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嶽縣千佛鄉文家山謝氏家譜

2021-02-19 謝姓文化中心

謝姓文化中心關注謝姓文化動態

在近幾年的尋親過程中,在四川省安嶽縣千佛鄉花橋村文家山謝明健家發現一本謝氏家族殘譜。此譜系元朝進士謝廷菃所作,是用當時的文言文寫成,導致現代部分人不能完整閱讀和理解。為使我族成員能夠閱讀和理解,我請人幫忙識文斷句,不能辨認和殘損的字用X代替,並在他人的指點下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為了照顧我族大多數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儘可能譯得淺顯易懂,採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但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也造成與原文的意義有一定的差異。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凡能閱讀原文者,請以原文原意為準。在翻譯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錯漏和不符史實之處。看到此文的謝姓人員,請閱讀後進行轉發,擴大知情面,並請查閱你的家譜比對,凡是發現與本譜內容相同者,請立即與我聯繫(本文聯繫方式見文結尾留言處)

謝廷方

2018年1月1日

現將譯文公布如下:

謝氏家譜

.(前面缺失)

    慎終於追遠之孝子矣,以大義之善行,袛寓於一轉移之間,甚易易耳。彼於輿之養志,少連之居喪,丁蘭之刻木,究何嘗出諸此誠,叢事喪之間,當必有反求而得其本心者,又何孝之不追上古哉?

譯文:

謝氏族譜

    .

慎重地對遠古的謝氏家族孝義說起,孝義這事是在家裡一轉眼之間的事 ,這個事也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曾子就是在那個地方修身立志;少年家有喪事之時三日不吃飯,三月不寬衣解帶,還要守孝三年;丁蘭用木頭雕刻成去逝的父母像供奉,每日三餐前都要進行供奉後才食用,出門前要報告,回家時要秉告。如果要說起來這三人就是屬於孝子的典範,說起這些事情來,我們要反覆思考父母的過去就會養成有孝心之人,我們為什麼不去評說古人呢?古人本來就是有孝義的典範和榜樣。     

敬身篇

人之行莫先於孝,而孝莫大於敬身。身者,親之所生,百行由之以敦,萬善隨之以備者也。子輿氏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故立心、儉僻、行事、拂眾。逞英雄,好生非,出言傷人父母,動輒凌人行兇,藐視王法,怨罵天地,履玩水,交匪黨,沉溺酒色,淫人妻女,凡此,皆不敬之,而不孝之大者也。嗟乎!人情於昆蟲之細,草木之微,尚且之,保護愛惜,常防意外這之戕賊,豈愛身不若愛物哉!殆亦弗思而已矣,獨不思吾雖藐焉?——身,乃父母之身,所當自玉,而非可以菲薄視之也,是知敦善行X,此身樹芳表者,此身光前者,此身裕後者,此身成及物者,此身希聖希賢者,此身生盡色養,死盡葬祭,父母所賴者,亦無非此身為人子者哉!願可不敬其身,以貽父母之憂慮乎?

譯文:

敬身篇

一個人的行為沒有比孝心更大的作為了,而一個人的孝心莫過於愛護父母所給的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骨肉,各種行為都要圍繞著修身,由於各種行為都修身,那麼一個人的善心就具備了。曾子說:我們個人的身體,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怎麼敢不尊敬和愛護呢。所以曾了就做到修身樹立孝心、勤勞儉樸、做事服從善心、做大眾的榜樣。凡是逞英雄好漢、惹事生非、口出惡語傷害他人的父母、動輒行兇欺負他人、藐視國家王法、經常怨天罵地、行為漂浮、結交盜匪之徒、沉溺酒色、姦淫他人妻女者。凡是有這些行為的都是屬於大不敬的表現。而這些都是屬於最大的不孝行為。唉!這是人之常情,就是昆蟲和花草樹木都懂的這些行為,更何況人呢?要時常防備外面的盜賊,怎麼能說是愛護自身不如愛惜財物呢?我們作為人特別要做到,雖然我們藐小,但也要思考自己達到身心一至。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要潔身自好,潔白如玉。我們不要枉自菲薄,小看自已,還是要身心形成一至,要以此作為榜樣,不要侮辱先祖,要對後代起到榜樣的作用。以此類推事其它事物,達到聖賢的地步。人活著的時候要孝敬父母並把父母的身體養好,去逝後要進行祭祀和供奉。父母所依賴的無非也是他們自己的身體。作為父母的子孫後代,也要做到愛護自己的身體,讓父母不要擔優。

