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回歸以後的猶太人的信仰狀況怎麼樣,與以前有何不同之處?

2020-12-14 阿英漫談基督教歷史

人類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當一些重大的、危及性命的不可逆的情況發生時,為了要繼續生存下去,就會或被動或主動地選擇改變一些原本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理念,使之適應現實之狀況。通常人們視之為合情合理的自我保護,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這種改變不是有限度的話,卻是將自己變得不再是自己,而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這便是「同化」,也即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消亡,活著,卻已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個體是如此,團體、國家、民族等等亦是如此,這一類的事在人類歷史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所以說保持底線於個人、團體、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存續是相當重要的。比如猶太民族便是如此,他們在國破家亡、聖殿被毀、被擄異鄉等一系列的變故之後,依然能夠以一個民族的形象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保持住了最低的底線——信仰。沒有了國家的他們,宗教信仰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他們保持自身特色的最重要一環。尤其是在中東局勢動蕩的兩約之間。

律法地位的提升

固守傳統信仰的猶太人在沒有了聖殿、沒有了獻祭活動以後,他們既不願效法埃及的伊利芬丁猶太僑民在異邦建造聖殿,但卻又想要堅守自己的信仰而不隨從巴比倫人的異教,那唯一能夠做的,便是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把在此之前對聖殿、獻祭和祭司的看重,轉向對律法的重視。再者,這同時也是他們在經歷了國之大難之後,痛定思痛後的深刻醒悟——外在的祭祀永遠也代替不了對神律法的遵行。

為了在百姓當中推行這樣的認識,他們開始在巴比倫設立猶太會堂,文士們不僅在那裡教導百姓律法,而且還進行抄寫律法的工作,在那個沒有印刷術的時代,雖然不能保證人手一本,但卻可以讓其擁有更多的擁有者(因為他們在很多地方都設有會堂),使各個地方的猶太百姓都能夠有律法的教導。這種抄寫聖經的人在以前是少之又少的,而且律法書的普及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律法的地位就逐漸被提升,成為了指導百姓生活的行為準則。

甚至於當歸回後的百姓們建立起第二聖殿後,人們對律法的重視依然沒有減少,每逢安息日,他們都要去往會堂當中聚集,聽文士們講解聖經。可以說,被擄回歸之後,猶太百姓們的宗教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會堂代替了聖殿(儘管耶路撒冷聖殿重建後,他們也進聖殿,也去獻祭,但卻已經不似從前那樣重視了),在某種程度上,文士與律法也取代了祭司和獻祭的重要性。

能夠使律法地位提升如此之高的,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同是文士和祭司的以斯拉,正是他回歸後為猶太宗教帶來了影響深遠的復興。

宗教上的復興

以斯拉記7:10記載: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誠然,以斯拉記中記載聖殿的重建之事,但更重要的主題卻是文士以斯拉藉著律法書帶給百姓宗教上的復興。尼希米記更是記載了以斯拉在眾人面前舉行的「律法書宣講大會」(尼希米記8章)。以斯拉等人「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而百姓因」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就都哭了「,這樣的場面,這樣的形式,多麼近似於現代模式的「培靈研經大會」。

當時百姓心有所感,便按著律法書所說的守住棚節,在那一周的時間中,以斯拉」每日念神的律法書「,而且在這之後,百姓更是立約發誓遵行律法(尼希米記第十章)。這種對律法的誦讀和重視,在摩西之後很長的日子中都是沒有過的。

此外,我們更要提到的是,以斯拉所做的另一項更為重要的事——他把舊約重新整理修輯起來,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舊約三十九卷正典據說大概多是在當時確立的。舊約的正式定型,對律法書的倍受重視也是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的。

主前二世紀時,猶太人在信仰上遭逢極大逼迫時(事情原委,我們將在之後的文章中看到),雖有人變節,但卻有更多人誓死忠心於信仰與律法精神。這點實在與昔日以斯拉所做的推行律法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以上所提的一些改變外,兩約之間猶太人還出現了好幾個不同宗教觀念的團體或派別,如法利賽人、撒督該人、奮銳黨人等等,不僅如此,他們在信仰內容和神學觀念上也有著些許改變。

