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雙雙 印客美學
最近流行中國妝。
從早年大頭貼時代的日式大眼妝,到近幾年的混血歐美妝,還有各種韓國明星的仿妝。而現在,我們終於找回了自信。
因為中國妝,本身就很美!
中國妝,更注重氣場。大氣,自然,嫵媚中有種英氣。
若說中國古代妝容,我們會想到丹鳳眼,柳葉眉,櫻桃嘴,面若桃花,眉目如畫。我們如果更了解古代妝容,就更能理解中國妝的氣場何來。
所以小印專門去尋找了中國古代妝容的復原視頻,盤點一下古代女子妝容的特點。
面妝即古代婦女面部的裝飾,其實,面妝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文面」,在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後,到唐代,已經是是我國古代妝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妝容根據朝代的不同有相應的變化,比如漢白、唐紅、宋雅、明素。
春秋
戰國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粉白·黛黑
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曾向楚王介紹晉國的美女:「粉白黛黑立於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先秦時代是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也就是我們現代的裸妝~
粉敷面, 黛畫眉
女子多以鋁粉敷面,或以米粒研碎後加入香料而製成。
戰國時期出土的楚傭, 臉部就有了敷粉、畫眉及紅妝的使用,進行了化妝和修飾, 頭梳高簪, 圓臉, 「施粉紅彩」。
山東章丘女郎山戰國墓出土樂舞陶俑
黛眉:先將原有的眉毛除去, 後用妝粉塗蓋, 用黛畫出想要的眉型, 因此畫眉又被稱為「黛眉」。
至於眉型,寬窄曲直不同,一般是長眉。
長沙楚墓帛畫巾印證長眉
此時興起「粉敷面, 黛畫眉」盛況空前,,為華夏美容史的發展正式揭開了序幕。
秦朝
Qin Dynasty
丹鳳眼型·櫻唇妝
秦朝的妝容是由先秦時期流行的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妝,向漢朝明麗典雅的紅妝轉變的過程。
在眉妝方面,秦朝女子偏好橘色系的妝容,眉妝的流行甚至延續到漢和唐,是經典一點眉。
秦朝女子喜好將眼線畫得長和濃,使眼睛呈現明顯的丹鳳眼型。
唇色以暗紅為主,秦女民風較豪放,但唇妝就是中國後來延續的經典的櫻唇妝,花鈿與面靨的使用也逐漸趨於成熟。
漢朝
Han Dynasty
慵來妝·紅妝
燕支(胭脂)引進後,漢代的妝容就大膽嘗試紅妝,還創作出新的面妝,比如薄施脂粉,淺畫雙眉,略帶倦慵之美的慵來妝。
慵來妝,也就是所謂的紅妝。
不僅要擦粉,還要施朱。慵來妝薄施朱粉,淺畫雙眉,鬢髮蓬鬆而捲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
仇英的《漢宮春曉圖》
這副畫詳盡的記述了中國漢朝時期仕女漢宮景象,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印客八卦小劇場
據說慵來妝的設計者竟然還是漢武帝。在漢朝《趙飛燕外傳》中就有關於這一段的描寫:
「合德 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捲髮,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粧。」亦稱「 慵來 」。
而關於漢代女子的髮髻也在《唐詩紀事·羅虯》中描述:「輕梳小髻號慵來,巧中君心不用媒。」
《母儀天下》的飛燕合德姐妹cp我先磕為敬。
漢代女子已經發明了米粉和鉛粉用以修飾臉部和頸部。
甚至很多男子都以塗脂抹粉為樂;胭脂、唇脂、花鈿是化妝的輔助品,女子崇尚豔麗的妝容。
圖源:湖南省博物館
魏晉
南北朝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曉霞妝·額黃妝·落梅妝·黃眉墨妝
徐妃半面妝·紫妝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民族大分裂也是大融合的時代。
這一切也體現在:人們在精神上更加自由解放,妝容也開始更加大膽,出現了斜紅妝、額黃妝、壽陽妝、黃眉墨妝、徐妃半面妝、紫妝等等。
魏晉時期的女子妝容《女史箴圖》局部
額黃妝
就是把金黃色的紙剪成各式各樣的圖案貼在額頭,或是將額頭塗成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眉心濃黛直點,額色輕黃細安」,這些婦女從佛像上受到了啟發。
《校書圖卷》能看到半塗前額的女子
南北朝 | 楊子華 | 《北齊校書圖》(宋摹本)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落梅妝
落梅妝就是花鈿在裝面上的具體運用,主要是在額上化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圖形。
印客八卦小劇場
傳說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臥在含章殿簷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出五中花瓣狀,公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十分美麗,便紛紛效仿。
很快,這種梅花妝就流傳到民間。
古代女子「口點朱唇、額描花鈿」的場景
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曉霞妝
相傳一天傍晚,魏文帝在燈下詠讀,用水晶七尺屏風遮蔽。
薛夜來到來,面頰無意中觸碰在屏風上,傷處有如曉霞將散,此後宮人都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
我讀書少,你別騙我,這不就是腮紅嘛?