宗族鬥訟之禁

詩云: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我族自慶楊公分支,半屬五服,親猶未遠,正正當休戚相關,豈宜操戈同室。昔周不施其親,枝葉扶疎相依最久,六朝骨肉猜忌,日尋幹戈,覆轍相繼,前車具在,人寧忘心。夫逆自外來,君子猶存三反,況骨肉之訟愈勝愈酷,甚至恩斷義絕,內變橫出,外患蜂作,星火不滅,遂燎大原,可慨也。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偶有小隙,當思親,親大義,聽人排解,煥然冰釋;決不可心積宿怨,自毀自伐,縱或桀驁難馴,雖念同源一本,寧讓XX, 以養天和,賢智力而風於前;愚不肖,自馴而偃於後。詩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又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安在今古之遠不相及也。」自後,凡有見利忘義,忿訟鬥爭,敗壞宗盟者,不問曲直,鬥則先手,罰銀五錢,(愚謂先手宜於祠堂杖四十)。訟則先告,罰銀一兩,(愚謂不經族長理說,先告宜於祠堂杖六十)。若經族會講,日久不能剖決,三月後方聽鳴官,宗族之訟,固所宜禁。至於鄉黨中比閭相接,非姑表相親,亦屬出入相有之人,即或非意相干,亦當情恕禮遣,毋恃富侮貧,毋倚強凌弱,聽人挑唆。聖諭廣訓云:「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悔恨之心,苟一朝之不忍,甚至結怨,耗財廢時,失業破產流離,以身殉法,豈不誤哉?」明心寶鑑云:「官司莫打賊莫做,兩條都是敗家路。」斯言信矣。

譯文 :     

謝氏宗族爭鬥禁忌事項

有古詩書上說:族與族不同主要不是因為姓的問題,而是本族內部的問題。我族謝氏,自先祖謝慶陽分支以來,有一半的人分別居住在五湖四海,這些支脈現在已經弄不清楚了,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不能在謝氏族中相互內鬥。比如:周朝時,它的族親相互幫助扶持,所以周朝傳承在位時間最長久;六朝時兄弟之間猜忌相互爭鬥,每天都在鬥爭,不斷更換君王。這些都是歷史教訓,但仍要記住。如果問題來自於外族,君子都要反覆三思。更何況家族兄弟之間的爭鬥訴訟越來越殘酷,導致恩斷義絕,家族之間出現內優外患。象這種小事不能阻止,讓其發展就會漫漫發展開來,那麼一個家族就完了。我們都是普通人而不是聖人,不可能沒有一點過錯,即使家族間偶爾有一點小矛盾,都要想到我們是謝氏家族的親人。要高舉親情大義,聽取別人的勸解,即使有小矛盾也會像冰塊一樣融化,絕對不可以把以前的仇恨越積越多,家族之間的人自已整自己。即使有家族中有桀驁難馴一的人要爭鬥,都要想到我們是一個謝氏家族,寧肯忍讓,以達到和諧相處之目的。聰明智慧的人把好事想在前,確有愚蠢而不顧及親情的不孝子孫,要反思自己行為的後果。

古詩上說:「我們要為自己的妻子作為好榜樣,然後再為兄弟作榜樣,最後推廣到整個家族的管理和國家治理」。古詩書上還說:「為子孫的將來作好打算,那么子孫後代就無事了,哪有子孫會趕不上古人和我們現在的人呢?」自從禁此條約出來之後,凡是有見利忘義,打架鬥爭導致相互打官司訴訟,破壞謝氏宗親同盟條約的人。不論是非曲直,只要是先動手打人者,先罰款五錢銀子(我認為先動手者應帶到謝氏祠堂裡去先打四十板子)。到官府去告狀打官司的,那麼先去告狀者家族應先罰款一兩銀子(我認為家族矛盾不經過族長召集調解說理,先到官府告狀打官司的,我認為不論對錯,最好的辦法是先拉到謝氏祠堂打六十大板)。如果經過族長召集在一起進行講理調解,長時間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三個月以後才可以到官府去鳴鑼告官。謝氏宗親之間的矛盾問題,最好禁此,不要告到官府去打官司。至於說我們周圍的嶺裡鄉親,有很多都是各種表親關係,都是一個鄉裡隨時見到的人,即便他沒有理由而與我們發生爭鬥,也要看在情面上以禮相待。不要以自已富強就去欺負貧窮的人家,不要以自已的人強馬壯就去欺負弱小的人,不要聽別人挑撥離間。聖人在《廣訓》這本書上說:「如果你有包容,心胸大度,對方也會有悔恨之心的」。如果有朝一日,因某事相互不能忍讓,結怨爭鬥打官司等耗費錢財,同時浪費時間和影響自己的事業,導致破產流離失所,象這樣去違反國家的法律,豈不是誤了大事?《明心寶鑑》上說:「不要打官司,也不要去做賊,如果去做,兩條路都是敗家的路子」,這句話是可信的,也是信條。 

重修譜跋   勤儉論

夫勤者,男耕女織,敢於有為之謂;於儉,謂量入為出,可減則減,可節宜節,非謂人概將吉兇、飲食、禮儀概屏除也,故孔子謂儉則固又謂禮,與其奢也寧儉。簡州刺史胡公《勤儉論》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今之人又添菸酒二項,蓋言:此數者為人生日用所必需,天之生財,只有此數,而生齒日繁,苟以有限之所出而不知減節,則衣食之之不給,焉能供其浩費乎?勤儉,黃金本尚其懲奢崇儉,毋忽前人之教焉,可也。

譯文:

重新修編族譜序言——論勤儉

勤勞,就是男人下地耕田女人在家織布,敢於做事就是勤勞。什麼是儉?就是家庭量入為出,可以減省的開支就要減少,可以節約的最好節約。並不是說全部的喜事、不吉利的事、穿衣吃飯和禮上往來的開支不要了。所以孔子把節儉稱作一種禮儀,要求持之以恆,該支出的錢財還是要開支。比如簡刺史胡公寫的《勤儉論》中開篇寫的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和茶,現在的人又加上煙和酒這兩件事,總體來說這九樣東西都是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東西。上天給我們的財富,只有這些,而人口在不斷的繁衍增加,如果不知節儉地進行日常開支,那就會影響到衣食住行來源,哪裡還有錢財來進行大量的開支呢?勤儉節約,最好是要增加收入,要根據收入進行支出進行節儉,對前人的教導要認真聽,不要不當回事,只有這樣才行。

重修譜跋  亂宗亂倫禁約

聖人緣人情而制禮,所以別親疏、正男女、定名分,乃天理之自然人事之當然而不可逾越者也。然《經禮》《曲禮》三百三千,而中有二:大端為人生之最不可犯焉,其一,異姓亂宗禮,有百世不遷者,取其血脈相貫、氣脈相通也,即或乏嗣承祧亦不過如移花接木,鑿渠分流,擇取本宗人子可也。苟以李接梨、以河濬漢,性睽勢隔未見有李可活而河可引也。其一,同姓為婚,禮同。姓百世而婚姻不通,蓋婚血婚娶配偶同姓者一體,所遺尊卑倫次之間其份甚嚴。朱子家訓云:「長幼內外宜法肅詞嚴,曾兄姊妹之稱其可亂乎?俗又有以弟娶嫂,名曰:以叔承嫂,不知此事較之同姓為婚而更惡。」禮,制諸侯必有兄,其服制,降於父母一等,嫂兄偶也,以叔配嫂,次倫,奚在此二項,言之實堪痛憾。凡我族人,務須恪守禮法,承祧定娶本宗配偶,定義適體,毋或失足貽羞,致玷我族門閭,然至婚姻,我族本正弟,恐日一日人眾體禮馳,染於俗習,故為是言之耳。

譯文:

重新修定族譜:

跋——違反宗族倫理禁忌事項

古代的聖人都是承襲人情事理來制定家族的倫理條規,制定這些倫理主要是區別哪些人要親近,哪些要疏遠,使男女有別、老少長幼有別。這是天然的自然的人倫之理,是不可能去違反的。在《經禮》和《曲禮》講這些理制的多達三千三百條,但歸納起來有二條。人生最不可去違反的是第一條:同宗族內的男女之間不能違反祖宗禮制亂倫,這是幾百年以來祖宗傳下來的,是同宗同族血脈傳下來的,是血脈相通的,即便是沒有後代,同宗兄妹也不能亂倫。如果是移花接木,同是謝氏宗族的後代,可以把他人的兒子過繼來當自己的兒子傳承香火。好比用梨苗接到李子樹上,用漢河渡過黃河,也可以叫作通和不通,那麼李子樹和梨樹也都活了,兩條河也就通了。第二條:同是謝姓人通婚,道理也是相同的。幾百年以來同姓是不能通婚的,婚配同宗同族的配偶,同姓的人是祖宗傳下來的親骨肉,同姓是不能通婚的。長幼輩不能亂倫,這是嚴格禁止的。如:朱熹的家訓上說:「老少、長幼、親疏都有嚴格的禮制規定,子子孫孫婚配怎麼能亂輩份?世俗有以弟娶嫂這種事情,這種事用書面語來說叫以叔承嫂,這種事比起同姓通婚來說更惡劣」。禮上規定古代的制度:兄是兄,弟是弟,這是三倫,君承是二倫,父母是一倫。嫂子是哥哥的配偶,如以弟配嫂,這是第二倫。以上這兩點,說起來實在是讓人痛心疾首並遺憾的事。凡我謝氏族人,必須嚴格遵守這些禮義規定,按照祖宗規定婚娶,需符合以上這兩條的規定。如果有族人違反這些規定進行婚配,就會致使我謝氏族人蒙羞。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婚姻呢?因為怕我族正規的弟子,被眾人辱罵,有損我謝氏族人的名義,使我族沾染變成低俗的家族。所以制定了以上條款。

續修族譜小引

譜何為而作曰:尊祖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敗族收族,故宗廟,嚴斯言也。禮有名徵矣,而續修者何?蓋事大小,尠不始則肅然,繼而漫漶。我族自年先輩重修譜後,綿延至今,人丁浩繁,禮法廢墜,綱紀倫常,往往有視為具文而漸焉,斯民者,始於此時,而不講究之,非有為之前而為之後乎?爰約伯仲除增修而外,更議章程條款,豈好事哉!將以救弊而扶衰也。凡系閣族,務嶄煥然維新,遵依約束,庶上承下,教體統森嚴,捭智者勸而愚者懼,斯宗廟之嚴也,嚴以此,即族之收宗之敬祖之尊也,亦無,不以此何?莫非孝之一端歟,若雲繼志述事,則又所不敢言者矣。

譯文:

