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叫《偷自行車的人》,我們都知道自行車會丟,但不知道什麼時候丟,所以男主安東尼奧去神婆住處尋找妻子時,他把自行車拜託給他人看管然後逕自上樓,觀眾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以為轉身回來自行車保不齊就不見了。
導演在這裡虛晃一槍,調動觀眾情緒也表現出他對觀眾心理的準確拿捏。後面觀眾剛要放鬆警惕,自行車,丟了!其實也不叫丟,其實看完應該叫《搶自行車的人》。二戰剛結束沒幾年,義大利一片蕭索城區滿目瘡痍,失業率上升人們苦於生計無心浪漫,這時候「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流派誕生,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有時候電影發展不一定跟時間成正比,或許電影技術會越來越先進,但電影藝術未必。這就是為啥老電影不輸新片,新片也不必然比老電影好看的原因。這部《偷自行車的人》抹平了跟現代人大半個世紀的距離,故事、攝像、情感表達,貼近現實又細膩近人。理解起來完全沒有隔閡,劇情也不乏味,總之看了都說好。
突然明白,人在沒有遇到過不去的坎的時候是不相信神明的,往往在現實生活中走投無路無計可施之後,才更容易把希望寄託於神靈或者迷信,以此獲得慰藉。
正如《偷自行車的人》男主安東尼奧原本並不迷信,表現在妻子去向神婆還願時他百般阻止並且勸離妻子。而在自行車丟失、多方找尋無果之後,心灰意冷的安東尼奧走進神婆住所,希望能得到指引。
為了寫實,導演堅持用非專業演員,男主安東尼奧的扮演者蘭貝託馬喬拉尼就是當時失業大軍中的一份子,拍完電影他又重新回到失業潮中。這種無奈更加貼合了現實,使得影片處處都那麼真實細膩,各位看官大佬們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