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當一些重大的、危及性命的不可逆的情況發生時,為了要繼續生存下去,就會或被動或主動地選擇改變一些原本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理念,使之適應現實之狀況。通常人們視之為合情合理的自我保護,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這種改變不是有限度的話,卻是將自己變得不再是自己,而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這便是「同化」,也即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消亡,活著,卻已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個體是如此,團體、國家、民族等等亦是如此,這一類的事在人類歷史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所以說保持底線於個人、團體、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存續是相當重要的。比如猶太民族便是如此,他們在國破家亡、聖殿被毀、被擄異鄉等一系列的變故之後,依然能夠以一個民族的形象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保持住了最低的底線——信仰。沒有了國家的他們,宗教信仰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他們保持自身特色的最重要一環。尤其是在中東局勢動蕩的兩約之間。
律法地位的提升
固守傳統信仰的猶太人在沒有了聖殿、沒有了獻祭活動以後,他們既不願效法埃及的伊利芬丁猶太僑民在異邦建造聖殿,但卻又想要堅守自己的信仰而不隨從巴比倫人的異教,那唯一能夠做的,便是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把在此之前對聖殿、獻祭和祭司的看重,轉向對律法的重視。再者,這同時也是他們在經歷了國之大難之後,痛定思痛後的深刻醒悟——外在的祭祀永遠也代替不了對神律法的遵行。
為了在百姓當中推行這樣的認識,他們開始在巴比倫設立猶太會堂,文士們不僅在那裡教導百姓律法,而且還進行抄寫律法的工作,在那個沒有印刷術的時代,雖然不能保證人手一本,但卻可以讓其擁有更多的擁有者(因為他們在很多地方都設有會堂),使各個地方的猶太百姓都能夠有律法的教導。這種抄寫聖經的人在以前是少之又少的,而且律法書的普及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律法的地位就逐漸被提升,成為了指導百姓生活的行為準則。
甚至於當歸回後的百姓們建立起第二聖殿後,人們對律法的重視依然沒有減少,每逢安息日,他們都要去往會堂當中聚集,聽文士們講解聖經。可以說,被擄回歸之後,猶太百姓們的宗教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會堂代替了聖殿(儘管耶路撒冷聖殿重建後,他們也進聖殿,也去獻祭,但卻已經不似從前那樣重視了),在某種程度上,文士與律法也取代了祭司和獻祭的重要性。
能夠使律法地位提升如此之高的,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同是文士和祭司的以斯拉,正是他回歸後為猶太宗教帶來了影響深遠的復興。
宗教上的復興
以斯拉記7:10記載: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誠然,以斯拉記中記載聖殿的重建之事,但更重要的主題卻是文士以斯拉藉著律法書帶給百姓宗教上的復興。尼希米記更是記載了以斯拉在眾人面前舉行的「律法書宣講大會」(尼希米記8章)。以斯拉等人「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而百姓因」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就都哭了「,這樣的場面,這樣的形式,多麼近似於現代模式的「培靈研經大會」。
當時百姓心有所感,便按著律法書所說的守住棚節,在那一周的時間中,以斯拉」每日念神的律法書「,而且在這之後,百姓更是立約發誓遵行律法(尼希米記第十章)。這種對律法的誦讀和重視,在摩西之後很長的日子中都是沒有過的。
此外,我們更要提到的是,以斯拉所做的另一項更為重要的事——他把舊約重新整理修輯起來,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舊約三十九卷正典據說大概多是在當時確立的。舊約的正式定型,對律法書的倍受重視也是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的。
主前二世紀時,猶太人在信仰上遭逢極大逼迫時(事情原委,我們將在之後的文章中看到),雖有人變節,但卻有更多人誓死忠心於信仰與律法精神。這點實在與昔日以斯拉所做的推行律法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以上所提的一些改變外,兩約之間猶太人還出現了好幾個不同宗教觀念的團體或派別,如法利賽人、撒督該人、奮銳黨人等等,不僅如此,他們在信仰內容和神學觀念上也有著些許改變。
信仰內容與神學觀念的轉變
一、樹立一神觀——不再敬拜偶像
經歷過亡國被擄的沉痛教訓後,猶太人都深深知道這是耶和華神對他們敬拜假神偶像罪行的嚴重懲罰。所以,被擄回歸後的百姓遠離一切的偶像,只敬拜耶和華神,也就逐漸形成一神觀(這是與聖經中所顯明的三位一體觀不同的),以致當主基督在大祭司面前承認他自己是神的兒子時,大祭司不僅不信,還認為主是在說偕妄的話(馬可福音14:61—65節)。
二、建立極端的分別為聖的觀念
自古以來,猶太人都十分曉得自己選民的身份,是耶和華神特別呼召的百姓,是屬神的子民,且也時常為擁有這身份感到自豪。特別在回歸以後,他們更為重視這種分別為聖的觀念,甚至產生了極端的」獨我為聖「和」排外精神「——遠離一切外邦人,視所有外邦人為不潔之民。
隨著歷史不斷推進,他們越受外族的欺凌,就越是排外,到最後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聖經中」分別為聖「的應有精神,而且更加違背神要他們有的祭司國度精神(出埃及記19:6節;以賽亞書11:10)——見證神、使萬民通過自己認識神。如此,意味著他們不能夠承擔起使萬民歸神的偉大使命,在這一點上,應該引起基督徒深切的反思。
三、比以往更為期盼彌賽亞(基督)的到來
猶太人一直相信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耶和華的日子,也信在那日神會差派一位來自大衛家族的君王來拯救他們脫離外族的欺壓,並在地上建立屬神的國度。尤其是被擄回歸後,他們的這種期盼變得更為迫切,並且有神學家認為,猶太人這時候所期盼的彌賽亞也漸漸由一位從人間來的君王而轉變為一位從天而降的君王。
事實證明,直到現今,這種對彌賽亞的期盼並沒有被歷史所淹沒,他們還在期盼著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並愈來愈烈。
從以上的這些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猶太人之所以在亡國後長達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但沒有消亡,而且還」重新發嫩長葉「——在原有的土地復國,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同時也更向人顯明保持生存和信仰的底線很何等重要。
可以說,其重要性勝過世上的一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團體、一個個人,如果只一味效仿」他者「,而不為自己持守最後的底線,那麼不論起初他/她/它有多龐大,最終也都會被那個「他者」所取代,這真是生活於多元社會體系下的我們所當思考的,相信這對於那些只一味跟隨潮流的基督徒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