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借著節日的名義吃、喝、玩

2020-12-14 澎湃新聞

「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的是重陽節。但在現代人心裡,這句詩更應該用來形容中秋,中秋節就應該和家人一起過,月圓象徵團圓嘛。

但有一年中秋,我恰好在中國臺灣拍紀錄片,沒法回家和親人團聚。但也因此有了機會,體驗臺灣地區是怎麼過中秋節。

「吃烤肉、過中秋」,臺灣地區流行這句中秋口號。為什麼在中秋節吃烤肉呢?很容易就聯想到了一句俗諺——「秋風起,貼秋膘」,意思是在天氣轉涼時多吃肉來補充脂肪,就好比一隻熊,趁冬天來臨之前,先把自己吃胖,以抵禦之後的寒冷。

臺灣地區中秋街巷烤肉氛圍

不過臺灣地區氣候炎熱,那一年臨近中秋節居然出現了歷年來的最高溫,連續幾日氣溫超過38攝氏度。白天被太陽一曬,晚上就沒胃口,什麼都不想吃,只想吃點白粥醬菜。圍著火爐烤肉,光想就覺得熱。

實際上臨近中秋,臺灣地區吃烤肉的氛圍已非常濃重了。街頭巷陌的餐廳食肆,推出烤肉套餐,五星級酒店也不例外。比如臺北圓山大飯店——就是通常從市區去桃園機場見到的山半腰上一座巨大、紅色的中式古典建築。

我當時在那裡借了總統套房取景,拍附近機場飛機起飛越過高架橋的鏡頭。拍著拍著,我發現樓下酒店的露天區域熱鬧起來,工作人員忙碌地布置會場,規模看上去非常盛大。一問才知道,酒店正推出千人烤肉宴,不單單有燒烤,還有啤酒等酒水供應,以及現場音樂演出,反響熱烈,辦了數年,一票難求。

圓山飯店烤肉宴

如果論入秋吃烤肉,中國其它許多地區也這樣,比如北京。

汪曾祺考據過,說「北京烤肉有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劉」。其中,烤肉宛去的名人最多,齊白石和張大千寫過匾,梅蘭芳題過詩。

北京傳統烤肉的吃法,是用「炙子」——「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裡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

日本記者安保久武拍攝的北京正陽樓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炙子是由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材,松木或果木。安保久 攝

日本記者安保久武拍攝的北京正陽樓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北京人還有在野地裡吃烤肉的風氣。汪曾祺寫,「玉淵潭就是個吃烤肉的地方。一邊看看野景,一邊吃著烤肉,別是一番滋味。」

玉淵潭露天烤肉我沒見過,不過印象中,露天烤肉都在北京的胡同裡。特別前些年,只要傍晚鑽進北新橋後的胡同,就能見到狹細的胡同裡擺出了一張張小桌子,上頭放著一個小烤架,帶著個輪軸,回頭把羊腿架上,點上炭火,一邊轉動著輪軸,也連帶轉動羊腿在炭火上均勻受熱。

胡同烤羊腿

天空逐漸暗了下來,夜色迫近,烤肉夜市也熱鬧起來。此時,路燈也亮了,稀疏而昏黃,但沒關係,因為炭火點著了,一樣能照亮周遭。這讓我想起王小波小說《綠毛水怪》中的句子:「我抬頭看看路燈,它把昏黃的燈光隔著霧蒙蒙的霧氣一直投向地面。我說:『我們好像在池塘的水底。從一個月亮走向另一個月亮。』」

不過臺灣地區所說的「烤肉」,和北京「烤肉」不同,汪曾祺考據,「北京賣烤肉的,都是回民館子」,所以烤的是羊肉牛肉。臺灣地區不一樣,早期流行白土司夾烤豬肉片、雞肉、臺灣香腸、普通魚類等,後來又逐漸增加了高檔牛肉和海鮮,以及各種綠色瓜果蔬菜。而且「烤肉」節慶氣氛濃,舉家團聚的氛圍重。

也是那年,我去宜蘭拍一個臺灣少數民族演員的紀錄片,還不是中秋節當晚,整個村落卻已等不急,夜夜烤肉。臨近晚飯,每一家似乎都約好了似的,立刻放下手上正做的事,開始忙活烤肉。烤肉架支在門外,或屋簷下,生火,把新鮮或醃好的肉一片片攤在烤架上,頓時,烤肉的香氣就瀰漫在村裡。

我們跟著演員在村裡,邊走邊跟拍,村民見到他就熱情地打招呼,拉著他坐下來吃烤肉。這種即興而自然的情境,恰好是我們拍攝紀錄片最希望發生的,攝像師忙搶著拍下這鮮活的畫面。沒想到村民連攝像師都不放過,直接端著盤子走過來,邀請攝像師吃烤肉。攝像機開著,鏡頭對著,他們壓根不在意,盤子直接往他手裡塞。真是「民以食為天」,此時此刻,全天下唯獨烤肉這件事最重要。

