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021-02-19 長淮信達營銷公司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在這裡,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孔子的這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想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在心理,最後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經此三步,就能對一個人做出較為徹底的認識和全面了解。

    首先是「視其所以」,每個人的行為都不相同,有人為惡,也有人為善。若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應先看他的行為表現,行善的就是君子,作惡的就是小人,按照這個標準,可以初步判定這個人的品行。第一步只是從眼前之事分析,並不足以了解對方,只是從表面上知人識人,還應更進一步才行,這才是「視其所以」的本質。

    所謂「觀其所由」,是指觀察一個人行事的動機和方法。觀察為惡的人,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心存惡念就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多採用一些坑蒙拐騙的伎倆。至於行善的人也要分開來看,應當觀察他是不是真心為善,是否誠實,以及他的目的何在。若是真心為善,就不會偽裝,只是為了行善而沒有別的目的。但若是假意行善,則是沽名釣譽之徒。這種方法是從較為長遠的角度了解對方,要比前一步深入許多。

    第三步是「察其所安」,要求我們要深入了解對方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若是以行善助人作為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的人就會真心喜歡行善,就是真君子。但若出於某種目的或形勢不得不這樣做,即便是行善,也非志趣所在,也不會樂於長期做下去,這種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倘若能夠看透別人內心的善惡以及志趣所在,也就達到了知人識人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章》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白話孔子說:「看他所做的事情,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所安的心境,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解讀 前面我們學習過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什麼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論語》晨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 人焉叟哉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參考資料>——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論語譯註】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表情]?人焉廋哉?」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5——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種腐儒所腐敗的解釋滲透到歷史的每一角落,如此政治構成了自我複製的傳染過程,成為社會結構任一部分的非先驗性先驗基礎。其實,本章根本無關於兩千多年來腐儒的「我本位」胡扯,由此產生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斷句也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應該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2.10子曰:「視其所以[一],觀其所由[二],察其所安[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四]!」
  • 27.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今天我們講的是如何觀察一個人。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在學而篇裡面,孔子也曾經說過,我們不怕人家不知道我們自己,只怕我們不知道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碰得上是君子,當然好了,萬一是個小人,你不認識他,把他當作君子,那他就壞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這一章就是講怎麼樣認識人。
  • 【論語易解】「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判斷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然後要觀察他的行跡來歷,最後還要考查他到底安心於什麼。這樣一來,他怎能隱藏得住呢?他怎樣隱藏得住呢?」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是何意,該如何理解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僅僅要看這個人當前所做的事情,還要綜合考察這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考一下這個人做事是為了什麼、心安於什麼,這樣大抵就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一個人了。
  • 孔子觀人三層次: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說的是觀人不易。孔子卻自有一套觀人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這樣的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這句話蘊含著孔子觀人的三層次。首先是視其所以,看他做了些什麼,呈現出來的是善事還是惡事。這是評價的基礎,即看人不要先去預推其動機的善惡,先看行為本身的倫理價值。在這個層次上先不要著急去強調他的動機,不然好心辦了壞事,似乎可以得到原諒,這不符合公正的原則。因為惡的行為可能有好的動機,但造成了實際的傷害。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人焉廋哉是人很瘦嗎?
    論語·為政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人心雖「難於知天」,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知
    與人相處,交朋友,不能沒有察人、識人的本領。《莊子》曾以孔子的口吻言云:「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列禦寇》)識人之難可見。今天,就圍繞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思想主張,來談談察人、識人的要領問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 「人焉廋哉」——孔孟察人智慧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這裡的「廋」,不讀瘦弱的「瘦」,讀搜查的「廋」,因為字形相近,容易被錯看成瘦弱的「瘦」。朱熹解為「匿」,就是隱藏的意思。這是孔子和孟子用來觀察人的內心世界的專門性用語,因為後來很少使用,已經比較生僻,容易被望文生義的誤解,所以才做了上面多此一舉的解釋。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 論語探本2.10:察人之道,你真正明白孔子所講這三句話的意思了嗎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明本章節,需先知把本章節安排在為政篇的邏輯。而關於為政,都是孔子根據所經歷的事情有感而發的。比如孟懿子的為臣之道。不是孔子和孟懿子過不去了。實在是孟懿子對儒家義理的破壞性太大了。孟懿子問孝,孔子講無違。
  • 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讀到阿壩州青年作家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他對於散文的理解與我有些近似,他的真誠筆觸與情懷打動了我。我首先想到的兩個向度,在於散文的常數與變數。散文一般被認為是作者的日常記錄,寫些喝茶、吃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不遠。
  • 文言文中所以的意思
    文言文中所以的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