信仰內容與神學觀念的轉變

一、樹立一神觀——不再敬拜偶像

經歷過亡國被擄的沉痛教訓後,猶太人都深深知道這是耶和華神對他們敬拜假神偶像罪行的嚴重懲罰。所以,被擄回歸後的百姓遠離一切的偶像,只敬拜耶和華神,也就逐漸形成一神觀(這是與聖經中所顯明的三位一體觀不同的),以致當主基督在大祭司面前承認他自己是神的兒子時,大祭司不僅不信,還認為主是在說偕妄的話(馬可福音14:61—65節)。

二、建立極端的分別為聖的觀念

自古以來,猶太人都十分曉得自己選民的身份,是耶和華神特別呼召的百姓,是屬神的子民,且也時常為擁有這身份感到自豪。特別在回歸以後,他們更為重視這種分別為聖的觀念,甚至產生了極端的」獨我為聖「和」排外精神「——遠離一切外邦人,視所有外邦人為不潔之民。

隨著歷史不斷推進,他們越受外族的欺凌,就越是排外,到最後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聖經中」分別為聖「的應有精神,而且更加違背神要他們有的祭司國度精神(出埃及記19:6節;以賽亞書11:10)——見證神、使萬民通過自己認識神。如此,意味著他們不能夠承擔起使萬民歸神的偉大使命,在這一點上,應該引起基督徒深切的反思。

三、比以往更為期盼彌賽亞(基督)的到來

猶太人一直相信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耶和華的日子,也信在那日神會差派一位來自大衛家族的君王來拯救他們脫離外族的欺壓,並在地上建立屬神的國度。尤其是被擄回歸後,他們的這種期盼變得更為迫切,並且有神學家認為,猶太人這時候所期盼的彌賽亞也漸漸由一位從人間來的君王而轉變為一位從天而降的君王。

事實證明,直到現今,這種對彌賽亞的期盼並沒有被歷史所淹沒,他們還在期盼著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並愈來愈烈。

從以上的這些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猶太人之所以在亡國後長達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但沒有消亡,而且還」重新發嫩長葉「——在原有的土地復國,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同時也更向人顯明保持生存和信仰的底線很何等重要。

