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判斷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然後要觀察他的行跡來歷,最後還要考查他到底安心於什麼。這樣一來,他怎能隱藏得住呢?他怎樣隱藏得住呢?」
【注釋】
(1)《朱注》:「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
(2)《集釋》引《四書辨疑》云:「蓋『所以』者,言其現為之事也。『所由』者,言其事跡來歷從由也。『所安』者,言其本心所主定止之處也。」
(3)《楊注》:「『安』就是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對宰予說的『女安,則為之』的『安』。一個人未嘗不錯做一兩件壞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為好人。」「廋,音sōu,隱藏。」
【解讀】
蓋儒者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故對「知人」非常上心,孔子屢言之。如12.22 樊遲「問知」,孔子明確回答「知人」;20.3即《論語》最後一章,其最後一句,孔子又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當然知人的過程,其實也是體會自己做人的過程,兩者應該是一致的。本章雖未涉及「知人」字樣,實際上談的也是知人之道,它從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追溯到其行跡來歷,再追溯到其內心深處的行為動機,知人論人亦深矣。尤其是這個「安」字,意味深長。楊伯峻說:「『安』就是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對宰予說的『女(汝)安,則為之』的『安』。」也就是說,這個「安」應該是指某種包含著極強價值傾向的心理情感。《周易》節卦有「安節」之說,《繫辭傳》也提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安土敦乎仁」「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君子安其身而後動」等語,這些「安」,肯定不僅僅是指身體之安康,而更多的是指一種情感和德性上的自足或自信狀態,即俗謂「安心」「心安」是也。竊以為,《孟子▪離婁上》所云「仁,人之安宅也」,應即此處之「安」的最佳註腳也。是的,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到一個人是否已經安心於仁宅,這個人還能藏匿到哪裡去呢?這個人還能藏匿到哪裡去呢?
(除本微店外,本書在噹噹、京東、淘寶等網店均有售)
(長按二維碼,關注玩易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