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霧山村地處羅田縣鳳山鎮北大門,近幾年,脫貧攻堅讓這個村從偏遠落後的高山村,一步步走向振興,通過修建旅遊公路,發展農業產業,開展美鄉建設,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甜頭、農村有看頭。本期我們《秋來走基層 豐收訪萬家》欄目組走進大霧山村,踏著寬敞的旅遊公路,聽聽山鄉人民勤勞致富的故事,感受10平方公裡泥土上悄然發生的變化。
《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
清晨的大霧山,煙霧籠罩,山谷清幽。小鳥的鳴叫、雞鴨的歡歌開啟了王楚治夫婦一天的勞作。收拾完畢,王楚治老夫妻扛著鋤頭、拿著修枝剪刀向他們屋後的茶園出發了。
茶園面積不大,卻是老兩口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每天清早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茶園來轉一轉,修枝除草。因為他的精心呵護,加上大霧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土壤資源,使得他們家每年採制的龍井茶格外暢銷。
看著給自己帶來高效益的茶園,王楚治老人總是禁不住要唱一曲。唱著小曲兒的王楚治老人今年已經70歲,身患高血壓、心臟病多種慢性病,五個女兒均已外嫁,作為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他靠勤勞的雙手種植茶樹、板慄,養雞養鴨,撫養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孫女長大成人。從茶園歸來,縣醫保局駐村工作隊隊長王翌正上門走訪,王楚治老人與駐村幹部、村支書圍坐在一起,欣喜地拉起了家常。
6年前,15歲的孫女王蕩因為家境貧寒,輟學在家務農。全國開展精準扶貧,原縣物價局駐點該村,了解到他們家的情況後,聯合村兩委將王楚治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教育扶貧機會,王蕩得以重返校園,並學得一技之長,今年進入縣城老年病醫院上班。同時,通過產業扶貧,王楚治發展了30畝茶園,從此一家人的生活大變樣。
王楚治說:「現在駐點王局長經常下來看我們,我們經濟各方面搞得還可以,茶葉、板慄等經濟收入還是有,藥材有天麻、茯苓。茶葉有七八千塊錢、慄子有七八千塊錢,還有一萬幾千塊錢天麻、茯苓,除掉人工費今年估計有兩萬多收入。」
王楚治老人講起他的茶葉,人格外精神。為了讓我們品嘗一下他製作的龍井茶的獨特口感,給在座的每一位都泡上了一杯濃濃的香茶。
記者:今天我們喝的茶是你種的吧。這是龍井吧,賣多少錢一斤?
王楚治:400多一斤。
記者:這個龍井,你今年賣了多少斤?
王楚治:今年賣了15斤。
記者:那光這個龍井就賣了6000多塊。
我們臨走時,老人的一個小舉動更是讓在場的每個人深感意外,他說要用抖音將這個時刻記錄下來,讓他的茶粉看一下。不到一分鐘,一條抖音就發布出去了,王楚治老人現場指導我們關注他的「茶葉王」抖音號,成功將我們吸入他的「茶粉」。
這個活躍、健談、時尚的老人完全看不出是70歲的農村老頭。「茶葉王」這個抖音號,是王楚治老人對茶葉的一份深愛,也濃縮了老人的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縣醫保局局長、駐大霧山村工作隊隊長王翌告訴記者:「通過醫療扶貧、教育扶貧等扶貧措施,讓王楚治一家擺脫了貧困,通過種植茶葉、板慄、茯苓等,從一個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貧困家庭到現在年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看到了他幸福的家庭和洋溢在臉上幸福的笑容。」
王楚治雖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們卻他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暖暖的正能量。直到我們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感覺老人在茶園的話語仿佛還在耳旁迴響。
返程中,我們路上碰巧遇到回家的王蕩,王楚治老人趕上來迎著孫女,祖孫兩人牽著手,有說有笑地走向回家的路。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我們從王楚治老人的豪情滿懷中看到了他們對黨和國家政策的感恩,對新生活的憧憬;看到了新農村下新農民的美好精神面貌,歡迎下期繼續收看蹲點手記《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二:老書記晏繼生的一天。
【來源:羅田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