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書法家段天祐走不出趙孟的影子

2021-01-09 文墨盞茶

縱觀元代書法,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二王」一路的書風。「二王」書風對元人書法的影響是很大的,這裡除了大書家趙孟在吸取「二王」筆法基礎上進行個人創造、取得巨大成就外,其他如鮮于樞、康裡子山等人也都是以「二王」法書為根基進行拓展的,從而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一席。元代大家段天祐在這種時風下,自然也受到「二王影響」,亦步亦趨,自始自終無法走出元代的主流圈子。

東漢,人們開始重視收藏名家手跡,書家所書短札尺牘受到世人珍藏的,就稱之為「帖」。唐人張懷瓘《法書要錄》就行草運用之於尺牘有精彩論述:「或四海尺牘,千裡相聞,跡乃含情,言唯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於神化……」確實,得友人手札仿佛面晤,讀信時不禁莞爾一笑。友人如果不是書畫名家,那麼也許只能從尺牘中品藻其馥鬱墨香了。這件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人段天祐的《安和帖》冊頁,為紙本,縱27.3釐米,橫54.5釐米,行書,21行,共203字,是段天祐寫給好友起善的書信。釋文如下:「天佑頓首書奉起善賢契友執事:小林回,領書,承近候安和為喜。賤疾回杭又兩發矣。二月上旬後又苦痎瘧,寒暑交戰,狼狽不可言。此豈俗諺所謂橫賽者耶。書籍許以寬限,甚感。張子昭近來杭,解後陳思復書鋪內所假書,亦曾親與之言,明當並起善者同納矣。師夔畫幀不敢有忘,已囑其人平昔厚善者,俟其至,即從求之。臈糟謹奉一壇,泥頭上有題識。香楠木欲作少器皿,截開作正白色者不可用,煩更為物色。如沉香顏色者,價錢比前買者加貴無傷。因官窯季子良有行,燈下草草奉此。春寒祈善愛。不具。天祐頓首再拜。」信中談及自己的諸多病況、歸還起善等人書籍、為起善向師夔求畫、請起善為自己物色木料等等。信裡涉及起善、張子昭、師夔等人。此帖精緻平和,堪稱典範,又從米芾書風中取法。這件《安和帖》所鈐項元汴、安岐、何子彰、譚敬、完顏景賢、趙叔彥等人鑑藏印記及《墨緣匯觀》、《三虞堂書畫目》著錄來看,段天祐可能在元代為官。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段天祐做的不是大官,從帖中他的語氣即可窺得。

元人書法受趙孟影響,宗「二王」的較多,雖然有另闢蹊徑者,但不佔主導地位。段天祐這件行書以「二王」為本,吸收了一些米法,但少得可憐,因米芾也出自「二王」,所以在這裡段氏只把米芾作為臨寫「二王」法書的一種參照而已。段天祐此帖運筆嫻熟老練,瀟灑暢達,秀潤遒媚,節奏變化明顯,但更多的是中規中矩的行書寫法,字與字之間連筆節奏加快,並不太多,只有第8行「書籍許」,第11行前三個字「起善者」,第17行「更為物之」等三字或四字連筆,猶顯暢達圓潤,可愛生動。不足的是晉人那簡遠衝淡的氣息幾乎找不到了,所以在氣韻格調上遜晉人太多。書法可學,但氣息是無法學來的,如帖中的「月」和「疾」,都是右軍帖中的字,但只有形似,而沒有神採。此外,帖裡還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習氣,也就是作者過於做作,行筆並未全身心的放開,刻意追求魏晉風韻,反而弄巧成拙,匠氣太足。所以我們時常講字的雅與俗、好與壞和一般書家與大書家有什麼區別,這些都不取決於作品的表象,而取決於作品所能呈現的境界,「無意於佳乃佳」這對於書法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支榮慧)

作者簡介:支榮慧,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並擔任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等。

