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2021-01-19 澎湃新聞

原創 Lachel L先生說

本文共有 54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壓力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嗎?

很多人也許會說:當然,壓力會令我們非常難受,最好的情況,是只有動力、沒有壓力。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我們可以把壓力分為兩種:慢性壓力和急性壓力。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說「有害的壓力」時,一般指的是慢性壓力。而急性壓力不但無害,反而對我們是有益的。

為什麼呢?因為急性壓力的本質,就是對大腦的一種鍛鍊。

它會給我們的機體發送信號:「注意,我們正面臨威脅,需要迅速進入應敵狀態」,從而,促使機體從日常狀態中「喚醒」過來,調整自己,以更好地應對外界威脅。

適度的急性壓力,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狀態和「應敵狀態」之間來回切換,從而提高大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避免我們的大腦「生鏽」,怠於現狀。

但一旦這種急性壓力超過限度,它就可能轉化為慢性壓力。這時,機體這種來回切換的能力就會失控,陷入長期的「應敵狀態」,無法抽離出來。

心理學家 McEwen 的研究發現:當人長期暴露在「並不緊急,但是持久」的壓力下時,大腦的 HPA 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就會失衡,從而,無法抑制激素的釋放,使得我們長期處於「高喚醒、高警覺」的「應敵狀態」。

這就像一臺機器,長期以120%的速度全力運轉,那當然會造成損耗。

那麼,為什麼急性壓力會轉變成慢性壓力呢?這兩者之間的區隔,到底在哪裡呢?

這裡面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當你接收到外界威脅的警告時,你能否讓自己相信:這個威脅並不可怕,我可以掌控它,我可以應對它。

如果能,那麼壓力就會消失,你的大腦相當於做了一個「健身」,使你進入到一個充分熱身、充分準備的狀態裡,更好地應對外界威脅。

反過來,如果你感到「我很害怕出現壞的結果」「我沒有辦法應對它」「我不知道它會如何對待我」,那麼,這種壓力就會延續,由急性轉為慢性,使你時時刻刻承擔著巨大的心理負荷,破壞你的精力和思考能力。

事實上,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因為我有能力應對它,所以我才相信我能應對它。所以,我無法應對壓力,是因為我缺乏能力。

不是的。這是不對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我相信自己能應對它,所以我才有能力應對它。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使得我們感受到威脅和壓力的,很多時候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它所固有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令我們不斷地把它極端化、災難化,故而,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總是會高估外在的威脅。

而反過來,不確定性最大的天敵是什麼?就是行動。你每邁出一步,不確定性就會被削減,從而對你的威脅和壓力也會減輕。你會很容易地發現:原來它也不過如此嘛。

這就是兩個不同的循環迴路:第一種情況:你感到壓力,不敢前進,於是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強,產生慢性壓力,於是你更加感到恐懼,更加不敢前進……

第二種情況:你邁出一步,減輕了不確定性,於是你發現也不過如此,從而獲得反饋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支撐你繼續邁出下一步,繼續削減不確定性。於是,最終把問題解決,抵達新的終點。

這兩者最核心的差距在哪一步呢?其實就是:我是否相信,我能夠應對這個威脅。

正是這一步,決定了壓力的轉化,也決定了後續的發展。

決定這一步的能力,我把它叫做「自我掌控能力」。

本質上,它指的就是:在自我的力量和外界的刺激中,能否保持一個適度的平衡,始終掌握著生活的自主權。

你會發現,不僅壓力,其實生活中很多問題,其本質和根源都是類似的。

比如情緒。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講過:情緒是什麼呢?本質上,是大腦對你的一種提醒。當你產生某種情緒時,就意味著大腦在告訴你:你存在某種弱點和缺陷,而現在發生的事情,正好命中了你的弱點,你需要去正視它。

所以,情緒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嗎?不是的,情緒就像一個警報器,它非常有用。我們唯一要注意的是:是我們要主動地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

更好的方式,是像我之前講過的:把情緒當做一個大腦的顧問。它可以提建議,但決策要你自己來做。

也就是:當接收到情緒的建議時,理解它,聽取它,然後告訴它:

我知道了,你退下吧,我來處理。

所以,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很多時候體現在哪裡呢?不是說他可以沒有情緒,可以沒有壓力,沒有恐懼……而是說:

當這些信息出現的時候,他可以接受它們,理解它們,但不讓它們來幹預自己的決策和行為,而是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

這就是自我掌控力。

用一句老話來說,就叫「役物,而非役於物」。

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去延伸思考。

現實生活中,整個社會是什麼呢?很大程度上,就是一臺對你灌輸各種信息和規訓的機器。它們不斷地通過種種方式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樣,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扮演什麼樣的社會角色,符合什麼樣的社會規範。

