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物的歷史變遷

2020-12-22 故事小攤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布·勞格說過:「你無法在人們飢腸轆轆中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可見,民以食為天。在人們對吃的孜孜追求的幾千年裡,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你知道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嗎?

世界最重要的640種作物中,136種起源於中國,佔世界總數的五分之一。

中國食物變遷的歷史脈絡:

茹毛飲血(生食—熟食,燧人氏)

播種百穀(採集漁獵—農耕,伏羲氏、神農氏)

五穀六畜(農牧並舉)

南稻北麥(農主牧輔)

現今(農牧並進)

在人類誕生的近300萬年中,290多萬年與其他高等動物一樣,主要通過採集植物和狩獵動物維持生存。一切可以吃喝的,都是其食物來源,由於生態環境和季節的因素,其食物來源很不穩定。

原始社會:茹毛飲血

原始社會

火的利用:飲食文化史劃時代的進步(燧人氏)

農耕與畜牧:歷史的變遷

為了獲得更穩定的動物食品來源,先人開始嘗試圈養動物,地上跑的馴化成「家畜」,天上飛的馴化成「家禽」。(伏羲氏)

野豬

六畜興旺:馬、牛、羊、豬、狗、雞

不滿足於攝取肉食,相傳神農氏發明了各式生產工具,人們開始種植農作物。(神農氏)

五穀豐登:粟、黍、菽、麥、稻/麻

北方麵食的歷史演變

秦漢之前,人們主要食用的糧食是小米(粟)。漢代超過80%的人口居住在北方,晚至唐朝,仍有近60%的人口生活在北方。

小米

傳說魯班發明石磨後,麥由糧食變為「麵食」,種植面積日漸擴大,進而推廣到南方地區。小麥逐漸代替小米。

小麥

到了宋代,雖然中國主糧仍為粟、麥、稻,但相對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方小麥生產消費已遠超小米。

南方大米後來居上

中國在一萬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但在近代以前,南方一直都是蠻荒之地,地廣人稀。

水稻

西漢時期,「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發,百姓南移;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開始南移。