相關焦點

  • 元代大書法家段天祐走不出趙孟頫的影子
    元代大家段天祐在這種時風下,自然也受到「二王影響」,亦步亦趨,自始自終無法走出元代的主流圈子。  東漢,人們開始重視收藏名家手跡,書家所書短札尺牘受到世人珍藏的,就稱之為「帖」。唐人張懷瓘《法書要錄》就行草運用之於尺牘有精彩論述:「或四海尺牘,千裡相聞,跡乃含情,言唯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於神化……」確實,得友人手札仿佛面晤,讀信時不禁莞爾一笑。
  • 朱新建:元代的畫家,我以為最偉大的還是趙孟丨私享
    五代 巨然 層巖叢樹圖軸 144.1x55.4cm絹本墨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直到元代的趙孟,他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山水畫家,代表作品就是《鵲華秋色圖》。趙孟是宋王室的後裔,宋朝完成了文化上大量的比較細膩的建構。比如儒家,應該在先秦就基本形成了一些大綱,但是對它具體的解釋還是在宋朝。
  • 趙孟:詩書畫集大成第一人
    趙孟 松陰高士圖趙孟重新界定了「書畫同源」這一古老成語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學以書法主導繪畫的精神實質。 書畫不分家的情況下,趙孟究竟應該歸屬於繪畫來討論,還是歸屬於書法,變成有趣的課題。但是,也正是這種對「 準確」、「形式美」過度的在意,常常使人在閱讀趙孟的字時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仿佛反而懷念起顏真卿《祭侄文稿》,或蘇軾《寒食帖》那些草稿中的率性,脫漏,甚至塗抹修改。
  • 元代趙孟楷書憑什麼能與顏柳歐齊名,看完這四部作品你就明白了
    眾所周知,中國「四大楷書」歐、顏、柳、趙中前三位都是唐代書法家,唯獨趙孟是元代書法家,趙楷為何受世人的喜愛,擁有這樣的歷史地位,他憑什麼與歐、顏、柳齊名,看完他以下四部代表作,你就明白了。趙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 你是不是因為趙孟書法作品,過於完美圓熟近乎媚俗而不去臨習?
    趙孟的書法在當世被譽為天下無二,甚或是冠絕古今的。元代鮮于樞曾在其《困學齋集》中言「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近人馬宗霍在其《書林記事》中言「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即振,天竺有僧數萬裡求其書,歸國寶之。
  • 一生至愛:管道升與趙孟的愛情故事
    趙孟,字子昂,是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書法家,畫家和詩人,他非常博學多才,尤其是在書法和繪畫兩方面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了元代新畫風,在書法上以楷書和行書著稱於世,後人將他與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並稱為楷書四大家。管道升,字中姬,是元代著名的女書法家,畫家和詩詞創作家,她從小就天資聰穎,學習書畫,並且長相也美麗動人。
  • 齊白石美術紀念館籤約畫家-少白湯發周談趙孟的傳世作品《馬》
    其中最富盛名的一位是元代畫家趙孟。元趙孟《人騎圖》趙孟有多件鞍馬作品傳世,如《秋郊飲馬圖》、《浴馬圖》、《人騎圖》、《三世人馬圖》等。他對馬的喜愛可在《人騎圖》的題識中找到依據:元趙孟《人騎圖》局部 收錄於:趙孟畫集《趙孟畫集》裡記載了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媿唐人,也有識者許渠具眼。
  • 博物君的親兒子戴勝,是如何在趙孟的筆下靈活起來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微博上的科普達人「博物雜誌」君,在為路人解答各種疑難雜症的時候,他被問得最多的就是「這是什麼鳥啊?」沒錯,這鳥就是戴勝,因為問得太多,以致於博物君發出了「再問自殺」的「威脅」,然而另一方面,戴勝也因此被調侃成了博物君的「親兒子」。
  • 元代著名書法家王蒙,行書真跡《愛厚帖》欣賞,筆情墨趣層次豐富
