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立決和絞監候的區別,死刑中的平民和皇帝

2020-12-27 騰訊網

提起古代極刑,最常聽到的是四種,按頻率排名如下,「斬立決」、「絞監候」、「斬監候」、「絞立決」。

監候,是在監獄等候,等著上邊二次核准,或按流程秋後執行。

立決,立刻處決,簡化流程,直接處死。

往上一層分就是兩層,一個是斬,一個是絞。

通俗的講就是一個用刀把頭砍下,一個用繩子勒死。

古代斬刑

對於這兩種新刑方法,大部分人認為區別不是很大,甚至痛苦程序也差不多,但事實是,這兩種行刑方法,代表了死刑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天一個是地。

這涉及到我國幾千年的思想意識的傳承。

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腦袋掉了,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二、按中國佛、道傳說,如果是因為頭掉而亡的,是「極兇」之事,當事人的靈魂不得安寧,影響下一步流程,比如投胎、轉世等。

《三國演義》裡關公被殺,靈魂在空中大喊「還我頭來」就是這個意思。

三、會影響家族以後的氣運,這種被定義為「極兇」的去世方法,按古代的迷信系統,也會對家族活著的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其中第二種,即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面對未知的恐懼,給當事人的心理壓力極大。

於是,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古代凡是「斬立決」的,都是犯了大錯或得罪了大人物,讓人家恨之入骨,然後,把他搞成了「斬」的。

最明顯的就是謀反失敗,「斬」的多「絞」的少。

而「絞」則要相對「溫和」得多。

往古代生活中延伸,就是古人對去世前「留全屍」的重視程度。

宮鬥劇中,皇帝要殺哪個妃嬪,都是「絞」,很少用「斬」,因為畢竟曾經有過一點情誼,最著名的就是楊貴妃和甄嬛傳裡那幾位戰鬥失敗的妃子。

同樣,某些有功之臣皇帝想處理掉,念及之前的功勞都會「賜全屍」,要麼賜吊繩要麼毒酒,待遇最好的賜燒鵝吃。

《三國演義》曹操殺呂布,因為對呂布有一點愛才之心,所以,「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後梟首。」

《水滸傳》裡,幾名勞軍官員罵梁山,被梁山無名軍校殺掉,宋江雖然知道這名軍校很義氣,但又不得不殺掉來給朝廷一個交代,「宋江令那軍校痛飲一醉,教他樹下縊死,卻斬頭來號令」。

都不是直接砍頭。

《聊齋志異》裡,有個人遇到賊和尚,和尚要拿刀殺他,(和尚)握刀相向。客哀求切,弗聽;請自經,許之。

不僅砍頭,被人用兵器殺死,弄壞了五臟六腑也算「大兇」,僅比砍頭差一個小等級,靈魂也不是那麼安寧。所以,聊齋裡的這人就要求自經,就是上吊,要求自己上吊,善良的和尚答應了他。

這些人不得不死時,留全屍就是「奢侈品」。

三國演義裡畫面

所以,雖然都是極刑,但斬立決是待遇最差的平民,而絞監候則相當於極刑裡的皇帝了。

有人問了,呂布和無名軍校最後頭還是被砍了,是不是白忙活了?

這是因為,人已經死了,靈魂已經離肉體而去,正常程序已經走完,那具屍體就不重要,別說砍頭了,全燒了都沒問題,比如,武大郎就火化了。

因為文化不同,西方傳統與我國的恰好相反,「斬」才是恩賜,「絞」則留給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通常是大庭廣眾之下,把當事人臨死前痛苦掙扎的畫面展示給圍觀群眾,用以打擊當事人最後的尊嚴。

而按西方的說法,靈魂留在肉體上的時間比中國的要長得多,並且能感知肉體的痛苦,所以,絞刑後,人通常還要暴曬吊幾天。

當然,無論是斬還是絞,這種殘酷的行刑方式,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最後成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一個見證。

