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家
張志公(1918-1997),河北南皮人,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194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外語系。畢生致力於漢語語法學、漢語修辭學以及語文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著有《傳統語文教育初探》《漫談語文教學》《讀寫門徑》《語法學習講話》《漢語語法常識》《修辭概要》等,著作輯為《張志公文集》。
《中國青年》編輯部把幾位青年朋友寫給編者的信和一些稿子交給我,要我談談信裡提出的問題:怎樣把語文學好,特別是,怎樣提高寫作的能力。
從那些來信可以知道,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了語文這個工具的重要性。為了做好工作,學好科學技術,他們希望把語文學好。這個願望是正當的。
先說個小故事。一個高中學生剛剛讀了楊朔同志一篇散文《茶花賦》。我問她:「都懂了嗎?」她說:「懂了。」我問:「這篇文章寫的什麼?」她回答:「通過對昆明美麗景物的描寫,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我再問她,文章裡主要寫了些什麼具體的事情?寫了作者一些什麼感想?她都能說得大體不差。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長丹青」的「擅長」寫一下。我發現,她不會寫「擅」字,也不會講「擅長」是什麼意思,更不會用。我又發現文章裡的「沉吟」兩個字,她也不會講;並且,由於她不懂這個詞的確切的含義,這一句以下的那段文章的意思,她沒有體會出來。
請想一想:她原來是否真正把文章讀懂了?她這樣讀文章,能夠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嗎?答案是很清楚的。她沒有懂。她覺得懂了,實際上只是模模糊糊地懂了個大意,不僅沒有逐字逐句地都搞清楚,有些對於理解文意和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比較重要的詞句和段落也沒有弄明白。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原來不會寫的字,仍舊不會寫,原來不會用的詞,仍舊不會用;並且,由於對文章的意思理解得不真切,體會得不深刻,對文章寫法的好處自然也就領略不到,更加學不來。
有一封信上說:「有的同志說:『寫作並不難,平常多看些書就行了。』我看的書也不少,可就是寫不好。」好幾位的信上都有這樣的話。我要請這些朋友們自己想一想,平常讀書是怎樣讀的?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像那個女孩子?如果是,那我就要鄭重地說:這正是寫作能力提高不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善於寫作,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頭腦清楚,一是基本功練得好。有了這兩條,一定能夠寫,即使還寫不出漂亮的文學作品,至少可以寫出能夠如實地表達思想、適應工作或學習需要的通順明白的文章。缺了這兩條,無論如何也寫不好。
頭腦清楚,要靠豐富的生活實踐和豐富的科學知識,還有其他一些必要的鍛鍊。總之,那不單是學語文的事。
基本功是什麼呢?就是熟練地掌握語言文字。
首要的是字。認得的字少,或者雖然認的不少而掌握得不充分,那就無法把文章寫好。掌握足夠的字,才能正確地寫出要用的詞,寫出各種句子。掌握的字少,就意味著掌握的詞少;掌握的詞少,就是語言貧乏,不夠用。請想,語言不夠用,能夠寫好文章嗎?