我手裡也被塞了個盤子,上頭橫七豎八躺著烤好的肉。也沒見筷子,大家似乎都用手抓著吃,我顧不上擦手,抓起一塊往嘴裡塞。是豬肉,五花肉部位烤至適宜,再撒上鹽,咀嚼時,軟硬恰好,肉的香味和鮮美隨著肉汁滿溢在口腔裡。沒想到,一塊普普通通的豬五花肉也能烤得如此好吃。眼前的這些烤五花肉,賣相粗放,邊角還帶些炭火薰染的焦黑,它和我記憶中的精緻美食毫不沾邊,可滋味和體驗絕不遜色。接著,拍攝變成吃喝,一路上遇到的幾乎每一家,都熱情地邀請我們吃烤肉,還遞上一杯杯小米酒。酒足肉飽後當地人開始唱歌,用原住民的語言,簡單的幾個讀音配上悠揚的曲調,情感充沛。

此時夜色也濃了,山裡光汙染少,夜空中的月亮顯得特別明亮。湧上心頭的是李白的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一年年,中秋月圓亙古未變,同樣的月光被賦上了不同的情緒。就好比,我身在異鄉,見著明月會思念家人,覺得中秋就該團圓,但古人未必這麼想。

不過,臺灣地區中秋吃烤肉並非風俗傳襲,而是起源於商家競爭。

1967年,萬家香醬油推出了一支「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另一家金蘭醬油也推出「金蘭烤肉醬」的電視廣告。兩家廠商,互相競爭,烤肉廣告密集播放。再加上大型賣場在中秋節前夕舉辦烤肉相關用品與食材的特賣會,不知不覺中,臺灣地區就把烤肉當成中秋節最重要的傳統活動。

一家烤肉、萬家香烤肉廣告

最先出現中秋之說的《禮記·月令》寫,「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意思是說,仲秋(秋天的的第二個月),應該養身防衰老,到了喝粥的時節。

到了唐朝,月餅的雛形就出現了,據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當時,有胡商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

到了宋朝,中秋變成節日。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時,吃已不是中秋重頭戲,玩才是主題,中秋節就是一個民眾聚集玩樂的因由。

宋 瑤臺步月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意思是說,有錢人在自己家裡布置場地搞中秋派對,而老百姓則爭著訂酒樓餐廳,舉辦筵席。當時中秋節還要通宵達旦,「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中秋搞派對的風氣,流傳許久。袁枚寫過《戊子中秋記遊》,說他朋友帶著兒子中秋節時候看望他,向他展示兒子的烹調技能,最拿手的是蒸「彘首」,就是豬頭。

但是豬頭一個人吃,吃不掉,最好還有客人來一起吃。果然又有客人來了。於是豬頭蒸上,袁枚帶著客人們去金陵遊玩。回來時月正當空,豬頭已蒸得稀爛,酒也備上,「客皆甘而不能絕於口以醉」,意思是好吃得停不下來直到大醉。

接著開始寫文章。袁枚寫道:「嘻!餘過來五十三中秋矣,幼時不能記,長大後無可記。今以一彘首故,得與群賢披煙雲,辨古蹟,遂歷歷然若真可記者。」意思是說他活到此刻,已過了53個中秋了,都沒記住,而今天因為一個豬頭,讓他和友人一起遊山玩水辨古蹟,擁有了一個難忘的中秋。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所以說,中秋節吃什麼不重要,玩才是正題,一個豬頭也能成就一次難忘中秋歡聚。

在張岱這裡,中秋玩樂派對規模更大,也更加隆重。他寫過兩篇中秋主題的散文,一篇是《虎丘中秋夜》,寫的是當時蘇州人在虎丘中秋的盛景,「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整個蘇州各階層的人,中秋夜都聚集在虎丘,鋪席而坐,賞月聽曲。

月剛升起時,熱鬧非常,「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開始配樂演唱了。唱的都是當時名曲,如「錦帆開,澄湖萬頃」。時間推移,人漸漸散開來,官員帶著家眷坐船去水中遊玩,這時候,原本集體狂歡,就變成了一家家私家聚會,「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

2020虎丘曲會 來源 景區公眾號

明·謝時臣《虎丘圖卷》局部

到了二更(21點至23點),管弦聲靜了,只聽到「洞蕭一縷,哀澀清綿」,伴著三四個人聲唱曲。待到三更,最佳技藝者登臺表演,「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這個時候,依舊還有百十個觀眾在,張岱在文末問:若不是來到蘇州,又怎能看到如此的景致?

