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通向未來——宋曉傑新著《漁雁小鎮》讀後記

2020-12-26 封面新聞

文/齊鳳豔

為一個小漁村寫一本書,我想作者對它一定有著深厚的情感,這小漁村一定也有其獨特之處。當我讀完《漁雁小鎮》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作家宋曉傑對二界溝這個海邊漁村的愛,我還看到,小鎮不小,因為它三面環海,它就有了廣闊的胸懷,浩蕩的過往,遼闊的未來,而漁雁文化是它的血脈。我也看到,宋曉傑在二界溝的海岸線、灘涂邊、木船裡的行走、採訪、思索與感喟。這是一本書,也是一群人的歷史,一個地方的方志,一種文化的承載,一肩接續未來的重擔,一位有文化責任感的作家的心血。

我雖是土生土長的遼寧人,但是我從來沒有去過盤錦,我只知道那裡的大米,那裡的河蟹,那裡的紅海灘。讀了《漁雁小鎮》後,我才知道我原來對這三樣的感知只是一種概念,即使觸及味覺也寡淡,即使關乎視覺也極平面化。而讀了《漁雁小鎮》之後,再淘洗那白晶晶的大米粒,我能觸摸到退海衝積平原濱海鹽漬水稻土的黑色;再吃稻田河蟹,「秋風響,蟹腳癢」的民諺會引起我的會心一笑;而那紅海灘上,一個女人長發書卷,面龐微昂,正在朗誦一首詩:「緣引命運的呼喚/空空的岸已遠/收拾起所有的悲傷吧/濃稠的血液 紅色的胎記/是大地賦予你的神聖標籤/多麼熟稅啊 你的波峰浪谷以及/到哪裡都不會錯認的容顏/——那其實就是故鄉的容顏/就是母親的容顏」。她就是宋曉傑。

這首題為《致紅海灘》的詩中,我讀到了作家對這片退海平原的熱愛,對家鄉的情感。盤錦是宋曉傑的出生地,二界溝就在她的故鄉。所以當我閱讀《漁雁小鎮》,我讀到的不只是漁雁文化、物產、風俗,我更讀到了一種對二界溝的熱愛,因了有熱愛的貫穿,整部《漁雁小鎮》都是親切的,無論是大本棕錨繩、漬水鉛墜,還是燈籠標子、檣與桅,摸一把都溼漉漉的,是海之潮氣,更是作家心緒之氣韻泛起的溫潤。比如在書籍的第九章《物產》中,寫水稻時,作家有這樣的筆觸:「僅是簡單的一碗米飯嗎?鄉土、鄉情、鄉愁……與水土有關,與味蕾、胃和心腸有關。仔細想想,誰沒著魔似的想過媽媽的私房菜呢?舌尖上的家園,那感覺就是具體的鄉愁。」

也許我個人比較的感性的原因,我更願意將《漁雁小鎮》看作是一部鄉愁的書寫。此番家園不在舌尖,在筆尖。但是這本書又豈止是一部鄉愁呢?這部書有更高的宗旨:回憶、記錄和傳承古漁雁文化。該書從歷史沿革、技藝傳承、風土人情、現代文明等多角度、多側面,比較系統地呈現了漁雁小鎮的前世今生。既是對其地理、人文的全景式掃描,又是對盤錦市溼地文化、海洋文化的管窺;既是對古漁雁古老技藝、開拓精神的經驗性歸納與總結,又是對即將消逝的文明的警示與挽留。寫下就是記下,就是繼承,就是傳播。因為這本書我知道了二界溝、漁雁文化,而二界溝和漁雁文化在鉛字中、書頁裡成為每一個閱讀者的浮想。