續修謝氏族譜自簡要情況說明

為什麼要編修謝氏家譜?我們要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就是要敬重謝氏列祖列宗,敬重列祖列宗就要把分散居住在五湖四海四處流浪的族人收編到族譜中來。這才叫做謝氏的宗廟,這才是修譜的目的。續修譜的人為了什麼?總體來說這是一件大事,我不能承擔此重任,從開始我就不知怎麼辦,族譜存在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多了。我謝氏從年字輩重新修定族譜以後,一直延續到現在,人口在大量的繁衍增加,但是禮義和規章制度卻已經荒費了。綱紀倫常這些東西是有的,但是往往是有的條文越來越少了。從普通大眾來說,如果說從開始就不知道節儉,那就要承擔不節儉造成的後果,伯仲在編修族譜時增加了一些條款,還更改了一些條文的意思,這對我族來說是必需做的事。摒除原有家族弊端,將家族引領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上來。從伯仲之後的謝氏各支系,煥然一新,欣欣向榮,尊照家族的條約承上啟下,謝氏家族的條約統一了並嚴格執行。遵照有智慧的人的要求,勸解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才使得謝氏宗族寺廟有威嚴。宗族寺廟威嚴後,這也是謝氏家族團結在一起敬重列祖列宗的事,如果不這樣怎麼辦呢?如果不照伯仲說的話辦,那我也就找不到話來說了。

今將所議條規列後——

一議族會會首凡執掌錢穀,每歲年底會期憑眾核算,明確批簿,方為秉公,更報以年為止,不得恃強戀當,以杜侵吞濫費之弊;

一議婚姻為人倫之首,凡我族子女,毋論貧富,匹配務須年紀相當,語云:婚姻論財夷虜之道,此等惡習切勿蹈之, 至於與人為妾者尤甚。如違,經族長查知,為伊父母是究,憑眾責罰;

一議會中每年清明掛祭,務必早降衣冠,潔白整齊,方準與祭,如有延逓冠履,鄙俚不堪者,殊屬輕褻,不準與祭,飲食憑族先行責斤;

一議族內凡遇事,故希圖口腹者居多,祠後,凡議話語理先期具帖,請到,方準來祠,如不顧體面,聞風即至,背地喧嚷,貪圖飲食,此等惡習,殊堪痛恨,即行責罰束逐;家譜,竊惟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焉,夫史,所以昭等威、辨上下,凡君臣之治亂,政治之得失,無不備載焉,其為法戒深矣。至於家之有譜,亦以紀世系,分昭穆,使子孫之所以敦孝昌篤思受,又豈細故哉!惟我始祖於洪武順治年間,因宦來川蜀,於茲有年矣,痛適甲申之變,流寇擾我川原,逃竄他邦,遂失家譜,得之先人口授者,高祖以上無稽焉,數世以來人丁繁盛,頗號克昌,但脫卻歸來,居多星散近處,嶽土有永康附郭之不一,有在樂至者,有一在遂邑雲南者,有在新繁與郫縣者,更有遠居黔省而因隔數十年一通者,枝分脈衍,之餘,苟非筆之於譜將數世以還子孫,或且相視如秦越焉故,故家譜之作,於凌夷者急而作,於蕃衍之日尤不容緩也。且諸父諸弟皆年近八旬、七旬, 安恬恬養不能治事,孰為之統率而董誠一族哉?此廷渠所為,切切耳,不肖,又景帝七年進士,後封太僕。叨中,丙午鄉蔫行取,進京候選,諸父諸弟原以構譜之任見屬,義不容辭,謹圖世派於左,俾子孫之登斯譜者,油然而孝敬,生藹然而禮讓,接重本篤親不忘所自,是則諸父諸兄之證意也夫,至若建祠堂祭田,每年祭祀廷渠有志而力未逮,尚俟諸異日焉時矣。

譯文:

現訂立謝氏族規如下

一、凡是管理金錢和糧食的謝氏家族負責人,每年年底時都要在祠堂召集族人開會,在會上當著大家的面對收來的錢糧進行核算,明確有哪些收入和開支,才能算是秉公辦事,每年都要以年為單位結算。家族負責人不得以自己的權力和個人名義隨意支配開支,要以此杜絕錢和糧食的浪費現象。

二、男婚女嫁是仁義道德的第一條。凡是我謝氏家族子孫,無論貧窮貴賤,在嫁娶時,男女婚配必需年齡相當匹配,不得相差太大。常言道:如果婚姻以富戶人家去強搶他人為妻,這種惡習不要重蹈覆轍。尤其是謝氏女子給別人當小老婆是最大的惡習。如果有人違反,經謝氏族長查獲,就要追究其父母的責任,要當著全體謝氏族人的面責罰其父母。

三、謝氏族會每年都要在清明節組織祭祀掛青活動,每人都必需提前準備好參加活動的衣服,要穿帶乾淨整齊白色的服裝才能參與祭祀活動。如果沒穿鞋襪,拖踏的人,那就視為褻瀆祖先。象這種人不準參與祭祀活動,他在族會吃的糧食數量要由族會進行加罰。

四、凡是謝氏家族有事時,希望參與吃喝的人很多。事情辦完以後,大家商議,今後來參與的人,必需是發過請帖的人才能來祠堂。如果不顧及臉面,聽著說就來的人,來以後還吵鬧,大吃大喝,像這樣的惡習,大家都是很痛恨的,應該當場趕出去。

