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狂徒、精神病人、悲劇主角……在後世眾說紛紜的迷霧裡,我們如何接近那個最真實的梵谷?
作者:尤勇
Philadelphia為人所熟知,是因為它是美國費城的英文名字,它來自希臘文,原意是:Phileo(愛)+Adelphos(弟兄),可以理解為「兄弟之愛(Brotherly Love)」,它在新約中被聖徒提及,因此,在基督教語境中,賦予信徒之間的情誼以神聖意味。
相比而言,中文裡的兄弟情誼的修辭方式則更偏江湖味。因此,這有可能影響我們對西方文化的體感。
之所以用Philadelphia這個詞來概括,是因為這本書的主旨。在美術史上,形容文森特和提奧之間的兄弟之情,Philadelphia最恰當不過:文森特是哥哥,提奧是弟弟,兩人差四歲,哥哥是畫家,弟弟是畫商。他們死後同葬在巴黎西北小鎮奧維爾田間的一塊普通墓地,距今已有百餘年,兩個方形矮小的墓碑緊挨著,矗立於此,與生前跌宕掙扎的生活相反,文森特死後在人類文化中大放光彩。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梵谷傳記與畫冊層出不窮,但多以講述文森特為主,輔以提奧,而這本書中,作者別出心裁地以兄弟故事為主線,並且搭建了遊覽畫廊般、富有建築感的行文結構,為讀者揭示了談論梵谷被忽視的維度:沒有提奧,就沒有偉大的文森特。
梵谷的畫作有一種「憨」氣,甚至過分地缺乏靈巧。但不論是先期笨拙昏暗的習作,還是後來光彩絢爛的寫生,都透露著文森特深沉又熱烈的愛,如果說藝術是一種情感的語言,那麼梵谷的作品無疑是情感強度最高的。今天,只要是他的作品,必然是該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只要是他的作品出現在拍賣會上,也必然是天價;從耄耋到提攜,無人不知他的《向日葵》和《星空》;無數人家中裝飾著他作品的複製品以及各種衍生品;阿姆斯特丹市區最中心的位置就坐落著梵谷博物館,每年遊客數以百萬計;荷蘭東邊的國家森林公園以梵谷命名,森林中又有Kroller-muller博物館,藏有梵谷繪畫生涯半數的傑作……
世界寵壞了文森特,但對他弟弟提奧卻談論得不夠。
因此梵谷更加神秘,他是一個迷人的謎。他的價值是我學畫過程中的一個問題:他的畫稚拙無比卻洞察深邃,沒有高超的造型手藝,卻塑造了最動人的形象與色彩,短短七年的作畫歷程卻使得美術史論家以它為轉折,自立了流派,分開了時代。
世人都知道他的貧窮、疾病、瘋狂甚至自殺,而他的畫那麼抖擻、飽滿、燦爛、輝煌,這難道不矛盾嗎?
對此疑惑,我們得回到他的經歷和書信中尋找解答。而梵谷書信往來的核心人物便是弟弟提奧,從那些文字往來中,我們看出,他們之間不止兄弟之情、犧牲之愛,也有爭執、抱怨、憤恨和折磨。梵谷的書信在提奧遺妻的整理下成為我們進入他身世和心靈的一個重要通道。
在這本書中,作者抓住兄弟二人的故事作專題,「文森特的人生沒有因為生命的終止而結束,提奧亦然」,作者在全書最後的總結中說道,「他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幅畫卷,他們的關係更是其中最完美的傑作」。如此,我們便知道,打開梵谷秘密的鑰匙,便藏在他與提奧的兄弟之情中。
「人性與繪畫」 ,是梵谷畢生的兩大主題,他在人性中的掙扎多半體現在與提奧的關係之中,而這些情感升華之後又轉而表現在繪畫裡。
穿梭在畫廊式的文本中,梵谷兄弟的故事顯得格外易讀,文森特的形象變得更清晰、飽滿、陰晴不定,甚至有點不像一個畫家,更像一個在親密關係中尋求和解的浪子:他愛與恨,精神掙扎的起點——梵谷一家新教信仰的背景,與他對上帝的叛逆與回歸;他的桀驁個性、與人相處、渴望認可的艱難和掙扎;在信仰和藝術中撇下了藝術去學神學,下礦井向窮人傳道;又撇下信仰從事藝術交易,做過畫廊夥計;考學的失敗以及畫風變化的因果;愛上妓女又受癲癇、牙痛、梅毒的折磨;向弟弟要錢的糾葛,但他把僅剩的錢分給窮人;住在精神病院療養,病情好轉又惡化,甚至吃起顏料;而信件的字裡行間中,梵谷的頭腦又不失理智,甚至充滿對人性和繪畫的深刻洞見;被人們以為的「自殺」結局,可能只是一個沒有證據的說法……等等。
梵谷的一生如此的富有戲劇感,絕非簡單的幾個癲狂、貧窮、自殺、割耳…等詞彙能夠概括,甚至你會發現。人們誤解了梵谷的熱情,以為瘋癲,也許是我們過於冷漠而已。另一面,提奧與哥哥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家庭責任感,忍受文森特情緒跌宕折磨的同時,又對哥哥繪畫事業的無私支持,在經營畫廊中的挫折和喜悅,梅毒與精神疾病的襲擾……二人命運的無常合成了更動人心魄的張力,最終,文森特死在提奧的懷裡。提奧在哥哥死後寫信給母親說:「哦,媽媽,他不僅僅是我的兄弟。」
「死亡很殘酷,但活著也同樣殘酷」,文森特這樣說道。我們的人生也不外乎生老病死,但又在其間享受快樂喜悅。人又是如此矛盾,以至於他創造出來的東西也充滿張力。
無需贅述,拿起來讀吧,想必這本書會帶你認識這對兄弟,在大悲大喜、光鮮亮麗的神話中瞥見人性的幽深和親密關係中的彼此塑造;又通過這些精心編排的文字,認識梵谷和他創作的心路歷程;也照見自己,從梵谷兄弟的故事中汲取光亮與雨露,滋養我們生命中最親密的關係,也讓這樣的親密關係,滋養我們的生命。
正如梵谷家中的最頻繁的禱告:「上帝啊,把我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原標題:《658封梵谷信件還原真實歷史:世界寵壞了梵谷,可提奧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