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5——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021-02-19 52金融教育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芷涵朗讀音頻

 ◆ ◆

作者:纏中說禪

(2006-11-26 12:13:49)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楊伯峻: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錢穆: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在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在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李澤厚:孔子說:「看他的所作所為,觀察他的由來始末,了解他的心理寄託,他還能躲藏到哪裡去呀!他還能躲藏到哪裡去呀!」

詳解:孔子,中央情報局、克格勃的先驅?看了三人的解釋,不免有此疑問。腐儒「我本位」邏輯,在此有了最明目張胆的表演。這類解釋的唯一現實假設就是:從「我本位」出發,人只有兩類,符合「我」的和不符合「我」的,前者是朋友,後者是敵人。三種解釋中的觀察、看、了解等,都是從「我本位」出發的,最後的所謂無處藏匿,其實就是對應這樣一個命題:無論任何人,在「我本位」下,都可以把他分類,沒有一個人可以逃掉。那麼,在這種的邏輯下,人的世界這樣構成了:每個人都以「我」為本位對其他人進行如此的分類,人的世界就在這相互的分類中分裂。

從此,人類社會就成了這樣一個「雞鴨鵝兔」集中營,人人以所謂的「視、觀、察」扒光別人又被別人扒光。然後,一切誘姦、強姦、自虐、SM、NP等等遊戲就此展開,腐儒把這章安排在「為政」一篇裡,他們心目中的政治就是誘姦、強姦、自虐、SM、NP,兩千多年來的政治也因此被他們塑造成誘姦、強姦、自虐、SM、NP,這就是諸如上述三人類似解釋所自我塑造的歷史。這種腐儒所腐敗的解釋滲透到歷史的每一角落,如此政治構成了自我複製的傳染過程,成為社會結構任一部分的非先驗性先驗基礎。

其實,本章根本無關於兩千多年來腐儒的「我本位」胡扯,由此產生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斷句也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應該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其中,「以」,憑藉;「由」,遵從;「安」,安置;「廋」,隈曲。「其」,指的是任何個體的人,即「天地人」結構中「人」的個體化現實存在。現實,必有其「患」,而其「患」是以「不患」而位次的,「人」的個體化現實存在亦然。本章討論的就是顯示出不同位次的現實個體之「患」所依據的「不患」。必須指出的是,這現實個體之「不患」在「天地人」結構就是其「患」。並沒有任何絕對的「不患」,這在前面關於「患」與「不患」的論述中早有說明。

站在現實個體的自我系統中,其「不患」結構是無法考察的,因為在那裡,「不患」是一切依據的依據,也是其結構考察的依據,任何的考察都是同語反覆,就像在歐幾裡德幾何公理系統內用三角型內角之和180度與平行線的唯一性之間的互證一樣。但站在「天地人」結構中,現實個體之「不患」成其「患」,因此就有其位次,考察其內部結構就成了可能,就像可以站在歐氏幾何、羅氏幾何、黎曼幾何之外去考察它們各自的公理化結構,用三角型內角之和進行相應分類研究。而本章類此而對人的個體之「不患」進行的分類研究,得出一個「視、觀、察」的個體「不患」結構,所以孔子才有了「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的感嘆,用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人不過如此」,就像在公理化的視角下,「三角型內角之和180度」之公設不再神秘,不過如此而已。

兩千多年後,西學中出現了康德,對人類的先天能力(站在《論語》的話語系統中,就是上面所說的個體「不患」)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寫出了近現代哲學歷史最重要的三大批判,成為近現代哲學最重要的源頭,從此,哲學的研究沒人能繞開康德,而《論語》本章,也就是孔子的三大批判,其意義和康德是一樣的,必須與之對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不知其「不患」,又焉知其「患」?不知其「患」,焉能不患?

