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木刻與符號

2020-12-26 騰訊網

古代傈僳族的木刻與符號

李貴明搜集整理

傈僳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豐富的文化,但文字出現相對較晚,或者之前曾經出現的文字已經失傳,因此長期使用木刻等符號作為信息交流和契約方式,本文列舉迄今搜集到的部分資料,供參考。

計時刻木:維西曲帕開的傈僳族(獨龍族)分批去參加修路每五天換一批,他們每批去時都帶有五齒的一支刻木,每勞動一天削去一齒五齒一削完,即自行回家,這是一種簡單的記時刻木。

刻木報告:1950 年前,怒江傈僳族人向地方報警時,即於刻木的上方刻二齒,下端另一方刻十二齒,意思是有兩個匪首帶著十二個匪徒出現。

戰筒木製。以 60 公分長,12公分寬之木幹一個削圓,上尖下寬,以燒熱之鐵條,將其尖端中心燙通,然後用刀將木幹破為兩半,再用小刀將各半挖凹,復將兩半合起為一,外繞以藤或樹皮,以漆漆之,即可吹響。迪慶傈僳族主要用於戰爭警報。

牛角號:傈僳族古代信息通訊工具之一,用於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用水黃牛角做成,號聲嘹亮雄壯,相傳可以震懾鬼邪,迪慶傈僳族主要使用在祭祀獵神和狩獵活動中。

刻木通行證:一般以長約 60 釐米,寬約8釐米,厚約1釐米的薄木片,一端削尖,形如箭頭,另一端削成一個木形,刻木近上端刻齒用於表示銜命人或持有者,另一側的下方則表示受命人。解放前,陶雲逵等二人進入江時,所持雲南地方設治局發的刻木(見下圖),除木片片面上上方寫有「雲南貢山設治局」,下方一邊寫有「刊 怒江一帶」,另一邊寫有「局長」等漢字外,又於上端右側刻二大齒,下局是端另一側,即左側,刻五齒二大齒表示陶等二人可進入怒江各地,五齒表示所到各村要出五人護送。這是形式原始的劉木,在漢族文化影響下,有所變化和發展所致。

約定信息刻木:碧江縣果科的怒族老人保存一件刻木,長約50釐米,寬約2釐米,上端削成頭,右上側刻有二大齒,下側有二小齒,左上側刻有三小齒,下側有二小齒。據怒族老人講,這是該縣俄奪羅村傈傈族傳來的刻木,右上二大齒表示從內地來了兩個人,下二齒表示隨身有二背夫護送;左上三齒表示三天以後到,下二小齒表示要準備派二人接替護送人員,箭頭形,表示刻木的傳送,如箭一般通行無阻。

戰時緊急聯絡刻木:傈僳族為械鬥或起義需向有關寨子聯格時,即由頭人把一塊刻木削成箭頭形,一例刻一齒,上那有綁有雞毛、木炭和辣椒,然後向各寨傳送,傳到之寨要火速帶武器到頭人處集中,這裡一齒表示頭人派一人前傳遞刻木;雞毛、木炭和辣椒表示十萬火急,箭頭表示刻木像箭一般飛傳各地。如對被通知方的來人數有要求時,則於一齒的另一側刻出一定的小齒,即表示要要對方派六人來。1801年,農民領袖恆乍繃在雲南維西發動傈僳族起義時,就傳發過這種刻木。

雞毛信:雞翅毛一羽,羽毛根部綁一木炭,意為有不明外敵入侵,情況中等緊急,各村寨不必派人前來,但是告知嚴加防守。羽毛根部綁一木炭加辣椒,則意為著情況十分緊急,

各村寨不必派人前來,但應立即動員嚴密防守。宣戰木刻:1937 年3月維西傈僳族在王平村起義,國民黨政警隊收到了傈僳人的宣戰木刻,木刻表達了這樣的內容:「我方兵有三千,今年我們又將戰鬥一年,你方探子已到我村偵查兩次,我方並沒有為難他們,若再來一次,我方必殺無疑。若今晚你方未攻擊我方,明天我們將攻擊你方。」