整個社會需要的是安穩,而不是異類。所以它會想辦法把你安排在某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告訴你:你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就應該去做對應的事情。掙錢,成家,買房,生子,培養下一代……

它會給你樹立一個個小目標,讓你盯著它們,去衝刺、攻克,然後奔向下一個小目標。直到你跑到終點,你的人生也到了終點。

而如何實現這些小目標呢?這就需要你努力工作,努力拼搏,努力奮鬥,吃苦耐勞,不怕加班……於是,誕生了 996,9116,007……

為了讓你在這個過程中更無需費腦一些,又誕生了信息激勵、娛樂激勵和圈層激勵。

信息激勵為你提供動力,讓你始終奔走在「不努力,就被人拋下」的焦慮中;

娛樂激勵為你提供休憩,讓你沉浸在「有人在為我服務」的快感中,沉浸在舉手之勞的「反饋罐頭」裡;

圈層激勵為你提供方向,告訴你:你想成為「哪種類型」的人,就必須打上什麼樣的標籤,消費什麼樣的產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做什麼樣的事情……

這些東西對嗎?好嗎?合適嗎?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也許是否定的。

但這個答案是由誰來評判的呢?只能是由你自己。

我希望,你不要把外界對你的這些灌輸和規訓,錯誤地當成自己內心的方向。你要做什麼,你想要什麼,應該是由你自己來定義的。

不妨把它們當作一種建議,一種選擇,一種可能性。是否採納,是否按照外界的指引去走,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想像一下:你手中握著一顆按鈕,它可以決定你的生活方式。整個外部世界,都在不斷地給你傳遞各種誘惑、引導、指示,想從你手中搶走這顆按鈕,按下來,主宰你的行動。

但請記住:一切外部的信息都只是「建議」,只有你自己,才擁有按下這顆按鈕的權利。別人沒有,誰都沒有。

前面講到,內心強大,很大程度上在於「自我掌控」。那麼,這種自我掌控能力,又來自於什麼呢?

它顯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基於兩種基本能力: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價值。

自我效能,指的是:我知道自己的行動可以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我有充分的信心和動力,通過行動來實現我想要的結果。

而自我價值,指的是: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不需要通過滿足別人的標準、別人的期望來實現。

可以看出,自我價值是根基。我們正是因為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才能夠有動力和意願去採取行動、幹預世界。

我在 中提到過「自尊」。自尊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自我價值感的認同。

為什麼很多人會活在別人的期望中,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會培養出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必須依附於別人才能存在。

這就是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它相當於把生存的意義,寄托在了「他人」的身上。

而自我效能呢,則指向行動。它的作用在於讓你相信:我是可以通過我的行動,來幹預、影響這個世界的。

我碰到一個問題,非常麻煩,那我就動起來,去分解它;

我碰到一個危險,很令人恐懼,那我就動起來,去削減它;

我碰到一個困境,令人手足無措,那我就動起來,去縮小它;

……

充分的自我效能感,能帶給你什麼呢?對自己能力邊界的清晰認知。你會知道:這件事情是我可以做成的,我對它有充分的自信,並且這種自信是有依據的。

那麼,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呢?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是正向的聯繫。

大腦是非常善於構建聯繫的。面對挑戰的時候,你能夠關注到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注意到「我採取了什麼行動,取得了什麼結果」,那麼,它們就會形成一個豐富而強大的「內隱自我」,幫助你抵抗對挑戰的恐懼。

反之,如果你想到的是過往的失敗經驗,想到自己「尷尬」「慚愧」「沒面子」的負面情緒,那麼,它們就會削弱你的內隱自我,降低你行動的意向,讓你陷入「狀態導向」的怪圈之中,更容易徘徊不前。

所以,如何從自己過往的經驗中,提取出「我做對了什麼」「我能夠做成什麼」,是一件很重要、很有用的事情。

而這種正向的視角,又依賴於什麼呢?你的自我價值認同。

只有當你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是「能夠做好事情的」時,你才能更容易關注到「做對了什麼」,把它們從經驗中提煉、總結、歸納,不斷強化對自己的價值認知。

到這裡,我們暫且總結一下:自我價值是根基,自我效能提供動力,自我掌控決定方向。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我們的行動一定會帶來正向的結果嗎?難道不會遭遇挫折嗎?