康德,把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低級的認識能力「感性」與高級的認識能力「理性」,感性是認識的開始,是認識不可超越的範圍,是高級認識的對象和質料。高級認識能力分為知性、判斷力和理性,經驗並不是感性的直接結果,而是知性綜合感性材料後的結果。例如科學研究的所謂自然界,甚至每一個個體的人,這些經驗、認識對象,並不是感性所把握的,而是知性作用的結果。判斷力,更準確的是規定性的判斷力,是應用知性的先天法律形成經驗、認識對象的能力。而理性,就是把知性的先天法律儘可能擴展的能力,一般這種能力的極限就是產生絕對的主觀理念,例如上帝、世界、靈魂等。但這種能力一旦把理性自我擴展到把製造的理念幻想當成有實有,就會產生各種謬誤,例如靈魂不滅、上帝存在等。因此必須限制理性的應用範圍,但這種限制,反而是人擺脫自然必然性的實踐前提。人的理性實踐,其前提就是意志(人的高級欲望能力)的自由,而這才使得道德成為可能。但理性的實踐前提,在康德那裡是不能應用在實有之上,它只涉及「應有」而不是「實有」。

知性與理性之間,如果單純是規定性的判斷力所連接,那人就成了一個必然性的機器,意志的自由就成為不可能,理性的實踐也不可能。康德就此顯發了「反思判斷力」,使得意志自由與知性的必然有了協調的可能,人首先在藝術上創造出一種自然與道德、必然與自由的統一,而康德又把這延伸到世界從必然到自由的可能。其後,列寧主義所延伸的運動,將這付諸實踐,成為人類社會在康德思維範式中對必然向自由的可能進行的一次行為藝術。當然,這和馬克思毫無關係。

有了康德的比較,孔子的三大批判就有了明晰的可能。「視」,人與認識對象之間的看,相當於感性以及康德規定性判斷力所連接的知性與理性所構成的高級人類認識能力,也就是人類所有的認識能力;「觀」,看法,相當於「反思判斷力」所連接的自由意志;「察」,當下的直「觀」,是自由意志的當下實踐。「視,其所以」,認識能力是人所憑藉的;「觀,其所由」,自由意志是人所遵從的;「察,其所安」,自由意志的當下實踐是人所安置的最終歸依。孔子比康德高明的是,他和馬克思一樣,不會去假設一條從必然到自由的藝術之路,你本自由,何必自由?列寧主義是康德藝術之路的必然延伸,而和馬克思無關,和孔子的「聖人之道」更無關。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認識能力,人的憑藉;自由意志,人的遵從;當下直「觀」,即自由意志的當下實踐,人的歸依。人,哪裡有隈曲啊?人,哪裡有隈曲啊?  

   ~問題合集~   

1.《論語》詳解,音頻收聽方式及更新時間?

微信公眾號:touzi52 每周日18:30更新一期

喜馬拉雅:芷涵頻道 每周二18:30更新一期

 

2.如何查找和收聽往期音頻?
在公眾號首頁輸入:論語,即可收聽及閱讀《論語》詳解系列文章。

3.為什麼音頻沒有聲音或聽到一半或幾分鐘之後就沒有聲音了?
每次的音頻小編都會經過多次試聽和確認,保證沒有問題了才發送。所以結論是,可能您當時的網絡有bug或者手機翹班了或者微信有bug了……畢竟反映這個問題的只是極個別纏友。您可以試著多點幾次或者退出再重新進入點擊~

