新跑友可以百度一下找來看看。首先我們從配速入手,簡單分析本次無錫馬拉松中幾位業餘跑友的情況:35km後掉速明顯,後半程比前半程慢7分鐘(這位跑友賽前目標應該是進300,因最後7公裡嚴重掉速功虧一簣)25km後掉速,30km後崩盤,後半程比前半程足足慢了約19分鐘(這位跑友賽前目標是進330,但45X的目標配速只維持了不到
  • 馬拉松30公裡之後為什麼會掉速?這8個原因不可忽視!
    馬拉松比賽中,我們都知道會出現「撞牆期」,多發生在30公裡之後,開始出現嚴重掉速,其實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多半是跑者們前半程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前面跑得風聲水起,後面跑得痛不欲生。那這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的掉速呢?這8個原因不可忽視!
  • 跑馬拉松後半程掉速嚴重,心率卻不高,只因一點沒做好
    題記:42.195公裡的距離上,有上坡有下坡,如何做到不掉速,是每個跑者內心的願望。大多數人都是在前半段速度維持的很好,也都是按自己平時的預期去執行,但是到了後半段就開始突然掉速,有時候一點徵兆都沒有。這應該是很多一般跑者的感受,也是一般跑者與精英跑者之間最大的區別。這種掉速的直接感受就是:邁不開腿但是本身心率又不高。最終演變成棄賽或者是跑走結合的方式完成比賽。當然這並不算違規,但是對於跑者的賽事體驗上來說明顯要更差一點。
  • 馬拉松比賽中,經常聽到「跑崩了」是什麼意思呢?
    馬拉松從實行全民參與以來,每年的報名人數簡直就是翻倍增長,2018年的上海國際馬拉松報名人數達到了137965人,而參賽規模只有30000人,這樣的數字背後也反映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熱愛跑步而加入到馬拉松大軍中來,但是很多的業餘跑者因為平時的訓練量不夠,肌肉力量跟不上,尤其是沒有跑步經驗的新人,
  • 國際田聯公布頂級萬米和馬拉松運動員跑姿對比:跑姿背後的邏輯是……
    這項研究是如何做的?2017年倫敦田徑世錦賽馬拉松比賽與每年4月舉行的倫敦馬拉松賽完全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大眾跑者後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速,在一定範圍內的掉速是允許的,也是正常現象,因為馬拉松消耗巨大,後程體力下降很普遍,大眾選手是如此,那麼精英選手呢?
  • 馬拉松訓練~配速跑~如何提升馬拉松跑的速度和效率
    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賽事,通常採取勻速跑的策略,要想安全高效地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最佳節奏和配速,穩定的配速是安全完賽的關鍵,馬拉松配速跑訓練可以幫助到你,一個優秀的馬拉松跑者通常具備很好的配速控制能力,保證他們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完賽。
  • |馬拉松|跑者|慢跑|極限運動_網易訂閱
    2019年的廈門馬拉松我30公裡後就跑崩了,後面十二公裡完全跑不起來,腳踝痛得厲害。結果607關門時間完賽,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系統訓練,而且那時又頻繁參賽,對自己水平估計過高了。  從圖片看得出當時我是怎樣的痛苦和絕望。
  • 訪無錫馬冠軍李子成:三連冠背後總結的給大眾跑者2點建議
    前半程大家用時在65分30秒,後半程用時竟然為69分多,李子成說自己想到了後半程會有所掉速,但沒想到會掉那麼多,也就是說自己後程能力還是顯得不足或者說前程拼得太兇。李子成表示:國際上精英選手一般後程不怎麼掉速,掉速也就掉20-30秒左右,但這場比賽自己掉速達到了四分多,說明自己也並沒有恢復到最佳狀態,最終也比較遺憾沒有能夠跨入213以內,所以總體而言,李子成對於這場比賽談不上十分滿意。
  • 馬拉松成績如何突破4小時?三個指標搞定!
    這幾個檔位都有一些從量變到質變過程、類似於門檻的東西,期間的體會也大不相同,之前,我寫過一篇如何突破330,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400這個門檻。很多跑者從開始跑步,到能完成馬拉松,到有成績追求,總是會經歷一些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全馬4小時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可以把跑者分為「臨時跑一跑」和「系統訓練」兩個陣營。
  • 馬拉松成績在430左右的跑者想要跑進400,如何訓練,才能達成所願
    眼下,通過跑步鍛鍊身體的人越來越多,而隨著跑量和跑齡的增長,跑者們的跑步能力也會隨之水漲船高。於是,有很多跑者不再滿足於每天只跑十公裡,二十幾公裡的距離,開始去嘗試馬拉松。而馬拉松是極限運動,它對跑者的體能、耐力、意志力等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 馬拉松:30公裡以後怎樣跑才好?
    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如何跨過極點顯然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為真正的馬拉松,是從30公裡以後,確切地說,35公裡以後才開始的,這個時候,全憑意志力奔跑,那種苦澀的滋味永遠只有自己懂。我來給大家描述一下,35公裡以後會遇到症狀:1、糖原枯竭。
  • 馬拉松成績突破4小時,三個指標搞定
    這幾個檔位都有一些從量變到質變過程、類似於門檻的東西,期間的體會也大不相同,之前,我寫過一篇如何突破330,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400這個門檻。很多跑者從開始跑步,到能完成馬拉松,到有成績追求,總是會經歷一些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全馬4小時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可以把跑者分為「臨時跑一跑」和「系統訓練」兩個陣營。
  • 你是如何跑崩的?
    無論你是拉爆全場的體育場制霸者,還是菜到摳腳的划水黨,其中大部分的跑者都曾因為跑崩了而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天氣太熱了會跑崩,海拔太高了會跑崩、風太大了也會跑崩、溼度太大更會跑崩,所以,如果你有一個只在氣溫25℃、風力2級以下、溼度50%左右的好天氣才肯出門跑步的跑友,希望你不要嫌棄他,他只是怕跑崩(Ta jiu shi lan)。總之,大到地理環境,小到一雙跑步的襪子,任何讓你身體產生不適感的事物都可能是引發你跑崩的罪魁禍首。
  • 跑步初學者,如何完成自己的第一個半程馬拉松?
    半程馬拉松作為一個介於10KM和全程馬拉松之間的組別,既滿足了跑者10KM的意猶未盡,又沒有全程馬拉松那麼艱難,這就是為什么半程馬拉松這個組別深受跑者喜歡的原因,那麼,一名跑步初學者,該如何完成自己的第一個半程馬拉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