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強弱,天之常焉」:做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和人若即若離

2020-12-22 南山大叔

作者:南山大叔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做人,都是想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的。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實,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一個人在出人頭地之後,自己的人脈資源,都會不請自來,做人做事,自然就瀟灑多了,也容易成功多了。但是,一個人,在還沒有出人頭地的時候,要想在強者如林的競爭中,獲得一定的人脈和資源,是比較艱難的,有的,甚至還會遭遇想不到的打擊和挫折。老人家常常告誡我們:「世之強弱,天之常焉」,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和人若即若離。這其中,有什麼道理呢?

一個人在奮鬥之初,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挫折,這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人天生做事就能成功,也沒有人能夠確保自己一生風調雨順。一個人,在自己還處在事業的起步期,自然是比較卑微底層的。這時候,我們沒有多少話語權,和人說話,自然要懂得「守住嘴巴」。在人多眼雜的地方,我們不要輕易加入進去,但是,我們卻可以保持和這類人群的若即若離,從中了解身邊事件的最新動向,捕捉對自己最有利的機遇,然後,偷偷地去踐行自己設定的目標。「世之強弱,天之常焉」,等到機遇來的時候,獲得先機的我們就是一個「強者」了,這時候,我們就能更快地去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人生目標的了。

一個人在還沒有出人頭地的時候,要懂得韜光養晦。而韜光養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能人輩出的地方,隱藏自己。是啊,在一個單位,或者在我們奮鬥的地方,我們身邊的能人,總是擁有很多話語權。在這樣的圈子裡生存,沒有一定的實力,我們是很難混下去的。但是,在沒有實力的時候,我們卻可以通過靠近事件真相的地方,保持和這些擁有話語權之人的之間「若即若離」距離,從中獲得最新的訊息,然後,結合自己的時機,默默地韜光養晦,提升自己的能力。「世之強弱,天之常焉」,有朝一日,當我們獲得機遇的時候,我們必然能夠利用我們已經累積的實力,一飛沖天,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人生目標的。

一個人在還沒出人頭地的時候,要懂得「守弱」。古人云:世之強弱,天之常焉。強者為尊,不敬則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人有強弱,是天下的常態。面對強者要尊重,失敬會惹禍,生存並強大的法則,是要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在自己尚處在人微言輕的狀態中的時候,就要懂得對比自己強大的人「示弱」,就要懂得比自己聰明的人「示弱」,就要懂得向我們的上級領導「示弱」。當然,這樣的「示弱」,不是一種「奴顏婢膝」,而是一種生存哲學。這樣的一種示弱,其實,就是在保持我們和這些強者能者之間「若即若離」的距離,從中我們可要學到不少的做事方法,乃至他們提供給我們的機會。「世之強弱,天之常焉」,一旦時機來臨,我們就能夠獲得先機,從而實現我們出人頭地的人生目標啊。

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個人要想獲得人生和事業的成功,只靠自己的蠻幹和不切實際的 幻想,是很難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人生目標的。在我們身邊,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對手,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中,獲得我們事業成功的砝碼,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是需要獲得「知己知彼」的條件下才能「運籌帷幄」的。而要想獲得「知己知彼」的效果,我們就必須和我們身邊的對手,乃至我們的「敵人」,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從中了解對方的實力,等待時機,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世之強弱,天之常焉」,一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就需要找知己知彼中,了解對手的強弱情況,從而利用我們的智慧,「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地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人生目標。

朋友們,「世之強弱,天之常焉」:做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和人若即若離。大家覺得南山大叔的話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相關焦點