肯定會的。所以,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還需要具備第四種能力:自我復原(又稱心理彈性)。

它指的就是:在經歷了打擊和挫敗之後,能夠從低落中迅速恢復狀態的能力。

你一定知道「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當你長期做一些沒有結果、沒有反饋的事情時,你很容易消耗自己的動力和能量,長此以往,變得沮喪、無望和低落,陷入一種「怎樣都無所謂,反正沒有好結果」的狀態裡。

舉個簡單的例子:客戶給你下了需求,你做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客戶就是不滿意,來來回回地改。這種反覆的折騰,就很容易讓你產生疲憊感,進而產生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幹不好這件事情?

那麼反過來,如何才能克服這種心態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堅信這一點:

我是專業的,我能夠判斷「好」和「不好」;客戶是業餘的,他的評判不能左右我的判斷。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我們雙方的溝通不夠良好、需求沒有對齊,我要做的,是用我的專業知識,來引導客戶實現他想要的需求。

可以看到,它基於什麼呢?基於充分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對自己清晰的認知。

另一方面,是接受這個事實:很多時候,反饋就是長期的,慢慢來。

人總是需要反饋的。這個社會不斷地給我們提供短期反饋,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非常短視,迫切希望做一件事情、邁出一小步,就能立刻獲得反饋。若是沒有反饋,就會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走錯了?我是不是不適合?

同樣,許多人學一樣東西,總是希望立刻就能消化、運用,馬上就能改變現狀。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

但要改變現狀、獲得滿意的結果,哪有那麼簡單。一切都需要時間,需要把視野放長,拔高自己的視角,從更高的層面,來將「自己的行動」跟「結果」之間建立長期的聯繫。

當你能夠接受這一點,你就能夠轉變思維:

雖然現在還沒有抵達終點,但我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正確的路上,只是還需要一段距離。

總結一下,怎麼樣才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1)認可自身存在的價值

2)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知

3)能夠自己掌握生活的控制點

4)能夠快速從挫折中恢復

這是我總結的一個模型,分享給你。

最後,簡單分享幾點,能夠幫助你提高這幾項能力的小技巧。

1. 鍛鍊長期的反饋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講到過:面對這個加速的社會,不要急,慢一點。

這裡的慢,其實就是一種對反饋的態度:去容許「長期反饋」的存在,不要求自己立刻得到反饋。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時間線拉長。比如:學習一個課程,舊的模式可能是希望立刻吸收應用,然後把它扔下,「結束」掉,再去學下一個課程、解決新的問題……

但更好的模式是:先整體弄懂,打開視野,然後拎出一個知識點,到生活中去實踐,慢慢內化;再拎出下一個知識點……把整個歷程拉長,關注自己在這裡面每一天的成長、變化和進步。

再比如:寫一篇文章,做一個視頻,舊的模式可能是廣泛去推廣、宣傳,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獲得點讚和肯定。

但更好的模式是:容許「長尾效應」的可能性,先慢慢積累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梳理自己的思維,把一個個點編織成網,形成自己的「知識資產」積累。持續去發出自己的聲音,自然而然地等待它被發現、被挖掘。

簡而言之:去做能做的事情,等待未來的可能性,但不急著追求結果,而是允許它慢慢生長。

這不但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鍛鍊大腦和內心的方式。

2. 提煉正向的聯繫

回想一下你過往的經驗,比如學生時代的社團活動、課程展示,工作上的重大項目、關鍵任務……你是更容易想到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還是想到那些失敗的、不堪的、希望避免的畫面?

很多偏內向的朋友可能會更容易想到後者 —— 因為內向者往往「避錯迴路」特別發達。但正如前文所說,多去提煉自己「做對的地方」,能夠完善我們的內隱自我,幫我們提升行動力。

具體怎麼做呢?從現在開始,當你遇到一項任務時:

1)每天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判斷和行動

2)記錄任務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3)將2跟3建立聯繫。亦即去關注:

我通過什麼樣的思考,作出了什麼對的判斷?

我通過採取什麼行動,取得了什麼好的成果?

這些成果不需要很突出,只需要能幫助你構建正向聯繫即可。把它們整理起來、收藏起來,這些就是你的成功經驗。

它們可以為你以後的行動提供動力,也可以為你的方法論總結和提煉,提供豐富的素材。

3. 去做困難的事情

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時不時做一個 done list 和復盤,當你覺得近期一段時間裡,一切都過得很順利,幾乎沒遇到什麼障礙和困難時,就要特別留意了。

因為,你可能會陷入一個機械重複的怪圈裡面,一直在做自己已經非常熟練的事情,解決非常舊的問題,沒有接觸到任何新東西。

這樣下去,很容易讓自己失去手感,變得遲鈍、緩慢、僵硬,失去對環境變化的感知和反應。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一定要提醒自己,去做一些有點難度的事情。不一定跟工作有關,也可以是學一些東西,了解業界最新的進展,嘗試解決一些新問題。

不一定要真的做出成果,關鍵是,通過這個做法,讓自己始終保持敏銳,貼近「一線」,讓大腦始終保持機警和靈活。

4. 關注自我的感受

最後,簡單提一點: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在別人為他劃定的框架和目標下面,不斷地奔跑,努力地去滿足別人設定的標準、責任和期望。

很多時候,也許你要做的是,停下來,找一段獨處的時間,問問自己: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的是什麼?

