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30公裡以後怎樣跑才好?

2020-12-26 跑者劉楚楚

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如何跨過極點顯然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為真正的馬拉松,是從30公裡以後,確切地說,35公裡以後才開始的,這個時候,全憑意志力奔跑,那種苦澀的滋味永遠只有自己懂。我來給大家描述一下,35公裡以後會遇到症狀:

1、糖原枯竭。

2、身體脫水。

3、心率飆升。

4、大腦疲勞。

5、體溫升高。

6、肌肉疲勞。

7、呼吸緊促。

8、腳步沉重。

以上症狀,我們俗稱「撞牆」!不管是專業大咖,還是業餘愛好者,由於體能消耗,到了30公裡以後,都會面臨撞牆的困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之道,提升體能,讓肌肉變得耐扛。具體方法如下:

1、備戰馬拉松期間,要多拉幾次長距離慢跑,一周一次,25~27~30~35公裡,以此循序漸進,慢慢深入極點,體驗一下憑意志力奔跑的感覺。

2、注重核心力量訓練,提升肌肉的柔韌性與耐受力。核心力量還有:穩定、協調、傳導、支撐的作用。個人切身的感受,就是要練好腿,因為42.195公裡需要強大的腿部力量做支撐。越跑越有勁,而不是越跑越乏力。

3、強度訓練必不可少,但要適可而止,一周一次就好!通過間歇、衝刺、爬坡等,刺激心肺和肌肉,讓自身變得更強。

4、控制速度,根據賽道、天氣、以及個人狀態,合理分配體能。踐行勻速巡航的原則,不要忽快勿慢,按自己舒適平穩的節奏跑,為後半程保存體力。

5、適當補給,遵循少量、適度、多站補的原則,前半程補水,後半程優先補電解質、鹽丸,35公裡以後,吃能量膠迎接極點。我一般鹽丸一顆、能量膠兩根。鹽丸在30公裡處補,能量膠在25、35公裡處補。儘量提前補,抹平時間差,不要等到渴了、餓了再補,為時已晚,因為水滲透到肌肉層需要過程。

6、忽視個人最佳成績,壓心率跑。我們總喜歡以自己的最佳配速、PB成績,應對每一場比賽,但是好的成績可遇不可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狀態好,穩速跑;狀態差,健康完賽。數挪死,人挪活。忘掉數據,注重心率。

30公裡以後怎麼跑?按照我的個性,降低目標配速,全程勻速。大家都知道,招募兔子時,比如330的兔子,他的PB成績至少要在315以上,才能hold住5分配速。如果你後半程掉速嚴重,沒有跑出目標成績,那肯定是實力不夠,其次體能分配不合理。至此,我從中受到啟發,我給自己定目標的時候,會稍微大打折扣,比如目標配速是430,我會選擇440~450的配速區間,然後跟兔子一樣,勻速巡航。寧可低估,也不要高看了自己!心懷敬畏,才是王道。因為前面快一分鐘,後面都要付出代價的。勻速巡航,省時省力關鍵還能出成績。面對極點,不要盲目硬撐而加速,而是調整呼吸頻率,緩解身心壓力,繼續勻速,穩紮穩打就好。控制速度,保持好節奏,是跨過極點的最佳策略了!很多人,崩在極點,大概率是前面跑快了,導致後繼乏力,所以寧可前面慢點,也不急於一時,當你保持勻速,後半程超一個是一個,就賺了哈!加速超人家,只是短見;勻速超越人家,才是長久之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全程勻速、勻速、勻速……