也包括我自己的浮想,但是它不是空想,因為《漁雁小鎮》是具體而詳實的。十三個章節,從《地情》《命名》《傳承》到《風情》《禮俗》《物產》,再到《詩篇》《盛宴》《創意》,二界溝所擁有,漁雁文化所統攝,作者都以樸素的語言既勾勒輪廓又工筆細描,並用情思點睛。同時,每一章題目之下,作家都引用一段富有詩意的話語或詩句。因此,《漁雁小鎮》中的非虛構不是生冷板硬的,而是親切熨帖的。

宋曉傑說:「我寫的時候就是不想讓它成為乾巴巴的地名、數字等等綜合在一起的報告文學,所以加入很多純文學的元素。」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第三章講述魚圖案瓷片時,在古漁雁民間故事傳承人劉則亭講述了一則故事之後作家的浮想到的田螺姑娘的故事:

「這算不算中國版『灰姑娘和王子』的童話?我一直好奇,故事中為什麼是田螺姑娘,而不是土豆、地瓜、西紅柿姑娘?其一,是因為田螺與海有關;其二,凡是與海相關的事物,都有翅膀、有情懷,符合人們對暫時不能實現的理想生活的嚮往。它是一條浪漫主義的船,它的遠帆(篷)、舟楫,配得上承載這些有分量的虛無之物。」

再比如,在第十章寫大蘆蕩時,作家用的小標題既有生活與生命氣息,又有思索和睿智:「像喜訊一樣傳播」、「會思想的蘆葦」、「讓世界深呼吸」。蘆葦被賦予了情感色彩和精神形貌。而正文中的句子是旖旎迷人的:「當我寫下蘆蕩,眼前便是排山倒海的壯觀景象,那是恆定的浩浩蕩蕩,不是破土、抽芽、生長;不是離群索居的一根兩根、一片兩片,而是天地間橫無際涯的蒼蒼茫茫;不是夏的旺盛、蓬勃,而是秋的悲壯、荒涼……像摯愛親朋不斷縈迴的臉龐,像良辰美景漸次閃映的斷章。」

這沒有「扯遠」,也沒有游離於「正傳」之外。當歷史、文化與事物被這樣親切的呈現,我感到它們是生動的,作家賦予了它們更鮮活的生命力去走向未來。《漁雁小鎮》不是為了將其塵封在文字中,而是要通過文字,給讀者一個血脈貫注的漁雁小鎮。所以,我個人認為書中隨處可見的純文學性語句(有時可能是一段,有時可能是一句)增加了文本的可讀性,賦予了過往的一切鮮活的生命力。

一切與水和人有關。水在那裡,在二界溝,在遼東灣畔。水不只有水,它有灘涂萬頃,有鷗鳥飛翔,有魚蝦洄遊。「天上有飛鳥,水中有遊魚,怎麼能缺少人呢?」人來了。

歷史上,有這樣一群打魚人:他們沒有深海作業的能力,只能在淺海捕魚捉蝦,而魚蝦並不固定生活在一處,它們隨水的溫度適宜、食物的豐厚性等因素周期性定向洄遊。為了維持生計,這些打魚人只能沿著海岸追逐南北洄遊的魚蝦,過著在兩地或幾地之間遊移的生活。後來,即使他們的漁撈能力增強了,有了船和各種漁具,有些人還依舊遵循著先人的生計方式,繼續著這種古老的遷徙。漁雁指的就是這些漁獵之人和與之相關的文化現象。這種遷徙現象在中國的各大江河入海口早已絕跡,但遼寧盤錦二界溝保留下來的漁雁及其後代們中間流傳的傳說和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人類曾有過的文明形式。這裡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則亭及「大國工匠」、手工排船技藝傳承人張興華。宋曉傑也在為漁雁文化的承襲與傳播做貢獻。一本書的面世就像一棵幼苗的成長,如一種技藝的傳承就像一個生命的延續。

