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公:學好語文不是一件小事

2020-12-23 教育信息速報

語文教育家

張志公(1918-1997),河北南皮人,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194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外語系。畢生致力於漢語語法學、漢語修辭學以及語文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著有《傳統語文教育初探》《漫談語文教學》《讀寫門徑》《語法學習講話》《漢語語法常識》《修辭概要》等,著作輯為《張志公文集》。

《中國青年》編輯部把幾位青年朋友寫給編者的信和一些稿子交給我,要我談談信裡提出的問題:怎樣把語文學好,特別是,怎樣提高寫作的能力。

從那些來信可以知道,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了語文這個工具的重要性。為了做好工作,學好科學技術,他們希望把語文學好。這個願望是正當的。

先說個小故事。一個高中學生剛剛讀了楊朔同志一篇散文《茶花賦》。我問她:「都懂了嗎?」她說:「懂了。」我問:「這篇文章寫的什麼?」她回答:「通過對昆明美麗景物的描寫,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我再問她,文章裡主要寫了些什麼具體的事情?寫了作者一些什麼感想?她都能說得大體不差。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長丹青」的「擅長」寫一下。我發現,她不會寫「擅」字,也不會講「擅長」是什麼意思,更不會用。我又發現文章裡的「沉吟」兩個字,她也不會講;並且,由於她不懂這個詞的確切的含義,這一句以下的那段文章的意思,她沒有體會出來。

請想一想:她原來是否真正把文章讀懂了?她這樣讀文章,能夠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嗎?答案是很清楚的。她沒有懂。她覺得懂了,實際上只是模模糊糊地懂了個大意,不僅沒有逐字逐句地都搞清楚,有些對於理解文意和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比較重要的詞句和段落也沒有弄明白。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原來不會寫的字,仍舊不會寫,原來不會用的詞,仍舊不會用;並且,由於對文章的意思理解得不真切,體會得不深刻,對文章寫法的好處自然也就領略不到,更加學不來。

有一封信上說:「有的同志說:『寫作並不難,平常多看些書就行了。』我看的書也不少,可就是寫不好。」好幾位的信上都有這樣的話。我要請這些朋友們自己想一想,平常讀書是怎樣讀的?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像那個女孩子?如果是,那我就要鄭重地說:這正是寫作能力提高不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善於寫作,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頭腦清楚,一是基本功練得好。有了這兩條,一定能夠寫,即使還寫不出漂亮的文學作品,至少可以寫出能夠如實地表達思想、適應工作或學習需要的通順明白的文章。缺了這兩條,無論如何也寫不好。

頭腦清楚,要靠豐富的生活實踐和豐富的科學知識,還有其他一些必要的鍛鍊。總之,那不單是學語文的事。

基本功是什麼呢?就是熟練地掌握語言文字。

首要的是字。認得的字少,或者雖然認的不少而掌握得不充分,那就無法把文章寫好。掌握足夠的字,才能正確地寫出要用的詞,寫出各種句子。掌握的字少,就意味著掌握的詞少;掌握的詞少,就是語言貧乏,不夠用。請想,語言不夠用,能夠寫好文章嗎?

漢字,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非下點工夫不可。頭一樣,漢字得一個一個地學,一個一個地記,學會一個算一個。讀書作文,經常要用的字有五六千個,其中最常用的也有兩三千個。這個數目很可觀,可是打不得折扣。沒有充分掌握那兩三千個最常用的字,讀書作文就經常遇到困難或者發生錯誤。數量大是一個問題,用法複雜是另一個問題。一個字表示幾個不同的意思,有幾種不同的用法,這種例子多得很。就說這個最簡單的「一」字吧,《新華字典》就注了八條解釋。另一方面,好幾個字表示的意思非常相近,而又有區別,非細心分辨不可,這種情形也不少。例如:聲,音,響;存,放,置,擱,擺,撂;強,壯;小,細,微。用這種意義相近而有差別的字組成的詞,必須細心分辨。例如「加強」和「增強」,兩個詞有一個「強」字相同,另一個字「增」和「加」意義相近,所以說到「信心」的時候,「增強」「加強」都能用,「增強信心」「加強信心」都是對的。可是說到「訓練」「管理」的時候,用「加強」,不用「增強」;說到「體制」的時候,用「增強」不用「加強」。不注意這種差別,就常常會寫出不合習慣或者表達不確切的句子來。

