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如何跨過極點顯然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為真正的馬拉松,是從30公裡以後,確切地說,35公裡以後才開始的,這個時候,全憑意志力奔跑,那種苦澀的滋味永遠只有自己懂。我來給大家描述一下,35公裡以後會遇到症狀:
1、糖原枯竭。
2、身體脫水。
3、心率飆升。
4、大腦疲勞。
5、體溫升高。
6、肌肉疲勞。
7、呼吸緊促。
8、腳步沉重。
以上症狀,我們俗稱「撞牆」!不管是專業大咖,還是業餘愛好者,由於體能消耗,到了30公裡以後,都會面臨撞牆的困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之道,提升體能,讓肌肉變得耐扛。具體方法如下:
1、備戰馬拉松期間,要多拉幾次長距離慢跑,一周一次,25~27~30~35公裡,以此循序漸進,慢慢深入極點,體驗一下憑意志力奔跑的感覺。
2、注重核心力量訓練,提升肌肉的柔韌性與耐受力。核心力量還有:穩定、協調、傳導、支撐的作用。個人切身的感受,就是要練好腿,因為42.195公裡需要強大的腿部力量做支撐。越跑越有勁,而不是越跑越乏力。
3、強度訓練必不可少,但要適可而止,一周一次就好!通過間歇、衝刺、爬坡等,刺激心肺和肌肉,讓自身變得更強。
4、控制速度,根據賽道、天氣、以及個人狀態,合理分配體能。踐行勻速巡航的原則,不要忽快勿慢,按自己舒適平穩的節奏跑,為後半程保存體力。
5、適當補給,遵循少量、適度、多站補的原則,前半程補水,後半程優先補電解質、鹽丸,35公裡以後,吃能量膠迎接極點。我一般鹽丸一顆、能量膠兩根。鹽丸在30公裡處補,能量膠在25、35公裡處補。儘量提前補,抹平時間差,不要等到渴了、餓了再補,為時已晚,因為水滲透到肌肉層需要過程。
6、忽視個人最佳成績,壓心率跑。我們總喜歡以自己的最佳配速、PB成績,應對每一場比賽,但是好的成績可遇不可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狀態好,穩速跑;狀態差,健康完賽。數挪死,人挪活。忘掉數據,注重心率。
30公裡以後怎麼跑?按照我的個性,降低目標配速,全程勻速。大家都知道,招募兔子時,比如330的兔子,他的PB成績至少要在315以上,才能hold住5分配速。如果你後半程掉速嚴重,沒有跑出目標成績,那肯定是實力不夠,其次體能分配不合理。至此,我從中受到啟發,我給自己定目標的時候,會稍微大打折扣,比如目標配速是430,我會選擇440~450的配速區間,然後跟兔子一樣,勻速巡航。寧可低估,也不要高看了自己!心懷敬畏,才是王道。因為前面快一分鐘,後面都要付出代價的。勻速巡航,省時省力關鍵還能出成績。面對極點,不要盲目硬撐而加速,而是調整呼吸頻率,緩解身心壓力,繼續勻速,穩紮穩打就好。控制速度,保持好節奏,是跨過極點的最佳策略了!很多人,崩在極點,大概率是前面跑快了,導致後繼乏力,所以寧可前面慢點,也不急於一時,當你保持勻速,後半程超一個是一個,就賺了哈!加速超人家,只是短見;勻速超越人家,才是長久之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全程勻速、勻速、勻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