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匠人的「理想主義」

2021-02-13 芷溪古村

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潤釗

迎霜傲雪的梅,栩栩如生的雀,石刻的仿佛聞風可動,木雕的宛若呼之欲出……走進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的芷溪古村,隱匿在巷陌之中的古宗祠、古民居,用飛簷、鬥拱、隔扇、欄窗訴說著客家先民斑駁的歷史。

1月29日,《工人日報》記者在古巷深處遇見了提著花燈、牽著孫女的「非遺傳人」黃世平。穿梭在巷陌裡的祖孫倆,正準備把手中的花燈送到鎮上的文化館。

「這可能是今年春節製作的唯一一盞芷溪花燈了。」黃世平說。

黃世平一手牽著孫女,一手牽著花燈行走在村道上(記者 李潤釗)

一盞花燈,點亮歲月裡的祝福

百年前,芷溪是一個「千煙之村」,百姓富庶,富甲一方。每到新春,當地百姓就將近百盞小燈組成的芷溪花燈,用琉璃杯裝著棕油點亮。百餘組的花燈串聯成長隊,首尾相接,穿巷走街,蔚為壯觀。

在客家語中,「燈」與「丁」同音。伴隨著客家人祈望添丁的期盼,芷溪花燈「紙包火」的技藝流傳至今。

往年每到春節,黃世平總會站在家附近的路口等待遊燈隊伍的到來。小時候,他好奇長輩製作的花燈能夠自轉的秘密,遊燈活動對他而言,是一場燈火綽綽的「光影社戲」。現在,他早已領會跑馬燈靠熱動能驅動自轉的原理,卻依舊習慣帶著工具站在觀燈的人群裡,為往來的花燈進行調試修補,並享受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花燈被眾人「迎送」所帶來的成就感。

芷溪遊燈的傳統極為講究。各姓氏要按年輪流,8年為一個循環。最多的一年,黃姓出燈,要製作多達70盞花燈。而今年出燈的是當地人口不多的華姓,一整年黃世平就只接到了1盞花燈的「訂單」。

採訪當天上午,黃世平接到通知,受到疫情影響,原定的遊燈活動有被取消的可能。下午,他就接到了華家人的「退燈」電話。

「剛好文化館之前想要買一盞燈作民俗展示,我想了想,就把這盞燈免費送給他們吧,總要給那些想要看燈的人留點念想。」在送燈途中,黃世平一路避開陽光、走得小心,他感嘆,「花燈裡有我們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祝福,就算是在疫情期間,這些祝福也還是要有人來點亮。」

黃世平在參加紀錄片《匠村》首映式時現場推介芷溪花燈(受訪者供圖)

做花燈要講點「理想主義」

芷溪花燈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俗稱為「寶蓋頭」,為裡外、上下各三層的六角一體閣樓,共35盞小燈,以鳳凰、鰲魚等為造形,內嵌畫有戲文人物的走馬燈;下半部分為花燈主體,分裡外三層,綴滿64盞五顏六色的小燈。

整個花燈以竹篾製作骨架,通草紙裱糊做「衣裳」,全部手工完成。切竹絲、扎花籃、染草紙……即便是黃世平這樣有經驗的老師傅,作一盞花燈也得花上近240個小時。然而這樣一盞高度近一人高、工藝繁瑣的芷溪花燈,只能賣到3500元。

雖然賣不出高價,但黃世平做花燈卻有著不計成本的堅持。花燈的骨架要用每年8月後立春前、4年以上的本地毛竹,這樣的毛竹韌性好、不易形變也不易起蛀蟲。

為了防止竹子「遛山」後竹青破損,他得把竹子扛下山。手工染色的花燈紙雖然透光性比機械紙好,但最怕暴曬,而為了延長花燈的「壽命」,他把花燈周圍的窗戶全部密封得嚴嚴實實。紙片上的圖案用機器列印更省成本,但他卻堅持用手工雕版一張張拓印,只為追求更靈動、更富藝術感的圖案。

