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我們被迫背誦那些似乎永遠背不下來的課文。那時的課文後面只要有背誦全文或背誦某段的要求,簡直都是噩夢。後來,我們不需要再去背那些課文了,在大學的校園裡為了各種證書戰鬥著,會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來,會擔心掛科,也會害怕重點班的淘汰。
再後來,再後來的事情我也沒經歷過,但我想,那些不得不去面對的事情,那些生活裡的無奈,從不會離我們遠去吧。看到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結尾的時候,看著鏡頭裡瑞奇流下的委屈的淚水,我想到了這些。
▊故事梗概
二戰過後,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充斥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已失業多時的瑞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即床單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瑞奇同兒子布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瑞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獲獎情況
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1950)
最佳編劇(提名) 切薩雷·扎瓦蒂尼
第7屆金球獎(1950)
電影類 最佳外語片
▼
▊辣評
來自導演德·西卡,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很簡單的劇情片,但它所傳達給觀眾的東西一點都不簡單。一輛自行車,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自行車丟掉了,希望也就泯滅了;在尋找自行車的路上,一步步走向絕望;而你欲報復生活,終被生活更重地回擊。
於是這樣的簡單的劇情片成為了經典,半個多世紀後的2001年,中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的作品《十七歲的單車》,同樣講述了一個關於「偷自行車」的故事,通過兩條主要故事線的延伸與交匯,展現了兩個大男孩的青春的痛楚,也成為了一部經典的青春故事片。
《十七歲的單車》劇照
再去回味這部黑白的老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的時候,會發現有時候社會真的很殘酷。不一樣的國度,不一樣的年代,卻是一樣的真實——我們在這殘酷的社會裡生存。且這殘酷的社會不會給你半點同情:你丟掉的自行車只得自己找;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絲線索卻只能讓它溜掉;最後你終於找到了偷自行車的人,卻一無所獲。
不是誰都能改變世界,我們皆是凡人。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在這殘酷的社會中生活,改變自己,適應社會。影片中的瑞奇不曾有過一句抱怨,或許是他的隱忍的性格使然,又或許是在歷經了太多的社會的磨礪後他已懂得,抱怨並沒有用。
很多時候,生活的不幸,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我們一時尋不到地方遮蔽,短暫的不知所措後,只得裹緊了衣衫讓自己變得堅強。
還好,總有人心中還存留著愛,在你有困難的時候陪伴在你身旁,在你最落寞的時候給予你以同情。
也還好,並不是一切都是那麼不幸。沒有了自行車,還有一個乖巧的兒子,還有一個愛自己的妻子,還有一個完整的家,家還在,生活就還在。一醉方休後,假裝忘掉了過去,還可以繼續生活。是呀,人總有一死,為什麼偏要選擇急死。
經歷了這一次,下一次,如果還有下一次,瑞奇一定會變得小心吧,不會再在大意中丟掉自行車。影片中插入了這樣一個小情節:跟丟了老人後,瑞奇無意中把兒子當成了出氣筒,在對小布魯諾的冷漠後,因為突然害怕失去兒子,而變得倍加珍惜。這樣的小情節不僅是影片故事情節的推動點,也是一次告誡:萬不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但是失去的終究是失去的,失去的便再也回不來了;一如影片裡通神的女人說的:「如果你今天上午找不到的話,就永遠找不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想要賭一把,想要做錯事,但是不可以這麼做啊,這便是生活的無奈,你不得不去經歷,然後硬著頭皮挺過一切。總有那麼一天,你會重新獲得你曾失去的。
公車依舊擁擠,人潮依舊不斷,生活依舊繼續。影片的結尾,德·西卡告訴我們,生活還在繼續,流著淚也要前行。後來,事情又會怎樣。瑞奇,小布魯諾,羅馬城,他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還有我們所不知的後來。
後來,經歷過失敗的我們,懂得了生活的無奈。後來,曾經背不下課文的我們,背下了專業書,拿下了四六級。後來的我們都長大了,因為我們在眼淚中看到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