離婚刻木:傈僳族夫婦離婚時,需請中人立刻木。在三面對質的情況下,中人把見證人數刻上,幾人刻幾齒,然後把當日專為儀式殺的豬的血塗上,再灑上一點酒,最後夫婦起誓。刻木存於中人手中。

盟誓刻木:雲南福貢縣傈族群眾中保存有一件刻木,其一側刻有三齒,代表參加盟誓者為三人,另一則刻有兩齒,代表雙方需要遵守的兩項原則,前方近端處穿有一圓孔,表示如一方失約或違誓時,將被處以死刑。

契約刻木:1894 年,法國人亨利·奧爾良來到傈僳族地區,有這樣的記載:傈僳人沒有文字,就刻木記事或者作契約。這就是他們的做法:對於雙方的建議、條約或者合同,只需在兩塊一百釐米長、兩三釐米寬的木頭上做記號就行了。兩塊木棍同樣的質地,一樣長,一樣寬,一樣厚,木棍每邊做上同樣數目的記號,記號通常是一頭粗一頭細。刻木可以幫助記憶,每個刻痕表示一個字或一句話。假設契約有兩位見證人,如果某人違反其中的條款,另一方則可以向他索要刻木,跟自己的木棍核實之後,再當著證人的面念出對應的意思。如果刻木僅只是一條消息,捎信人則必須說出每個刻痕的意思。他還舉了兩個例子,如下:

(龍雲)

傈僳族中還用刻木作買賣人口的契據。一件記有福貢縣上帕地區覺底村八歲女孩都瑪麥被賣為奴隸的刻木。該刻木分三部分:右上側刻六齒,左上側刻四齒,下方刻二橫齒。六齒代表都瑪麥的身價是六條牛。下四齒代表買賣雙方成交時的四條規定:其一是說都瑪麥已賣出,將終身為買主的奴隸,買主不願蓄養,可聽任買賣;其二是孩子賣價是六條牛,若今後以更高售價轉賣,其多餘部分應屬賣主;其三,孩子將永遠是買主的奴僕,死活與賣主無關;其四,孩子賣後,在逃跑被抓回時,聽任買主處置。(王恆傑)

通緝罪犯木刻:通常是在木片信頂端刻上特別的記號,如,頂端刻人頭造型,男性唇上刻鬍子,女性耳上刻墜環;人頭下面刻條橫槓,槓中間再刻一個叉,表示通緝的是殺人犯;人頭下面刻一個火把,表示通緝的是縱火犯;人頭下面刻的是繩索,表示通緝的是搶劫犯。(韓立坤)

記時結繩:如約定開會的時間,召集者便製作若干繩結數目相同的麻繩派人分送,接到者立即出發,走一日解開一個繩結,等繩結全部解完,趕來開會的人即可在會議地點碰面。

官司或借貸結繩:例如,輸者被斷定要向贏者賠償幾頭牛、幾頭豬或幾元錢,贏者便在一根麻繩上結數目相同的繩結,以作為憑證。民間借貸中,也可用結繩指代借貸的數目。例如,借了幾鬥米就打幾個繩結,歸還一鬥米則解開一個繩結,等繩結全部解開,債務便也還清了。

記帳結繩:例如,怒江碧江傈僳族黑麥燕養活侄兒成人,從侄兒進家之日起,每過一月即在麻繩上塗上墨,打一個結,一共打了五十一個結。侄兒後來參加工作,他拿出繩子和侄兒算五十一個月的「夥食費」。解放後,貢山的傈僳族曾將結繩應用於集體生產勞動中。每個社員準備一條麻繩,出工一天就請記工員在麻繩上打一個結,隔一段時間,就將麻繩匯總到生產隊記工員處計算工分。為了避免混淆,每根麻繩上再系一些標誌物,如菸頭或頭飾。這條麻繩實際上就是「工分簿」。(韓立坤)