作為芷溪花燈第25代、家族第3代傳承人,今年52歲的黃世平因為常年用眼過度,在40歲出頭就戴上了老花鏡,雙手也因切制花燈用的竹片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刀印和層層疊疊的老繭。

小小花燈在黃世平心裡有著特別的含義(記者 李潤釗)

「別看這雙手不好看,不僅會做花燈還能蓋房子。」黃世平打趣說,比起做花燈的工錢,泥水工人顯然更能撐起一家人的溫飽。當年,為了給自己做的花燈騰地方,黃世平當起了泥水匠,在當地蓋了一棟二層樓的房子。沒想到,從此蓋房子成了自己的主業,做花燈成了自己的副業。白天他是泥水工人,夜裡他就在新房的倉庫裡當起了花燈匠人。

「做花燈別想著發財。」這是黃世平早就參透的道理。小時候,在父輩的講述中,做花燈是為了農閒時賺點「年錢」,到來年春天可以用來買肥料、買種子,讓來年的日子有盼頭。現在,黃世平同樣告誡自己的兒孫,上門買花燈的都是街坊鄰裡,做花燈總要講點「理想主義」,學這門手藝,在不辜負熱愛的同時,要學會成全別人的美好。

讓燈火留在更多人的記憶裡

十幾年來,黃世平收了不下20個徒弟。為了招徒,他開出了「零學費、包吃、包住」的條件,他甚至「虧本」跑到周邊的中小學裡授課。如今,還跟著他做花燈的,卻只剩下村裡的90後黃曉鋒一個人。

雖然學了3年,黃曉鋒卻還是沒能掌握「寶蓋頭」裡跑馬燈轉動的工藝。今年春節,因為花燈需求量少,他連1個花燈都沒做成。在剛剛承包不到一年的草莓園裡,他笑著對記者說:「師傅做一天花燈賺的錢或許還買不到一盒草莓,又有多少人會為了一盒草莓留下來呢?」在黃曉鋒看來,芷溪花燈或許註定無法成為一個誘人的「產業」。

在黃世平的筆記本上仔細記錄下了花燈各個部位的尺寸

用LED燈代替棕油燈、用塑料取代紙裱……在疫情期間,黃世平也有過「創新」的設想,但最終都因為「傳承」二字打消了念頭。他覺得,如果讓製作花燈變成一項不用技巧、不花時間、僅靠機械就能完成的工作,那麼無論是做燈的工人還是買燈的客人,都會失去對花燈傳統文化的敬畏,這也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

「就當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吧,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美好。」黃世平說,「我們堅持傳承花燈文化,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花燈就能永遠傳承下去,而是因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能讓花燈留在更多人的記憶裡。」