可以說,其重要性勝過世上的一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團體、一個個人,如果只一味效仿」他者「,而不為自己持守最後的底線,那麼不論起初他/她/它有多龐大,最終也都會被那個「他者」所取代,這真是生活於多元社會體系下的我們所當思考的,相信這對於那些只一味跟隨潮流的基督徒來說更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大人、猶太人的區別
    有不少信徒問他們的區別在哪裡。這裡收編一些資料,簡述如下: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大人和猶太人大體上指的是同一個民族,都是指亞伯拉罕的後裔,特別是亞伯拉罕孫子雅各布的後裔。只是在該民族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其中也包含些微的差異。1、希伯來人希伯來(譯自英語Hebrew,在猶太語中意為「渡過」,「大河那邊的人」)。
  • 淪為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為何沒有像其他民族那樣被同化|文史宴
    隨著猶太王國滅亡,猶太人結束了獨立生活的時光,他們淪為巴比倫之囚,眼看將要成為消亡的民族。不過,在苦難之中,猶太人的宗教反而得以發展,成為維繫猶太民族的精神支柱,讓他們最終回到了巴勒斯坦。公元前8世紀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滅亡後,南方的猶太王國依然存在。
  • 開封猶太人從何而來,又是何時入華?
    早期入華猶太人關於猶太人最早進入中國的時間,學術界目前看法不一。開封猶太人現存明清碑刻中將其來華時間越追越遠,弘治二年碑稱其為周代以前入華,康熙二年碑稱周代入華,此兩說目前無證可尋。正德七年碑稱漢代入華,此論在19世紀末期有不少外國學者為之論證,1926年法國人普瑞浮(Prévot)則宣稱提供了漢代說的實物證據。
  • 危機與轉機共存: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的生活
    對於神的選民來說,如果信仰改變了,那麼民族特徵就不可能保留下來,因為他們的民族特徵是和信仰緊緊相連的,所以他們還將面臨民族被同化的危機。(三)應對之策這些問題的確是很棘手的,但冥冥中卻真是有那麼一雙手在照管和護理著一切。
  • 後疫情時代,敬拜時記住這一點:所立之處上帝與我們同在
    詩篇137裡提到,許多猶太人被擄去巴比倫。他們與禮拜場所,尤其是聖殿分離,因此他們坐下來說(第4節)「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在巴比倫,他們不得不採用新方式來敬拜讚美神,但即便如此,上帝也依然祝福他們。
  • 貝爾蒙特隱匿猶太人的秘密
    他們看上去一點也不像猶太人:他們吃豬肉,星期六本是安息日(猶太人謹守安息日,應停止工作),卻照常上班……但他們在牆的夾層裡一直藏有猶太教的神龕。這些貝爾蒙特猶太人在500年的時間裡成功地守護了自己的信仰,且深信不疑:他們是世界上最後的猶太人。 俄羅斯《環球》雜誌記者來到了葡萄牙貝爾蒙特,探訪了這個神秘、隱忍而偉大的群體。如
  • 談北國以色列餘民的情況以及南國猶大的三次被擄
    當外族人口剛到時,由於當地有獅子出來傷害居民,亞述王認為是以色列的神懲罰的緣故,就打發一位祭司前來教導民眾祭拜以色列的神,這些民眾既懼怕這位耶和華神,又不願放棄自己民族的神。於是,他們兩者都拜,造成宗教與文化彼此相混合的局面。而被留下來的少數以色列民與這些外來人彼此通婚,所生之後代就是撒瑪利亞人,以後逐漸成為猶大國的死敵。直到新約時代時,他們與猶太人通常也不相往來,猶太人更以他們為「豬狗」。
  • 回到應許之地:猶太人的民族記憶與復國運動
    聖經記載,這塊土地不但已被7個不同的民族佔據,還面臨外部威脅。這裡戰亂不斷,以色列人嘗試過的幾種政治領導模式相繼失敗。為了留下而進行的長期徵戰讓以色列人精疲力竭,最後,12個支派一致要求推選一名國王來領導整個民族。王權時代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國王掃羅性格上有嚴重缺陷,很快被年輕的大衛取代。
  • 五分鐘了解猶太人
    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民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正統派猶太教和保守派猶太教界定一個人是否屬於猶太人的標準是看其母親是否猶太人,如果其母親是猶太人,無論她的子女信仰猶太教還是信仰基督教或者是無神論者,她的子女也被承認為猶太人。該標準被以色列《回歸法》所採納。猶太教少數派的卡拉派則認為父親是猶太人他的子女就是猶太人,但是卡拉派人數非常少。
  • 【走進以色列】猶太人的歷史(附歷史表)
    前586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百姓被擄巴比倫掠奪蹂躪以色列地;聖殿祭儀終止;以色列民政治上獨立與自主的結束。前586年以色列民被擄至巴比倫帝國聖殿在猶太生活中消失;條理性的禱文開始成為教儀敬拜的方式;猶太人成為異鄉的居民。
