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的文旅產業開局遇冷,行業面臨著較大發展壓力,也暴露出文旅行業對線下消費依賴嚴重、數字文旅產品不足等問題。
如何通過新科技解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創新的文旅模式,這是文旅行業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一起來看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欣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No.1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對文旅行業有何影響?
李欣:文化和旅遊行業原本是靠人群聚集的模式而產生經濟效益,通過文化場所上座率、旅遊景區的人流量來提高經濟效益。但是,受到疫情的影響,無論是文化館還是旅遊景區,都處於限流狀態,當前文旅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實際上,在疫情爆發前,文旅行業發展就很艱難。國內大多數旅遊景區都以門票收入為主,這種只看不購的旅遊模式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本身就沒有什麼利潤,甚至虧本。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於當前旅遊行業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樣,對劇院演出來說,也是致命摧殘。
No.2
面對疫情的影響,公共文化和旅遊行業應該作何改變?
李欣:當前傳統的以現場體驗為主的文旅行業是否就步入了「死亡之谷」呢?我認為疫情爆發至少加速顯露了當下傳統文旅行業的致命缺點,也就是一遇到突發情況,行業就會遭受重創,這就說明傳統文化與旅遊行業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但文化和旅遊是現代人在精神層面上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當前困局,思考、探索文化旅遊的新模式。
如何通過新科技解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創新的文旅模式,我認為這是目前文旅行業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實際上,早在十多年前創圖就在研究、探索、推行「新科技+文旅產業」的新模式,而且有了許多成功案例。如2010年,創圖將網際網路、3D、VR 技術與世博會結合,首次將具有158年歷史的世博會以三維遊園的形式搬到網上,打造出一個永不落幕的世博會,並且線上瀏覽人數遠超線下遊覽人數。
創圖的應用案例
簡單來說,創圖就是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前沿技術,讓大眾通過文化雲或AR、VR終端,足不出戶、身臨其境地體驗文旅服務,改變傳統文化和旅遊依靠人群聚集創造經濟效益的模式。這種模式,對破解當前困局是十分有利的。
如今,創圖正傾力做兩件事:
其一,按照標準化、基層化、集約化建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
目前,線下文化場館應該有多大的面積、應該配多少間廳室、每個廳室應該配什麼功能、場館每天服務多少人次、一級館應該怎麼樣、二級館應該怎麼樣,這些都有具體標準。但是目前線上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運營時間不長,而且沒有統一標準。同時,傳統的數字文化場館的搭建耗時耗力,需要經過招投標、開發人員系統搭建、上線調試等,不僅成本高、開發周期也長,後續運營也經常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宕機、數據丟失、被黑客攻擊等。
我認為,一個行業沒有標準,顯然不行。創圖就是這個行業的探索者、領跑者。通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創圖的優勢就在於解決項目重複建設,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以及信息孤島等問題,通過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標準化,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搭建效率,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
目前創圖已經和18個省、110個地市、1600個縣建立了合作關係,並於去年與上海文旅局共同推進建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地方標準。可以說,創圖已經具備了標準化數字文化服務的能力。2015年創圖承擔了科技部「文化雲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最近創圖又獲批國家文旅部「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項目。
基於多年行業經驗積累,創圖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分為:軟體平臺、智能硬體、數字資源、運營服務四大類,將每一類菜單化、模塊化,建立裝配式的雲服務平臺,也就是裝配式SAAS。換句話說 ,文化單位或文化場館可自由選擇所需的文化模塊。同時,創圖還將軟體平臺劃分成17部分,包括文化雲基礎平臺、數字文化館基礎平臺、文化配送平臺、總分館平臺等等。文化館不需要買伺服器,不需要增加人員編制,不需要再做軟體開發,所有的服務都可以標準化,文化館需要什麼就可以勾選什麼,勾選後馬上就可以使用。
創圖的線上四大功能模塊
通過標準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不僅可以降低服務成本,還可以提高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和運營效率,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傳統的線上平臺的建設可能需要幾十萬至幾百萬,但是向創圖採購模塊服務,每年只需要幾萬元甚至幾千元。裝配式軟體平臺讓文化場館可以即選即用,大大提升搭建效率。當服務成本降低,搭建效率提升後,創圖還可以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到村、服務到村,當各村鎮、縣、地市、省都使用創圖的服務後,各級文化館的數據可以實現互聯互通,進行統一數據監管。比如,通過場館人流統計分析平臺,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都可以看到當天各村鎮、縣、地市、省文化場館的人流情況。只有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標準化,才有可能真正改變這個行業,讓所有的人都用得起,讓每個鄉鎮文化站都用得起,這才是創圖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創圖的大數據分析
其二,運用5G、8K、VR、AR新興技術建立文旅的新玩法、新模式
因為疫情的影響,目前無論是文化館、劇場表演還是旅遊景區,都處於限流狀態,文化活動與旅遊景區都受到了很大影響。傳統的劇院表演除去人工成本、場地租賃費等費用以後利潤本來就微乎其微。現在受到疫情影響,劇場表演一下失去了很多收入,生存就成了演出行業最大的問題,景區也是一樣。所以傳統的文化和旅遊需要存活,需要進行創新與改革。
創圖的第二大業務板塊,就是將5G、8K、VR、AR等新興技術應用於文化與旅遊行業,打造新的「雲旅遊」「雲演出」「雲展覽」「雲講座」仿真體驗。
以「雲旅遊」為例,創圖應用5G+VR技術,可以改變傳統旅遊靠人群聚集而產生經濟效益的商業模式。老百姓在家裡帶上VR眼鏡,就可身臨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景象,這有利於破解當前文旅行業面對的困局。
總的來說,這次疫情不僅改變了大眾對文化旅遊需求的習慣和方式,也必將催生更加賦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旅新業態,也加速了創圖的發展步伐。
No.3
新科技將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消費產品,更個性化的消費選擇,更便捷高效的交通、商業、餐飲、住宿等基礎服務以及更加完善的休閒消費體驗產品及服務。那麼,創圖文化雲平臺是如何通過運營來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的?