漢字,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非下點工夫不可。頭一樣,漢字得一個一個地學,一個一個地記,學會一個算一個。讀書作文,經常要用的字有五六千個,其中最常用的也有兩三千個。這個數目很可觀,可是打不得折扣。沒有充分掌握那兩三千個最常用的字,讀書作文就經常遇到困難或者發生錯誤。數量大是一個問題,用法複雜是另一個問題。一個字表示幾個不同的意思,有幾種不同的用法,這種例子多得很。就說這個最簡單的「一」字吧,《新華字典》就注了八條解釋。另一方面,好幾個字表示的意思非常相近,而又有區別,非細心分辨不可,這種情形也不少。例如:聲,音,響;存,放,置,擱,擺,撂;強,壯;小,細,微。用這種意義相近而有差別的字組成的詞,必須細心分辨。例如「加強」和「增強」,兩個詞有一個「強」字相同,另一個字「增」和「加」意義相近,所以說到「信心」的時候,「增強」「加強」都能用,「增強信心」「加強信心」都是對的。可是說到「訓練」「管理」的時候,用「加強」,不用「增強」;說到「體制」的時候,用「增強」不用「加強」。不注意這種差別,就常常會寫出不合習慣或者表達不確切的句子來。
漢字學著費力,但是掌握漢字有了一定的基礎,又會有很大的便利。例如,上邊舉過一個「細」字,如果你知道這個字除去表示「粗細」的細那個意思之外,還表示周密的意思,那就可以更確切地理解和運用「細心」「細緻」「精細」這些詞;如果再知道它還表示瑣碎、不重要的意思,就又可以更確切地理解和運用「瑣細」「細節」這些詞。這就表示,充分掌握了每個字的意思對於讀書讀得透,寫作寫得好,很有幫助。
掌握得不夠,不行;掌握得好,大有用處。所以說,字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關。
其次是句。必須熟悉各種句子的構造和用處。要非常熟悉,熟悉到一張口、一下筆就能造出完整通順的句,並且能靈活地運用各式各樣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一位同志的信上說:「不能設想,如果一個師範生將來畢業後,既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寫作的技巧,又沒有生動、完滿、確切的表達能力,只有一些死硬的概念和理論,要想完滿的完成教學任務,那是絕不可能的。」這個七十四個字的長句子毛病很多。「不能設想,……那是絕不可能的」,這個話恐怕跟所要說的意思恰恰相反。原意應該是「不能設想,如果……,還能夠……」。如果要保持「那是絕不可能的」,就得刪去前邊的「不能設想」。此外,什麼是「生動的表達能力」和「完滿的表達能力」?「什麼是「死硬概念」和「死硬的理論」?都不好懂。不能熟練地運用句子,造的句子不通順,就無法寫出好文章來,因為文章無非是用一句一句的話組成的,句子不通,文章怎麼會通呢?
充分地掌握句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個句子的正誤優劣,決定於四個因素。一是事理,就是說,要看這個句子的意思說得對不對;一是情味,就是說,要看它的語氣、色彩合適不合適;一是聲音,就是說,要看它念著順嘴不順嘴,聽著悅耳不悅耳;一是規矩,就是說,要看它合不合大家說話的共同習慣。
要自己寫的每個句子都合乎事理,合乎規矩,情味對頭,聲音和諧,就得用心推敲,仔細琢磨:詞用得恰當不恰當,虛字眼用得準確不準確,詞的位置擺得合適不合適,有沒有不可省而省了的字,有沒有當省而沒省的字。
句子是文章的骨幹。必須一個一個地句子都通順,明白,全篇文章才能通順,明白。一篇文章有上若干不通的句子,無論如何不會是一篇好文章。另一方面,只要把句子掌握好了,句句都通,意思、情味、聲音都好,希望一篇文章作到語言流暢,並不是一件難事。
再其次是篇章結構。篇章結構就是說話的條理,說話的條理反映思考的步驟。想事情想得清楚,理出了頭緒,說話就能順理成章,有條不紊,寫下來就成為層次清楚,結構嚴密的文章。掌握篇章結構也不是很容易的。轉來的幾封信裡邊,在這方面的毛病就不少。有的把話說得顛倒重複,整篇說了幾點意思,眉目很不清楚,有的前一段說了這麼一個意思,下一段又說了那麼一個意思,中間毫無聯繫。篇章結構掌握不好,也寫不成好文章。
學字,學句,學篇章,這就是寫文章的基本功。基本功練好了,就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基本功練不好,肯定寫不出好文章來。所以,字,句,篇章,可以說是學寫文章的三道關口。感到自己的寫作能力不夠,依我看,主要原因就在沒有闖過這三關。從轉來的信看,這幾位青年朋友對於這一點是認識不足的。好些封來信要求編輯部介紹寫作的方法,講講寫作的技巧。我認為這是捨本逐末。頭腦清楚,基本功好,方法技巧是容易學的;否則,講多少方法技巧也是徒然。比如打籃球,如果跳不高,跑不快,投籃不準,運球不穩,傳遞不靈敏,怎麼講究方法技巧也打不好。比如唱戲,如果嗓子沒練好,臺步沒走穩,武功沒練熟,再講方法技巧也唱不成一齣好戲。忽視基本功,學任何技能都學不好。學寫作也不例外。
