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長跑回來後冰水泡腳(冰箱裡放一個大雪碧桶,每天裝一桶),睡前熱水泡腳,現在已經不酸了。但是還得休息2-3天。唯一內疚的是跑步出去依然沒帶手機,我爸電話打不通,人找不到,3個小時不見人,以為死半路了,我進門時候他都快急哭了,正要去找。Family永遠是最重要的,對他們給出你最大的包容,最大的理解,最多的愛。
說正事
很多跑者號稱自己跑完馬拉鬆了,但相當一部分跑者在馬拉松後半程由於體力衰竭,採用走或者走跑結合來進行,又或者因為疼痛、抽筋被迫減慢速度甚至停下來,走走停停。這樣即使勉強完成馬拉松比賽,實際上仍不具有「從頭到尾跑完馬拉松的能力」。事實上,相當比例的跑者不是「跑完」馬拉松,而是「熬完」馬拉松。
怎樣才能順利平穩地跑完馬拉松?第一,加強平時跑步訓練,提高耐力水平;第二,採用正確的比賽策略。
只有平時多跑步,認認真真積累跑量,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耐力,讓你的身體能夠承受馬拉松那樣的極限運動量。而跑馬拉松的關鍵策略就是按照適合自己的配速去跑,即以守住自己的心率的方式去跑。
一、全程心率過高是導致跑馬拉松時跑崩潰的主要原因
心率是衡量運動強度的一個重要個體化指標。同時,馬拉松比賽時間超長,由於疲勞、大量出汗導致身體脫水、體溫升高等因素,越到比賽後程,心率越高。這種現象又被稱為「心率漂移」,也就是說在馬拉松比賽後半程,即使配速不變,心率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緩慢上升。而在高心率下,心臟由於收縮期和舒張期明顯縮短,特別是舒張期的縮短使得心臟得不到休息,回心血量不足,導致心臟搏出量下降,這就意味著心臟拼命跳動,但其實效率已經明顯降低。 前程心率過高導致後程表現下降心率過高是跑者疲勞、脫水、電解質紊亂、糖原耗竭等的集中表現。因此,跑馬拉松時心率過高成為跑者跑崩潰的重要原因。
二、跑馬拉松時應該依據心率去跑,而不是按照配速去跑
安全理性跑馬拉松的一個重要策略是按照心率去跑,始終把心率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當心率和配速衝突時,應當優先考慮心率。例如,如果你跑馬拉松時計劃配速為6:00,但是當配速達到6:00時,你的心率已經超過85%最大心率,你就應該把配速降低,例如降為6:30甚至更慢,從而讓自己的心率降下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意味著你無法按照預定配速完賽,你的完賽時間將長於計劃時間,但這樣可以避免引發安全問題,至少可以讓你跑完馬拉松,而不是到了後程走走跑跑,熬完馬拉松。
三、跑馬拉松時心率應保持在多少最為合適
● 如果你只是把跑馬拉松作為體驗,並不追求成績,你可以按照輕鬆跑的心率區間去跑,即把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5%~78%。
● 如果你平時訓練有素,有一定成績追求,或者希望在這場比賽中實現個人最好成績,那麼你應該按馬拉松配速跑的心率區間去跑。所謂馬拉松配速跑是指比輕鬆跑心率稍高,但又不會明顯引起乳酸堆積的跑步配速,此時心率相當於最大心率的79%~84%。關於最大心率前幾天帖子有講。
● 不建議跑者在比賽中心率超過最大心率的85%,即使超過,也僅僅是由於「心率漂移」現象,在最後5~8千米允許超過一點。
四、馬拉松節奏跑下來要求平時需要的訓練有哪些
1、LSD有氧跑,提升有氧能力,提升身體指數。
2、間歇跑,提升配速,提升抗乳酸能力。(每周訓練量不超過周跑量10%)
過了30km正常會開始堆積乳酸,平時在乳酸閾附近間歇,可以提升身體耐受乳酸和排出乳酸的能力,提升有氧耐力的天花板,讓身體在臨界速度下維持較長時間。
間歇跑的三大好處
(1)提升最大攝氧量,增強跑者的心肺功能,對跑者的影響就是,同樣的配速下不喘了。
(2)提升跑步經濟性,即以省力節能的方式跑步。
(3)提升機體抗乳酸能力
3、核心力量提升。(一周2-3次)
全馬的最後黑色十公裡堪稱滿清十大酷刑,最後十公裡按照節奏下來,首先需要的依然是保持住抬頭、挺胸、腰直、重心微微前傾、觸地時間短、左右腳平衡的跑步姿勢,考驗的除了有氧能力的天花板有多高,還有腰腹力量。沒有比較好的腰腹力量,最後十公裡會掉節奏,腿軟,懈怠。因為跑步除了用大腿小腿肌肉,腳踝,腰腹部髖部肌肉才是維持正確跑姿節奏的發動機。此外,深蹲、靠牆靜蹲也需要一周做3-5次。靠牆靜蹲我每天都抽空做,一組45s,中間間歇15s,五組。
以前覺得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現在更直觀的體會是馬拉松也是人生,短短的一程路,蘊藏了所有的活著的求生的哲學。跑完步什麼也不想,拋下了平時困擾惆悵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只有一種感覺,獲得了新生,更懂了自己,也更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