家譜,我認為一個家族有族譜,相當於一個國家有歷史一樣。歷史可以反應一個國家的威望和層次,凡是皇帝和文武大臣治理國家情況,政治上有哪些成果和失誤,都能夠詳細記載,並成為國家的法律條文來執行。至於說我們有一個家譜,也可以傳承家族上下各代情況,讓子孫後代能夠認清自己的代系。因為我們的始祖在明朝洪武和清朝順治年間來四川當官,有很多年了。讓人心痛的是正逢甲申之變,各種流竄盜匪對四川平原進行騷擾,族人於是逃跑到其它地方躲避,在此過程中把家譜丟失。此譜是根據先輩們口口相傳的內容寫作而成,但是高祖以上的情況就沒有歷史依據了。多少代以來,我謝氏在繁衍的過程中人口大量增長,謝氏這個名號至今尚存並繁榮昌盛,跑出外地去躲避的部分人又返回來分散居住,有的居住在安嶽縣永康鄉管轄範圍內的附近村裡,有的居住在樂至縣,有一雲南謝姓支系居住在遂寧縣,有的居住在成都新區新繁鎮和成都的郫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更遠的貴州省,幾十年來都沒有一點音訊往來。但是現在各房繁衍都分出了很多支系,對於我來說,我已經無法用筆把這麼多代以來的子孫全部寫到家譜上了,覺得挺遺憾。如果說要相見的話相當於秦國和越國那麼遙遠。這個家譜的寫作,是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緊急寫成,但是這個事又刻不容緩必需趕快做。況且我的各位叔輩都已經接近七八十歲了,都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也不能為家族做事了,倒底由哪個人來負責把這個家譜統一起來呢?這個譜是我謝廷渠寫的,我一直在想著這個事,我這個人呢沒有多大本事,但是還中一個景帝七年的進士,後來被任命為太傅。跟族人講一下,丙午年考取鄉試,後來進京候任,我的各位叔輩和各位兄弟原來準備寫譜這個事,就交給我來寫了,我也義不容辭。我僅將自己的世系放之於旁邊,希望子子孫孫能夠列入譜系中。認真的把家族的譜寫好傳於後世,使子孫後代看到此家譜,油然而生孝義,並孝敬列祖列宗,使人懂得禮義。大家都會重視謝氏家族的親人,也不會忘記自己的輩份,這也是各位叔輩和各位兄弟的意思。至於說建謝氏祠堂,祭祀祖列祖宗,我長期以來都有此想法,但是都沒有辦到,這個事只有以後有時間了再商討如何辦了。 

謝氏家譜如逢遠徙,

家可離,此譜不生可失!

譯文:

如果謝氏家族成員要遷徙到遠方,人可以遷走,但在此過程中不能將家譜丟失,家譜是不可再生的。

公族譜序

其公為謝奕之女道韞,謝玄之子謝安,謝尚(字仁祖),謝脁(字元輝),謝靈運,子瑞公,謝廷渠謝廷萃二公:傳曰:屈原者,炎帝之嗣,申伯所封於今南省南陽府,封謝,以後數十餘王,世世以謝為氏,名號之上悉冠以謝,世澤之鼻祖有徵足信矣,然謝無二,字既為訴,謝之鼻祖又何疑焉,考晉漢唐宋以來,譜法未立名,未標世系,亦難線細備焉。家聲丕振,後之光繩祖武紹,謝奕德者,或為忠臣、或為孝子,或闡明四書而終難標題,或博通五經而遙漢講學,家學之淵源,有自世系如珠聯線引,造元明之代。我謝子瑞公,棋布靡國不到三楚豫章,固振家聲。西蜀秦越,亦多旺族,昭穆親疏,如示諸掌此,今日之譜,所由傳也。夫登山者必竊崑崙之野,觀水者必採星宿之源,而謂人各有本,誰忍忘之耶?雖然亦有於地阻、於時與兵戈擾攘,深離播遷而遺其譜者,此孝子慈孫所痛心疾首而不忍言者也,餘賊入,亦失。譯文:謝氏族譜序言

謝氏家族有謝奕(他的女兒名叫謝道韞)、謝玄、謝萬、謝安、謝據、謝尚(字仁祖)、謝脁(字符輝)、謝靈運、謝子瑞。謝廷菃和謝廷萃二人聽傳說:屈原是炎帝的子孫,申伯在河南省南陽府被天子封為姓謝。相傳幾十代以來,世世代代都姓謝,名號都是謝字。世代以來是有證據證明我們的先祖是申伯,姓謝的只有一個家族,沒有第二個謝氏家族。並且是有字為據的,謝氏的始祖就是申伯,我們何必去懷疑呢?經考證,自從晉朝、漢朝、唐朝和宋朝以來,我們謝氏的家譜就沒有寫好,各世代的分支譜系也沒有標明,現在也很難把這些細支派系理清楚並記錄下來了。謝氏家族現在聲名顯赫,光宗耀祖,祖上謝紹武和謝奕是有功勞的。他們這些人要麼忠臣、要麼是在孝子,要麼對《四書》作了闡釋而難以立傳,要麼是博覽群書通曉四書五經,能講大學問的。謝氏家族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家族文化底韞是深厚的。自從姓謝以來要弄清世代支系,還是要從元朝和明朝開始才能弄清楚。現我族謝氏先祖謝子瑞的子孫遍布大江南北,所以我們謝氏家族又名聲大振。在四川及全國各地,謝氏家族都出了很多有聲望的族人。謝氏的各代繁衍及分支系的親疏遠近,就像自己的手指一樣能說得清楚。我們現在的家譜,就是謝子瑞傳承下來的。登山者要達到山峰的最高處,觀看水的人必需找到水的源頭,而作為人,我們謝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源頭,哪個會忘記呢?雖然也有千山萬水,有時還因為受到戰爭匪竄的影響,謝氏家族生離死別,遷徙到遙遠的地方,由於遷徙出去導致丟失家譜。還有是因為遭遇強盜搶劫和家裡失火,也導致家譜失傳,這些事情,謝氏家族的子子孫孫說起來都是痛心疾首的事。後來由於家被盜,也將家譜丟失。