字,句,篇章,這三關怎麼過?沒有什麼竅門,只有兩條笨辦法。一條是多讀,認真地讀,一條是多練,好好地練。二者缺一不可,而前者是基礎。
學字,從哪裡學?當然不能念字典,只有從所讀的文章裡學。學句,從哪裡學?當然不能背誦語法書,只有從所讀的文章裡學。學篇章,從哪裡學?當然也不能背誦講寫作方法的書,也只有從所讀的文章裡學。這裡要回到開頭講的那個故事了。如果讀書都像那個女孩子那樣讀法,讀來讀去也不能提高寫作能力。因此,為了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在基本功還沒練好,三關還沒過的時候,必須選定一些文章,認真地讀,細細地讀,一個字都不放過,一句話都不馬虎。一定做到確確實實地、毫不含糊地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儘可能充分地理解字句裡邊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後後的聯繫照應,結構層次。讀一遍不行,再讀一遍,該查的查,該問的問,不讀透了決不罷休。懂透了,讀熟了,該記住的東西就得記住,該學著用的詞和句子就要自己寫一寫,用一用。總之,一定要把這篇文章嚼爛了,吃下去,消化了,變成自己的。這樣作,不免艱苦些,然而不吃這點苦是不行的。與此同時,也需要廣泛涉獵,多讀一些好書。接觸的東西要多一些,眼界要廣一些。要培養愛讀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只抱著少數幾篇文章死摳,不行;統統走馬看花,不求甚解,更不行。讀書並不只是為了寫作,首先是為了提高文化教養。文化教養是作為一個現代人不可缺少的,不論你做什麼工作,更不要說你想寫作。
要時常練習寫。要寫,就得嚴肅認真地寫。起了稿,謄寫清楚,逐字逐句逐段地推敲琢磨,看看有沒有哪個字用錯寫錯了,有哪個句子不通了,哪一段跟前後不連貫了,哪些話說得不恰當了,細細改一遍,再謄寫清楚,放起來。過上一些時候,再拿出來看看,這時一定又會發現問題。再改,再謄。這樣反覆幾次。在這中間一定會不斷有所提高,逐漸發現自己寫作上的缺點,逐漸認識並且鞏固學習中的所得。也可以這樣辦: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什麼需要寫的事情了,例如,需要寫個報告,或者需要給家裡寫封信,馬上寫好,作為底稿,另抄一份發出去,然後把底稿當作一篇作文,照上邊說的辦法,仔細推敲,反覆修改。這樣作,也不免艱苦些,然而吃吃這樣的苦頭也是必要的。同上邊說的讀書一樣,既需要這種細磨細琢的辦法,也需要經常放開手粗獷一點多練練。寫,同樣是文化教養的一部分。現代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時常需要動動筆,不光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寫文章。
從轉來的一些信件、稿件看,這些青年朋友在讀和寫兩方面下的工夫都是不夠的。不說別的,單拿寫字一項來看,多數就沒下功去練。好幾位的信寫得很潦草,看起來非常吃力。有位同志信末署名之中有個字,又像「珍」,又像「玲」,我看了好半天到底也沒看清楚。字一定要練。可以練練毛筆字,也可以就用鋼筆練。不求練得多麼好,更不求成家成體,只要寫得整整齊齊,清清楚楚就行。寫字寫得草一點,可以,但是一定要合乎一般草字的習慣寫法,不能任意揮灑,讓人不認識。要有作筆記、札記,以至抄書的習慣。要注意周圍的人口頭上說的一些生動優美的話,聽見精採的東西,就把它記下來。記日記是個很好的辦法。書桌上一定要擺一本字典,不論讀書作文,隨時翻翻它,請教它,決不偷懶。……一句話,必須下點笨工夫,苦工夫。如果希望找個竅門,這就是竅門。
「這太難了吧?」我說,不難。這是最容易的辦法,完全操之於己,下個決心就能生效的辦法。只要肯這樣做,半年有半年的效果,一年有一年的效果,堅持下去,保證達到目的。如果不肯,寫作卻真的成了件難事,再搞個三年五載,還是不行。
這裡有些話說得不大客氣,相信讀者不會責備我這種由於真摯熱誠而產生的某些粗魯。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告訴我,幫助我改正。
來 源 | 《大師教語文合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編 輯 | 鵑 子
校 對 | 小 清
責 編 | 古 月
副主編 | 溫 鵑 常 璐
主 編 | 李大路
【來源:語文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