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一場嚴重的車禍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事發於12月13日凌晨,在安徽米蘭市一路口監控拍攝,一輛白色大眾CC車速非常快,當綠燈閃過路口後不久,車輛失去了對漂移的控制,並高速滑向路邊,車輛側面剛剛撞上路邊的電線桿,屍體幾乎一兩半碎,全體船員被困。
根據我們當地傳統媒體《亳洲晚報》報導,轎車撞到電線桿後,車體結構嚴重影響變形,釀成兩人可以當場進行死亡三傷的悲劇。整個社會悲劇不過2分鐘,先是車速過快,再是失控,然後他們迎頭撞上燈柱,而燈柱沒有形成肉眼觀察可見對於彎曲變形的情況,車身瞬間開裂成兩截。
死者已矣,監控系統拍到的事發視頻內容太過驚嚇,網上排山倒海的聚焦在涉事企業車輛的安全性上。更有甚者可以聯繫到2019款帕薩特在中保研碰撞問題一般主要表現,由此我們斷定社會大眾CC的安全性進行一般,甚至自己不如電燈柱堅硬,不然後者也是為什麼紋絲不動呢?
看過事件後,除了為逝者可惜,茶哥也和身邊專業人士交流,認為本次事件中大眾CC之所以斷成兩截,並非是安全性一般,罪魁禍首是車速過快,其次撞到了燈柱這種受力面極狹小的障礙物上:
1、從現場監控錄像中可以看到,車輛在行駛前失控通過路口,車速非常快(至今沒有現場分析報告),即使失控漂移後,也沒有明顯的剎車作用,加上冬季道路溼滑,如果司機此時輕輕擺動方向盤, 非常容易漂移。
其中一位同事與茶哥討論後,甚至認為涉案司機可能是酒後駕車的嫌疑人,該路段此時無其他車輛通行,而涉案車輛是否違法超速,這並非常識,司機當時是怎麼駕駛車輛的?會不會涉及酒後駕車?當然,這只是個人推論。
2.車身側面撞上燈柱後,為什麼斷開兩塊,燈柱就ok了?
你可以考慮一下。燈柱的截面很窄。車輛與它碰撞的速度越快,接觸面越小,燈柱對車輛施加的壓力就會大大增加,這意味著車輛側面瞬間承受了自身重量的幾倍甚至十倍。即使是高度剛性的框架,承受起來也是有極限的。
那是我們不是B柱、車身剛性管理不夠呢?大家可以不要忘了,中保研也好,中汽協也罷,全世界的車輛進行測試研究機構,碰撞系統測試所採用的是類似一面牆的障礙物,與車輛之間發生碰撞,如果企業採用這種類似本次調查事故「面撞點」的測試技術方案,估計像坦克這樣的車都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