外國斬刑架

相關焦點

  •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古代被判了死刑,距離砍頭還「早」呢,除了三司會審,還要等時間「相國終身保治平,不同非鞅死刑名。只緣用志能卑遜,縱曰傷殘亦覺輕。」▲漢武帝死刑制度-斬立決古代的死刑分為兩種,」斬立決」和」斬監候」。」斬立決」這個詞經常在影視作品中出現,意思就是犯了死罪以後,立即處死。通常情況下,很少有人被判處」斬立決」,受此罪的人大多犯了忤逆、造反等重罪。
  • 一心效忠清朝的嶽忠祺,卻被雍正判處斬監候,結局悲慘
    年羹堯因功高震主,被雍正以恃寵而驕,結黨營私之罪判處了死刑。年羹堯死後,雍正便將西北數十萬兵馬交給了嶽鍾琪。隨後書生曾靜給嶽鍾琪去了一封策反的信,曾靜在信中表示,希望漢人嶽鍾琪能像他的祖先一樣,率軍反叛雍正。
  • 一心效忠清朝的嶽忠祺,卻被雍正判處斬監候,結局悲慘_嶽鍾琪
    原標題:一心效忠清朝的嶽忠祺,卻被雍正判處斬監候,結局悲慘嶽鍾琪,表字東美,
  • 嶽飛的21世孫一心效忠清朝,卻被雍正判處斬監候,結局悲慘
    嶽龍升在隨同康熙帝親徵西北時,曾立下過大功。到了康熙執政的中期,嶽龍升出任四川提督一職。可以說嶽龍升做過康熙、雍正兩朝的高官,其子嶽鍾琪做過雍正、乾隆兩朝高官,父子二人曾為大清三代君王效力。年羹堯因功高震主,被雍正以恃寵而驕,結黨營私之罪判處了死刑。年羹堯死後,雍正便將西北數十萬兵馬交給了嶽鍾琪。隨後書生曾靜給嶽鍾琪去了一封策反的信,曾靜在信中表示,希望漢人嶽鍾琪能像他的祖先一樣,率軍反叛雍正。
  • 嶽飛後代,在清朝被判死罪,雍正為何將「斬」字換為「斬監候」?
    不過雍正在接到這份報告時,卻直接將「斬決」改為了「斬監候」,意思就是改判成為了死刑緩期執行,也就是說嶽鍾琪基本不用死了,那麼為何雍正會對嶽鍾琪網開一面呢?是因為嶽鍾琪的先祖嶽飛嗎?
  • 古代被判死刑後,就會馬上被拉出去問斬嗎?專家:除非官員瘋了
    然後咔嚓就把犯人給斬了,看起來雖然很解氣,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事實上,我國古代的死刑是需要覆核的,從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這一制度,而後沿襲數朝。《隋書·刑法志》上也有記載:「開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後決。」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國古代主要有5種刑法:笞、杖、徒、流、死。
  • 年羹堯被扳倒後,蔡珽自認為功大,雍正下令:「判蔡珽斬監候」
    ——《清史稿·列傳·卷八十》這是《清史稿》中關於蔡珽的描述。年羹堯樂極生悲,這個詞適用於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卻因為個人過度膨脹,最終引發禍事。年羹堯敗於這四個字,年羹堯的仇人蔡珽同樣敗於這四個字,年羹堯先被誅殺,蔡珽緊接著被判處斬監候。要說年羹堯和蔡珽兩人,都曾是封疆大吏,卻也是一對活寶。
  • 三朝元老因譯錯一個詞,兩次被判死刑
    文/格瓦拉同志清朝乾隆帝是一位雄猜陰狠、刻薄寡恩的皇帝,在他手底下做官的風險性極大,一著不慎就掉腦袋的比比皆是。比如,三朝元老阿克敦僅僅因為「譯錯」一個詞,竟然兩度被判處死刑,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還沒等雍正帝對判決發表意見,阿克敦包庇貪贓的下屬一事被揭發,皇帝一怒之下,親自下令判處他「斬監候」(即斬首緩期執行),時在雍正六年(1728年)。好在雍正帝愛才,最終並沒有處死阿克敦,而是將他派到蘇北去疏浚河道,期望他能戴罪立功。
  • 中國的死刑覆核制度,在古代就已經十分完備了,這一點比西方先進
    可以說,中國的死刑覆核制度,在古代就已經十分完備了。其實,古代死刑覆核制度,主要包括「死刑覆核」和「復奏」。前者是指:將擬判死刑的案件交由相關部門複查,並在最終定案前,奏請皇帝裁決。《隋書》中提到的「開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後決」,便是指當時的死刑復奏制度。到了唐朝,不僅沿用了隋朝的死刑覆核制度,還特別區分出了「三復奏」及「五復奏」這兩種形式。通常來說,「三復奏」只適用於地方死刑案件,只有京師的死刑案才適用於「五復奏」。至於為何要將隋朝的「三復奏」改用為「五復奏」,這恐怕要從發生於貞觀年間的一樁命案說起。