到鎮裡送完花燈,黃世平和妻子領著孫女去了趟由祠堂改造而成的芷溪花燈展示館。在夕陽下,他託著燈架、端著漿糊,手把手教孫女做花燈:「別著急,慢一點、再慢一點,這樣做出來的花燈才會好看!」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月影燈飾傳承匠心,對話銅燈匠人
    月影燈飾就有這樣一位匠人老師傅,他把匠心精神播撒在月影燈飾的各個角落,並身體力行的影響了月影燈飾的每一位制燈師傅。而匠心精神也在月影被他們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古人有花燈,每年元宵節,滿街都亮起花燈,那些燈多美,被花燈裝點的街看上去多美。」不與花燈爭高下,銅燈亦有它的美。H65黃銅具有良好的塑性,這為它成為一盞造型百變的燈飾奠定基礎。
  • 2020鼠年花燈會開幕 十二生肖花燈點亮雪梨碼頭
    人民網雪梨2月1日電 1月31日晚,由雪梨市政府主辦的農曆新年花燈會正式開幕。為期10天的花燈會將在雪梨海港碼頭展出12展巨型生肖花燈,預計吸引60餘萬人前來觀賞。雪梨市市長克勞馥·摩爾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這是市政府舉辦的第五次農曆新年花燈會,這些花燈作品充分展現了雪梨本土亞裔藝術家的才智,同時也是整個雪梨農曆新年慶典的活動亮點。「我很期待與市民和遊客一起賞燈。」
  • 黃強:花燈與金瓶梅
    [8]明·觀花燈圖關於明代的燈市,明人田汝成《熙朝樂事》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前後張燈五夜。」「在臘後春前……燈市,出售各色花燈。」用燈火輝煌來概括明代燈市盛況是非常妥帖的。[11]明武宗喜歡花燈,購買花燈,早在正德二年(1507)九月就已實施行動了,明武宗專門從太倉金庫提取了35萬兩的銀子為燈節買燈。[12]按明中葉的物價,以《金瓶梅》為例,買一個丫鬟不過三五兩銀子,35萬兩銀子用來買花燈,足見明武宗的奢侈。因為明武宗嗜好花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就投其所好,以求得武宗的歡心。
  • 民間花燈製作方法
    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花燈製作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從最傳統的手工製作,發展到利用一些現代技術,創造出各種形態、適合各種場合的花燈。  傳統的手工製作的花燈一般以竹木作為骨架,製作成各種不同造型,外麵糊上各種顏色的彩紙,中間點燈,為了說明花燈常見製作方法,我們分別以北京特色的花燈製作和山西花燈製作為例來向大家詳細介紹這一中國民間藝術民間花燈製作方法。
  • 黔西北記憶(97)黔西花燈
    黔西花燈是黔西北花燈的代表。黔西花燈,植根於民眾之中,遍及全縣各鄉鎮,是黔西縣民間藝苑中的一支花。黔西花燈以其優美的唱腔,獨特的舞姿、濃鬱的鄉土氣息、詼諧幽默的語言、獨具特色的鑼鼓而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專家的好評, 曾多次在全省花燈大賽中爭得名次,為黔西北花燈爭得了榮譽。
  • 2019元宵節花燈最佳觀賞地攻略!快來一起賞花燈、猜燈謎......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火紅的,形態各異的花燈將天空照成白晝,人們通宵達旦的喧鬧也就此點燃。元宵就要鬧花燈賞花燈,是元宵節這天最不能少的傳統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而現在的花燈,在延續了傳統燈彩工藝的製作的基礎上,加入了不少現代技術,如LED燈光、3D列印等。花燈的材料和造型,也越來越廣泛,逐漸偏向藝術品製作。
  • 丹水河畔玩花燈
    花燈會上不光有五顏六色的十二生肖各色花燈,還有舞龍和舞獅表演以及各種雜耍。只要鑼鼓一敲響,立馬就能吸引大批的人圍觀,當地人稱之為「玩燈」。 記憶中的花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舞龍和舞獅。這是一年一度花燈會的重頭戲。
  • 古藺花燈拜早年
    古藺花燈拜早年 古藺花燈鬧新春, 我把文化送下鄉。 燈給全民參拜年, 中華盛世與天長。
  • 花燈造型的「眼睛」還能眨動
    近百名工人忙著焊接花燈鋼架,製作花燈造型,廠房內布滿了已扎制完和即將完成扎制的花燈。  據花燈製作公司相關負責人劉正強介紹,目前花燈會已經完成九成造型的製作。12月25日左右,花燈將會陸續運往趵突泉公園內進行布置安裝。  今年花燈會圍繞「鳳舞吉年、春滿泉城」的主題,共有45組造型,比以往造型數量多了不少。每年花燈會的造型都與生肖有關,今年也不例外。
  • 能唱會動 濰坊花燈準備鬧春