信件刻木中央慰問團曾在福貢縣收到一件傈僳族的刻木書信,長約6.6釐米,刻有四種符號,根據李家瑞的解釋,「∣∣∣」表示三個人,「 ○ 」表示月亮,「╳」表示相會,「〣」表示大中小三位領導和三種禮物。全文意思是:來的三個人,和我們在月圓時相會了,現送上大中小三種禮物,送給大中小三位首領。又如,福貢人民政府曾收到來自貢山的一件木刻。一端刻交叉型符號「╳」,表示相會;另一端刻一圓圈「 ○ 」,代表一個凳子;上邊三缺,代表三個人;下邊刻二缺,代表二件東西。全木刻意為:「你派來的人我們已經相會,帶來的兩件東西也已收到,派我兩個弟弟及一個隨從共三人去你處,送你一個凳子。(韓立坤)

音節文字造字圖:傈僳音節文字是 1923 年~1925年期,由維西傈僳族農民窪忍波(又作汪忍波)創造的一種文字,其創製初到中期,記錄了人和十三種動物,用圖形符號和創製的文字進行比較,以便於修改和完善。

木片文獻:窪忍波創製音節文字後,由於缺少紙張,為對口傳文化進行記錄,在木片,竹片上記錄了大量的詩歌、神話和天文、農事、物候經驗總結。

傳遞宗教信息的符號:在祭祀(祭天神、祭獵神)期間有象徵人類與諸神溝通的符號,如祭天牌、天地使者(兩種鳥,即黑卷尾和草原鷚)和逝者前往祖先樂園的天堂之門。

※內容來源:維西民族

※版權歸屬:本文來源網絡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與小編聯繫。

相關焦點

  • 中、緬、泰、美傈僳族弩弓文化變遷調查
    然而恰恰相反,它是以另一種形式,即以脫離了生產生活場景的民族象徵符號作用於傈僳族。而且,各國各地傈僳族的弩弓文化,也呈現出明顯的共性兼地方性特徵。□民族精英推動下的中國傈僳族弩弓文化變遷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弩弓便是中國傈僳族重要的民族象徵和文化符號,佩帶弩弓的傈僳男性形象也就頻頻出現於各種書刊插圖之中。由傈僳族自己設計族徽,是進入21世紀以後的事。
  • 原聲中國:央視第一部傈僳族 敘事長詩題材紀錄片拍攝側記
    歷屆維西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包括原迪慶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燦光先生、原維西縣政府縣長李自強先生,現任迪慶州委副書記餘勝祥先生、州人民政府副州長蔡武成先生以及政協原維西縣副主席李汝春先生、原州人大教科文主任漢剛先生等學者在青年時代曾經組織或者隨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木玉璋先生先後參與過搜集長詩音節文字文獻、木刻文字的具體工作。
  • 邊疆故事丨無翅而飛的弩弓——中、緬、泰、美傈僳族弩弓文化變遷調查
    高志英攝從上世紀60年代伊始,特別是80年代以後,中緬兩國傈僳族先後進入定居農業與兼行小商品經濟的時代,似乎弩弓要遠離傈僳族生產生活了。然而恰恰相反,它是以另一種形式,即以脫離了生產生活場景的民族象徵符號作用於傈僳族。而且,各國各地傈僳族的弩弓文化,也呈現出明顯的共性兼地方性特徵。
  • 吳長江:談陳琦和他的水印木刻創作
    水印木刻,是中國傳統版畫的重要門類,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視覺形態。早在17世紀,出版家胡正言就用多版分色奇鐫的高超技藝印製出「冠絕群書」的「十竹齋」書畫譜與箋譜,不僅將中國傳統水印版畫推向頂峰,同時也對世界版畫和書籍出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琦是中國當代水印版畫的標誌性藝術家。
  • 傈僳族人民強烈要求記者任東和中新網向傈僳族公開道歉!
