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是孔子曾說的一句話,意思為:可以和他談卻不和他談,就會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談卻和他談,就會說出不該說的話。聰明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說出不該說的話。
語言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同樣一句話,用兩種方式表達出來,其效果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見,說話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因此說話要慎重。你只有掌握了說話的分寸與技巧,才能為自己贏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際資源。
有一位教徒問神父:「我可以在祈禱時抽菸嗎?」他的請求遭到神父的嚴厲斥責。而另一位教徒又去問神父:「我可以吸菸時祈禱嗎?」後一個教徒的請求得到允許,悠閒地抽起了煙。
這兩個教徒發問的目的和內容完全相同,只是語言表達方式不同,但得到的結果卻截然相反。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話要講得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令人傷腦筋的是,往往口一開,「該說的」話忘了說——少說一句,不該說的卻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多說一句。也因為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了一堆而後悔莫及。
所以,有智慧的人說該說的話,沒有智慧的人可能口不擇言,說話不當。不恰當的一句話,不但得罪人、傷害人,若引起別人的反感和排斥,豈不損人又損己。
話說多了不僅沒有好處,反而還有許多壞處。平時和朋友聊天,若是滔滔不絕地講個沒完,就會給人「沒修養」的感覺;況且話說得多了,出口不夠慎重,難免又在無意間得罪了別人。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就是提醒大家話多的害處。
從前,有個老實的商人,被某人的花言巧語騙得傾家蕩產,心中懷恨不已,於是發誓來世要使對方吃盡苦頭,方法是:下輩子,要當他的嘴!
這張嘴,可真把他的主人整得慘兮兮。肚子餓了,別人招呼他吃飯,卻說:「我吃飽了」;做生意時,顧客上門,這張嘴竟胡說八道,於是生意做不成;想成家,看到了貌美的小姐想要追求她,竟從口中說出一些粗野無理的話,令人退避三舍。
這張嘴不斷和主人作對,主人都快發瘋了。這主人最後一咬牙,採取了一個撒手鐧——從此把你打入冷宮,閉嘴不開口,看你這刁蠻的嘴還有什麼辦法?這時,嘴巴縱有千萬個壞主意也使不出來了,主人也因此苦修得道。
俗語說得好:「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言傷人恨難消。」所以,我們在說話時要特別別慎重,謹防「言多有失有些人為了表現自己很有知識,動不動就說大話,自吹自擂,結果說破了嘴皮子也沒人理會,甚至還會惹人嫌厭。
相反,有些人平常不太開口,可是一說起話來頭頭是道,條理分明,讓人打心眼兒裡佩服他的見地。
語言是內心世界的一種表現,一個人的教養和為人在交談中會自然流露出來。因此,掌握交談中的一些基本規則和技巧,是社交場合中拉近賓主間距離的良方。然而,有的人不懂得說話的技巧,從而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