唐朝
Tang Dynasty
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
唐代是中國封建文明的鼎盛時期。
南北統一,疆域遼闊,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教昌盛。各國使臣互相往來,互通有無。
「雲想衣裳花想容」,唐代女子妝容豐富多彩,達到了中國古代妝飾史的一個高峰。
圖源:國家博物館
初唐時期,還是素顏淳樸之妝榮。
《搗練圖》(局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政治日趨腐朽,國力衰落。但各階級窮奢極欲,甚至,中晚唐時期,女子妝容反而比盛唐更為雍容華貴。
晚唐弈棋貴婦絹畫,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
而濃豔的紅妝是面妝的主流。
女性不分貴賤,均喜敷之。唐代的美人們甚至將整個面頰都敷上胭脂,甚至在眼部、耳部也塗抹胭脂。
唐代仕女圖絹畫,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
唐代 彩繪騎馬戴帷帽仕女俑
其中,最有名紅妝的還屬:
酒暈妝
為紅妝中最為濃豔者。這種妝先抹白粉,再在兩頰塗以濃厚的胭脂。
《長安十二時辰》
桃花妝
色淺而豔如桃花。
飛霞妝
比桃花妝更為淡雅,有白裡透紅之感。
「美人妝面既敷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淡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唐朝的化妝步驟也很多,簡單概括為7步:
敷鉛粉 - 抹胭脂 - 畫黛眉 - 貼花鈿 - 點面靨
描斜紅 - 塗唇脂
只能說,做女孩子真難,做精緻的豬豬女孩更難吶!
唐《弈棋仕女圖》
晚唐-
五代
Late Tang Dynasty-Five Dynasties
逐漸精簡
晚唐五代時期,朝局動蕩,百姓們飽受戰火,人們開始流離失所無暇顧及面部的裝扮。
因此該時期的服飾妝容大多因襲晚唐的風格,上承唐制下啟宋,逐漸精簡。
花靨:在臉上點染的一個妝容。
唐代的歐陽炯在《女冠子》裡寫道「薄妝桃臉,滿臉縱橫花靨。」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 供養人 圖源:莫高窟
五代 絹畫 引路菩薩圖 倫敦英國博物館藏
宋朝
Song Dynasty
素雅薄妝
南宋 劉松年 宮女圖 今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審美偏清秀質樸,所以宋朝的女子妝容極為素潔。
但是唐朝盛行的遠山黛在宋朝依舊十分受捧。
尋常女子妝面
明、清的「裸妝」都是從宋代承襲的,胭脂只是略施一點,唇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桃心唇,而是比較豐滿圓潤的唇形,以淺色為主。
官家女子妝容
儘管宋代妝容大走簡約風,但精緻和高級感一樣沒落下。
宋代宮中率先用珍珠作為面靨。
面靨是古代婦女面部的妝飾,除了貴婦才用得起的珍珠,平民一般用金箔片、螺鈿殼、花草、榆錢等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
《清平樂》劇照
此外,「倒暈眉」在宋朝盛行於宮中,是一種畫成寬闊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淺入深,逐漸向外暈染,直至黛色消失。
北宋 蘇漢臣 靚妝仕女圖 (局部)
明朝
Ming Dynasty
明亮裸妝·斬男妝
明代女子著妝以明亮為主,豔麗色彩盛行,與清代相差最大的是明女臉頰色彩偏亮,唇色自然。
繼承了宋代的素雅簡潔,胭脂比例濃淡恰到好處,看起來有點像今天的裸妝。
明成祖仁孝皇后
整體而言,明妝是最接近現代審美觀的。
以端莊秀美為主,整體趨於簡約清淡。明朝眉形開始有了一些變化,不像宋朝和唐朝那般有弧度,更自然,眉尾偏長。
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局部)
為了讓五官看著更立體,產生了「三白法」,在額、鼻和下顎三個部分暈上誇張的白粉,這與之前宋代女子的妝容有相同之處。
同樣的目的是為了臉部的立體效果更加明顯,就是現在女孩子最愛的高光啦!
明 | 唐寅 |《吹簫仕女圖》局部
明 | 仇珠 | 《女樂圖軸》(局部)
完美展現了當時明代女子細長的柳葉眉和鳳眼。
原來美妝也是一個圈,明朝的淡雅簡約似乎與當下流行的「裸妝」異曲同工。在精緻簡約的背後,體現了女性對於妝容的更高追求,以及化妝品生產技術的提高。
清朝
Qing Dynasty
含蓄內斂
清朝時期女子妝容以含蓄內斂為美,總體上來說以素雅簡約為主。
眉毛纖細,部分有身份的女子眉心會畫得高挑一些,眼妝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這樣看起來更少女。
當時女子的眉毛均為眉頭高、眉尾低的形態,形狀纖細修長如柳葉,彎似新月,襯託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態。
清 | 任伯年 | 《梅花仕女圖》 (局部)
清 | 陳枚 | 《月曼清遊圖》(局部)
清代經典妝容:
絳唇妝+柳葉細眉+一耳三鉗+兩把頭
清朝當時「流行的」絳唇妝,從史料繪畫上看,那時的宮廷女子都著了這種上唇不塗、下唇只塗抹中間的絳唇妝,柔美清麗,更貼近東方美人的形象。
各朝女子唇妝畫法多樣
欣賞完中國古代女子妝容圖鑑
發現中華民族的歷史包容過
無數「多姿多彩」妝容
妝容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一種妝容、一件服飾
都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
這是我們華夏兒女的驕傲
中國歷代妝容演變
你最喜歡哪一時期?
留言區評論告訴小印哦~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絕 色 中 國 妝 的 魅 力 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