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溪縣的支柱產業,茶業也是該縣的重要富民產業,全縣120萬人口中有80%從事涉茶產業,農民年均純收入有56%來自茶產業。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之鄉,也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接受採訪時表示:「安溪以茶為媒,持續發展壯大富民產業,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茶產業鏈條從『一葉』向『大業』轉變,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茶農增收、茶企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安溪縣擁有茶園面積60萬畝,年產量6.2萬噸,涉茶總產值191億元,連續10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連續五年位居中國茶葉類第一位。此外,安溪鐵觀音還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合作協議產品清單;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選名錄。
生態厚植,成就一杯好茶
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初烘、包揉、烘乾……每一泡安溪鐵觀音茶都要歷經十道傳統工序、三十六小時連續製作,被稱為最精湛、最獨特的制茶技藝。
近日,記者走進安溪縣虎邱鎮雙都村,放眼望去,滿山遍野都是翠綠的茶園,山坡上、溝壑間,層層疊疊地。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李金登從十五六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在村裡學習制茶,幾十年來日日與茶相伴,製作出來的茶葉品質獨特,比如耐泡、味醇等。「一壺香茶,茶湯清澈,細飲慢呷,茶香裡不僅有怡人的香氣,更飽含著制茶人的艱辛與執著。」李金登說。
不過,在李金登看來,一泡好茶,除了精湛的製作工藝外,更重要的還是源於茶青的好品質。
如何提升茶青品質?近年來,安溪縣推行「3 1」模式,為茶葉上好生態底色,提升茶青品質。安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3」即縣域大生態、茶園小生態、土壤微生態,「1」即綠色生產技術推廣,通過這四個層面立體推進,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35萬畝以上。
比如,開展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茶園去化學農藥和茶園噴灌、滴灌等。同時,還推廣蟲害防治等綠色防控新技術,推行「兩留」(茶樹留高、梯壁留草)、「兩禁」(禁用「非準入」農藥、禁用除草劑)、「兩減」(減農藥、減化肥),每年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5萬畝以上。
不僅如此,實施「生態提升」工程,推行「山長制」,持續推進茶山生態修復工程,每年實施茶山生態提升3萬畝以上,治理茶園水土流失8000畝以上……
質量安全是茶葉的生命線。安溪縣通過實施茶園信息化、數據化監管模式,構建「從茶園到茶杯」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在位於安溪龍涓鄉的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記者隨手拿起一盒茶葉,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商品編號、茶園管理項目、採摘日期、上架時間和農殘檢測報告等等,立馬顯現。
「這樣的農事記錄,我們堅持好幾年了。」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金龍說,手機一掃,從茶園到茶杯,每一泡茶的「前世今生」一覽無遺。
為了一杯好茶,安溪還制定推行《地理標誌產品 安溪鐵觀音》等「四個標準體系」,還設立國家茶葉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辦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打造產業創新引領陣地。
近年來,安溪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全國首開先河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百萬元重獎制茶大師,目前已選拔8位大師、26位名匠、近200名優秀制茶能手,並建立「傳幫帶」機制,使匠人精神得以傳承。
安溪鐵觀音大師王清海說,縣裡通過打造「龍頭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茶農、家庭農場」的產地利益共同體,提高茶園管控比率,提升質量安全和組織化水平。據悉,目前,全縣現有茶葉專業合作社1085個,家庭農場531家,茶園生產合作、質量聯控比例達95%以上。
近年來,安溪每年隨機抽檢茶農、茶企的茶品樣本2000多個,接受國家、省市茶葉監測抽檢,合格率均達100%,茶葉出口連續14年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
根據最新的評比結果,安溪鐵觀音以1426.86億元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價值第一,連續第五年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華祥苑、八馬等品牌茶企成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經貿活動的茶敘用茶。
茶旅融合,從「一葉」向「大業」轉型
這些年,安溪茶產業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茶產業向二、三產延伸融合,實現從「單一、單層」的茶業生產經營,向「多元、立體」的全產業鏈轉變。
山、水、茶、林、園一體化,綠線、水面、園貌、慢道、天際線……人之所至,移步皆景,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手筆。
近年來,安溪在全國最早探索茶莊園業態,學習法國葡萄酒莊園經營模式,發展集生產、加工、休閒、旅遊和文化展示等於一體的茶業綜合體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走進位於安溪縣尚卿鄉的國心綠谷茶莊園,記者放眼望去,只見群山環抱,雲蒸霞蔚,層層茶園,青翠欲滴。這裡有種茶、採茶、制茶體驗區、品茗室、茶文化館、茶藝表演區、農產品交易區、觀光木屋、特色農家菜餐飲區等等,還有高空玻璃觀景臺、懸崖鞦韆、花崗巖滑道……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我們這裡人山人海,客房爆滿,莊園收入持續增加,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許多遊客表示來了就不想走、來過就忘不了。」國心綠谷茶莊園負責人黃清平興奮地說,莊園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
泉州遊客曾先生感慨地說:「在國心綠谷茶莊園裡,可以喝到上等安溪鐵觀音、體驗採茶制茶的樂趣,還可以看日出、茶園登山、茶藝比拼、休閒燒烤、輕鬆舞會等,休閒娛樂HIGH翻天。」
茶莊園也成為帶動農民發展茶葉生產的引領者。位於安溪桃舟鄉的添壽福地茶文化莊園就是一個集生產、加工、深加工、客商定製、休閒旅遊等於一體的莊園。這個莊園帶動周邊2100多戶農民建設綠色食品標準茶園萬畝,從業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3萬元。
「自家的茶園也成了茶莊園建設的一部分。」對於村民吳秀春來說,隨著茶莊園遊的興起,帶動山茶油、土雞鴨等農村土特產的銷售,收入年年增加,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如今,隨著茶旅的不斷發展,茶莊園已成為海內外遊客的主題遊目的地。以「茶莊園 」為開發模式,安溪目前已建成華祥苑、高建發、國心綠谷、添壽福地、中閩魏氏等22家茶莊園、茶業綜合體,各類茶事體驗載體、體驗活動廣受追捧,蓬勃發展。
雲之下,嶺之上。在雲嶺茶莊園,茶園還套種著櫻花、桃樹、梨樹、桂花樹等觀光樹種。每到花開時節,一樹一樹繁花似錦,映照著綠油油的茶園,為莊園平添幾分詩意,吸引各地遊客前來。
雲嶺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加勇接受採訪時說,莊園裡的茶文化博物館、制茶技藝體驗中心、「茶香人家」農家樂、開茶節、鐵觀音大師賽……如今,雲遊大美茶鄉,可聽茶人說茶、看非遺技藝,尋名山佳茗、品茶香茶韻,盡享茶趣。
「安溪『海絲茶源 茶旅聖地』剛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鄉村休閒旅遊行精品線路,我們將進一步打響這個文旅品牌,打造烏龍茶聖地,讓『茶莊園 』茶旅新模式輻射更廣,讓更多茶農共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紅利。」安溪縣縣長吳毓舟說。據統計,「茶莊園 」每年吸引消費者120萬餘人次,年旅遊收入12億元。(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通訊員 林清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