沒有人能代替你回答這個問題。

也不要把回答這個問題的權利,交到別人手上。

因為生活是你自己的。

除了你之外,沒有人能對你負責。

原標題:《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怎樣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6個方法讓你擁有強大的內心
    每個人的經歷,思維模式,成長環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個體之間的不同差異。本期的話題,唐歌為你分享的主題是:怎樣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6個方法讓你擁有強大的內心。一 為什麼有的人內心脆弱,而有的人內心強大?
  • 如何讓內心變得強大?只有一個方法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是渴望著變強大的,我們總是會羨慕那些內心強大的人,似乎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困難能夠把他們打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十分充滿激情。要想變成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其實也並不需要經歷太多,有一個辦法就可以讓你的內心迅速強大起來。一、調整心態。
  • 從這8個方面來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可是啊,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人都無法擋住時間的步伐,不管我們努力還是不努力,都需要承受很多。那麼,如果你能夠讓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你就會更加快樂。怎樣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我們可以從這8個方面來修煉自己。
  • 從內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那些工廠又該如何發展,僱傭老人嗎?就像韓國和俄羅斯那樣?如果真是如此,我們的國家就要落後了。再說,簡單的工作雖然上手快,賺錢豐厚。但是很難在有發展潛能。一個人是騎手,做一輩子還是騎手。最多是隊長,但依舊還是個騎手。但是工廠不同,一個人技能純熟就可以做師傅,做專家。有管理才能的,還有機會做管理層。有了技術和人脈,更可以自己創業。
  • 內心如何鍛鍊得更強大?
    如果內心不強大的話,稍有一點打擊就會扛不住,然後會情緒低落、心理沮喪,嚴重者還會因此一蹶不振,從此頹廢。那麼如何鍛鍊得內心更加強大呢?多健身。多辯論。多社交。多窮遊。
  • 內心強大心法: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不是無所不能,而是無愧於心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許多人都以為內心強大的人,是無所不能, 能做很多事。事實上,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一定不是會做所有的事情,這只會讓我們陷入到焦慮的情緒中去,更是對內心強大的誤會。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是內心具備良知能力,這種良知能力才會帶領我們走得更遠。有一個哲人曾說過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內心強大的人追求內心無愧於心,符合天道的發展。
  • 內心強大比什麼都重要,如何讓自己內心強大,請記住這四個方法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王朔曾對女兒說,煲湯比寫詩重要,內心強大比一切都重要。一個人內心強大,並不是天生的。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懂得換位思考,也是深諳人的弱點。每個人都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別人的看法和意見或許能讓我們更好看到事情的真相,當你在生活中習慣用這種思維面對別人的批評和指責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變得非常平和。有一個哲人說過,強者心靜如水,弱者暴跳如雷。
  • 王陽明智慧:成為內心強大的人並不難,從好好吃飯開始就可以達到
    王陽明智慧:成為內心強大的人並不難,從好好吃飯開始就可以達到曾國藩曾經說過,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關注在此一事,總結起來就是這四個字——專心致志!除了曾國藩之外,還有一個人與他想法一致,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這人就是——王陽明。一說到王陽明,「知行合一」仿佛就自動浮現在腦海中。
  •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般會有這幾種表現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也會和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論有一種人,他是我一直追逐的目標,而這類人也將成為我所崇拜的偶像。這類人能做到遇小事不計較,遇大事不糊塗,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難依然能迎難而上,打一個出乎意料的勝仗,是的,他就是我覺得特別帥的一類人,一個內心強大又富有眼光和格局的人,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強者的表現。第一,內心強大,這是一個強者所具備的心理素質。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可以在關鍵時刻做到臨危不懼,在氣勢上迷惑對方,而這裡《空城計》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鎮定自若,哪能迷惑敵軍。
