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狀況,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2021-01-19 電影劉油果

電影叫《偷自行車的人》,我們都知道自行車會丟,但不知道什麼時候丟,所以男主安東尼奧去神婆住處尋找妻子時,他把自行車拜託給他人看管然後逕自上樓,觀眾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以為轉身回來自行車保不齊就不見了。

導演在這裡虛晃一槍,調動觀眾情緒也表現出他對觀眾心理的準確拿捏。後面觀眾剛要放鬆警惕,自行車,丟了!其實也不叫丟,其實看完應該叫《搶自行車的人》。二戰剛結束沒幾年,義大利一片蕭索城區滿目瘡痍,失業率上升人們苦於生計無心浪漫,這時候「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流派誕生,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有時候電影發展不一定跟時間成正比,或許電影技術會越來越先進,但電影藝術未必。這就是為啥老電影不輸新片,新片也不必然比老電影好看的原因。這部《偷自行車的人》抹平了跟現代人大半個世紀的距離,故事、攝像、情感表達,貼近現實又細膩近人。理解起來完全沒有隔閡,劇情也不乏味,總之看了都說好。

突然明白,人在沒有遇到過不去的坎的時候是不相信神明的,往往在現實生活中走投無路無計可施之後,才更容易把希望寄託於神靈或者迷信,以此獲得慰藉。

正如《偷自行車的人》男主安東尼奧原本並不迷信,表現在妻子去向神婆還願時他百般阻止並且勸離妻子。而在自行車丟失、多方找尋無果之後,心灰意冷的安東尼奧走進神婆住所,希望能得到指引。