漢字學著費力,但是掌握漢字有了一定的基礎,又會有很大的便利。例如,上邊舉過一個「細」字,如果你知道這個字除去表示「粗細」的細那個意思之外,還表示周密的意思,那就可以更確切地理解和運用「細心」「細緻」「精細」這些詞;如果再知道它還表示瑣碎、不重要的意思,就又可以更確切地理解和運用「瑣細」「細節」這些詞。這就表示,充分掌握了每個字的意思對於讀書讀得透,寫作寫得好,很有幫助。

掌握得不夠,不行;掌握得好,大有用處。所以說,字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關。

其次是句。必須熟悉各種句子的構造和用處。要非常熟悉,熟悉到一張口、一下筆就能造出完整通順的句,並且能靈活地運用各式各樣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一位同志的信上說:「不能設想,如果一個師範生將來畢業後,既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寫作的技巧,又沒有生動、完滿、確切的表達能力,只有一些死硬的概念和理論,要想完滿的完成教學任務,那是絕不可能的。」這個七十四個字的長句子毛病很多。「不能設想,……那是絕不可能的」,這個話恐怕跟所要說的意思恰恰相反。原意應該是「不能設想,如果……,還能夠……」。如果要保持「那是絕不可能的」,就得刪去前邊的「不能設想」。此外,什麼是「生動的表達能力」和「完滿的表達能力」?「什麼是「死硬概念」和「死硬的理論」?都不好懂。不能熟練地運用句子,造的句子不通順,就無法寫出好文章來,因為文章無非是用一句一句的話組成的,句子不通,文章怎麼會通呢?

充分地掌握句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個句子的正誤優劣,決定於四個因素。一是事理,就是說,要看這個句子的意思說得對不對;一是情味,就是說,要看它的語氣、色彩合適不合適;一是聲音,就是說,要看它念著順嘴不順嘴,聽著悅耳不悅耳;一是規矩,就是說,要看它合不合大家說話的共同習慣。

要自己寫的每個句子都合乎事理,合乎規矩,情味對頭,聲音和諧,就得用心推敲,仔細琢磨:詞用得恰當不恰當,虛字眼用得準確不準確,詞的位置擺得合適不合適,有沒有不可省而省了的字,有沒有當省而沒省的字。

句子是文章的骨幹。必須一個一個地句子都通順,明白,全篇文章才能通順,明白。一篇文章有上若干不通的句子,無論如何不會是一篇好文章。另一方面,只要把句子掌握好了,句句都通,意思、情味、聲音都好,希望一篇文章作到語言流暢,並不是一件難事。

再其次是篇章結構。篇章結構就是說話的條理,說話的條理反映思考的步驟。想事情想得清楚,理出了頭緒,說話就能順理成章,有條不紊,寫下來就成為層次清楚,結構嚴密的文章。掌握篇章結構也不是很容易的。轉來的幾封信裡邊,在這方面的毛病就不少。有的把話說得顛倒重複,整篇說了幾點意思,眉目很不清楚,有的前一段說了這麼一個意思,下一段又說了那麼一個意思,中間毫無聯繫。篇章結構掌握不好,也寫不成好文章。

學字,學句,學篇章,這就是寫文章的基本功。基本功練好了,就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本功練不好,肯定寫不出好文章來。所以,字,句,篇章,可以說是學寫文章的三道關口。感到自己的寫作能力不夠,依我看,主要原因就在沒有闖過這三關。從轉來的信看,這幾位青年朋友對於這一點是認識不足的。好些封來信要求編輯部介紹寫作的方法,講講寫作的技巧。我認為這是捨本逐末。頭腦清楚,基本功好,方法技巧是容易學的;否則,講多少方法技巧也是徒然。比如打籃球,如果跳不高,跑不快,投籃不準,運球不穩,傳遞不靈敏,怎麼講究方法技巧也打不好。比如唱戲,如果嗓子沒練好,臺步沒走穩,武功沒練熟,再講方法技巧也唱不成一齣好戲。忽視基本功,學任何技能都學不好。學寫作也不例外。