4.音頻可以前進、後退和暫停嗎?
微信公眾號發出的音頻現在可以拉動音頻線,進行前進、後退的選擇;點擊音頻綠標還可以暫停音頻播放哦~

5.如何下載收聽?
下載「喜馬拉雅FM」手機客戶端,搜索「芷涵頻道」,加V認證的為官方唯一指定頻道,可以下載後收聽哦!您也可以點擊本文末尾的閱讀原文,有驚喜噠!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章》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在這裡,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孔子的這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想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在心理,最後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白話孔子說:「看他所做的事情,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所安的心境,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解讀 前面我們學習過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什麼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論語》晨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 人焉叟哉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參考資料>——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論語譯註】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表情]?人焉廋哉?」
  • 【論語易解】「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判斷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然後要觀察他的行跡來歷,最後還要考查他到底安心於什麼。這樣一來,他怎能隱藏得住呢?他怎樣隱藏得住呢?」
  • 27.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今天我們講的是如何觀察一個人。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在學而篇裡面,孔子也曾經說過,我們不怕人家不知道我們自己,只怕我們不知道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碰得上是君子,當然好了,萬一是個小人,你不認識他,把他當作君子,那他就壞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這一章就是講怎麼樣認識人。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2.10子曰:「視其所以[一],觀其所由[二],察其所安[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四]!」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人焉廋哉是人很瘦嗎?
    論語·為政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孔子觀人三層次: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說的是觀人不易。孔子卻自有一套觀人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這樣的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這句話蘊含著孔子觀人的三層次。首先是視其所以,看他做了些什麼,呈現出來的是善事還是惡事。這是評價的基礎,即看人不要先去預推其動機的善惡,先看行為本身的倫理價值。在這個層次上先不要著急去強調他的動機,不然好心辦了壞事,似乎可以得到原諒,這不符合公正的原則。因為惡的行為可能有好的動機,但造成了實際的傷害。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是何意,該如何理解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僅僅要看這個人當前所做的事情,還要綜合考察這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考一下這個人做事是為了什麼、心安於什麼,這樣大抵就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一個人了。
  • 人心雖「難於知天」,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知
    與人相處,交朋友,不能沒有察人、識人的本領。《莊子》曾以孔子的口吻言云:「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列禦寇》)識人之難可見。今天,就圍繞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思想主張,來談談察人、識人的要領問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 「人焉廋哉」——孔孟察人智慧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這裡的「廋」,不讀瘦弱的「瘦」,讀搜查的「廋」,因為字形相近,容易被錯看成瘦弱的「瘦」。朱熹解為「匿」,就是隱藏的意思。這是孔子和孟子用來觀察人的內心世界的專門性用語,因為後來很少使用,已經比較生僻,容易被望文生義的誤解,所以才做了上面多此一舉的解釋。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 論語探本2.10:察人之道,你真正明白孔子所講這三句話的意思了嗎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明本章節,需先知把本章節安排在為政篇的邏輯。而關於為政,都是孔子根據所經歷的事情有感而發的。比如孟懿子的為臣之道。不是孔子和孟懿子過不去了。實在是孟懿子對儒家義理的破壞性太大了。孟懿子問孝,孔子講無違。
  • 記臧否,論所長,載所短——《論語》寫人藝術之四
    (《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先進》)孔子有識人之明,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誰也別想逃遁。孔子對弟子、時人的斷語,雖然偶或有失(孔子一生只看錯了兩個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大多都是的評。
  • 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讀到阿壩州青年作家澤讓闥的散文集《人焉廋哉》,他對於散文的理解與我有些近似,他的真誠筆觸與情懷打動了我。我首先想到的兩個向度,在於散文的常數與變數。散文一般被認為是作者的日常記錄,寫些喝茶、吃飯或者生活中的瑣事,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去不遠。
  • 引以為豪的孔子和「察人觀色之法」:不管對方滿意什麼
    在古代,人們說《論語》有一半認識世界,但現在有人說《論語》的一半去了世界,經過歷代的研究,他仍然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因為這本書的魅力,《論語》說普通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書中沒有太多的描述,可能是:「子曰:……」「回曰:……」「子貢曰:……」,但他隱含在書中,他包含無限智慧,並且有生活經驗,只要你明白其中的一半,你幾乎可以輕鬆地處理生活。
  • 《論語》晨讀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註疏】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鄭曰:「小慧,謂小小之才知。難矣哉,言終無成。」)疏「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表情]正義曰:此章貴義。小慧,謂小小才知。言人群朋共居,終竟一日,所言不及義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誇於人,難有所成矣哉!言終無成也。
  • 馬氏論語正義—為政篇6-10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孟武伯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父母,對他們著急和憂慮的事情要有所回應。」重點詞解:唯:《說文解字》載:「唯,諾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子遊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就是能夠給父母一口吃的。那些狗啊馬啊之類動物,人都會給它們吃的,如果對父母不尊敬,(父母)和這些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