另一篇《閏中秋》,寫的是崇禎七年的事。那一年閏八月,有兩次中秋,在後一個中秋時,張岱約了朋友們聚會,效仿先前《虎丘中秋夜》時的盛景,在紹興蕺山亭,也這麼搞了一次中秋曲會。

總共繞山鋪了有七十多床,在座的七百多人,會唱戲的有百多個,「同聲唱『澄湖萬頃』,聲如潮湧,山為雷動。」唱著興起,還要喝酒,「諸酒徒轟飲,酒行如泉」,餓了又問附近寺院借了煮齋的大鍋來煮飯。

聚會持續至四更才散(凌晨1點至3點)。那時候,月光如水一般潑在地上,而人則浸潤在月光中,仿佛出浴一般潔淨清朗。白雲慢慢從山腳下升起,前面的上仿佛消失了,山峰僅僅露出一個山尖,張岱覺得,自己就仿佛置身於宋朝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筆下雲山墨戲的山水畫中。讀到此處,一聲嘆息:唉,相比中鞦韆人烤肉宴,還是古人更風雅更會玩。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節日中秋——中秋習俗原來有這麼多!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曆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中秋節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 中秋:人好月嬋娟|我們的節日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習俗的由來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 八月十五,跟著蘇軾玩中秋
    蘇軾,這位會玩、會吃、會寫詩的大文豪,為後人留下上千首佳作,一到中秋節,人們就會吟誦他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想必大家對這首《水調歌頭》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你知道宋代古人是如何玩轉中秋節的嗎?怎麼玩?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 中秋佳節
    既然我是百科小達人,今天又迎來我們傳統的節日--中秋節,下面讓我來給大家講一下中秋佳節的由來吧。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 Festival)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日期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
  • 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來賞月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並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從古至今,不少詩人用詩句描述過中秋,古有蘇軾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讚賞和嚮往以及作者的豪放的性格和不凡氣魄,今有艾青用「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
  • 我們的節日|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了嗎?
    今天是中秋佳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就有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這種節日的「儀式感」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託。
  • 借愚人節當天呼籲倡導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抵制一些西方節日
    今天是4月1日愚人節,因為正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緣故,就有人借這個節日愚弄了一把別人,我個人對此持反感的態度,不僅僅反感那些疫情期間愚弄人的行為,更反感國人竟對一個西方民間的節日如此樂此不憊。不過,我們今天重點不說這個,我只是想借今日呼籲國人應該傳承並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日,而不應該總是像趕時髦似的緊盯著別人的節日。本來文化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去區分中國的外國的,我們的別人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個度,如果像有些人一樣過分推崇外來文化而漸漸把自己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都拋到腦後了,那就顯得有些過猶不及了。
  • 【今日】中秋
    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吃鴨子中秋食芋頭,則寓意闢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2020-10-02 13:21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逢國慶,佳節雙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 節日|又到中秋月圓時
    為什麼過中秋選擇吃月餅?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下以月餅為主的中秋節習俗。這裡說的「中秋月餅」 專指作為八月十五節令食品的月餅。「月餅」這個詞一開始並不是指中秋節吃的月餅。「月餅」作為食品名稱最早出現於宋代的兩本書: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和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但是在這兩本書中,月餅只是一種日常吃的點心,還不是中秋節吃的節令食品。宋代中秋節時還不吃月餅。
  • 中秋佳節又要來臨,有哪些我們應該知道的中秋常識呢?
    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的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此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 看完這12個關於中秋的冷知識,我驚呆了……
    中秋節是受保護的~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 中秋將至:各大市場貨品足 節日氛圍漸濃烈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平塘縣城內各大超市、農貿市場都擺起了各式各樣的月餅,滇式、廣式、法式……種類繁多、琳琅滿目,商家也提前備足堅果、酒水等貨物,並紛紛開展促銷活動,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節日氛圍愈加喜慶濃烈。
  • 今日中秋:欣賞十首與中秋有關的古詩詞,感受那如畫般的月夜情懷
    今天是十一國慶節,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雙節同慶,普天同樂!上一次,這兩個節日重合過的年份還是2001年,而下一次要等到2039年,所以這一天,很有意義,值得紀念。國慶節和中秋節,對我們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很重要和重視的節日。
  • 關於中秋的12個冷知識,你也許只知道第一個……
    中秋節是受保護的~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 月圓中秋,人圓月下
    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 姚子涵恭祝朋友們:國慶中秋雙節快樂,花好月圓吉祥如意!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賞中國最美月亮!
  • 東海人中秋必吃的6樣菜,全部吃過你的中秋才算完整!
    中秋是指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東海人喜歡叫做「八月半」。
  • 中秋民俗古今談--文化--人民網
    民俗專家表示,豐富的中秋節日習俗主要圍繞月亮形成,較為常見的是賞月、拜月、吃月餅等,中國民間也存有未來女婿上門送禮之習和吃新米飯等風俗。就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各地節俗保留並不均衡。   現代:吃新米飯未來女婿上門送禮   中國飲食文化昌盛,圍繞重大節慶均有各類可口食物呈現,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綿延流傳至今的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