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存在有這麼一種現象,一些孩子從不讀課外書,考試成績卻很高,而一些經常讀課外書的學生在考試中並沒有顯出優勢。
這是為什麼呢?快跟著小編來看一來看吧!
這是因為小學語文考試卷一般都是圍繞教材來出的,考試前緊扣教材的反覆訓練,確實會讓孩子們在卷面上表現出好成績。
但是,越是這樣的情況,家長們越是應該警惕了!
小學階段,不少孩子的好成績只是一種假象。這樣的考試不能考查出學生們真正的「語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學課本的水平」。
然而,語文成績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一旦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考卷和課本的聯繫越來越弱,成績與閱讀量的相關性就顯現出來了。
如果不重視閱讀,死抱著教材學語文,那麼學生進入中學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到最後在最關鍵的高考考場上,恐怕也難以獲得好成績。
而一個語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學生,他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形式的考卷,高考中也不會表現得平庸。
如何應該學好語文?這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一些思路。
1、必須建立「大語文教育」概念
多年來,關於語文學習最糊塗的認識是把「學語文」等同於「學語文課本」,這一認識導致的後果就是師生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學語文課本上,不重視課外閱讀。學生們付出許多精力,到頭來語文水平卻不高。
語文水平低下不但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即使是語文課本身也學不好。很多不閱讀的學生在低年級時通過用功,語文成績還不錯,但死記硬背之下的好成績不過是「虛胖」,隨著年級增長,越到後來越力不從心。
為了說清楚這個事情,我認為有必要區分一下關於語文學習的兩個概念:
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教育稱為「大語文教育」,把僅僅圍繞課本和考試進行的語文教育稱為「小語文教育」。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2、必須有豐富的課外閱讀
小學語文教育之所以無法完成語文教育的重任,是因為語文課本的文字體量太小,又大部分是短篇白話文,從小學到高中,所有語文課本加起來,文字總量還不及三部長篇小說。
想要通過這麼少的文字獲得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根本不可能,哪怕對每一篇課文都掰開揉碎地講,也無濟於事。葉聖陶就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一些例子」,這是對語文課本比較中肯的評價。
著名學者錢理群說:「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錢先生這裡說的學好語文即是大語文教育。
有一個事實可以證明錢先生的論斷:
所有傑出的作家以及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他們談起自己的成長,十有八九會提到大量閱讀帶來的益處,即他們都是大語文教育的受益者。迄今為止,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人說他的成長歸功於小語文學習。
所以,學「語文」不要光學「語文課本」,必須要有豐富的課外閱讀。當然,並不是只要閱讀就一定會有好的考試成績,因為考試也是件複雜的事,很多因素會影響成績。但如果沒有閱讀,卻可以肯定地說語文一定學不好。
3、語文學習最簡單
行之有效的方式:大聲朗讀
這裡,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學習語文非常簡單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大聲朗讀。
請孩子大聲朗讀,這是最有效語文學習方法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學生完成閱讀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薰陶。朗讀有助於情感的傳遞。
發掘特洛伊城遺蹟的德國人希泊來,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了許多國家的語言,用的便是朗讀的方法。
他即使閱讀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聲朗讀,一直念到深夜。聽說,希泊來數次被房東趕出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結果,每一種外語,他僅用了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就都學會了。
我國的朱熹也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覆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這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
朗讀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見,只有三者並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讀書效果。而朗讀完全可以達到這個要求。
朗讀,就是一個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
讓你的家裡每天都響起孩子的朗讀聲,會有以下奇效:積累詞彙、擴大知識面、增強語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提升寫作能力。
請家長為孩子朗讀,這是最有效的教育秘訣
為孩子朗讀,越早開始越好!這是美國教育專家Jim Trelease一直致力於宣揚的,他認為這是當今最有效的教育秘訣。如果你想孩子更聰明,那就為孩子大聲朗讀吧!
但是,大多數家長對這一秘訣都抱懷疑態度。原因是太簡單,且不費什麼力氣。既然如此,則會辦法能好到哪裡去呢?
Jim Trelease勸告家長,不管多麼忙碌也要抽空給孩子朗讀,因為那是除摟抱以外父母能給子女的最好東西。
他甚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論點:
閱讀已成為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元素。你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多,就越聰明;你越聰明,將來就賺錢越多;你賺錢越多,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就會越好。
所以,如果你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你不但是造福於他,也會惠及他的下一代。
Jim Trelease努力推廣朗讀,並不是因為他自己喜歡朗讀,而是因為他曾從朗讀中得益不淺。
他為兩個孩子朗讀的書本數量,幾乎有孩子吃飯的次數那麼多。他說:「我小時候,爸爸常常讀給我聽。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也領略到我童年時有過的美好感覺。」
Jim Trelease成長於經濟大蕭條的40年代,那時他家裡的生活雖然和拮据,但他的爸爸卻一直訂閱著幾份雜誌和兩份日報,並幾乎一天不隔地為他朗讀一些文章,這些為Jim Trelease日後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