  • 如何使內心強大起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情緒敏感點,或是某句話、某件事,一旦被觸碰到,就會起情緒。這情緒一般認為是來源於小時候的心理創傷,刻在了我們的潛意識裡,造成創傷的相似情景再現時,潛意識就會提示或者驅動著去做什麼,來避免再次造成一樣的創傷。
  • 克服自卑心理的五個方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很多人因為自己的自卑心理很嚴重,和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沒有一點點自信心,如果你也屬於這種情況,就好好的學學下面這些克服自卑心理的五個方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1】把事情做好——把心思別放在別人的眼光與看法上,而是放在做事情上,事情做出了成效,自卑的心理自然得到緩解。
  • 天秤座應該如何改變,才能內心強大,成為人生贏家?
    天秤座天生平穩的性格,給人以安定的感覺,總是讓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所以,天秤座的人往往擁有很多知心好友。善良的天秤座總是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將生活安排得精緻舒適。但是,溫暖的天秤座總是把目光傾注在別人身上,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往往忽略了自己。
  • 內心安靜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那種總愛向人八卦的人,逢人就愛吐槽,這樣的人,不厲害,而真正強大的人,都是那種話少的,默默做事的,內心安靜的人。  而內心安靜的人,往往修復能力很強,不管是遇到了挫折,還是困境,就算是人生迎來了高峰,都依然保持內心澄淨,安然地去面對,不驕不傲,不氣不餒,懂得平復自己的心情,內心才不會慌張,所以,真正內心強大的內,往往都能夠做到泰山崩於前而巋然不動。
  • 真正內心強大、心理成熟的人,往往有四個特徵,有一個,也很厲害
    一個人,其內心的強大和心理上的成熟,並不在於年齡的不斷增長,有的人,即使一把年紀了,內心也依然不夠強大,心理上也不夠成熟,對於這樣的人,還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就叫「巨嬰」。那麼,如何才算是內心強大、心理成熟呢?
  • 內心強大的人,「軟肋」在這幾個位置
    他們固執而變通,敏感但不執著,穩重但又熱烈,成熟但又年輕,學了很多但又保持一顆求知若渴的心態,善記但又善忘,會觀察但也愛嘗試,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但也能做一個很好的跟從者,無私但又自私,既耐心又不安分。既然內心強大的人擁有如此多的優勢,那麼他們身上到底有沒有弱勢呢?或者說是軟肋?
  • 如何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
    久而久之,我們習得了使用問題行為(要麼情緒升級、要麼關閉自我)來應對自己的情緒,現在的你內心感到很痛苦。沒關係,在這裡,我們將分享新的接納和改變情緒的方法。從此,改寫舊的人生腳本,踏上少有人走的路,開啟心智成熟的旅程。
  •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都有這些好習慣
    一個強大內心的人,都是自己來鍛鍊出來的。保持這些習慣,你也可以擁有強大的內心。學會微笑笑容,是多麼簡單的動作,只要輕輕抬起嘴角,就可以表現出快樂的表情。喜歡笑的人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善於放下不開心的事,用心過好當下。不管怎樣,快樂是日子,不快樂也是日子。美好的時光是自己度過的,自己的微笑是最美麗的風景。懂得自我欣賞您的成績不夠優秀,您的外表不夠出眾,但是,您有您自己的長處啊。
  • 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多半很少發朋友圈
    愛秀優越的人,會得到嫉妒;你賣慘,正好淪為別人嘴中的八卦、供人娛樂消遣……漸漸便學會了沉默,乾脆自顧自過好自己的生活。現在我懂得了,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多半很少發朋友圈。01.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享受自己的生活內心真正強大的人,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為他們懂得,生活是自己的,過得如何,最主要是看你如何努力、如何奮鬥?而不是在別人眼中過得如何,值不值得讓所有人羨慕。
  • 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才能無懈可擊
    情感是一個複雜的詞彙,但在簡單的人眼裡,它也可以是簡簡單單的。當你以一顆什麼樣的心態看待這個世界時,你就會看見一個相對等的樣子。好比「喜歡」,感覺對了,不需要理由,就是喜歡某某某,這個神奇的感覺在青春年少時候更加明顯。
  • 如何讓自己變得內心越來越強大
    怎樣才能讓自己不論從思想還是從內涵上都很深刻,內心更強大?一直以來就追求完美,或者向優秀者看齊,想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但冷靜思考一下,哪裡有那麼容易。哪裡有全面發展的人?「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老祖宗早就說明了這一點。細細的想一想,人是很難做到全面發展的,即使有全面發展的人,也只是他在某幾個領域有所建樹,於是乎被人們左擁右護捧為智者、名人,這也是人的一向做法,也是最原始崇拜的縮影吧。 其實,追求個性化發展才是對一個人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