李欣:我認為,用戶與內容一直是平臺運營的關鍵。
抓住用戶方面,關鍵在於抓住兩點:
一是通過廣泛調研,用大數據精準分析用戶需求。創圖通過用戶調查、用戶畫像等數據分析手段,精準把控用戶需求,並不斷創新,進一步加強大數據的應用,讓公共文化內容更加精準、更加貼合的滿足用戶需要。
創圖的大數據分析功能為用戶畫像
二是增強用戶粘合度。創圖通過建立配套政策及積分規則等激勵機制來提升用戶平臺的使用頻率,如用戶需要積分才可換取文化雲上的演出門票,以此培養用戶習慣及用戶活躍度,提昇平臺吸引力及用戶粘合度。
從提升內容方面來說,將數據體驗娛樂化是關鍵。通過以豐富的文化活動、文化呈現的方式,或者通過增加與用戶的互動,將數據體驗娛樂化,讓用戶的文旅體驗更加輕鬆、愉悅,從而體驗到不一樣的趣味性。
創圖文化雲平臺豐富的文化活動
No.4
近年來,各級文旅部門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上雲」,政府牽頭的文旅領域數位化平臺不斷湧現,為政府、企業、大眾提供日益完善的數字服務,如「文化和旅遊部綜合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杭州城市大腦文旅系統·多遊一小時」等。那麼,政府與創圖的合作模式是什麼?政府公共文化雲平臺的產權歸屬於誰?政府公共文化雲與創圖文化雲的區別與聯繫是什麼?
李欣:政府和創圖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創圖提供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支付技術服務費和運營服務費。技術服務包括平臺研發與迭代、數據安全等。運營服務包括代運營、雲上活動策劃與執行、直錄播服務等。
政府公共文化雲平臺以及平臺內的資源都歸屬於政府,比如文化上海雲的所有權是上海,多彩貴州文化雲的所有權是貴州,文化雲南雲的所有權是雲南。
政府公共文化雲與創圖文化雲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1)主要的服務群體不同。政府公共文化雲面向區域群眾,比如文化上海雲主要為上海地區的網際網路用戶提供服務,而創圖文化雲面向所有網際網路用戶。
(2)平臺性質不同。政府公共文化雲平臺是公益性的,歸屬公共服務,而創圖文化雲是市場化的,是文化消費平臺。政府公共文化雲平臺與創圖文化雲平臺是合作關係,同時由於政府公共文化雲只做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購票或者直播等商業性質的活動均跳轉至創圖文化雲進行。
No.5
隨著數位技術手段的日益發展和普及,各地積極推動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旅深度融合,通過技術應用不斷強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圖打造的「新科技+文旅產業」新模式及運營基本理念是什麼?
李欣:創圖推行運營的這種數字文旅新模式,建立了一個「五化」的基本理念:
1、數字來源實時化。根據用戶需求,基於5G應用,將無人機實時採集的實景數位化,實時傳輸到文化雲或AR、VR終端,讓用戶有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感受。
2、數字管理透明化。數字的採集、傳輸、加工、存儲、運算等全程公開透明,確保每個用戶所體驗的數字服務都是實時、實景。
3、數字呈現智能化。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實時採集的數字進行智能分析,讓數字來源於實景,數字呈現高於實景,從而使得文旅體驗更加美好。
4、數字服務標準化。數字的採集、傳輸、加工、存儲以及用戶的數字體驗服務都建立了詳細的量化標準,讓數字服務可操作、可評估,便於運營管理。
5、數字體驗娛樂化。通過與用戶的實時互動,還可增值服務、虛擬項目,將數字體驗娛樂化,讓用戶的文旅體驗更加輕鬆、愉悅,從而體驗到不一樣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