讀完這《漁雁小鎮》,我重新翻到正文第四頁插圖:遼河口海域漁雁聚居地二界溝地理位置圖。圖片展開視野,鋪陳時空。一群人從河北文安窪等地向遼河口走來,烈日、風雨,步伐不停;一群人在織漁網,織得那麼大,似乎要裝下海;一群人在灘涂捕撈,腳陷入泥濘;一群人在海上,小船顛簸;一群人在與網東、偽保安隊鬥爭……造船的壯年學著父輩的口吻:「船上載的是命,裝的是家。在闖海時,要把脊梁當成桅杆,把腳當作鐵錨,生要踏著浪頭走,死要抱著大海睡。」那聲音和臉堂一樣黝黑的號頭唱道:「大貓(指網)下水呵!」餘人隨聲而起:「一網夠拖喲!」驚飛黑嘴鷗,驚舞蘆葦蕩。

是的,讀完《漁雁小鎮》,再重新拾起書中說到的點點滴滴,在一種整體認知中感受每一件什物(子安貝、蛤蜊油、帆、槳)、每一種植物(蘆葦、鹼蓬草、稻秧)和動物(魚、蝦、蟹、大天鵝)。只有我自己豐富了,我才能細細品味。那麼,作家自己一定得對漁雁文化、二界溝掌握、體悟更多,才能寫下這部知識性、文化含量和文學性皆上乘的書籍。作家對她的這部作品也是懷抱著殷切希望的:「一切離去的都將通向未來。願這本書是誠摯的邀約,乘著吉祥鳥的翅膀,將深情的問候與美好的祝福撒向大江南北;願它像一艘乘風破浪的木船,將古漁雁和漁雁小鎮的故事傳遍四面八方……」

用237千字寫一個小鎮,它的詳實、具體和無微不至是可想而知的,我的這篇讀後記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夠對這部書籍的內容與形式,主旨與精神進行全面揭示的。宋曉傑在後記中寫到:「唯有愛是不能忘記的」。我想對一片鄉土的愛是作家寫作本書最大的熱情與力量源泉。當我讀到她2001年8月份寫的長詩《大蘆蕩》的時候,我對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這部書籍是作家對生養她的「母土」的「一躬到地」。

【作家簡介】

宋曉傑,生於遼寧盤錦,一級作家,2012—2013年度首都師範大學駐校詩人。已出版各類文集二十餘部,曾獲第二屆冰心散文獎、2011年度華文青年詩人獎、2009冰心兒童圖書獎、第六屆全國散文詩大獎、首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揚子江》詩刊獎」、遼寧文學獎等。

【作者簡介】

齊鳳豔,筆名靜鈴音,遼寧康平人。有詩歌、散文、文藝評論發表在《海燕》《揚子江》詩刊《芒種》《遼河》《散文選刊》(原創版)《精短小說》《羊城晚報》《中華文學》《企業家日報》《西部散文選刊》《人民日報》海外版《黑龍江日報》《江南時報》《華西都市報》等,已出版譯作兩種。

