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北京大學傳播學碩864
簡答第一題:理解發展傳播學
01丨答題思路
雖然屬於基礎知識考察,但作為一道簡答題,「理解發展傳播學」就不僅僅是「發展傳播學」的定義概念這麼簡單,我們需要在「名解」的基礎上填充它的三個發展階段,包括背景、模式、主要學者及代表理論,以及對該模式的批判與思考等等,注意邏輯嚴謹,條理層次清晰,建議採用總分總或總分的結構。
02丨參考答案
發展傳播學是施拉姆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理論,該理論將大眾傳播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工具,認為媒介能有效傳播現代化信息,有助於將民主政治、市場經驗以及實踐經驗傳播至落後的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發展理論」延伸的背景下,關注傳播與國家、社會發展的「發展傳播學」成為日漸顯著的分支。
發展傳播學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若干流派,
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現代化理論階段:主導模式(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該理論興起於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以結構功能論為基礎。該理論把發展經濟放在優先位置,認為經濟發展會澤及整個社會。
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納、施拉姆和羅傑斯等。勒納提出了移情模式,被稱為發展傳播學的經典之作;施拉姆對發展傳播的研究從宏觀戰略角度出發,強調發展中國家應充分重視大眾傳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應,以促進現代化;羅傑斯提出了著名的創新擴散模式,把發展傳播學研究進一步引向定量化,使其具有更強的應用性。
(二)第二階段:依賴性批判模式(20世紀七八十年代)
1970 年代,第二代範式興起,出現了修正和批判兩種觀點。
修正的觀點:羅傑斯等人將問題主要歸咎於發展中國家自身,較少認識到發達國家的影響和外在限制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大眾傳播促進國家發展的理念從一成不變的統一模式轉變為因地制宜的「國家媒介政策」模式。
批判的觀點:批判學派研究者從社會整體形態和結構,傳播體系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代表理論有席勒的「媒介帝國主義」、薩米爾阿明的「依附理論」,主張現有的不發達主要是發達國家利用不平等優勢所造成的,發展中國家不能照搬西方經驗,應結合文化傳播擺脫依附謀求自身發展。
(三)第三階段:新範式--交互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為發展傳播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傳播者進一步肯定大眾傳播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發展中國家應選擇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發展目標和道路,以整體戰略為前提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發展傳播模式。
在這一階段,發展傳播學發展出世界體系論,產生新的走向。沃勒斯坦等人提出世界體系理論,將世界劃分為三個維度:經濟——不平等而一體化的世界經濟;政治——等級化的多民族國家體系;文化——多元趨勢的文化體系。
參考資料
[1].胡師姐藍皮書.傳播學考研詳解.2020.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