    鼠年春節近在眼前,正是大型花燈銷售旺季。在濰坊楊家埠,濰坊花燈扎制傳承人、47歲的王永訓正帶領團隊加班加點趕工,他們手下的大型花燈將銷往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如今,王永訓多與鋼筋打交道,綑紮技藝也被焊接代替。不僅外表美觀,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入,讓花燈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 大連人,花燈會啟幕!
    「心花怒放」廊燈燦若星河讓遊客置身花影燈海如夢如幻1月17日農曆小年夜2020金石灘第三屆新春文化節暨新春花燈會在金石灘文化博覽廣場驚豔啟幕2020隻彩色花燈氣球騰空而起與傳統、絢麗的花燈科技、動感的雷射秀交相呼應
  • 記憶貴州|劉勝楊和他的花燈戲
    第六集花燈戲(思南花燈戲)國家級傳承人劉勝楊「2006年,花燈戲(思南花燈戲)入選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劉勝楊成為花燈戲(思南花燈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傳統曲藝。
  • 天涯明月刀手遊花燈宴謎題答案 花燈宴謎題答案匯總
    在天涯明月刀手遊裡,參與花燈宴謎題可獲取不俗的系統獎勵,那麼天涯明月刀手遊花燈宴謎題答案是什麼?快來看看吧。 花燈宴題目答案匯總 1、「臨雨露,草色酥,春來夏往茵茵如常,詩心於焉。」(打一字) 答案:清 2、「憨狀可掬,雪絨討喜,亦溫順相親。」
  • 金石灘花燈會再度點亮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春節中的花燈會按下暫停鍵, 但隨著春意回暖疫情漸退,那個印象中的金石灘、金普新區正逐漸甦醒。 3 月 27 日,金石灘花燈會再度點亮,打開大門迎接八方客,也為大連人補上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儀式感"。
  • 藍色是富有理想主義的顏色
    藍色是富有理想主義的顏色 2020-08-14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清鎮:傳承非遺文化 遇見魅力花燈
    12月22日,清鎮市濱湖街道邀請了清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民間花燈傳承人王汝明老先生給街道幹部職工上了一堂精彩的花燈民俗文化課,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製作花燈。已有85歲高齡的王汝明從16歲開始接觸花燈,一做就是幾十年。如今,已經收了十多名徒弟。
  • 朱涇花燈節唱田歌舞草龍
    草龍舞起來,花燈亮起來,田歌唱起來……有著民俗文化「活化石」之稱的朱涇花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返璞歸真的新姿態。  朱涇花燈源於唐朝,原是古人每逢上元節、中元節、香市等重大節慶活動而製作的傳統民俗工藝,其中蘊含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民間藝術和宗教信仰等多種元素。
  • 2020廣州花展第一響:「歌唱祖國 醉戀花城」2020越秀花燈正式亮燈
    連續舉辦8年的越秀公園花燈會1月18日拉開序幕。本次花燈以「歌唱祖國 醉戀花城」為主題,以嶺南文化為背景,以花為媒、以歌傳情,以花會友、以燈迎客,講述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中國新故事。燈會年年有,今年大不同。今年的越秀花燈會有八大亮點。亮點一、沉浸式觀燈
  • 花燈會重啟點亮金石灘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韓順兆本報訊 近日,2020金石灘花燈會華麗「重啟」。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金石緣公園全面恢復開放。金石灘花燈會營業時間為2020年3月27日-4月19日,每天18:30—21:00,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金石緣公園營業時間為每日8:30—16:30。日遊山海,夜賞花燈,全天近13個小時的超長運營,給廣大市民在這一特殊時期提供更多欣賞美好春光的選擇,清明小長假讓我們一起出去「浪」,有「氧」金石灘。
  • 再見,理想主義!
    「這並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搖滾樂紀錄片,搖滾主義的熱血畫面集體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失落、失語、反省、商業文化、產業、網際網路經濟、全球化等關鍵詞,社會價值已隨社會發展變遷,理想主義已逝,搖滾年代不再。」這段話是由觀眾在觀看中國搖滾紀錄片《再見,烏託邦》後寫下。全球唱片公司低迷,失去資本追捧後,中國搖滾樂商業化純屬自己人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