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布·勞格說過:「你無法在人們飢腸轆轆中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可見,民以食為天。在人們對吃的孜孜追求的幾千年裡,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你知道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嗎?
世界最重要的640種作物中,136種起源於中國,佔世界總數的五分之一。
中國食物變遷的歷史脈絡:
茹毛飲血(生食—熟食,燧人氏)
播種百穀(採集漁獵—農耕,伏羲氏、神農氏)
五穀六畜(農牧並舉)
南稻北麥(農主牧輔)
現今(農牧並進)
在人類誕生的近300萬年中,290多萬年與其他高等動物一樣,主要通過採集植物和狩獵動物維持生存。一切可以吃喝的,都是其食物來源,由於生態環境和季節的因素,其食物來源很不穩定。
原始社會:茹毛飲血
原始社會
火的利用:飲食文化史劃時代的進步(燧人氏)
農耕與畜牧:歷史的變遷
為了獲得更穩定的動物食品來源,先人開始嘗試圈養動物,地上跑的馴化成「家畜」,天上飛的馴化成「家禽」。(伏羲氏)
野豬
六畜興旺:馬、牛、羊、豬、狗、雞
不滿足於攝取肉食,相傳神農氏發明了各式生產工具,人們開始種植農作物。(神農氏)
五穀豐登:粟、黍、菽、麥、稻/麻
北方麵食的歷史演變
秦漢之前,人們主要食用的糧食是小米(粟)。漢代超過80%的人口居住在北方,晚至唐朝,仍有近60%的人口生活在北方。
小米
傳說魯班發明石磨後,麥由糧食變為「麵食」,種植面積日漸擴大,進而推廣到南方地區。小麥逐漸代替小米。
小麥
到了宋代,雖然中國主糧仍為粟、麥、稻,但相對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方小麥生產消費已遠超小米。
南方大米後來居上
中國在一萬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但在近代以前,南方一直都是蠻荒之地,地廣人稀。
水稻
西漢時期,「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發,百姓南移;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開始南移。
到了宋代,《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官方漕運糧食每年約600萬石。
從中國食物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