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今古 2019-04-23 11:59:46
1974年6月20日,一個人口60萬、面積7100平方公裡(相當於6個香港)的南亞國家正式亡國,它就是錫金。
錫金的初始民族是菩提亞族, 最初居住於西藏東部康區一帶,與中國藏族為血緣近親,17世紀中葉遷居錫金建立了錫金王國,成為當地統治者。
1642年,蓬楚格納穆加爾建立了納穆加爾王朝,自稱法王,從此統治錫金達三百多年,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王室流亡海外。歷史上錫金一直是西藏的藩屬,錫金人以達賴喇嘛為精神領袖,錫金國王則得到達賴的封贈。
1700年尼錫戰爭爆發,尼泊爾廓爾喀軍隊入侵錫金,攻佔首都拉達孜,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亞東避難,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將此地賜給他。廓爾喀軍隊繼續向西藏推進,一路如入無人之境,一度佔領藏南地區並洗劫班禪喇嘛駐錫地扎什倫布寺,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1791年,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統率清軍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尼泊爾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
1861年英軍入侵錫金,迫使錫金國王同英印政府籤訂了一個條約,英國人獲得七千盧比賠款,還包括自由貿易權、領事裁判權和自由居留權。
1886年錫金第九世國王杜託郎加登基,並與西藏籤定和平條約。
1914年錫金第十一世國王扎西郎加繼位,由英國駐錫金政治專員查爾斯輔政。查爾斯給錫金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在這個千年封閉的雪山小國建立了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並引進英式多元政黨制度。
1920年,錫金「民族黨」創建,民族黨對內主張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對外主張廢除以《中英藏印條約》,反對英屬印度當局幹涉錫金內政,主張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甚至歸併中國。
1929年,民族黨接受「亞細亞獨立解放聯盟」的邀請,參加在中國廣州舉行的「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大會」。與會期間,民族黨領導人走訪了國民政府於1927年收回的漢口英租界,國民黨亞洲事務官員接見了錫金民族黨負責人,民族黨負責人向國民黨官員表達了錫金想重回中國的願望,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亞細亞獨立解放聯盟」向以錫金民族黨提供了7萬英鎊和槍械300支,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這筆援助成為錫金獨立運動開展以來獲得的最大外援。
這次大會對錫金民族黨而言收穫非凡,它獲得了急需的政治、經濟、軍事援助,了解了中國國民政府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中國北伐軍反帝反封建的戰爭吸引了民族黨領導人,為其提供了鬥爭經驗,錫金獨立運動組織從此將中國視為抗擊殖民主義侵略的後援,從這一刻起直到其滅亡,民族黨一直以親華為其基本政治立場。
1946年2月印度孟買爆發反英海軍起義,英王允許印度獨立,英國把錫金統治權交給印度。1947年1月,錫金未來地位問題提交到印度立憲會議討論,錫金王儲帕爾頓杜普與英印政府代表團就錫金問題舉行會談,要求印度承認錫金獨立。對於此事,印度總理尼赫魯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個人對印度國家未來的看法是這樣,將建立一個聯邦,包括印度、緬甸、錫金、阿富汗與其它國家。」