  • 老子說:做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和這四個人「老死不相往來」
    我和王大爺聊起人生出人頭地的話題,王大爺拍著那本厚厚的《道德經》,笑著對我說,老子的《道德經》第80章有句非常浪漫,卻又有點無奈的名句「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現在多用來形容彼此從不聯繫,從不交往。其實,我們做人,所要交往的人,不一定要很多,和能讓自己感到舒心的人交往,是我們一直要尋找的生活方式。
  • 「成者為王敗者寇」:再有本事的人,沒成功前,也要向這三人低頭
    一個人再有本事,在沒有獲得成功之前,要懂得守弱。西晉的杜預在《守弱學》中寫道:世之強弱,天之常焉。強者為尊,不敬則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人有強弱,是天下的常態。面對強者要尊重,失敬會惹禍,生存並強大的法則,是要有自知之明。
  • 「無事不登三寶殿」:做人要想少麻煩,就要少讓這三個人來家裡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寫道「無事不登三寶殿」,一般人上佛殿總是有求而來,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平時總是不和我們往來,一旦有求於我們,他們就會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但是,這樣的人,並不是一般的有求我們,他們所帶來的,往往是一些暗藏的「禍端」,做人要想少麻煩,就要少讓這三個人來家裡。
  • 做人,要有骨氣,才更有底氣
    植物尚有骨氣,對於人來說:做個有骨氣的人,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骨氣,會使人的精神品質得到升華,這是一種人格的魅力。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為長期受到社會和網上一些特殊風氣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人都出現了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現象。當你有求於人或別人有的物品是你所渴望得到時,你是否常會說一句:「求你了。」
  • 胭脂扣,如夢如幻月常在,若即若離花難尋
    我來的時候在想我靠你怎麼近,你會不會躲開?如果你躲開,就不是我要的人。——《胭脂扣》臺詞節選說完,如花藉口姐妹找她就走了,讓他稍等。不一會兒,她又回來了,也是說了沒幾句話,又匆匆離去。過了好一會兒才又回來,曲曲折折的倚紅樓欄杆,就如同女子動情時曲曲折折的心事。
  • 「管鮑之交」故事裡的做人之德
    「管鮑之交」故事裡的做人之德徐翔升「管鮑之交」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 ,經久不息,是因為這個故事裡的每一人的做人行事都演盡了社會人生的千古至理。先說一說管仲。管氏任職期間,對內大興革除積弊、富國強兵之策,對外施行尊王攘夷、聯盟諸侯之謀,運智施能,奇策迭出,終使昔日顛沛流徙惶惶不可終日的漂泊公子小白犖犖雄起,一路披荊斬棘,一舉邁越群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率齊國崛起的整個歷程裡,管氏可謂才盡其能,功勳蓋世。就是這麼一個人,其為人處世之行裡卻泛濫著讓人貶蔑不齒、上不得臺面的做人品性。
  • 人到中年如果想出人頭地,需牢記曾國藩《六戒論》,做到福澤相隨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長久獲利之事根本就不存在,背後一定藏有隱患;你爭我搶的地方,勢必會因人多而貶值, 我們再去爭搶,得來的不過是蠅頭小利。 對事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清醒的預判,不要被表象迷惑,切忌盲目從眾。
  • 做人不要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之人
    很多事無法預知,也許在人生之路上能給予你一抹溫暖的人,就有你要落井下石的人。    落井下石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中。原文是:「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比喻看到別人掉進陷阱了,不但不救,反而扔石頭乘人之危加以陷害。寓意譴責那些違背道德傷天害理的人。無論是古代亦或是現代,落井下石的人比比皆是。
  • 爺爺告誡我:做人,即使落魄了,也要硬氣一點!
    但不管怎樣,無論何時,做人都要挺直腰板,硬氣一點,堅持好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而爺爺也曾經多次告誡我:做人,特別是作為男人,即使落魄了,也要硬氣一點,始終保持好一個男人應有的本色!那麼,爺爺所說的"硬氣″是什麼意思呢?我想,那有剛強、有骨氣等意思。特別在落魄的時候,在以下三個方面,做人需要硬氣一點。第一,骨氣要硬一點。
  • 老人言中的吃苦中苦,做人上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也許是你理解錯了
    1、不說硬話說話要留後路,不要把話說太絕對,硬話,也就是「過頭話」。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有理走遍天下。處理矛盾糾紛時,不要盛氣凌人,不要得理不饒人;就事論事,不要人身攻擊,不說傷害人的話。硬話可以軟說,拒絕別人也要給對方一個臺階下,留有迴旋的餘地,不能一句話噎死一個人。