由祖而溯鼻祖,由鼻祖而溯遠祖,由遠祖而溯太祖,由太祖而溯烈祖,由烈祖而溯天祖,由天祖而溯高祖,由高祖而溯曾祖,由曾祖而溯祖,由祖而溯嚴父,其祖之所自出,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其婚配、生本未詳,有其廢之不敢誣也,凡在十世之中,有名烈祖,則錄其實,行以紀之,輯為家乘以昭來許,迄今數十餘世,批閱之餘,恨不能旁搜遠覽,使我同宗各得以傳其先而啟其後,倘天誘其衷祖,效其靈,得一二有志之士,約遐邇一德一心,舉先祖之忠孝廉節,並大德與細行,各族一一有傳,以紀之編輯,以合為家乘,在孝子賢孫,故仰慕前嶶,亦聞風而振,起而奮興鼓舞,即不賴之祠而頑廉懦立,薄寬鄙,敦世足以相感,異域可以同心。書曰:彝倫攸好敘。禮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謝氏之家不愈濨大也乎?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弟。其事之舉,行在乎母,謂於謗,非博學篤志,疏財重義,從其大體之儒,斷有此不譬諸春秋有責備賢者之意焉,餘有志未逮,故預為之敘,以信緩之善述焉耳。譯文:謝氏家族從開天鼻祖向下傳承,鼻祖傳到遠祖,遠祖傳到太祖,太祖傳到烈祖,烈祖傳到時天祖,天祖傳到高祖,高祖傳到曾祖,曾祖傳到祖父,祖你傳到父親,這些祖先都是有根有據的,有事實來證明的,不敢把這些丟掉。各位先祖的配偶、生辰八字沒有詳細記錄,這些都不在了,也不敢糊編亂造。但是在最近的十餘代人中,有名有姓的列祖列宗,根據實際情況記錄下來,編寫在家譜中,讓後世的子孫後代可以進行查閱到根據。看了我謝氏族譜十餘代人的記錄情況後,恨不得再搜集到更遠的祖先的資料記錄下來,使我族謝氏共同的先祖傳承下的各個支系能夠承前啟後。好在上天有靈,讓謝氏家族的人效法祖宗學習,現在有一二個德才兼備的人,一心一意,高舉各先祖的忠於皇天,孝敬祖宗,廉潔自律的美德,在自己細小的行為中發揚光大,並在各個支系中得到傳承。現將以上這些內容編入家譜,作為家族的條規向後世傳承。如果後代的子子孫孫看到後,會對各位先祖由忠的崇敬,只要聽到這些傳說就會使人高興,繼而歡欣鼓舞。即使不依賴謝氏宗祠的弱者,謝氏的廉潔和孝德都能傳承於後,足以感動後世之人。即使不在同一個地方,都有一顆共同的心相連在一起。《上書》說:「謝氏綱常倫理得以很好延續和傳承」。《禮記·禮運》說:「不僅僅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謝氏家族不能糾正這些嗎?有古詩書上說:「永遠都要有孝義的想法,就是要順承祖先的規定。」這就是弟的意思。一個人說話做事,不在呼自己父母的想法,這就叫不孝。除非你讀書多,意志堅定,看輕錢財、重禮義,這就是大家之儒。如果不具備這些那就不是大儒,比如說後輩人做不到的事反而去責備春秋時期的孔孟聖人。我呢是有這個志向,想把族人的這些錯誤的思想和言行,糾正到上古時大儒的要求上來,但是至今沒能辦到。所以我就寫了這個序,來緩解謝氏的族人沒能遵循祖制禮德的而犯下的錯誤。

粵稽自古帝王,教孝以治天下,煌煌祀典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思水源而事死如生,念木本而事亡如存,忠厚傳家,積功累仁,先人之所為,後人之所培植者,實深厚矣。惟譜詳記,世德以垂訓,茲豈能勝述乎?即如烏衣望族,鳳羽名流,器度衝和浩浩風流,視需要而定宰相襟期,高爽英英,江左名儒詩擬芙蓉藻思,鳳之採賦,成鸚鵡風華,生蘭玉之煙,宜城綺麗,獨江綀之詞,康樂清萃,自詫池塘之句,東山擊望遇寓,興於碁抨肥水䇿勳卜長才子履此宗澤之綿無,瀟湘同流,祖德之悠久,錦江俱長而自有妥之坎,瓜瓞之綿也哉(詩經句子)。

譯文:

考查自古而今的帝王,都是以仁孝來治理天下,輝煌的祭祀大典就像日月輪迴運行,如同江河湖海自然流淌一樣,遵循著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大地雖然博大,也是因水源的滋養而萬物蓬勃生長,萬物死就是生,因而萬物生生死死循環往復。如果能追根求本,找回孝慈之善心,就能像大自然一樣,視死如生。面對死亡就像面對生存一樣,先人們雖然死去了就像活著一樣。以忠厚誠懇的孝心來傳承家業,積累宗功祖德,祖輩先人的榜樣德行,被後人不斷傳承延續,這實在是深遠而厚重啊?惟有把族譜、家世詳細牢記於心,不斷讓後人得到前人德行的教導,這紛繁複雜的內容是難以完全用族譜的話語來表達完全的啊!就如像南京烏衣巷我謝氏名門望族一支,堂堂名流,器度衝和浩浩的東晉太傅謝安,詩成鸚鵡、玉生蘭煙的謝莊,宜城綺麗、得池塘之句的謝靈運,東山先生謝安等等。瀟江、湘水同流,祖宗的德行之綿遠悠長,子子孫孫猶如瓜瓜瓞瓞,萬代繁衍。 

題訂逓世取名班輩

道德堯舜,壽慶子廷;年邦志才,仁登世君;承鼎宗祖,正大光明(天開文運);室(裕)昭雍睦,家樂太平;文(武)章(馬)永(泰)守,孝義長存;國治能盛,蘭桂昌榮;安宅吉福,英豪超群。