    中新網雲南社記者任東於9月15日在中新網刊登了《探訪雲南最原始的傈僳族部落》一貼,幾天之內,該文被各大主流媒體以《雲南最原始的傈僳族部落——菸酒不離手》為題紛紛轉發。匪夷所思的是,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青年網等這樣的正統的主流媒體也跟風,特別是人民網的影響力,各地的頻道包括雲南頻道、福建頻道、海南視窗等紛紛轉載(經過竭力反映人民網已經於9月19日全部刪除轉載),我們很震驚地看到,新浪網、搜狐網、網易政務、中國江蘇、中國經濟網、鳳凰網、河北新聞、深圳新聞、國家經濟門戶網、東方網、楚北網、中山聲屏網、……,轉發的網站已經不計其數。
  • 傈僳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
    近年來,有些地方有些音像出版物的歌名歌詞和餐館飯店的名稱中,出現一些錯誤簡化傈僳族族稱的用法,如把「傈僳族人」簡稱為「傈人」,「傈僳族山寨」簡稱為「傈山」或「傈寨」,「傈僳族家」簡稱為「傈家」等等,
  • 傈僳族水村,創造了「傈僳族水寨山泉衝浪」,是夏天旅遊的好地方
    傈僳族水村位於四川省德昌縣沙巴,成立於2008年,它沒有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宏偉的建築規模,但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水上公園」,它以其美麗的山和水,以及這個「水上公園」,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夏天是休閒、旅遊和暑假的好去處。
  • 傈僳族的智慧結晶——火草麻布
    火草麻布是傈僳族的智慧結晶,也是傈僳族的藝術文化,從火草麻布可以看到我們傈僳族祖先的智慧和勤勞,他們對生活充滿著追求和探索。       古時候,我們傈僳族的祖先和別的民族一樣,刀耕火種,打獵捕魚為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我們的先民發現:除來吃飽肚子外,抵禦寒風也是個大難題,當時用的樹皮獸皮做衣服,樹皮獸皮做的衣服風度也有,野性也有,還比較粗狂,但樹皮不牢固,獸皮數量有限,當時的婦女們發現用麻子的樹皮撕下來後簡單編織成網狀結構披在身上比樹皮更包裹的嚴實,更舒適,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麻衣,麻衣相對牢固但不保暖,後來傈僳族的祖先又發現有一種草
  • 傈僳族群眾「搬遷三喜」
    今年已經50歲出頭的桑娜妞,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珠海社區的駐點工作隊隊長,一名典型的傈僳族幹部,她所在的社區是易地搬遷新社區,99%的居民是傈僳族。易地搬遷,一批批高山峽谷中的傈僳族群眾,告別了「千腳房」「木楞房」「篾笆房」,搬進了山下安置點的單元房。
  • KNOW:日本木刻版畫
    葛飾北齋(1760-1849),《神奈川沖浪裡》,來自《富嶽三十六景》。日本木刻版畫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八世紀,當時主要用以複製文字,特別是佛教經文。直至十六世紀初,書籍才開始採用插圖,繼而為獨立圖畫的發展奠定基礎。早期的圖畫是以黑色墨水印製的黑白色墨摺繪,創作時先將藝術家的畫作從紙張轉印到櫻桃木方上,然後雕刻和蘸墨,再舖上白紙。菱川師宣(1618-1694)是備受推崇的藝術大師,以類似書法的線條見稱。
  • 視覺 | 中緬邊境,一場傈僳族婚禮
    我們這次來木城坡村,適逢一位本村的姑娘將要出嫁,正好也見證了一場傈僳族帶有基督教色彩的邊境婚禮。▲結婚前夜,傈僳族傳統跳戛舞,持續到凌晨三四點▲傈僳族文字聖經來自瑞麗的新郎王鵬(右一)在網上結識了木城坡村的傈僳族姑娘餘豔(左一),兩人當時都在外地工作。
  • 油畫美學:雷務武——木刻版畫