相關焦點

  • 30公裡之後才是馬拉松
    圖為本次一起參加北馬的好友:後排左起蘇鋒、李懿;前排左起王雪剛、張春偉、老涼。據說有6萬人報名,但只有3萬人中籤。 我算是幸運的一個,享受了聯想樂瘋跑·時尚兄弟團的福利,得以團體報名資格參賽,感動與開心。
  • 應對馬拉松,怎樣訓練才合理?
    應對馬拉松,怎樣訓練才合理? 原標題:應對馬拉松,怎樣訓練才合理?
  • 山地馬拉松與城市馬拉松的區別,跑過了才明白。
    我經常參加全國各地的馬拉松比賽,習慣了在公路上奔跑42公裡。2015年開始,國內山地馬拉松開始流行了,這讓我也動了心。一、山地馬拉松與公路馬拉松最簡單的區別。山地馬拉松和城市公路馬拉松雖然都是42公裡,但山地馬拉松在山裡舉行,通常會有累計一千五百米左右甚至更多的升爬。城市馬拉松在公路上跑,道路平整,最多跑幾座橋,幾個長坡。
  • 跑15公裡是完成半程馬拉松的關鍵?
    在跑步的過程中,很多人對跑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比如5KM、10KM、15KM和半程馬拉松。比如絕大多數人的極限跑量是30KM,超過30KM的人是比較少的。因此,很多人就選擇了半程馬拉松,這樣跑下來也似乎比30KM輕鬆不少。小編也有跑過幾次半馬,也聽過了各種跑半馬的說法。
  • 跑馬拉松30公裡就撞牆?我要把這牆撞得粉碎
    30公裡後,歡迎來到新世界 馬拉松的圈子裡,口口相傳一堵神秘的牆,一旦撞上,你可能會開始懷疑人生,還可能會上演一場無與倫比的內心戲:
  • 很多跑者就由十公裡開啟了馬拉松
    不管是初入馬拉松圈的跑步小白,還是馬拉松國家一級以上的高手,都離不開一個衡量數據——跑量。於是很多跑者就由十公裡開啟了馬拉松。舉個例子,日本的一位60~64歲年齡組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Yoshihisa Hosaka,他每天累計跑量30多公裡,但是從來不是一次拉完長距離。他更喜歡高強度拆分長距離,這種訓練模式,不僅讓他健康跑了數十年,也讓他在45歲時創造了個人最好成績,2小時25分,60歲甚至跑出了該年齡組的世界紀錄!
  • 在家跑155.2公裡「馬拉松」是怎樣的體驗?
    程大度馬拉松跑步愛好者跑步瘋子Q;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吧A:我叫程大度,真名程延春,現居住在西安。我目前跑步兩年多,總跑量有2萬多公裡,參加大小賽事近百場,主要在陝西周邊居多。2017年,在西安馬拉松影響下,加入跑者無疆跑團開始跑步,平均每天一個半馬,4個月瘦身60多斤,對跑步非常上癮。做過志願者、裁判員、配速員、急救員,賽事組織,賽道救援等工作。2018西馬跑步十大人物之一,2019年七月首個有記錄的成功解鎖西安3+2+1環,2019國慶期間成功挑戰關中環線500.5公裡,因跑步的熱愛,說跑就跑,被大家尊稱為度瘋子。。。
  • 為什麼跑馬拉松需要LSD訓練?
    隨著馬拉松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門檻相對較低的運動。當大家去深入了解這項運動的時候,才發現馬拉松並不簡單,它有很多的專業名詞和專業的訓練方法。比如LSD,這三個字母跑友們一定不會陌生。經常會在跑友圈裡見到有人周末約跑LSD,尤其是臨近馬拉松比賽的時候,無論怎樣都要進行一次LSD訓練。那麼到底什麼是LSD?
  • 怎樣練才是有效的LSD?關鍵在於最後幾公裡
    因為越跑越慢的LSD,往往起不到訓練效果。LSD訓練也有許多講究,只有有效的LSD訓練才能收到預期效果。那麼,怎樣練才是有效的LSD?今天給大家詳細解讀一番。因為運動量30-35公裡是一個極限點,如果超過這個極限點,體內就容易發生應激增加、過氧化等副作用。如果頻繁衝擊這個極限點,對身體的危害就會增加。這也是馬拉松運動員為什麼單次訓練距離不會超過比賽距離(42.195公裡),而5000米、10000米運動員的一次訓練量遠遠超過比賽距離(基本和馬拉松運動員一起訓練)。
  • 阿迪達斯Ultra Boost不能用來跑馬拉松?穿它跑夠100公裡再說
    半個月的時間,穿著Ultra Boost 2020,我先後跑了白雲山,大馬路,和體育中心跑道,累計100多公裡,其中包括三次長距離(21K-25K)和數次10K跑,還有一次10K配速跑(5分內配速)。
  • 10公裡怎麼跑?3個訓練法,助你馬拉松PB
