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江西人目前經常自嘲本省在國內「存在感不高」,但江西省內卻存在一個世界範圍內知名度極高的地方,這就是「瓷都」景德鎮,這裡自宋代開始就是中國制瓷業最重要的中心,而瓷器在古代則是中國出口貿易的「拳頭產品」之一,深受海外市場歡迎,也因此,景德鎮的名氣也是享譽世界。
但是,今天江西的景德鎮其實和大家腦海中的景德鎮還是有相當的區別,首先,景德鎮現在並不是一個鎮,它是一個地級市;其次,目前景德鎮雖然也打「陶瓷文化」來開發旅遊,但景德鎮目前的主要經濟產值和財稅來源不是陶瓷產業,而來自其它工業。
從「鎮」到「市」,這不知道升了多少個等級,那麼古代的景德鎮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古代景德鎮——瓷都興起
制陶,這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工業活動,景德鎮地區的制陶歷史相當久,從樂平地區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陶片可以推斷至少有2萬年歷史,之後這一地區的手工業不斷發展,後來竟發展成有相當規模的陶瓷業,至於景德鎮何時有大規模製瓷業目前仍然沒有定論,目前考古發現也不多,僅僅在樂平發現有唐代窯業遺存,產品品質不高,但樂平目前雖在行政上屬於景德鎮,但實際是從上饒劃來的,是並不是傳統的景德鎮地區(珠山區、昌江區和浮梁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不晚於宋代,景德鎮就開始成為知名的陶瓷生產基地了。
現在的景德鎮不是一個鎮,是一個城市
但是,景德鎮只是一個鎮,這在古代是個很尷尬的情況,封建時代,國家權力一般只能下放到縣一級,之下的村落等地一般是鄉紳自治,所謂「皇權不下縣」,國家只會委任縣令,不會委任什麼鎮長,可景德鎮畢竟不是一般的地方,這個地方國家當然不可能不管,所以元朝開始景德鎮就有特殊機構進行管理,元朝政府設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鎮的陶瓷生產。
這裡的浮梁是什麼呢?浮梁就是當時管理景德鎮的縣,當是有關景德鎮最早的地名是來源於東晉,叫新平鎮。唐代稱謂幾易其名,621年置新平縣,716年設新昌縣,又稱昌南鎮,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梁。此後景德鎮一直屬浮梁縣管轄。
景德鎮隸屬饒州府浮梁縣
不過,景德鎮雖然是浮梁縣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但並不是浮梁縣城所在地,這在中國古代是極為罕見的。
那「景德鎮」的地名是由何而來呢?目前有一個流傳極廣的說法:北宋時期,昌南鎮瓷器深受真宗皇帝喜愛,後來此地生產的瓷器特供朝廷使用,為了給予此地榮耀,宋真宗於公元1004年,特以其年號「景德」重新命名。實際此說可信度不高,因為中國瓷器年號做款不早於明初。
還有關於另一個傳說 「中國」的英文「China」源於景德鎮的舊名「昌南」,也不太可信,因為14~15世紀英語「元音大推移」之前,昌南的讀音和China並不像。
但「景德鎮」在宋代是相當輝煌,宋時所產的青瓷和白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和歷史價值,是景德鎮打出名聲的歷史起點, 「景德鎮」之名的確是來於宋代,但具體因何得名不詳。在景德鎮南郊的湖田窯遺址(現為景德鎮湖田古窯遺址博物館)發掘的宋代時期的青白瓷文物,證明宋代景德鎮的制瓷水平已相當成熟。2007年在中國廣東省海域打撈出水的宋代商船「南海一號」,就裝載有景德鎮的青白瓷器,這說明宋代景德鎮的瓷器已經通過海運外銷國外。
元青花
在元代,景德鎮成功成為全國制瓷技藝最高的窯場,由於元朝是中國疆域最遼闊的朝代,這使景德鎮瓷器的銷售範圍空前擴大,瓷器銷量也較之前的宋代大大增加。景德鎮元代所產的瓷器花色以青花和釉裡紅為主,但以「元青花」(文物、古董收藏界習慣元朝所產的青花瓷器稱為「元青花」)最為著名,2005年7月12日,景德鎮產的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罐形器物在英國倫敦拍賣,其成交價高達2億3千萬人民幣,創世界陶瓷產品拍賣價的歷史最高記錄。
元代是景德鎮的巔峰,也是青花瓷的巔峰。明清時期,景德鎮的陶瓷生產更加完善,成為朝廷宮廷用瓷的重要生產基地。
中國製造瓷器的地方並不只是景德鎮一處,為何景德鎮後來能「一騎絕塵」呢?這其實是因為一種特殊物質——高嶺土,這是一種含鋁的矽酸鹽礦物,呈白色軟泥狀,顆粒細膩,狀似麵粉。其化學成分相當穩定,被譽為「萬能石」。為製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景德鎮附近盛產優質的高嶺土(英語名稱「Kaolinite」源自於中國江西省景德鎮附近的高嶺山),這為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而景德鎮附近又多山林,能為燒窯提供木材。
註:浮梁縣也是著名古縣之一,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浮梁縣衙是中國僅存的四處古縣衙之一,1987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景德鎮過於特殊,所以浮梁縣城在古代一直都很尷尬,一直到1916年,浮梁縣縣治從舊城遷到了景德鎮,這才讓浮梁縣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二為一。
清代前期,景德鎮瓷業發展到爐火純青。如《陶錄》所述:「陶至今日,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全,仿古法先,花樣品式,鹹月異而歲不同矣。而御窯監造,尤為超越前古。」
但是清中期開始,景德鎮明顯衰落,這是為什麼呢?