  • 古代的死刑囚犯,從審案到行刑會有哪些步驟
    古代的死刑分為兩種。 一種是「斬立決」。 就是犯了死罪以後,立即處死,這一般都是忤逆、造反等重罪,影響極其惡劣。但即使罪犯再十惡不赦,也不是不經流程,直接處死的。
  • 手握大權,一心效忠清朝的嶽鍾琪,為何會被雍正帝判處斬監候?
    西北邊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清朝影響很大,但就是這麼一位影響巨大、軍功無數的大將卻遭遇了牢獄之災,變成了階下囚,在雍正時期被判處斬監候,差點死在了牢獄之中。如果按照用兵慣例,牧場被劫,士兵傷亡,馬駝被盜,應該算是一個敗仗,臨時統帥紀成斌及查康等將領固然要遭受軍律懲治,作為西路軍統帥的寧遠大將軍也難逃疏忽失職的罪責,也要交部議處,何況,紀成斌之所以榮升「護理大將軍印務」即臨時擔任西路軍統帥這一高級軍職,是由嶽鍾琪向皇上推薦的,更加重了嶽鍾琪的罪過,兩年後嶽鍾琪之所以被革職削爵斬監候,此事就是一個重要根據。
  • 斬決改成斬監候是何用意?留著還有用
    在平息拉薩戰亂的過程中,嶽鍾琪屢立戰功,因此在康熙六十年,被康熙提拔為四川提督。僅僅35歲的他,就做到了父親在世時的最高職位。 雍正十二年,川陝總督嶽鍾琪,卻被雍正判處了斬決,後來雍正親自將斬決改成了斬監候,這才保住了嶽鍾琪一條小命。這又是為什麼呢?
  •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死刑的審核與公正是怎樣維持的?
    歷朝歷代都逐漸在司法實踐中創建了死刑覆核和死刑復奏的制度。兩者相互配合,落實了慎殺恤刑的思想觀念,也保障了司法正義。死刑覆核是判定死刑,是死刑復奏的前提,沒有死刑覆核,就根本不需要復奏;死刑復奏是皇帝批准執行的,沒有死刑復奏,死刑覆核就難以落到實處。
  • 斬立決、絞刑、發配邊疆?
    我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在對待惡人上,有著最樸素的價值觀,即善惡有報,且不啻於用最惡毒的詛咒和語言攻擊觸犯道德底線的人。大家可以批判我,我並不堅持。微博上鳳凰財經發起了一個小調查,調查普通老百姓認為鮑某明入獄會被判幾年。我做了個簡單的小圖表,發現有54%的人認為應該判死刑,27%的人認為應該判無期徒刑。
  • 嶽飛的後人嶽鍾琪,對雍正忠心耿耿,為何卻被雍正判處斬監候?
    然而,六年後的一天,明君雍正卻突然翻臉,下令判處賢臣嶽鍾琪「斬監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如果雍正猜忌嶽鍾琪,在雍正五年的謠言事件中,雍正便可乘機解除嶽鍾琪的兵權,而不是對他繼續重用。況且,雍正有什麼理由猜疑嶽鍾琪呢?嶽鍾琪在雍正六年曾靜事件中的表現,已經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的忠誠。也有人說,嶽鍾琪是抗金名將嶽飛的後人,而雍正是滿族人,滿族人是金人後人,所以嶽鍾琪遭到了雍正的猜忌。
  • 在古代被判處死刑的人為什麼要被安排在秋後問斬呢?
    死刑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刑罰制度之一,在中國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發展的歷史,中國死刑最早可以追溯至三代時期,韓非子飾邪篇中有記載說,與會諸侯之君於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於斬之,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死刑記錄,我們常常在電視劇裡看到死刑犯一般都是被處秋後問斬它有一個明顯的時間特點就是秋後才能對死刑犯執行死刑
  • 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到底是什麼意思?也許你的理解還真是錯的!
    古代的死刑,一般指的是「問斬」,大多數時候,「問斬」也需要等到秋後執行,官員在判刑的時候,一般都會直接判處「秋後問斬」。在古人看來,執行死刑也需要順應季節的生長性。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季節,這個時候萬物都在復甦,而夏季又是生命力最強的季節。到了秋天和冬天,萬物開始變得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