    跑圈裡,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跑好馬拉松,那麼就先跑好10公裡吧。對於新人跑者來說,跑個三五公裡是為了鍛鍊,保持身體健康,對於進階跑者來說,10公裡就成了他們的日常目標距離,需要不斷進步,但是對於資深跑者來說,10公裡就是馬拉松的基礎。
  • 10公裡怎麼跑?3個訓練法,助你馬拉松PB
    跑圈裡,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跑好馬拉松,那麼就先跑好10公裡吧。 對於新人跑者來說,跑個三五公裡是為了鍛鍊,保持身體健康,對於進階跑者來說,10公裡就成了他們的日常目標距離,需要不斷進步,但是對於資深跑者來說,10公裡就是馬拉松的基礎。
  • 他穿著Pansy鞋跑42.195公裡的全程馬拉松,結果是……
    ,全程42.195公裡?6月2日,蘭州馬拉松,國際金牌賽事,海拔1500米,紫外線強,對於想PB(取得個人最好成績)的跑者來說是挑戰性很高的賽事。一條黃河,一碗拉麵,一場馬拉松。6月1日,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EMBA的一群跑者們齊聚蘭州。當晚餐期間嶽先生宣布第二天穿皮鞋跑馬拉松時,他的校友們差點驚掉了下巴,他們紛紛表示這怎麼可能?
  • 厲害:93歲老人每天堅持跑13公裡,他創造了中國第一個馬拉松紀錄
    42年每天堅持跑13公裡怎麼堅持的?創造中國第一次馬拉松紀錄,張亮友沒有就此止步。一邊工作的他,不僅自己天天堅持跑步,還帶著比他小5歲的妻子,天天堅持跑。2014年,已經87歲高齡的張亮友和82歲的老伴尚殿娥,參加全程馬拉松比賽。
  • 跑步跑多少公裡合適告訴你怎樣才算科學運動
    跑步愛好者信奉的「每天跑步一小時,多活七年」的信條,受到網上一則信息的衝擊:「每天跑步不要超過7公裡,跑得太久、太多,對心血管反而會造成傷害,其危害相當於抽菸、吃垃圾食品。」一說堅持跑步可以長壽,跑得越多越好,另一說則予以否定,到底如何是好?
  • 每周跑10公裡、每周跑20公裡、每周跑30公裡…哪種最健康?
    前幾天看到一個段子:一般情況下:跑步跑得最快和第二快的會互看不順眼, 但跑得最慢和倒數第二慢的都是好朋友。 莫名戳中笑點,我想跑步的人都會莞爾一笑的。
  • 跑好馬拉松,需要練什麼?
    所以,無論是專業馬拉松運動員,還是大眾馬拉松跑者,有氧耐力訓練都應該貫穿整個運動生涯。當然,對於已有全馬經歷的跑者,為了保證有氧耐力的訓練效果,每周應保持2~3次有氧耐力訓練,每次有氧訓練距離應該保持在16公裡或以上,每間隔三周左右進行一次30公裡長距離耐力訓練。02混氧耐力訓練混氧耐力是兼顧有氧和無氧兩種耐力訓練的特點。
  • 10公裡=10000米?跑好10公裡對跑馬到底有多重要?
    美國「跑步教父」傑夫·蓋洛威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嘗試馬拉松,就先學會怎麼跑出一個完美的10公裡吧。」對入門跑者來說,跑個三五公裡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對於進階跑者來說,可以把10公裡當做日常跑步目標,不斷取得進步。而對於資深跑者而言,10公裡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如果不能每周抽出大量時間來訓練,10公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10公裡=10000米?跑好10公裡對跑馬到底有多重要?
    美國「跑步教父」傑夫·蓋洛威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嘗試馬拉松,就先學會怎麼跑出一個完美的10公裡吧。」 對入門跑者來說,跑個三五公裡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對於進階跑者來說,可以把10公裡當做日常跑步目標,不斷取得進步。
  • 如何完成高質量30公裡?「月跑量」多少合適?「速度差」怎麼辦?
    日本人依靠「跑量+跑量=冠軍」的馬拉松訓練理念,曾多次在奧運會、世錦賽以及世界馬拉松六大滿貫賽上創造好成績。當然,對於大眾馬拉松跑友而言,並非「跑量」越大越好。 一是大眾跑友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潛能不如專業運動員,二是大眾跑友的訓練環境和後勤保障也不如專業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