尼赫魯為「大印度聯邦」設計出的理想邊界是: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和阿薩姆作為印度的防務內線,把西藏作為緩衝國納入印度勢力範圍,麥克馬洪線和詹森──阿伊達線作為中印邊界、印緬邊界至杜蘭線之間作為印度的安全圈。
尼赫魯說:「小民族國家註定要滅亡,它可以作為文化上的自治區苟延殘喘,但不能成為獨立的政治單位。」尼赫魯繼承了英國殖民政府的政治戰略思想,印度獨立後又成為其立國思想,也是他推行民族主義區域強權政策的思想基礎。這種對殖民者政策的繼承用尼赫魯自己的話最能夠解釋:「就我好惡來說,與其說我是一個印度人,不如說我更像一個英國人。」
1947年8月,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正式獨立,隨即與錫金籤訂《維持現狀協定》,印度繼承了英國在錫金的殖民利益,接替英國繼續派駐錫金專員。這時,錫金存在兩大政治勢力:一派是主張獨立且親華的民族黨,一派是親印度的「國家大會黨」;國王是民族黨的支持者,印度是國家大會黨的支持者。
從這時起,印度幾乎每年要求於錫金訂立新條約,逐步索取錫金政治、經濟、軍事主權。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扶持錫金國家大會黨模仿甘地發起了一個不倫不類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各種親印度的改革。
1949年5月,錫金國家大會黨組建錫金新政府,遭到錫金王族的強烈反對,6月初印度以「防止動亂和流血」為由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國家大會黨新政府,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
1951年12月印度政府同錫金籤訂了《印度錫金和平條約》,作為印度「保護國」的錫金在內政外交上都聽命於印度政府派遣的「專員」。
1963年3月, 錫金王子巴登愛上了一位美國女子,並頂住王室內部壓力娶美國女子霍普·庫克為妻。1965年, 錫金第十二世國王巴登郎加登基,有歷以來第一次有美國女人成為錫金王后。
1968年8月,錫金首都甘託克爆發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印度軍警介入,遊行活動轉變為暴亂,蔓延至錫金全境。暴亂中印度軍警共擊傷擊斃錫金民眾63200人,逮捕主張國家獨立的民族「激進分子」3327名,處死336名。
經此一役,錫金境內激進獨立團體幾近覆滅,現實讓國內主張武裝暴動的組織開始轉變行動方針,採取「合法鬥爭」。在這一大背景下,民族黨經選舉進入錫金議會,與代表印度當局意志的「國家大會黨」分庭抗禮,利用議會平臺倡導國家獨立。
1973年1月,錫金在印度政府支持下舉行第五屆大選,國大黨失利,主張錫金獨立的民族黨獲勝,國大黨隨後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國王運動。
1973年4月,挾第三次印巴戰爭勝利餘威的印度對錫金實行軍事佔領,宣布解散錫金議會,實行軍事戒嚴。民族黨迅速召集8萬名支持者在首都甘託克舉行大規模絕食抗議,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名義致函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譴責印軍侵略行動,主張恢復錫金「法治和秩序」。
1973年4月8日,巴登國王召見印度駐錫金專員達斯,正告印度,如果不讓他們的錫金官員「規矩一些」,錫金將不得不向中國尋求援助。達斯從王宮出來後立即與國大黨主席多爾濟緊急會面,示意後者以「避免政局動蕩」為藉口「請求」印度進行幹預。當天下午,印度警察部隊開入錫金境內,以「保護國王安全」為藉口包圍王宮,將國王一家人軟禁,隨後,錫金的兩名印度統治者——首席部長和政治專員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
1973年5月8日,一隊武裝印度軍人來到處於囚禁之中的巴登國王住處,國王被迫在一份檔上簽字,檔規定印度派出一名首席行政官對錫金實行治理,並且按「一人一票」原則選出新議會。數日後,印錫籤訂《錫金協定》,規定錫金內政、外交、國防、經濟均由印度政府負責,印度駐錫金政治代表全面接管錫金政府。此後一年,民族黨及其支持者與印度行政當局、「國家大會黨」就結束軍事佔領,開展了不間斷的對話與談判,但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1974年4月起,印度當局組織法學顧問團在兩個月內炮製了所謂《1974年憲章》,並授意錫金「國家大會黨」提請錫金議會通過。這份憲章在法理上剝奪了錫金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最低限度的自主權,事實上就是「印錫合併」的宣言。