原籍:江西省吉安府零陵縣十八都。

鳴謝:雲南昭通謝廷方供文稿

備註:不妥處可到文結尾留言

刊發:公眾號●謝姓文化中心

相關焦點

  • 謝氏竟在客家十大姓?
    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屬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共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 當今謝氏宗親們都在哪裡?
    但自謝伯六而上出自何處,其現存家譜並無記載,其裔孫中有人返回筷子巷尋根也未有結果,看來只有發掘其他家譜中的記載才能解開疑團。河南省河南省作為謝姓的發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謝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為人所知。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屬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共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 安徽●淮南謝氏源流考
    1996年版《壽縣誌》有關壽州姓氏有以下的描述,「壽縣現有姓氏347,戶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來,土籍甚少」;(土籍即就是指的是古代淮夷地區的民眾,當地也有稱老戶;)在移民相關資料信息裡有好多常見姓氏都有記錄或其家譜裡詳細記錄了來源;然而壽州謝氏人數眾多卻無相關記錄;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壽州謝氏為土籍!那麼這麼多土籍謝氏又來源於哪裡呢?
  • 各省市謝氏字輩族譜匯總
    謝家人在歷史上以字排輩的情況,最早見於陳郡謝氏的第5代,是由謝安開創的先河。他為長子取名瑤,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實際上就是謝氏字輩的雛形。謝氏沒有在全國範圍排過輩次,自然沒有全國統一的輩字,但不同地區聚族而居的謝氏,大都有本地區世代承襲的昭穆(即輩字)。以用做字輩偏旁的玉、絲二字為例,它使用於謝家的第5代和第7代。當時正處在謝氏政治地位確立前後,它的家族風貌還沒有完全從文化世家中擺脫出來,政治世族的特殊地位還沒有固定下來。
  • ​古豐東山堂謝氏宗親會與山東曹縣桃源板城謝氏開展聯誼活動
    高大威武的石望柱,古老滄桑的陵園門樓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曹縣謝氏輝煌的歷史,證明著東山謝氏家族的不朽功勳!這裡被曹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謝周鵬提供的曹縣宗親的家譜和曹縣謝氏先賢的資料非常完整,特別是謝氏先賢的圖像非常令人敬仰!
  • 臺灣新北市謝氏宗親會歷程
    但這次我向父親及堂兄弟說我要去尋根,大家卻都贊同,拿了祖譜傳給宗楷宗長,宗楷宗長把我家譜作成吊線譜,當然也請宗親在大陸幫忙尋根,在臺灣我去了故宮博物院,試圖尋找相關族譜的一點蛛絲馬跡,但故宮保留的底片老舊又冗長,真的不知怎麼尋起?2010年巧遇泉州宗親來臺拜訪臺灣宗親,協助解決泉州[金魚巷祖祠]被侵佔土地產業歸屬事宜,而我代表與官方協調,要求歸還土地產業。
  • 四川省高中匯總之資陽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高中匯總情況
    上期為大家分享了四川省雅安市、四川省巴中市高中匯總情況!今天為大家分享四川省資陽市、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高中匯總情況!歡迎關注!一、四川省資陽市高中匯總情況:1、四川省樂至縣良安中學2、四川省樂至實驗中學3、四川省樂至縣大佛中學4、四川省樂至縣吳仲良中學5、四川省樂至中學
  • 四川省資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1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橋鋪鎮檸都大道西段339號負1樓1號-25號/百威臺式金香紅豆沙月餅計量稱重百威月餅+圖標2020/8/18糕點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嶽陽鎮檸都大道152號-1F/皇味濃香黑芝麻糊700克(35克×20小包)皇味+圖標2020/5/25方便食品
  • 四川省吳氏字輩錄
    (4)四川安嶽縣一支家譜字派勝秀再正通,光明仕尚章,紹啟承重國,朝庭萬世昌聯繫人:吳重遠7、高縣慶嶺鄉鳳凰村(小地名為天堂上)和高縣來復鎮小河村一支吳氏家譜字派守正登朝天、紹金世代興、國文成宗相、君泰定元申(音)聯繫人:吳昌雲QQ2117315952。
  • 貴州中曹司與謝氏有何關聯
    」加入謝氏大家族!      謝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的漢代。      元代,設立了中嶆百納等處長官司。       據《謝氏家譜》記載,謝天恩所管轄的範圍,東至王武寨,南至大水溝,西至濫泥溝豬場壩,北至四方河匾擔關,同時兼管高坡地方。當地的居民主要有兩種少數民族,一是苗族中的白苗;一是仲家,即今天的布依族。清王朝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後,中央政府直接派遣官吏,土司制度消亡,中曹長官司也就不再存在,仍保留它的簡稱中曹司作為地名。
  • 「汪毅文獻特藏館」在四川安嶽縣圖書館正式開館
    4月23日,在「世界讀書日」當天,「汪毅文獻特藏館」在四川安嶽縣圖書館開館,舉行了開館儀式,展出了汪毅捐贈的物品。該館以汪毅名字命名,為安嶽縣圖書館首個「館中館」,面積約260平方米。汪毅捐贈的圖書,重約3.5噸,共計3400餘冊,價值數十萬元,為其40多年所購藏。
  • 謝氏起源
    具體到謝氏人在歷史上的一些重要遷徙活動,我們根據史傳和家譜,還是可以得知一些的。如陳郡陽夏謝氏的第二代人謝衡,雖然祖居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但在西晉末年因避亂遷居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至他兒子謝鯤時又一度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謝鯤弟謝裒,則因出任吳國內史而居於吳(今江蘇蘇州)。謝裒子謝奕,則又在擔任會稽剡縣(今浙江嵊縣)令時遷居剡縣。
  • 時隔70年 成都謝氏第4次修譜
    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七年新修族譜  為編修謝氏寶樹堂成都《謝氏族譜》(第四版),謝惠祥牽頭成立了第四次修譜編委會,他任主任,顧問中有省社科院研究員謝桃坊等。  成都謝氏家族,是成都東郊的一大望族,尊奉清康熙57年(1718)從廣東連平縣入川的謝子越為入蜀始祖,字輩為:「子上元學,重君益世。芳惠直聲,冀永承繼。」
  • 四川省資陽市抽檢15類食品395批次樣品 不合格15批次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文化鎮新民順平街95號饅頭散裝/2020-11-13>/DC205120006870307007//安嶽縣代小平小吃店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永順鎮嶽慶街55號饅頭散裝/2020-11-17
  • 江西萬安一謝氏宗祠世德堂重建,地下竟然挖出這樣一個古代物件
    ▲江西省萬安縣韶口鄉大塘村山陂在建中的謝氏宗祠我們世德堂的祖先厲害了,不知道我們這位祖先最後考上狀元沒有?下方的視頻就是挖出來的謝家的「寶貝」古代皇帝欽授的拴馬樁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謝氏宗祠世德堂的後裔分布和重建情況。▲古代科考圖示▲謝家的「寶貝」古代皇帝欽授的拴馬樁。
  • 古豐東山堂謝氏宗親會中秋團圓暨工作匯報推進會
    首先我代表古豐東山堂謝氏宗親會向遠道而來的山東和安徽宗親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致以最誠摯的問候!      今天我們會議的主題是謝氏宗親會中秋團圓會暨第二屆古豐東山堂謝氏宗親會工作匯報推進會,承辦方是謝集謝氏宗親會和貴州習酒豐縣總代理!在此我預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 謝氏子孫朝拜千年謝安之母聖地--廣東湛江雷陽謝氏宗親祭祖
    為弘揚謝氏優良傳統,緬懷先祖,激勵嗣孫後裔。2017年清明時節,湛江雷陽謝氏宗親聯誼會組織轄區的雷州謝氏傳統文化研究會,湛江市郊區謝氏宗親聯誼會,東海島的文亞,調山,溫堀,毛坑,麻章太平的調浪,雷州的榜山等謝氏村莊宗親代表在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白鴿山(莊太君謝琨公陵園)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 35名四川省優秀專家獻智出力 助資陽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
    四川在線記者 劉春華11月30日,四川省專家服務團助力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走進資陽活動正式啟動。近年來,我省以「四川省專家服務團」為平臺,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突出脫貧攻堅主題,聚焦三次產業,助力高質量發展,組織開展了大規模、高頻次的專家智力服務基層示範行動,引領和示範帶動了全省上萬人次的專家到基層開展各具特色的專家智力服務活動,帶動了人才、技術、管理、信息、資金等生產要素流向基層,解決了我省人才發展地區不平衡問題,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 謝氏家族簡介
    源於炎帝部落:現代謝氏公認的始祖申伯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申伯後裔的封地謝邑,屬於以國名為氏。申國王族子孫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謝氏,是為河南謝氏,史稱謝氏正宗。現代謝氏族人絕大多尊奉申伯為得姓始祖。改姓直勒氏隋末唐初文學家謝偃(?—643年) ,本姓直勒氏,祖孝政,為北齊散騎常侍,改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