    椑彅鈆粿苫龥冝惦選簾沆橔躔躥蜷徲睉潔斲答菄尮鯹蟕褭旻縋括壧尻趩焣籾焈梈兞鈴渧絨嬞讋釶賭腇俾殾筰簰牢貾黑白木刻90cm×160cm2011年凌霜綻放之一黑白木刻92cm×92cm2018年凌霜綻放之二黑白木刻
  • 【唱響福貢】2018跨年夜中國傈僳族頂尖歌手齊聚雲南福貢 唱響傈僳族原創歌曲演唱會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州委提出的通過民族節日打造旅遊品牌的目標,福貢縣將於2018年12月31日晚19時,舉辦「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暨2019年「慶闊時迎新年」傈僳族原創歌曲演唱會慶祝活動。
  • 我也想要一場樸實而隆重的傈僳族婚禮!
    四川鹽邊縣境內的傈僳族山寨分布在海拔1500米至3000米的河谷山坡上,多數以家族氏族為單位居住,結成10到50餘戶的小村落。傈僳族婚姻一般由父母做主,兒子娶親,女兒出嫁後就與父母分居獨立生活,幼子和獨子留在父母身邊承傳家業。當地人實行族內婚制,「姑表親優先」(即姑姑生的女兒必須先嫁給舅舅的兒子,其次才是堂姑親和姨表親)。
  • 魯建彪&侯興華:傈僳族沒有「支系」,請不要再以訛傳訛!
    其中,把傈僳族分為黑傈僳、白傈僳和花傈僳三個支系的觀點得到學術界除傈僳族專家學者外的其他學者的認同。(一)「黑、白、花」傈僳族支系說。傈僳族源於我國西北古氐羌族群,從語系看,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談到傈僳族支系,早在唐代,樊綽就把他們劃分為黑白兩種。
  • 在麗傈僳族藝人舉行2021闊時節聯歡
    2020年12月20日,傈僳族藝人闊時節聯歡活動在古城區花果山休閒山莊如期舉行,上百名在麗江發展的傈僳族藝人和親友歡聚在一起,共度傈僳族傳統新年——闊時節。傈僳族尼琶(祭師)主持了傳統的祭神儀式和上刀山、下火海活動,祝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 維西傈僳族弩弓技藝和民俗打粑粑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
  • 杏林村蕨地坪傈僳族山寨的第三次通電
    雲龍縣諾鄧鎮杏林村蕨地坪傈僳族村民的農戶就通了三次電,第一次通微型小水電,第二次通太陽能光伏電,第三次通動力電,今年才剛剛架通。雲龍縣有眾多直過民族傈僳族山寨,蕨地坪是其中生態環境最美的山寨之一,何以這麼肯定呢?
  • 傈僳族是一個勤勞善良的民族——不容許任何人玷汙和詆毀!!
    主編:滿希阿哆編輯:牡吾梅蒂近日,各大媒體網站從《中新網》記者任東編寫的《探訪雲南最原始的傈僳族部落》(見《中新網圖片頻道9月15日》現已似乎被刪除),後標題被其他媒體改為「雲南最原始的傈僳族部落它嚴重違背了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是對傈僳族的歧視和誹謗!有意製造民族矛盾,破壞民族團結!新華網!人民網!中國青年網!中國江蘇網!網易新聞中心!....你們了解傈僳族文化嗎?你們到過同樂村調查嗎?你們作為中國主流媒體不經過實地採訪調查就胡亂跟風轉載這樣一篇對傈僳族歧視性的文章!
  • 傈僳族的靈魂在高歌
    今年40歲的蒙美元是芒寬鄉新光村傈族小組地地道道的傈僳族農民,但是他卻以自己的執著與努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來。用鄉親們的話說,他是「唱歌的莊稼人」,在芒寬許多年輕人的眼裡,他是這一帶的大歌星。2003年,「中國百名記者保山行」到保山,文化部門在保岫廣場為蒙美元和他的兄弟們組成的「蒙美元傈僳族歌唱組合」舉辦了專場晚會,讓全國各地來的記者感受到了來自怒江大峽谷深處的一股「原生態民族風」,也讓「蒙美元組合」走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