相關焦點

  • 讀睡詩詞精讀|燕來雁往一春秋,花落客中舟
    年年不盡東風惡,水市漁煙。水市漁煙。芳草無情更接天。《朝中措·燕來雁往一春秋》文|李家榮燕來雁往一春秋,花落客中舟。閒聽夕陽漁唱,佳人幾度凝眸。誰人贈我,誅仙寶劍,斫斷清愁。晴夜一輪瑤月,丁香滿樹溫柔。讀睡詩社桂冠詩人李家榮,原名李茂青,筆名柳秦,庚午年生,粵北人。
  • 萬裡層雲,千山暮雪,痴情難了——讀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元好問這一首《摸魚兒雁丘詞》,在金庸老先生的加工下,顯得尤為悽美動人,引來無數共鳴與眼淚。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詩人前往并州赴試,在路上遇到捕雁人談論一件奇事:今天我捕獲了一隻雁,直接就殺了它。其中有一隻逃脫了捕網,盤旋在天空哀鳴,久久不離去,最後竟然勁直衝向地面觸底而死。
  • 品歲月,讀人生,它憑什麼代表南中國?
    該書全景式地解密了英德紅茶是如何重組世界紅茶版圖的,講述了英德紅茶最重要的生產企業——紅旗茶廠艱苦創業、奮勇爭先的光輝歷程,同時也透露了中國英德紅茶科創小鎮對英德紅茶未來發展的宏偉擘畫。現刊發該書序言如下,以饗讀者——一品「紅旗」茶,慢「讀」南中國文|李宜航一片小小的茶葉,是茶葉。在英德,一片小小的紅茶茶葉,也是茶葉。
  • 融創十方堂小鎮:五年以內,成都將出現四個顛覆性的特色小鎮
    未來五年之內,成都周邊將有四個完全顛覆性的特色小鎮誕生,或許將徹底刷新成都人的遊玩生活方式,將帶給成都人超級多樣化的選擇目標。 很多樓盤喜歡用外國景點來取名字,成都也有很多的歐式風格建築,但是這個項目要打造的則是真正資格的法蘭西風情小鎮。
  • 品讀鄉村之美:鹽城郭猛鎮:紅色文化 綠色名片
    見證全面小康,品讀鄉村之美歡迎關注由江蘇省廣電總臺聯合省文明辦、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在《零距離》、荔枝新聞客戶端、我蘇網推出的大型系列報導《品讀鄉村之美》。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是一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鄉鎮,近年來,郭猛鎮秉持「集鎮區」「工業園區」「鄉村旅遊區」三區聯動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紅色文化」「綠色發展」兩張名片,把小鎮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新農村。
  • 雁遠:半日竹林半日文,半日紅塵半修身——讀《半日村日記》詩集
    (圖片來自網絡)相對於讀書人,文字是披在身上的一襲蓑衣,淡淡地著色或飄浮。而對於寫詩的人,文字是羽化的蓑衣,是達到一定文學素養後、物我兩忘的神遊——類似修行,寫詩或讀詩其實就是在文字裡修行。就如詩人雁遠所說:詩,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如衣著,有空提筆,一切隨意。生活在安吉的詩人,若提筆,大多會有「半日村」題材的作品,詩人雁遠先生也寫了些與半日村相關這類的作品,並以「半日村日記」作為詩集的書名,由此可見半日村在安吉文人眼中的不同與不俗之處。
  • 樂文品紅樓430品讀第六十二回(七)
    樂文品紅樓430品讀第六十二回(七)     黛玉所說的酒面,是按湘雲的提議說的——由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
  • 雁鵝(āng ŋē)
    雁,得用我們的家鄉上泗方言來發音,因為比較好聽——雁鵝,讀作「盎-藕(āng ŋē)」。連著讀幾遍,仿佛看得見頭頂飛過的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陣,聽得見「盎-藕」「盎-藕」的叫聲。如果試著用你家鄉的方言來發音,你就會發現,在各地的方言中,有些詞語的發音居然有著驚人的相似。 鴻雁是雁嗎?雁鵝是鵝嗎?
  • 品讀新詩《乾淨黔茶》
    茶出世,馨香流傳於人世,過腸胃驛道,飛兩唇雁翎,盤旋如鷹,波浪天方夜譚。它穿透人的身心秘史,芽芽是玄機的出發,滴滴是靈性之施。品飲對於人世,就像禾穗在旱季喜逢一場時雨。以人之腸胃為河床,「品」養水池蓮花,「飲」涉千裡佛法,「香」約青山綠水和鮮活空氣。品飲「乾淨黔茶」詩句,亦是入仙境吻天使香唇。
  • 【品非遺】賞非遺 品文化 購特產 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
    【品非遺】賞非遺 品文化 購特產 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正式開街 2020-09-29 17: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安東尼曬與兒子昔日合影:教育是通向未來的通行證
    配文寫道:「『教育是通向未來的通行證,因為明天屬於那些今天就開始準備的人。』- Malcolm X (美國上世紀黑人民權運動領導者)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跟隨他的腳步TBT」本賽季常規賽,安東尼場均出場32.8分鐘,能夠得到15.4分6.3籃板1.5助攻。
