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景觀】
今年香港書展本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恰好香港作家小思的《香港文學散步》也在年內出版。在作家的眼裡,人們可以讀到一個不同的香港。
和小思聊天前,她先放了一段自製的蕭紅資料短片,短片裡詳細講述了蕭紅生命的最後幾個月的顛沛時光。香港淪陷前,蕭紅病重,為了躲避炮火轟炸,她不得不跟隨端木蕻良變換居所數次,最後還是於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病逝。
而在看短片之前,我剛跟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張詠梅進行了一次香港文學散步,是的,和小思的那本書名一樣,事實上我們走的路線都是她書中涉及的,也是她多年來努力發掘出來的。
第一站是位於上環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會,曾經的教會如今已經變成福利工廠,為智障人士提供工作崗位。1927年2月,魯迅應邀來到香港在這裡進行了兩場演講。離青年會不遠的中環奧卑利街上有一所監獄,這裡則是戴望舒1942年被日軍拘禁的地方,在這裡他寫下了《獄中題壁》及《我用殘損的手掌》。
是日最累的行程是去為許地山掃墓。1935年許地山應邀擔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在港七年他指出殖民地教育的各種問題,建議對香港教育進行改革,1941年8月4日,他心臟病發在香港逝世。許地山的墓地在薄扶林道中華基督教墳場裡,這是一片山地,從山上一排排墳墓拍下去一直通向大海的方向。許地山的墓地在山地腰的位置,據說這裡的一塊墓地現在的價格是港幣300萬,可二三十年前,這裡卻是一片荒涼。
在許地山逝世多年後,最早找出許地山墓的人就是小思,她說當時墓地破落極了,也沒有人去上墳。小思後來寫了一篇文章,說許地山把文化帶到香港來,如今墓地卻如此破敗,結果她的一個學生去重修了許地山墓。
許地山之外,這裡還有蔡元培墓。蔡元培1940年在香港養和醫院去世,他的墓地建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比起周邊的其他墓地,蔡元培的墳墓算是比較氣派的了,這是一批老北大的學生集資重建的結果,但「今天去看還能看到蔡元培的墓碑後面是裂開的。曾經有人建議把蔡元培的墓遷回北大,但是聽說北大方面卻沒有接收的意願。」小思說。
找一些內地文化人在香港的資料很辛苦,小思之前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事,小思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圖書館翻報紙,一頁一頁翻。「大家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可是這些人都在香港呆過,怎麼能這麼說呢,我就要把證據找出來。」
還是以蕭紅的故事作為文章的結尾吧。聖史提反女子中學的花園是行程的最後一站,這個花園與普通的小花園沒什麼兩樣,但卻埋葬了蕭紅的一半骨灰。當年端木蕻良把蕭紅的一半骨灰埋在這裡的一棵很大的鳳凰木下就離開了香港,而在1996年端木蕻良去世後,他的妻子按照其意願將他一半的骨灰也撒在了這個小花園裡。前後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有了一個浪漫的結尾。
新京報特派記者 姜妍(發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