要說這個,咱們先來看看景德鎮的人口規模,景德鎮在古代的城市規模可以說是相當之大,據記載,清嘉慶年間,景德鎮街市的擴展已「自觀音閣江南雄鎮坊至小港咀,前后街計十三裡」, 人口竟達二十五萬!
景德鎮瑤裡景區
這是個什麼概念?工業時代之前,城市人口一般都很小,因為農業生產根本承載不起過多的非農業人口,以江西另一個著名城市九江對比,九江府城在明清時期人口一般只有2萬,清末因為九江開埠的原因飛速發展,到民國鼎盛時期人口也才有8萬,而景德鎮一個鎮子竟然有25萬人!這已經是省府南昌的水平了,
這顯然不正常,景德鎮並不是交通便利的農業地區,它完全是靠傳統手工業發展起來的,雖然有個「人類第一個工業城市」 的標籤,但實際很危險,因為大工廠機器生產的工業時代一來,這種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會被碾碎。
從清代乾隆後期開始,景德鎮衰落已有徵兆,清《陶雅》記述:「乾隆初年,去雍未遠,倡條治業,不乏奇麗之觀。中葉以後,深厚固不如康熙,美麗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 猶足以容與中流。嘉道以降,畫工彩料,直愈趨愈下」。
這個原因不難推測,景德鎮根本就不是通過正常經濟規律興盛起來的城市,它就是生產奢侈品的,乾隆後期,清王朝國力衰落,經濟形勢不好,皇室貴族需求小了,瓷器自然賣不出去,而隨著國家統治機能下降,景德鎮無法得到正常管理,自身水平也是漸漸喪失。
近代景德鎮——瓷都地位衰落
鹹豐五年 (1855年) ,景德鎮御窯廠停止生產,直至同治五年 (1866年) 後才逐漸恢復。
江西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重災區之一
但雖然恢復了,實力也大不如前,道光年間景德鎮雖已經有些遲暮,但開工的窯數仍有280個左右,但1866年恢復時只剩20—30個瓷窯開工,景德鎮工業不行,市鎮也開始破敗,大量熟練的陶瓷工業者遠走廣東等地,使得景德鎮的水平進一步下降。
而且,此時的中國已經納入了世界整體的經濟體系當中,已經獲得原料配比的外國人也開始製造陶瓷,管理粗獷,技術水平沒有更新,還停留在小作坊時代的景德鎮根本不是外國工廠的對手,使用機器生產的歐美廠家在19世紀後期就把景德鎮擠出了國際市場,而到了20世紀,日本陶瓷業崛起,不僅衝向海外,甚至國內也遍地日本陶瓷,其實日本陶瓷的質地是不如景德鎮生產的,但價格極為便宜,而景德鎮長期以來服務於皇室或者外商,幾乎沒有開拓基層市場,這使得景德鎮在國內都站不穩。
儘管民國時期,各方也在努力提振景德鎮經濟, 1929年,江西省政府成立景德鎮陶務局,次年該局職能江西省工業試驗所取代,1932年成立景德鎮陶業實驗所,1935年設立景德鎮陶務管理局,但受制於實力不行,措施均不明顯,1934年,景德鎮只剩下5萬人,不過這也算一個大城,要知道現在的江西第二大城贛州,在當時人口也只有4萬。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舊饒州府府城)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中心,這也為後來以它為核心成立地級建制埋下了伏筆。畢竟,景德鎮隸屬於一個縣實在是不合適。
1949年4月29日,新政府將景德鎮從浮梁縣分立(浮梁縣城又回到了原處,也就是現在的浮梁鎮),1953年,其成為為江西省的省轄市,隨後將浮梁縣併入市轄範圍。按照慣例最初確立的城市名稱為「景德市」,但「景德鎮」之名要是丟失就太可惜了,於是改叫景德鎮,後來在80年代部分縣市從上饒劃入,景德鎮便有了今日的行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