字,句,篇章,這三關怎麼過?沒有什麼竅門,只有兩條笨辦法。一條是多讀,認真地讀,一條是多練,好好地練。二者缺一不可,而前者是基礎。

學字,從哪裡學?當然不能念字典,只有從所讀的文章裡學。學句,從哪裡學?當然不能背誦語法書,只有從所讀的文章裡學。學篇章,從哪裡學?當然也不能背誦講寫作方法的書,也只有從所讀的文章裡學。這裡要回到開頭講的那個故事了。如果讀書都像那個女孩子那樣讀法,讀來讀去也不能提高寫作能力。因此,為了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在基本功還沒練好,三關還沒過的時候,必須選定一些文章,認真地讀,細細地讀,一個字都不放過,一句話都不馬虎。一定做到確確實實地、毫不含糊地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儘可能充分地理解字句裡邊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後後的聯繫照應,結構層次。讀一遍不行,再讀一遍,該查的查,該問的問,不讀透了決不罷休。懂透了,讀熟了,該記住的東西就得記住,該學著用的詞和句子就要自己寫一寫,用一用。總之,一定要把這篇文章嚼爛了,吃下去,消化了,變成自己的。這樣作,不免艱苦些,然而不吃這點苦是不行的。與此同時,也需要廣泛涉獵,多讀一些好書。接觸的東西要多一些,眼界要廣一些。要培養愛讀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只抱著少數幾篇文章死摳,不行;統統走馬看花,不求甚解,更不行。讀書並不只是為了寫作,首先是為了提高文化教養。文化教養是作為一個現代人不可缺少的,不論你做什麼工作,更不要說你想寫作。

要時常練習寫。要寫,就得嚴肅認真地寫。起了稿,謄寫清楚,逐字逐句逐段地推敲琢磨,看看有沒有哪個字用錯寫錯了,有哪個句子不通了,哪一段跟前後不連貫了,哪些話說得不恰當了,細細改一遍,再謄寫清楚,放起來。過上一些時候,再拿出來看看,這時一定又會發現問題。再改,再謄。這樣反覆幾次。在這中間一定會不斷有所提高,逐漸發現自己寫作上的缺點,逐漸認識並且鞏固學習中的所得。也可以這樣辦: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什麼需要寫的事情了,例如,需要寫個報告,或者需要給家裡寫封信,馬上寫好,作為底稿,另抄一份發出去,然後把底稿當作一篇作文,照上邊說的辦法,仔細推敲,反覆修改。這樣作,也不免艱苦些,然而吃吃這樣的苦頭也是必要的。同上邊說的讀書一樣,既需要這種細磨細琢的辦法,也需要經常放開手粗獷一點多練練。寫,同樣是文化教養的一部分。現代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時常需要動動筆,不光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寫文章。

從轉來的一些信件、稿件看,這些青年朋友在讀和寫兩方面下的工夫都是不夠的。不說別的,單拿寫字一項來看,多數就沒下功去練。好幾位的信寫得很潦草,看起來非常吃力。有位同志信末署名之中有個字,又像「珍」,又像「玲」,我看了好半天到底也沒看清楚。字一定要練。可以練練毛筆字,也可以就用鋼筆練。不求練得多麼好,更不求成家成體,只要寫得整整齊齊,清清楚楚就行。寫字寫得草一點,可以,但是一定要合乎一般草字的習慣寫法,不能任意揮灑,讓人不認識。要有作筆記、札記,以至抄書的習慣。要注意周圍的人口頭上說的一些生動優美的話,聽見精採的東西,就把它記下來。記日記是個很好的辦法。書桌上一定要擺一本字典,不論讀書作文,隨時翻翻它,請教它,決不偷懶。……一句話,必須下點笨工夫,苦工夫。如果希望找個竅門,這就是竅門。

「這太難了吧?」我說,不難。這是最容易的辦法,完全操之於己,下個決心就能生效的辦法。只要肯這樣做,半年有半年的效果,一年有一年的效果,堅持下去,保證達到目的。如果不肯,寫作卻真的成了件難事,再搞個三年五載,還是不行。

這裡有些話說得不大客氣,相信讀者不會責備我這種由於真摯熱誠而產生的某些粗魯。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告訴我,幫助我改正。