到了宋代,《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官方漕運糧食每年約600萬石。

從中國食物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不可持續。

相關焦點

  • 解讀城市歷史變遷
    在中國史學研究上,輿圖已與正史並肩,分擔具象與抽象記錄歷史的職能。近年來,我國多個大中城市出版了城市古舊地圖集,作為總結城市發展脈絡、解讀城市歷史變遷、探究地域歷史文化的基礎性資料。由長春市檔案館副館長趙欣策劃,趙洪、房友良兩位文史專家擔任主編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長春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地圖集》),歷時三載付梓,這是我國東北地區首部城市歷史地圖集,填補了東北地區史學研究的空白。
  • 研討會︱環境史與科技史對話:歷史上景觀變遷的管控與權力
    會議除了主題演講、獨立論文宣讀外,還分了「水利、環境與社會」「歷史變遷中的自然與人」「文化、景觀與技術」三個主題發言與評議小組,圍繞環境、技術、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主張以流域為視角思考黃河,並通過GIS等技術將黃河史料數據化是研究黃河環境史必要的手段,如黃河災害、治理發生的頻次、地點等進行數據分析,都能夠直觀地表現不同時期黃河變遷及背後的生態、政治、文化趨向,在資料庫的輔助下對於歷史事件、歷史問題亦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 臨夏史話 | 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
    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各民族之間頻繁往來的區域,是各民族之間進行物質文化交流的旱碼頭,也是歷史上中原王朝控御西北少數民族的橋頭堡。歷代王朝視為國防重地,設藩鎮,築邊牆,派大員,駐重兵。《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自昔西陲多釁,枹罕嘗為戰地。」豪強控弦躍馬,疆場鋒鏑飛鳴,戰火瀰漫。河州統治權多次易手,城池多次興廢變遷;屠城毀城事件屢屢發生,遷徙重建也相應隨之。迭廢迭興,循環往復。
  • 追《大秦賦》 探千年鄭國渠歷史變遷!彩!
    繼之於宋、元、明、清代 至今延用 它流淌數千年而不竭 一路撫育芸芸眾生 見證風雲變幻,續寫千年傳奇 今天,隨小編一探這偉大水利工程 鄭國渠的歷史變遷
  • 揭秘第一歷史檔案館的變遷史,值得一看的資料集合。
    上期和大家聊聊檔案數位化的五大基本原則,然後有位粉絲說對明清的歷史檔案變遷很感興趣,好的,這一期就給大家講講檔案館的變遷史。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和圖書館,圖書館下又分設圖書部和文獻部,而文獻部就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前身。 文獻部在接下來的三年兩度改名,1927年6月,文獻部改稱掌故部。在1928年10月又將名稱改成了文獻館。
  • 飲食文化又有何變遷?
    那麼我們在古代時期,我們的飲食文化到底有何變遷呢?筆者今天就從餐具的角度來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一、「餐具」的出現說到餐具的登場,首先我們不得不說到食物的保存。因為我們看《人類簡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類最開始的時候雖然發明了火,讓我們佔據了一個巔峰位置,但是早期的智人祖先們並不懂得如何把食物保存起來。
  • 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只有一系列波動長期向一個方向變化,並使自然地理環境其他因素發生改變時,才算是氣候變遷。比如較長時期的氣候演變,各種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如地質時期氣候演變、歷史氣候演變和現代氣候變化等。由於氣候觀測記錄年代短,研究氣候變遷,經常使用各種代用資料,從各個方面尋找線索,復原過去各時期的氣候。約萬年以前的氣候,主要依據地質資料復原,稱地質時期氣候。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高瑞峰 攝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作者 高瑞峰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 電影《霸王別姬》歷史變遷下的情感糾葛
    其所呈現的半個多世紀中國歷史的變遷,場景生動,畫面細膩, 讓人仿佛置身其中,伸手就能觸碰到那個離我們或近或遠,或親或疏的近現代史。 教科書中的文字變成了生動的畫面,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撲面而來。
  • 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
    經過80餘年的探討,學術界雖在中國古代疆域形成的分期上尚有一定差異,但都基本認同中國古代疆域定型於清代,[1]然而對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及變遷對中國民族發展的影響卻關注不多。本人以清代中國疆域變遷為切入點,試圖對此進行探討,就教於學界方家。一、清代中國古代疆域的定型與近現代疆域變遷的發端清代是中國疆域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時期。
  • 老年藝術家以書畫描繪特區40年歷史變遷
    《鷺城金光·美麗福建看廈門》是《美麗福建》系列專集的第五本,收錄了各界老年藝術家的1000多件作品,以「璀璨明珠 海上花園」、「先行先試 特區新顏」等八個篇章,全景式地介紹廈門經濟特區40年來的歷史巨變。本次展覽從專集作品中精選400多件展出,作品運用詩詞、書畫、篆刻及攝影作品等多種藝術形式,綜合展現廈門改革創新發展成就,描繪廈門歷史變遷。
  • 追尋歷史的遺蹟,探尋華夏文明的變遷,安徽亳州歷史悠久
    亳州蒙城博物館是一座以知識性、科普性、教育性、休閒娛樂性為一體,反映蒙城歷史、沿革變遷以及地域文化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博物館造型取自青銅禮器方樽和漢闕,典雅、壯觀,珍貴的館藏宣傳了蒙城縣歷史文化,豐富了蒙城文化生活,為市民提供了優良的文化場所。
  • 中國歷代飲食風格是什麼?從古代餐具變化,窺探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從歷史分期上來看,這個階段應該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此時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飲食陶器,現在社會上比較常見的杯、碗、壺都已經出現。只不過在當時被稱為缽碗、觥、簋、壺等,可以說陶器出現也預示著文明降臨。2.新石器時代的飲食風格但從飲食角度來看,基本上遵循了採摘野果、蔬菜以及狩獵野獸的規律。雖然餐具在此時已經出現並趨於成熟,並且人們也已經吃上了烤熟的食物。
  • 西周興衰與自然環境變遷
    黃土高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數百萬年來,西北季風將內陸荒漠的沙塵吹揚到黃河流域堆積形成黃土,同時,黃河及其支流也不斷地將巨量的泥沙輸送到下遊建造起華北平原。我國歷史上黃河流域的旱災、洪水、飛蝗、瘟疫和饑荒等等,其深遠的社會影響可謂觸目驚心。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西方經濟利益驅動的制假歷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馬敏:探尋近代中國博覽會與物質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
    其實,就物質文化史研究而言,近代中國博覽會史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物質文化史所涉及的諸多歷史面相,如日常生活物品、工藝品與工業產品、自然景觀與歷史遺蹟、城市建築與城市環境史、物質發展的時空變化、物質文化與人的關係等,在博覽會中都有呈現,都有可能結合博覽會的特定時空對之進行深入的探討。
  • 【新春走基層】跨越歷史的「握手」:小站見證中國鐵路百年變遷
    青龍橋火車站收藏的老車票。青龍橋站不光有編號為「BARROW STEEL1898.SEC435.I.C.R」的中國最古老的鐵軌、老車票等珍貴的老物件,還有很多古老景觀。「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驗收京張鐵路時工作的貴賓室內,桌上筆墨紙硯俱全,一如百年前的模樣;古樸的候車室裡,依然按舊例懸掛著「男賓候車」和「女賓候車」的指示牌。記者看到,站房旁一座黑色銅像在向遠山凝望,他就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 日本佛教戒律的歷史變遷
    來自中國各地以及海外的近千名僧侶前來受戒。我有幸作為唯一的日本僧人參加了此次盛會,深深地感到戒律的傳統在中國大陸已被繼承和復興起來。   從那以來,我作為戒弟子,每年都要去中國參訪,每次都要拜訪茗山法師。有關與法師的交往詳情,在去年9月的《香港佛教》上曾以《繼承茗山法師的遺志》為題作了介紹。
  • 著名社會保障學者Stein Ringen作「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變遷...
    5月11日至15日,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邀請,著名社會保障學者、英國牛津大學教授Stein Ringen 博士訪問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訪問期間,Stein Ringen教授與鄭功成教授兩次會談,就中英之間的社會保障制度變遷進行深入交流,並就未來社會保障學術交流與合作進行專題討論。
  • 酒鬼酒&中國國家地理:《重走大師路——沈從文筆下湘西的百年變遷》
    呈現當下,以前賢的文字為標高與映照,現實與歷史交織,當下的眼前景配上歷史的大縱深,是一本進入今日湘西的好指南。」 佔位行業來看,這本書不僅是一位老人回鄉夙願的長途遠徵,也是一代人對沈從文大師的隔空告白,更將酒鬼酒的「釀造密碼」和盤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