  • 人微言輕時,要及時退出這三個圈子,才能出人頭地
    人在低谷時,要學會做了聾子和啞巴,不辯解,不喋喋不休,也不高談闊論,而是要做一個沉默的智者,學會在獨處中豐富自己,強大自己。當你貧窮的時候,要懂得謙卑做人,不要強容不適合自己身份的圈子中,不要強出頭。人微言輕時,要及時退出這三個圈子,才能出人頭地。虛榮攀比的社交圈子。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 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孔子也是這樣想的!
    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孔子也是這樣想的!古時候,教育資源稀缺,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享受不到進學堂受教育的權利的。為了傳承知識,啟迪後代,老祖宗們非常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是所謂「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為此,他們會將為人處世之道,精練地概括成通俗易懂的形容短語,時時提醒與敲打後生們,這就是老人們口中念念不忘的老話、俗語。
  • 【論語易解】「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判斷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然後要觀察他的行跡來歷,最後還要考查他到底安心於什麼。這樣一來,他怎能隱藏得住呢?他怎樣隱藏得住呢?」
  • 老祖宗告誡「口中言少,自然禍少」,想出人頭地,這三種話不能說
    在社會上交往,人靠的是一張嘴和行為,一個正常人,每天都要說很多話,儘管有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你不說話就辦不成事情。而能說會道的人,受到多數人的喜歡,社交能力也很強,人們願意幫助他們,所以運氣就會比別人好,機會就會比別人多。說話不是單靠一張嘴,也是一門學問。同樣一句話,有的人就能讓人心花怒放,有的人就能把人得罪了。
  • 易經:做人想要出人頭地,光靠努力是不夠的,要牢記這3個小錦囊
    易經:做人想要出人頭地,光靠努力是不夠的,要牢記這3個小錦囊1、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人的一生會非常坎坷,有好事,也有壞事,當一個心懷夢想的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時,同樣會遇到很多問題。就算是一時的低沉,也要及時調整心態,朝著自己的目標出發。如果你的性格太軟弱,被打擊了一次,或者幾次就退縮了,那麼夢想實現的可能性會非常小。所以為了走向人生巔峰,請你正視自己的內心,一定要堅持和努力,不怕困難。
  • 殺雞焉用牛刀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解釋: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
  • 戀人總對你若即若離,多半是這些原因造成的,你真的知道嗎?
    「如果足夠堅定,又怎麼會若即若離」,所有的不堅定,都是因為不夠愛。在戀愛的過程中,如果她認準你了,想要和你共度餘生、白頭偕老,那她又怎麼會對你若即若離呢?所以,如果戀人總是對你若即若離,那你就要明白,多半是這些原因造成的。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呢?
  • 馮侖:若想出人頭地,你需培養這三大成事能力,悟透助你成大事
    常聽人說:「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意思是看著大家都才華橫溢,顯得非常富足,我卻像被人遺忘、丟棄了一樣。他人總是讓別人開開心心地,自己落落寞寞、無所事事,像個沒有家的孩子那樣遊蕩。所以想要在這茫茫人海做出一點成績,出人頭地的話,我們就需要培養出能成事的能力。
  • 【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宣化上人:念觀世音菩薩的訣竅、境界、和妙用
    「世」是世間。「音」是聲音。觀世音菩薩修反聞聞自性的法門,所以用心來觀察世間的眾生呼救的聲音。菩薩聞之,即刻分身前往,救出苦海。令眾生離苦得樂。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如慈母一般,有求必應,不會令子女失望。所以說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 嚴復《闢韓》: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於民而已.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民至於能自治也,將悉復而與之矣!
    嚴復指出:「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人民公僕的職責,就是要「 去其所以困吾民之才、德、力者,使其無相欺、相奪而相患害也,」,使人民的力、智、德全面發展,獲得自由;並且要「悉聽其自由」「至於能自治也」,保障人民自由、民主自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