  • 畲風稻漁紅色傳承 羅源首屆稻漁豐收節1日啟動
    福州新聞網10月1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文/攝)1日,2020羅源首屆稻漁豐收節在羅源縣西蘭鄉磹石村啟動,並在西蘭鄉嶺頭村設立了分會場。活動以「畲風稻漁紅色傳承」為主題,由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羅源縣政府主辦,羅源縣西蘭鄉政府、羅源縣海洋與漁業局承辦。
  • 如東縣掘港中學舉行「勵志品讀 讀書圓夢」迎新年教師閱讀分享會
    閱讀是使人明智,使人聰慧,使人精密,使人優美,使人安靜……閱讀,能遇見更美好的自己為了進一步激發教師閱讀的熱情,提升教師閱讀素養,展示教師閱讀成果,呈現教師閱讀風採,近日如東縣掘港高級中學教師齊聚報告廳,以「勵志品讀 讀書圓夢」為主題,舉行了迎新年教師閱讀分享會。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蠶」海桑田「漁」你相約 禹越鎮桑漁文化節...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蠶」海桑田「漁」你相約 禹越鎮桑漁文化節舉行2020-12-14 13:4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德清新聞網        瀏覽量: 1726 次我要評論 「蠶」海桑田「漁」你相約。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00句(漁)篇
    《舟過安仁》 宋·楊萬裡6、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蘇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彥7、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少年行四首》 唐·王維8、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唐·杜牧12、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宋·陳與義13、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閣夜》 唐·杜甫14、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 回眸歲月裡那一樹花開——讀劉慶邦新著《女工繪》
    作者:孔令環劉慶邦的新著《女工繪》是他繼「煤礦三部曲」(《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之後推出的第四部煤礦題材的小說,小說首次以煤礦青年女工的生活與愛情為主題,書寫了作者自己那一代人對青春的記憶和生命的感悟。
  • 【家鄉】漁文化
    在這依水而居的人們積澱傳承了韻味深長的漁文化——「開漁節」。開漁節歷史悠久,規模和影響最大,2017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示範性漁業文化節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古滇國民們早就意識到了魚類有產卵期,只避開產卵期捕捉魚,才能給魚類充分的繁殖空間,合理的保護資源,才有利於長久的發展。
  • 骨灰戒指(組詩)|宋曉傑
    隨時隨地的隱藏與暴露我沒有朱唇、胭脂和夜上海但我的父母健在,孩子陽光強壯我看、我讀、我寫,零花錢剛好夠用——就像一體兩面的硬幣我不是績優股裸著的腳還沒收起來月亮便開始走極端,瘦身不是一粒藥片,就是一把彎刀——病人太多了,左右都在拯救之列雪梨的謀殺,布拉格的優雅讀詩
  • 詩詞中的雁——從雁的意象看人生百態
    雁又被寄託了什麼呢?雁意象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翻開歷史的書卷,一隻只「雁」便從詩文中飛了出來。縱觀詩詞的長河,鴻雁的意向既包括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雁、詩人想像中的雁,還包括能激起詩人聯想起雁形象的事物。
  • 她,讓每個學生都擁有通向未來的信息素養
    古今中外的名著,韻文十足的詩詞,天南地北的名人,都可以拿來讀。然後閱讀專業的書籍,閱讀教育教學書籍,教師需要有學科知識,需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有教育學知識,要了解學生的發展,要有人際交往的能力,還應該有一種改變現狀的意願和能力以及持續學習適應和創新的能力,更需要有專業的態度和價值觀。」鄭茜說,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很多,但更持久、更紮實有效的一定是讀書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