來 源 | 《大師教語文合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編 輯 | 鵑 子

校 對 | 小 清

責 編 | 古 月

副主編 | 溫 鵑 常 璐

主 編 | 李大路

【來源:語文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一學生語文成績差怎麼辦?不妨試試這些方法,學好語文很簡單!
    不妨試試下面這些方法,學好語文很簡單!首先必須要對語文有興趣。老話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著實有一定的道理。只有對語文感興趣的學生才有機會學好語文,所以想要提高語文成績的高一學生可以培養自己學習語文的興趣。從個人意識開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多去思考語文的魅力所在,學習語文的好處有哪些。
  • 《初戀這件小事》:喜歡你從來不是一件小事
    或許初戀是件小事,但喜歡你和在一起從來不是一件小事。這部電影是我的泰劇啟蒙,高中時期忽然流行起來,自習課上我和同桌一起偷偷摸摸地看。他一直在等著能夠親口告訴小水,那顆紐扣其實並不是他的。這一等就是漫長的九年。
  • 顧之川: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
    語文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學科之一,從咿呀學語、識字認字起,語文就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為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以致大家有時會不太重視它。 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
  • 鍾南山寄語中學生學好語文大有深意
    近日,在南都雲課堂復學第一課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以自身的經歷寄語學生:要練好基本功,學好語文;保持好奇心,多問為什麼。(5月13日澎湃新聞)    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鍾南山院士殫精竭慮,堪謂勞苦功高,全國人民都為鍾南山等科技人員的無私奉獻點讚。
  • 語文特級教師:學好語文,靠的就是「死記硬背」的童子功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這樣評價語文:「孩子語文不行,別的學科是學不通的。」這句話直接點明了語文在學習上的重要性。作為所有學科中最特殊的一門,進入大語文時代後,語文的學習越來越被家長們重視。我就開始找各種語文特級老師的教學視頻,但這些特級教師的觀點著實讓我有些驚訝,他們一致認為「死記硬背的童子功是學好語文最好的方法」。現代教育一向對死記硬背嗤之以鼻,認為死記硬背是愚笨的方法。
  • 家長教了3個小時數學題,孩子仍學不會,語文老師:先把語文學好
    作為語文老師,見了太多低年級小同學數學成績不好的情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表現:數學不好,語文的語言表達和閱讀理解也不好。在小學階段,我始終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先要把語文學好,多識字、會理解、能表達後,數學成績自然就上來了。家長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 學好漢語拼音等於插上遨遊語文天地的翅膀,你的孩子學好了嗎?
    孩子學好拼音就等於給孩子插上了遨遊語文天地的翅膀拼音作為孩子識字的工具,在幫助孩子開展閱讀、寫作以及幫助孩子說準普通話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孩子掌握了漢語拼音就等於拿到了開啟語文世界大門的鑰匙,插上了遨遊語文天地的翅膀。孩子就可以在裡面自由馳騁,瀏覽、品味、擷取裡面的財富果實。
  • 2019秋季「語文教改」即將到來,家長慌張:難道孩子只學語文?
    2019秋季「語文改革」即將到來,家長慌張:難道孩子只學語文?我國教育事業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與時俱進,常常會出臺一些對學生未來幫助非常大的政策,這些政策總是讓無數學生獲益。但2019年秋季即將全面施行的「語文教改」讓無數的學生感到壓力很大,讓無數老師無可奈何,讓家長們都慌張不已。前段時間「語文要改革」的說法吸引了無數家長的注意力,但隨著時間飛逝,很多家長都在想是不是不在施行了?其實並沒有,要知道全國中小學生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各位家長們慌張是沒用的,現在首要任務是了解「語文教改」的主要核心在:古詩詞和閱讀!
  • 你被小學語文成績的假象騙了嗎?學好語文的秘訣其實就兩個字
    如果不重視閱讀,死抱著教材學語文,那麼學生進入中學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到最後在最關鍵的高考考場上,恐怕也難以獲得好成績。 而一個語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學生,他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形式的考卷,高考中也不會表現得平庸。 如何應該學好語文?這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一些思路。
  • 小學生如何學好語文?三年級語文是個坎兒,這五大能力要儘早養成
    一、自主識字和寫字的能力什麼叫自主識字呢,就是孩子可以自己用手頭的工具,去認識和理解某個字詞,而不是總是在喊媽。小學生如何學好語文?其實孩子的問題無形中也在體現著家長教育方面的問題。三、劃關鍵詞的能力小學生如何學好語文?培養孩子的理解文本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理解文本其實指的也就是劃關鍵詞的能力。在語文課上,一般老師都會讓孩子去找關鍵詞。句子中的、段落中的、文章中的。