1974年5月,錫金民族黨動員民眾舉行「反對殖民主義憲法」示威,並頻繁與世界各國外交機構接觸,致函聯合國安理會,揭露印度吞併錫金的陰謀,請求國際社會幹預。5月下旬,民族黨實行緊急動員,一方面在錫金國內各主要城市召集民眾舉行「反對殖民主義憲法」的示威,並緊急聯絡錫金各主要政治黨派,謀求以政治聯盟手段抵制議會表決。在民族黨一連串救亡行動中,以謀求中國幹涉最為積極。
1974年5月29日至6月20日短短23天內,民族黨共向中國駐南亞各國和駐聯合國外交機構、商務團體、民間團體發送請求「政治調停」和「武裝幹預」的電函149封,平均日均接近7封,這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極為罕見。最後一封的發出時間是1974年6月20日11時42分,也就是說,臨近錫金議會表決通過《印錫合併》憲法修正案的最後20分鐘,民族黨仍將國際幹涉的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希望在最後時刻獲得中國當局援助,挽救國家命運。
此時,中國正處「文化大革命」,且中國在1967年宣布錫金民族黨為「機會主義政黨」和「民族主義政黨」,將之摒棄在「國際革命政黨」之外,對於該黨的求助函十分輕視,中國只發表了數次譴責印度的聲明,並未提供軍事援助。
1974年6月20日凌晨5時32分,國大黨向錫金議會提起憲法修正案,要求議會表決印錫合併,並要求議會不遲於當日中午12時進行表決。這項修正案一是承認錫金國民議會議長和行政機構首腦由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擔任,二是解散王室衛隊,制訂關於錫金主權問題的全民公投時間表。如果此項提案獲得通過,就意味著從法理上得到確認印度對錫金的佔領,為印度一貫主張的「印錫合併」掃清障礙。
民族黨在內憂外患的境遇中,不得不採取「最後決策」:向錫金民眾和國際媒體公布由民族黨法律專家和愛國知識分子共同擬定的《加入中國決議案》,及其附案《行政合併暫行方案》,宣布正式「加入中國行政體系」,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但是,這一切是在中國不接受、不支持、不知情、不介入的狀況下通過的,完全沒有來自中國方面的配合協助。
在公布該議案的記者會上,民族黨發言人說:加入中國是國家被「印度殖民主義」逼迫到最後關頭的抉擇,是「免於錫金人民淪為南亞大陸二等公民」的最後一搏。民族黨公布了「錫金行政區」區旗、區徽,並宣布中文與不丹語、尼泊爾語、雷布查語等並行成為錫金的第十二種官方語言,同時成為繼英語之後第二種文書用語。
1974年6月20日11時52分,民族黨在自己的黨部大樓頂層懸掛起五星紅旗,循環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同時致電世界各主要國家,宣布錫金一切外交事務自即日起交付中國負責,「中國錫金行政區」成立了, 整個成立過程充滿著悲壯色彩。
1974年6月20日12時20分,僅有「國家大會黨」一黨參加的錫金議會「審議並通過」了「印錫合併」憲法修正案。12時35分,印度行政當局宣布「完全尊重錫金人民的意願」,希望錫金民眾「抵制少數不法政黨的威逼脅迫」,等候印軍「消除動亂與流血」的軍事行動。
緊接著,民族黨模仿「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布成立「雷布查人民解放軍」,號召錫金人民武裝起來。成立僅半個小時的「雷布查人民解放軍」衝進甘託克警察局,接管了武器存儲倉庫,開始在首都街頭構築臨時工事,與印軍交火。
駐錫金印軍接到印當局的指令:「堅決清剿恐怖組織」。印軍在錫金全國13個地區同時發起武裝清剿行動,與「雷布查人民解放軍」以及各支持國家獨立的民間武裝組織發生正面交火,在首都甘託克,交火持續了一個小時。
「雷布查人民解放軍」沒有統一的軍裝,沒有組織建制,沒有足夠的武器, 「解放軍」大多是連槍都不會開的熱血青年,士兵們大多叫不出指揮官的名字,「解放軍」甚至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交火持續一個小時後,印軍即進入「人民解放軍」主陣地,成立僅一天的「雷布查人民解放軍」土崩瓦解。交火中,民族黨領導層被俘33人,被擊斃12人,其餘15人逃亡。