為了寫實,導演堅持用非專業演員,男主安東尼奧的扮演者蘭貝託馬喬拉尼就是當時失業大軍中的一份子,拍完電影他又重新回到失業潮中。這種無奈更加貼合了現實,使得影片處處都那麼真實細膩,各位看官大佬們怎麼說。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對於《偷自行車的人》這種電影,只能用兩個字評價,那就是——經典。之所以說經典,因為它作為藝術作品,即使過了七十年,風採絲毫沒有褪色。也就是說,歷久彌新。七十年前的義大利的狀況,和當今社會的狀況表面不同,但人的困境始終還在。一、惡性循環。
  • 一部電影,帶你解讀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特徵|《偷自行車的人》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興起於上個世紀60年代。在當時有維託裡奧·德·西卡、羅伯特·羅西裡尼、魯西諾·維斯康蒂,朱塞佩·德·桑蒂斯思維主將,及新一代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費德裡克·費裡尼等人。那今天就通過維託裡奧·德·西卡(1902-1974)執導的《偷自行車的人》,揭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神秘面紗。
  • 《偷自行車的人》絕望中的溫暖
    《偷自行車的人》這部影片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之作。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在二戰後,透過一個失業工人的家庭可以反映到當時整個社會的危機。二戰後經濟蕭條,裡奇和起很多其他家庭一樣,他已經下崗兩年了,每天都在政府門口等待著工作的機會。
  • 《偷自行車的人》:當自行車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二戰後的義大利經濟凋敝,民生困苦,失業與犯罪問題空前嚴重,但恰恰是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卻綻放出了世界電影史上最質樸的花朵——新現實主義電影。作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扛鼎之作,徳·西卡《偷自行車的人》中肩扛攝影機、實景拍攝、長鏡頭的運用都體現了強烈的紀實美學風格。
  •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米貴 少年識盡愁滋味
    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發行於1948年11月,是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推出的三部新現實主義傑作中的其中一部(另外兩部分別為1946年的《擦鞋童》和1952年的《溫貝爾託D》)。影片遵從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特點,情節簡單,自行車是主人公必要的謀生工具,但自行車在他剛開始工作時就被偷了,於是踏上尋找自行車的辛酸之旅。
  • 《偷自行車的人》:現世窘境的表徵下蘊含著新現實主義的悲劇內核
    文|三斤談娛樂義大利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曾是一名電影演員,後來逐漸從幕前轉向幕後,成為一名導演曾執導。德·西卡參演執導過百部電影,執導的電影橫掃過坎城金棕櫚、柏林金熊、奧斯卡金像等國際電影獎項,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與電影打交道。
  • 義大利電影簡史
    義大利作為文明古國,它以其悠久的文化歷史,在早期的工業文明中奠定了屬於自己的地位。在20世紀初,義大利墨索裡尼上臺,國內繁榮昌盛,為義大利的電影工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鑄就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大師,並且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城羅馬電影城。
  • 「奧外4」《偷自行車的人》好人也會被逼成竊賊
    當鋪的生意很火爆,這個年代的饑荒不是一家,所有人都靠變賣家裡的東西才能吃上一頓飯。當鋪裡光是床單這一樣物件,就足足塞滿了十幾層貨架。瑞奇的自行車不算舊,當時當掉的時候可是把大兒子布魯諾給心疼壞了。所以自行車重新回到家裡,最開心的莫過於他。布魯諾也很可憐,小小年紀就得在加油站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好在年少不知愁滋味,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最重要。
  • 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因此,《偷自行車的人》可以說得上是一種最純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典範,它不再有演員,不再有故事,不再有調度,最終在具有審美價值的完美現實幻境中:不再有電影。與《偷自行車的人》一起構成德西卡新現實主義古典範本三部曲的另外兩部作品《擦鞋童》(1946)與《風燭淚》(1952)則可看成以《偷自行車的人》為新現實主義的基準點和中心,圍繞其在各自的軌道上旋轉。
  • 這部影史經典,應該這樣看——《偷自行車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片中人物矛盾以及社會矛盾以一種很具象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那部電影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以及階層,影片通過一個自行車的失與得,牽動著兩個家庭的命運,同事對於當時的社會平民的生活也進行了著重描寫,總之,我們通過那部電影看到的,遠遠比一輛自行車要多得多。但是大多數影迷對於那部電影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雖然那是一部經典的影片,但是卻因為之前有過參照物而在影迷心中變得難堪。
  • 2019年的英國,依舊有「偷自行車的人」
    1948年,義大利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拍攝了一部經典的影片佳作《偷自行車的人》。這部電影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當時的影視界的大震動。從此以後,電影的走向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很多人對於電影藝術本身的探究領域便更加的廣泛了。那部電影被後來稱之為現實主義影片,迄今為止,很多國家,很多優秀的導演,都對於這一領域進行過多次探索。很多現實主義佳作也因此而產生。
  • 義大利電影大師展開幕:那些影響了電影的電影
    > 今年是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又恰逢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裡科·費裡尼誕辰100周年,為促進中意兩國民間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及致敬電影大師,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旗下的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推出了
  • 偷自行車的人 | 生活還在繼續,流著淚也要前行
    看到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結尾的時候,看著鏡頭裡瑞奇流下的委屈的淚水,我想到了這些。▊故事梗概二戰過後,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充斥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獲獎情況第22屆奧斯卡金像獎(1950)最佳編劇(提名) 切薩雷·扎瓦蒂尼第7屆金球獎(1950)電影類 最佳外語片▼▊辣評來自導演德·西卡,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很簡單的劇情片,但它所傳達給觀眾的東西一點都不簡單。
  • 「義大利電影大師展」即將啟幕,今天中午正式開售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維託裡奧·德西卡的兩部作品——分別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扛鼎之作、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的《偷自行車的人》;德西卡自編自導的奇幻喜劇經典、榮獲坎城電影節大獎的《米蘭的奇蹟》。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裡科·費裡尼真正意義上的導演處女作,講述一對新婚夫妻去羅馬度蜜月,不料嬌妻卻神秘失蹤。儘管費裡尼採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拍攝手法,但其意識流特色已初露端倪。
  • 戰敗後的義大利,貧苦的人民,從這部黑白電影中看那段悲慘的過去
    《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義大利優秀的新現實主義電影,一部模範老電影。貼近民生的電影敘事,既不故弄玄虛,也不教條主義。導演從偷自行車這樣一個或許每個人都有過的念頭,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見微知著,感受二戰結束之初那個時代特有的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局面,把握著義大利民族和時代命運的脈搏。01小人物的不幸導演敏銳地抓住了當時社會最緊迫關鍵的問題----失業。
  • 【人物誌】伊布拉希莫維奇:偷自行車的上帝(下)
    他蹲下來,用充滿歲月洗刷痕跡的手擦去伊布臉上的淚水,忍著現實的壓力,說道:「兒子別哭,爸爸到時候給你買一輛更酷的自行車。」可是在那一刻,伊布開始有了他那在球壇上獨特的人格。失去自行車的沮喪,促使他走上了一條和他人截然不同的少年路。「我不能這麼給人欺負下去,我也要偷別人的自行車!」從此,只要是在深夜中,羅森加德就會出現一位穿著黑色風衣,手中拿著大鉗子的人。
  • 老一輩人騎自行車,為何總要向前滑兩步再跨上車?
    在馬路上你能看到的不是堵的水洩不通的汽車,而是自行車,要知道在當時,我們國家還被稱為「自行車王國」。相信在很多8090後的腦海裡,一定存在著這樣一個畫面,那就是父輩們汽騎車時的姿勢。每次在要騎車之前的標準動作就是,先扶著自行車頭將自行車推動起來,然後再用一隻腳踩著腳踏板滑行兩步,然後再另外一隻腳跨上自行車,這一系列行雲流水的過程之後,才能騎著自行車去往目的地,相比於現在的有錢人買各種汽車相比,以前的人們也是買車,不過是自行車。
  • 豆瓣評分9.0,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全片都是非職業演員
    當我們瀏覽了那些離我們光怪陸離的世界後,也有一些和生活相近的電影值得我們去欣賞,它們簡單純粹,同時伴隨著殘酷,即使到了今天鮮有觀眾問津,但本身的價值不能忽視。誕生於1948年的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無疑就是其中一部。在介紹這部電影之前,有一個大背景是不能被忽視的。
  • 《帝國》評選最佳外語片(非英語電影),無間道,猛龍過江等上榜
    英國《帝國》雜誌評選出了最佳外語片(即非英語電影),包含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佳作,到日本吉卜力的動畫,再到香港電影以及內地電影。義大利:《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義大利導演二戰過後,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充斥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電影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
  • 首款"偷不走的自行車"問世
    三名智利工程師宣稱發明了世界上首款「偷不走的自行車」,他們表示,這下那些信誓旦旦的偷車賊肯定沒轍了。這款自行車名為「尤科」,看上去跟普通自行車沒什麼兩樣,但車身底杆可以分成兩部分,環繞在一根柱子上。發明者稱,拆開車身主架、重新組裝成一把鎖,這一過程僅需10秒。一旦自行車車座杆形成一把鎖,偷車的唯一辦法就是把車切開,這樣做的話自行車也就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