  • 鍾南山寄語中學生:學好語文,保持好奇心,多問為什麼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廣州5月12日電 12日,在南都雲課堂復學第一課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以自身的經歷寄語學生:要練好基本功,學好語文;保持好奇心,多問為什麼。「經過七十幾年的學習,我最大的體會,第一是學好基本功,因為有了最基本的知識後,人才能夠往上走。而在基本功裡,學好語文最關鍵。學好了語文才懂得如何對事情進行分析,進行總結,進行綜合。任何科研工作、任何領域,這個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來,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樣很重要。 他說:「要保持好奇心,經常考慮為什麼是這樣。
  • 程小純:想要學好語文良好的習慣很重要
    學好語文的關鍵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從無數學有所成的學霸、老師、專家等的經驗上來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學習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語文學霸程小純非常推崇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如此,語文學習作為語文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 學好語文的「五個一」,做起來很簡單,但效果卻非常好
    我是語文老師,擅長提高各類語文弱科生的成績,我的做法是每天堅持做到「五一個」,看完你會發現,這套做法真的很實用,很有效。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何那麼多的學生語文成績不理想,原因不外乎這些——積累少,從小沒有培養語文素養;對語文興趣不足,內心有牴觸;對語文成績期望值不高,有「差不多」心理;急於求成,容易半途而廢。以上這些表現,讓各個學段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乏善可陳,尤其是高中生,甚至是痛苦不堪——學不好,又不能放棄。
  • 鍾南山70多年經驗分享:學好語文,才能走得更遠,遇到疫情不慌張
    廣州5月12日電 12日,在南都雲課堂復學第一課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以自身的經歷寄語學生:要練好基本功,學好語文;保持好奇心,多問為什麼。17年前,那一場疫情,讓全國人民認識了這位大人物,他就是鍾南山。
  • 如何學好語文?父母要引導孩子愛閱讀、愛漢語,覺得學習語文有趣
    在我們現行的考試體系當中,語文一直是一個很獨特的科目。 之所以說語文特殊,是因為語文既是最重要科目,但往往可能又是大家最不重視的主課。因為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語文考的就是漢語。在語文學習當中,努力和不努力似乎差別並不算太大。
  • 一件小事(孫國豪)
    曉晴老師冰心作文點評內容:第八篇作文是淮安外國語學校濱河校區初一(4)班的孫國豪同學寫的《一件小事》。這是一篇記錄成長中的小事,作者在一次比賽中失利、受傷、最終一瘸一拐走到終點,贏得雷鳴般的掌聲的經歷。學校運動會和比賽,是學生們常寫的命題,是記敘文常客。
  • 北大資深教授:想要孩子學好語文,關鍵是要抓住這個「根」
    近些年來,教育部對語文這一學科越來越重視。語文再也不是以前隨便學學就可以打高分的一科成績了。而從今年的各個地區在高考中 獲得高分成績中也不難看出,語文!早就成了拉開成績的關鍵了。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語文146分、河北高考狀元邢雨涵語文140分、江西高考狀元尹天驥語文143分……我們都知道尹建莉,她的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幫助了無數家長,而她的女兒圓圓也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在16歲的時候就考入了清華大學,並且語文成績也是達到了140分。
  • 劉婭莉圍棋:沒想到學好圍棋,語文成績也有所提升
    很多家長、學生都會疑惑:為什麼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做作業,努力學語文,可語文成績還是難以提高。同樣的老師也在經常思索: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到底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語文難學,語文好難學!那是因為沒有找到語文學習的「根」,學好語文,一定要抓住文化的根。語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麼?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裡」。
  • 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
    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第三是綜合性,雖然學語言是主要的任務,但是關乎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和文學有關,和文化有關,和思維訓練也有關係。第四是實踐性,也就是說,學好語文主要靠實踐。什麼意思呢?
  • 拼音要不要提前學好?大語文時代做好這些就夠了
    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尹建莉老師對這個問題的建議:對於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沒必要」,「不是」。拼音和加減法應該學,但沒必要「花很大精力去學」。拼音和加減法需要作為基礎知識去學習,但所謂「掌握牢靠」卻大可不必。在簡釋為什麼「沒必要」和「不是」前,有必要先進行一個簡單的小說明:「拼音」和「加減法」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不方便放在一個問題中去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