  • 動蕩時期的猶太人,宗教信仰可曾變過?
    例如,猶太人就是這種情況。經過一系列的變化,例如國家毀滅,聖殿被毀和流放到異國,它們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國家存在,因為它們保持了最低的底線信仰。沒有這個國家,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然就成為維持自己的特色的最重要部分。特別是在兩個條約之間動蕩的中東地區。
  • 突破信仰的盲點
    (耶七12-15)耶利米先知蒙神選召,受命於國人被擄之前,身處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站在耶和華殿的門口大聲疾呼,懇切陳述,傳達神對以色列百姓最後的呼喚,指出以色列百姓宗教上、道德上的種種惡行;同時再一次闡明偶像的無用和真神的偉大,以及拜偶像的人終必滅亡之道理,成為一篇頗引人深思之「殿前講道詞」(耶七-十)。
  • 猶太人是白人嗎?中國有猶太人嗎?以色列國內黑猶太人受壓迫?
    事實上,猶太人裡面不僅僅有白人,還有黑人和黃種人!所以,猶太人不是白人!不要忘記二戰時的歐洲各國排猶太事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猶太人和很多白人種族都有仇!哪怕是在現在的美國,猶太人掌控著很多資源。但是猶太人也是被某些白人至上主義者排擠的。對於白人至上主義者,只有白色皮膚的人才是白人。其他的人都不是白人。不管你是信仰基督的黑色人種,或是只有八分之一非白人血統的白人。只要不是白色皮膚、不是白人血統,就有可能被視為非白人。一個有趣的事實,在美國,很多人總是認為阿拉伯人是穆斯林。
  • 猶太人去埃及的幾次移民潮,他們在波斯統治時期是如何生活的?
    南國猶大第三次被擄後移民埃及的百姓 主前586年,當巴比倫入侵,南國猶大亡國時,有一批猶大人看到巴比倫王所立的基大利省長被刺殺,因害怕巴比倫人而不顧耶利米先知的勸阻,執意帶著耶利米下到埃及定居。
  • 猶太人社區,一邊忙著重生,一邊維持信仰,順便拿幾個諾貝爾獎
    歐洲各國普遍信仰基督教,雖然基督教的原祖—亞伯拉罕是猶太人,甚至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也是猶太人,但是猶太教並不認可耶穌是救世主,而且是叛徒猶大勾結羅馬人把耶穌以莫須有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 同時,這種房屋結構體現了不同家庭的平等主義,四室房屋的空間法則和其他同期房屋類型明顯不同,例如古以色列北部的Tell Keisan、Tel Qiri和Tel Hadar等民族的房屋,它們是線性的階級動線,即訪客必須按順序穿過每個房間,這體現了等級並限制住宅內的自由活動。而四室房屋與之相反,它們淺淺的樹狀結構允許訪客從中央庭院輕鬆而直接地進入每個房間。
  • 為什麼猶太人在世界上流浪了2000多年卻沒有一個乞丐?
  • 猶太人:窮人和富人的5點不同之處,做到了你才有可能變富有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有很多,有人說是因為自己沒有好的家世背景;有人說是自己生不逢時,沒遇到好機會;有人說是沒有遇到貴人。理由多不勝數,絕對會讓你信服。但作為世界商人的猶太人卻說: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就在於思維。
  • 以色列:猶太人自己的「大熔爐」
    一位以色列記者阿里·沙維特在他的《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悲情與榮耀》中寫道:「猶太人沒有領地,沒有國家,他們也沒有所謂的自由原則和國家主權原則;是宗教信仰、宗教儀式、強大的宗教故事以及周遭外邦人砌築的隔離高牆,使他們相偎成一個民族,代代相傳。」這也是大多數的觀點:並非國家造就了猶太民族,而是共有的宗教和文化,以及共同面對的外邦人的隔離,讓這群人成為猶太人。
  • 猶太人有很多選擇的建國之地,為什麼最終選在了巴勒斯坦?
    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流浪2000年以後,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當初,可供猶太人建國的地方有多處,比如中東地區的西奈半島、非洲的烏幹達、馬達加斯加島、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我國的東北、雲南,還有就是巴勒斯坦。那麼猶太人為何最終選擇了巴勒斯坦呢?
  • 最值得中國學習的是猶太人,來看看猶太人的教育是多麼震撼
    在有450萬人口的以色列,辦有借書證的就有100萬人。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世界之最。智慧如此重要,那麼學習智慧的教育也同樣重要。據說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略諳世事的兒童去舔,嘗到「知識」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