從1974年6月20日11時52分至13時止,「中國錫金行政區」僅存在了短短1個小時即湮滅在印軍炮火之中。印軍開進民族黨總部大樓外,用機槍打掉了民族黨部大樓上的五星紅旗,砸爛了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的大喇叭。印軍衝入大門後,民族黨成員把石塊投向印軍,印軍開槍射擊,錫金愛國者們紛紛倒在血泊中。吼聲停止了,血地上躺著愛國者的屍體、墜落的五星紅旗和被砸爛的大喇叭,一切結束了。
甘託克的起義被迅速鎮壓,而成千上萬的錫金農民自發起來與印軍鬥爭,緊接著,農村地區進入反抗與鎮壓的血腥歲月。然而,在國力懸殊、又無外援的情況下, 一個月後,農村反抗之火也漸漸熄滅。印軍宣布在全錫金共擊斃擊傷「抵抗組織」成員5000餘人,俘獲33579人,繳獲作戰物資17噸,1135個錫金鄉村被印軍化為「隔離帶」,居民被強行遷移,一場轟轟烈烈的錫金民族獨立運動徹底失敗。
1975年4月6日清晨,5000名印軍士兵開入甘託克街頭,王宮樓上升起了印度的三色國旗,錫金國旗被降下。印度軍隊解散了243人的錫金王宮衛隊,衛隊士官庫馬爾·切特裡被印軍打死。甘託克全城被印軍佔領,王宮衛隊成員高舉雙手被押上卡車帶走,錫金所有邊界全都關閉,禁止外人進出。錫金國王在印軍刺刀下簽署了《退位詔書》,印度廢除了錫金國王,結束錫金君主立憲制,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為印度第22個邦,完成了兼併錫金的全部法律程序。
末代國王巴登被當成囚徒帶到新德裡,悲愴的巴登由太太陪著在新德裡街市上跪地大哭,向印度民眾講述錫金的苦難,請求路人還錫金以公道。面對巴登悽苦的哭求,除了幾名印度報社記者拍幾張照片外,路人們甚至都不屑看這位「國王」一眼,一旁的印度警察懶得幹預,只是冷眼旁觀,任其哭天喊地。巴登就像魏國的孫臏被棄之街頭一樣,成了犬狗不如的喪國之君,此時,「鳳凰」連雞都不如。
巴登的副官索南·永達上尉20年後回憶說:「陛下非常景仰聖雄甘地和尼赫魯這兩位偉人,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印度會吞併他的國家。」
1975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舉行「全民公決」,將國王貶為庶民,錫金作為一個邦加入印度,聯合國對此毫無反應。
1975年4月29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聲明:中國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兼併,堅決支持錫金人民反對印度擴張主義和保衛國家主權的正義鬥爭。而這時,錫金人民已經放棄鬥爭了。
1975年5月16日,印度聯邦院通過決議,批准錫金成為印度的第22個邦。
1982年1月,退位7年的錫金第十二世國王巴登郎加在紐約病逝。
錫金亡國後,中國一直拒絕承認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世界上最後一個承認錫金為獨立國家的是中國。但是,這是「最後」,而不是「永久」,總要面對事實。
2003年10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峇里島會晤後,錫金作為一個國家在最新出版的中國地圖上成為了印度的錫金邦。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 中國政府也只能不情願地默然接受。
2005年4月,中國國家測繪局下發《關於地圖上錫金表示法變更通知》,從此中國地圖不再把錫金標為主權國家, 中國陸上鄰國從15個改為14個,錫金不再是中國鄰國,只是印度的一個邦。
往期連結:
香港經濟剖析
永遠去做你餘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歐洲可能還在貴族時代,那我國的貴族時代是怎麼終結的
徐小平:不要用兄弟情意來追求共同利益,而要用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意
從布希到川普,美國到底借了多少外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