    元代是遊牧民族統治的朝代,但是其書法的發展卻是一派繁榮景象,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元統一後,雖相對穩定,但也未足百年。而由於各族統治者都積極融合與吸取漢文化,書法還是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比如金、元兩朝就都出現過許多有作為的書家,其中也不乏書史上的重要人物。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趙孟,元代書畫大家,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元代人搭上了唐代楷書的車,可見趙孟在書法史地位之高。趙孟篆、隸、楷、行、草五體皆擅,行書冠絕古今。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唐已絳直至明代,篆書、隸書失去了當初的光華,趙孟的篆書、隸書相對薄弱,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不在趙孟本人。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完全能說足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
  • 趙孟覲見,隱然有帝王相,眾臣疑懼,命他摘下帽子,忽必烈笑了
    引語說起中國古代的書法大家,趙孟的名字是不能被遺漏的。趙孟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是史有定論的。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書法創作上,篆、隸、真、行、草書,趙孟無一不精,而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 元代黃公望山水畫《琴鶴軒圖》賞析
    黃公望為元代最有影響的山水畫家之一,是繼趙孟之後,承董巨遺風,開一代新貌的變法大家。黃氏曾賣卜雲間,並授徒,與曹知白、倪瓚、王蒙、楊維楨、張伯雨、夏文彥、無用禪師等為友,常相雅集,《琴鶴軒圖》即為其與王蒙忘年合筆之作。
  • 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代繪畫在畫史階段演進中的性質辨析
    潘天壽在其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繪畫史》中幾乎原文照抄了鄭午昌的論述:「元代山水、人物、花鳥、草蟲,非特不重形似,不尚真實,憑意虛構,用筆傳神,乃至於不講物理,純於用筆上求意趣,實為元代畫風之特點。」
  • 趙孟最得意的兩幅畫,你覺得水平如何?
    它是趙孟43歲時所作,這時候趙孟已經從北京回到吳興,正是全身心投入書畫之道,「追摹古意」的時段。趙孟從小就喜歡畫馬,6歲時看見唐朝畫馬名家韓幹的3卷真跡,一下子就著迷了。看看這畫,主要採用了鐵線描及遊絲描勾勒出外形,筆法細膩,勁健細挺。造型生動自然,確實體現出濃鬱的唐代遺風,但又融入了文人畫的清雅,很好的表現出了作者「作畫貴有古意」的主張。趙孟本人也對這幅畫很滿意,還在畫上題了一句「此圖自不愧唐人」。
  • 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元代也有一位才子描寫燕子,就更是特別。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絕句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 一庭風雨自黃昏。這首詩的作者是趙孟 ,詩人在南宋滅亡後,便歸鄉閒居。元世祖讚賞其才貌,提拔他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後來又官居一品,名滿天下。詩人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也給後世留下諸多爭議。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他的文章也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有唐人之細緻,也有宋人之雄渾。
  • 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圖》:價值4億的古代書畫作品,彌足珍貴
    就比如元代王蒙的這副《稚川移居圖》,彌足珍貴,拍賣時經過十幾次叫價,最終以4.025億元被拍下。而這幅畫究竟為什麼能夠拍賣出這麼高的價格呢?其實,除了它是珍貴的古代書畫作品之外,還有這三點彌足珍貴之處。
  • 元代王蒙山水畫《天香書屋圖》賞析
    其畫受其舅趙孟影響,從董巨郭熙變化而來,一改平淡衝融而為千巖萬壑、重巒疊嶺,以筆法繁密多變,氣勢蒼鬱見長。多以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焦墨枯筆與淡墨結合,表現林嵐鬱茂、氣勢蒼茫之意境,表現出神氣淋漓、縱橫瀟灑的鬱勃氣息,筆精而墨妙。王蒙在技法上的探索,對明清以來畫壇影響巨大,學之者眾。《天香書屋圖》為手卷,元代王蒙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