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易解】「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021-02-07 玩易齋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判斷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然後要觀察他的行跡來歷,最後還要考查他到底安心於什麼。這樣一來,他怎能隱藏得住呢?他怎樣隱藏得住呢?」 

      【注釋】

      (1)《朱注》:「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

     (2)《集釋》引《四書辨疑》云:「蓋『所以』者,言其現為之事也。『所由』者,言其事跡來歷從由也。『所安』者,言其本心所主定止之處也。」

      (3)《楊注》:「『安』就是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對宰予說的『女安,則為之』的『安』。一個人未嘗不錯做一兩件壞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為好人。」「廋,音sōu,隱藏。」

 

      【解讀】

       蓋儒者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故對「知人」非常上心,孔子屢言之。如12.22 樊遲「問知」,孔子明確回答「知人」;20.3即《論語》最後一章,其最後一句,孔子又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當然知人的過程,其實也是體會自己做人的過程,兩者應該是一致的。本章雖未涉及「知人」字樣,實際上談的也是知人之道,它從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追溯到其行跡來歷,再追溯到其內心深處的行為動機,知人論人亦深矣。尤其是這個「安」字,意味深長。楊伯峻說:「『安』就是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對宰予說的『女(汝)安,則為之』的『安』。」也就是說,這個「安」應該是指某種包含著極強價值傾向的心理情感。《周易》節卦有「安節」之說,《繫辭傳》也提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安土敦乎仁」「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君子安其身而後動」等語,這些「安」,肯定不僅僅是指身體之安康,而更多的是指一種情感和德性上的自足或自信狀態,即俗謂「安心」「心安」是也。竊以為,《孟子▪離婁上》所云「仁,人之安宅也」,應即此處之「安」的最佳註腳也。是的,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到一個人是否已經安心於仁宅,這個人還能藏匿到哪裡去呢?這個人還能藏匿到哪裡去呢?


(除本微店外,本書在噹噹、京東、淘寶等網店均有售)

(長按二維碼,關注玩易齋)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章》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白話孔子說:「看他所做的事情,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所安的心境,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解讀 前面我們學習過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人焉廋哉是人很瘦嗎?
    論語·為政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5——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楊伯峻: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錢穆: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在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在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 什麼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第七》中記載,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治國識人之道,孔子說:「人分五個等級,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分清這五類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備了。」  魯哀公就問:「何為庸人?」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在這裡,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孔子的這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想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在心理,最後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 「人焉廋哉」——孔孟察人智慧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人焉廋哉」,可不是「人怎麼會這般瘦弱」的意思,而是「人哪裡還會隱藏得住」的意思。
  • 《論語》晨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參考資料>——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論語譯註】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表情]?人焉廋哉?」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謂所以行其所為者也。」察其所安。察,則又加詳矣。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是,則亦偽耳,豈能久而不變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於虔反。廋,所留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
  • 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讀到阿壩州青年作家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他對於散文的理解與我有些近似,他的真誠筆觸與情懷打動了我。我首先想到的兩個向度,在於散文的常數與變數。散文一般被認為是作者的日常記錄,寫些喝茶、吃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不遠。
  • 論語探本2.10:察人之道,你真正明白孔子所講這三句話的意思了嗎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明本章節,需先知把本章節安排在為政篇的邏輯。而關於為政,都是孔子根據所經歷的事情有感而發的。比如孟懿子的為臣之道。不是孔子和孟懿子過不去了。實在是孟懿子對儒家義理的破壞性太大了。孟懿子問孝,孔子講無違。孟武伯問孝,孔子講其父母唯憂其疾。孟武伯的父親還是孟懿子。孔子評價顏回,又責備顏回不違。
  •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66句《論語》中的名句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基礎和精華,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有許多被世人傳頌的名言。對於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們來說,閱讀和積累其中優秀的語句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能夠為申論作文添光添彩,更能夠提升考生的文化素養。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有針對性的、有方向性進行《論語》素材的積累,以下中公教育專家為考生進行了分類整理,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 記臧否,論所長,載所短——《論語》寫人藝術之四
    (《先進》)孔子有識人之明,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誰也別想逃遁。孔子對弟子、時人的斷語,雖然偶或有失(孔子一生只看錯了兩個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大多都是的評。
  • 《論語》晨讀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主群 劉蕊方【論語彙】-孔學論壇 任殷【論語彙】-北京 崔聖【論語彙】-浙江 徐素榮【吟誦】李華偉 龔海江子曰^  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言人群朋共居,終竟一日,所言不及義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誇於人,難有所成矣哉!言終無成也。 【論語全譯】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一組中「識」的對象,一是「見」的,一是在人之道,都不是文字材料,都無法念出來,只能「默」。4.本章第二個難點,是「何有於我」的涵義。論語中用這個短語,一般是指自己身上所沒有的。
  • 寫給冬冬: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人亦有言,斯情無假。日居月諸,漸免於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厲夜生子,遽而求火」中的「厲」字通「癘」,是說患有癩病的人夜裡生了孩子,急忙取火看視,唯恐孩子跟自己一樣。作為一個比喻,意思是說做父母的即便自己平庸寡陋,總是希望孩子能更好。陶淵明很坦白地承認了這一點: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 認清一個人,四點就夠了!
    關於如何識人,中國的古聖先賢也給予了我們無數的方法。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曾國藩著有《冰鑑》,系統講述識人、相人之法,可謂是「一部獨有見地的人才學教科書」。其實只要注意觀察一個人的「四點」,就基本上可以看清他的真面目。-01-在利益面前的抉擇人性都是趨利的。
  • 馬氏論語正義—為政篇6-10
    那些狗啊馬啊之類動物,人都會給它們吃的,如果對父母不尊敬,(父母)和這些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重點詞解:養:《說文解字》載:「養,供養也。」繁體字「養」,食字旁,即供給食物。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翻譯:孔子說:「觀察他的目的是什麼,出發點是什麼,立足點是什麼,這人還怎麼裝?這人還怎麼裝?」重點詞解:以:《說文解字》載:「以,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