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鏞說之字字珠璣:人焉廋哉是人很瘦嗎?

2021-02-07 大鏞的小屋

論語·為政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為,觀他做事的因由,考察他的心安於何事;那麼,他的心怎能掩蓋呢?我這裡來解一下廋sōu字:

廋與搜同源,本是寫作叟。叟字從甲骨文來看,是一隻手拿著一個火把在屋子裡。在古代,一般是部族中的老者手持火種,在洞穴中尋找適宜居住的環境,並驅趕野獸和小蟲。故叟字有年老之內涵,如童叟無欺。加提手旁造搜字,表示搜查、尋找之意。《説文解字》註:叜,老也。意思是老年人。

因此,叟字有尋找、探索的內涵。我們之前解過廣字是表示房屋,古代的人最早生活在山洞裡,叟字的甲骨文上面是寶蓋頭,依然表示房屋。廋字的本意是在山洞裡尋找那些隱匿的東西。

我們回到論語當中,這裡的人焉廋哉,表示人掩蓋在內心的東西無處遁形,無法掩飾。這便是孔子搜索人性的方式:看行,觀由,察安。

文字故事 歡迎點擊:

字字珠璣 

論語·學而篇

學而時習之是經常溫習嗎?

君子務本是不忘本嗎?

敬事而信是對事情尊敬嗎?

鮮矣仁是很少為仁德之事嗎?

患不知人是什麼意思?

泛愛眾是廣泛嗎?

賢賢易色是什麼意思?

則勿憚改是不怕改正嗎?

慎於言是謹慎之意嗎?

民德歸厚是厚重的意思嗎?

遠恥辱是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篇

譬如北辰有什麼內涵?

思無邪是思想不邪惡嗎?

齊之以刑是一起用刑嗎?

志於學是什麼志氣?

事之以禮是做什麼事情?

唯其疾是唯一的疾病嗎?

敬到底是什麼樣的?

色難有什麼內涵?

大鏞說之字字淵源

大鏞說之字字不同

字字珠璣詩經篇

喜歡音樂的朋友請點擊:

大鏞的吉他獨奏集

大鏞的原創歌曲集

歡迎關注大鏞的公眾號

點擊下方紅色條框支持

多謝🙏

相關焦點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八佾舞是什麼樣的舞蹈?
    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做得出,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對於季孫氏在家跳八佾之舞不能容忍。那麼什麼是八佾之舞呢?我們來看佾字的前世今生。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禘是一種什麼祭祀?
    君子務本是不忘本嗎?敬事而信是對事情尊敬嗎?鮮矣仁是很少為仁德之事嗎?患不知人是什麼意思?泛愛眾是廣泛嗎?賢賢易色是什麼意思?則勿憚改是不怕改正嗎?慎於言是謹慎之意嗎?民德歸厚是厚重的意思嗎?思無邪是思想不邪惡嗎?齊之以刑是一起用刑嗎?志於學是什麼志氣?事之以禮是做什麼事情?唯其疾是唯一的疾病嗎?敬到底是什麼樣的?色難有什麼內涵?人焉廋哉是人很瘦嗎?如愚是像蠢人一樣嗎?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桓魋是什麼人?
    古人認為人死了,魂有的歸到地下,有的上了天。得道之人升天為神或仙;大部分凡人死後歸回地下,叫做鬼。古人認為神和鬼都是我們的祖先,所以中國人表達的是一種敬畏之心,祭神鬼,祭的是祖先。《説文解字》註: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意思是:人到最後歸宿就成了鬼。人作邊旁,像鬼的頭。鬼右面加隹字造魋,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答案:古書上說的一種毛淺而赤黃、形似小熊的野獸。《說文》註:魋,神獸也。
  • 【論語易解】「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判斷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然後要觀察他的行跡來歷,最後還要考查他到底安心於什麼。這樣一來,他怎能隱藏得住呢?他怎樣隱藏得住呢?」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sōu]哉?人焉廋哉?」白話孔子說:「看他所做的事情,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所安的心境,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解讀 前面我們學習過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第三個要考察的是人的心境,換言之我把它理解為信仰,這樣就更難判定了。人的思想意識是可以隱藏的,尤其是信仰,真的很難說。尤其是那些堂而皇之、信誓旦旦的所謂信仰,往往也是經受不住考驗的。如此一來,孔子所說的三個方面其實都是難以把握和判定的,所以孔子還強調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也告誡了我們識人的難度。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山節藻梲指的是哪裡?
    君子哉若人是什麼意思?瑚璉是什麼東西?御人以口給有什麼內涵?吾斯怎麼理解?由也好勇過我有什麼內涵?可使治其賦也是治理什麼?何敢望回中望的是什麼?宰予晝寢是什麼行為?棖也欲怎麼理解?夫子之文章指哪些?唯恐有聞是感到恐怖嗎?敏而好學是靈敏的意思嗎?養民是撫養人民嗎?晏平仲是什麼人?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是經常溫習嗎?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譯文: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了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那麼,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朱子解讀: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觀,比視為詳矣。由,從也。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
  • 什麼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第七》中記載,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治國識人之道,孔子說:「人分五個等級,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分清這五類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備了。」  魯哀公就問:「何為庸人?」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5——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楊伯峻: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錢穆: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在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在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 「人焉廋哉」——孔孟察人智慧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人焉廋哉」,可不是「人怎麼會這般瘦弱」的意思,而是「人哪裡還會隱藏得住」的意思。
  • 《論語》晨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人焉廋哉[表情]?人焉廋哉?」【譯文】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注釋】O所以——「以」字可以當「用」講,也可以當「與」講。如果解釋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複,因此我把它解釋為「與」,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誰以易之」的「以」同義。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在這裡,孔子便教給我們一套了解他人、認識他人的科學方法。孔子的這套方法,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具體說來,就是想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內在心理,最後確認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
  • 品讀|蔣藍:散文的常數和變數——讀澤讓闥散文集《人焉廋哉》
    這跟當下盛行的非虛構寫作有一脈相承之處。真誠、真實、真在,構成了我的散文向度。非虛構寫作對我來說,已經成為近十年寫作主要用力的所在。我出版了二十幾本書,涉及歷史、思想、文學,具體涉及動物、植物、建築、器具、歷史人物,我用風物與人物規劃了它們的畛域,其觀念史、心態史、斷代史、蛻變史當中的細節與機變,成為了我打量它們的焦點。
  • 論語探本2.10:察人之道,你真正明白孔子所講這三句話的意思了嗎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明本章節,需先知把本章節安排在為政篇的邏輯。而關於為政,都是孔子根據所經歷的事情有感而發的。比如孟懿子的為臣之道。不是孔子和孟懿子過不去了。實在是孟懿子對儒家義理的破壞性太大了。孟懿子問孝,孔子講無違。孟武伯問孝,孔子講其父母唯憂其疾。孟武伯的父親還是孟懿子。孔子評價顏回,又責備顏回不違。
  • 蔣堅強:「藍廋香菇」值得我們「二次創作」嗎?
    &nbsp&nbsp&nbsp&nbsp因「難受想哭」的諧音而風靡網絡的「藍瘦香菇」,現在已不單純是網絡爆款流行語了——目前已經有2家以「藍瘦香菇」為名稱的公司註冊成立。
  • 寫給冬冬: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人亦有言,斯情無假。日居月諸,漸免於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厲夜生子,遽而求火」中的「厲」字通「癘」,是說患有癩病的人夜裡生了孩子,急忙取火看視,唯恐孩子跟自己一樣。作為一個比喻,意思是說做父母的即便自己平庸寡陋,總是希望孩子能更好。陶淵明很坦白地承認了這一點: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認清一個人四點就夠了.
    想要真正的去看懂一個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究其所言,就是從「視」、「觀」、「察」三方面去觀察一個人。而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利益,就是一塊試金石。在這個世界上,利益並不是人們唯一追求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良心,拋棄道義,這樣的人誰又敢相信?
  • 認清一個人,四點就夠了!
    關於如何識人,中國的古聖先賢也給予了我們無數的方法。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曾國藩著有《冰鑑》,系統講述識人、相人之法,可謂是「一部獨有見地的人才學教科書」。其實只要注意觀察一個人的「四點」,就基本上可以看清他的真面目。-01-在利益面前的抉擇人性都是趨利的。
  • 哲思 | 閱人無數,更要閱人有術
    關於如何識人,中國古聖先賢給予了我們無數的方法。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曾國藩著有《冰鑑》,系統講述識人、相人之法,可謂是「一部獨有見地的人才學教科書」。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良心,可以不要親情,可以拋棄道義,這樣的人你還敢相信嗎? 還是趁早遠離的好。否則,一旦和他產生利益的衝突,你必定會傷心透頂!
  • 記臧否,論所長,載所短——《論語》寫人藝術之四
    (《先進》)孔子有識人之明,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誰也別想逃遁。孔子對弟子、時人的斷語,雖然偶或有失(孔子一生只看錯了兩個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大多都是的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