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

2020-12-12 瀟湘晨報

大霧山村地處羅田縣鳳山鎮北大門,近幾年,脫貧攻堅讓這個村從偏遠落後的高山村,一步步走向振興,通過修建旅遊公路,發展農業產業,開展美鄉建設,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甜頭、農村有看頭。本期我們《秋來走基層 豐收訪萬家》欄目組走進大霧山村,踏著寬敞的旅遊公路,聽聽山鄉人民勤勞致富的故事,感受10平方公裡泥土上悄然發生的變化。

《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

清晨的大霧山,煙霧籠罩,山谷清幽。小鳥的鳴叫、雞鴨的歡歌開啟了王楚治夫婦一天的勞作。收拾完畢,王楚治老夫妻扛著鋤頭、拿著修枝剪刀向他們屋後的茶園出發了。

茶園面積不大,卻是老兩口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每天清早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茶園來轉一轉,修枝除草。因為他的精心呵護,加上大霧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土壤資源,使得他們家每年採制的龍井茶格外暢銷。

看著給自己帶來高效益的茶園,王楚治老人總是禁不住要唱一曲。唱著小曲兒的王楚治老人今年已經70歲,身患高血壓、心臟病多種慢性病,五個女兒均已外嫁,作為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他靠勤勞的雙手種植茶樹、板慄,養雞養鴨,撫養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孫女長大成人。從茶園歸來,縣醫保局駐村工作隊隊長王翌正上門走訪,王楚治老人與駐村幹部、村支書圍坐在一起,欣喜地拉起了家常。

6年前,15歲的孫女王蕩因為家境貧寒,輟學在家務農。全國開展精準扶貧,原縣物價局駐點該村,了解到他們家的情況後,聯合村兩委將王楚治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教育扶貧機會,王蕩得以重返校園,並學得一技之長,今年進入縣城老年病醫院上班。同時,通過產業扶貧,王楚治發展了30畝茶園,從此一家人的生活大變樣。

王楚治說:「現在駐點王局長經常下來看我們,我們經濟各方面搞得還可以,茶葉、板慄等經濟收入還是有,藥材有天麻、茯苓。茶葉有七八千塊錢、慄子有七八千塊錢,還有一萬幾千塊錢天麻、茯苓,除掉人工費今年估計有兩萬多收入。」

王楚治老人講起他的茶葉,人格外精神。為了讓我們品嘗一下他製作的龍井茶的獨特口感,給在座的每一位都泡上了一杯濃濃的香茶。

記者:今天我們喝的茶是你種的吧。這是龍井吧,賣多少錢一斤?

王楚治:400多一斤。

記者:這個龍井,你今年賣了多少斤?

王楚治:今年賣了15斤。

記者:那光這個龍井就賣了6000多塊。

我們臨走時,老人的一個小舉動更是讓在場的每個人深感意外,他說要用抖音將這個時刻記錄下來,讓他的茶粉看一下。不到一分鐘,一條抖音就發布出去了,王楚治老人現場指導我們關注他的「茶葉王」抖音號,成功將我們吸入他的「茶粉」。

這個活躍、健談、時尚的老人完全看不出是70歲的農村老頭。「茶葉王」這個抖音號,是王楚治老人對茶葉的一份深愛,也濃縮了老人的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縣醫保局局長、駐大霧山村工作隊隊長王翌告訴記者:「通過醫療扶貧、教育扶貧等扶貧措施,讓王楚治一家擺脫了貧困,通過種植茶葉、板慄、茯苓等,從一個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貧困家庭到現在年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看到了他幸福的家庭和洋溢在臉上幸福的笑容。」

王楚治雖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們卻他身上感受到了一股暖暖的正能量。直到我們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感覺老人在茶園的話語仿佛還在耳旁迴響。

返程中,我們路上碰巧遇到回家的王蕩,王楚治老人趕上來迎著孫女,祖孫兩人牽著手,有說有笑地走向回家的路。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我們從王楚治老人的豪情滿懷中看到了他們對黨和國家政策的感恩,對新生活的憧憬;看到了新農村下新農民的美好精神面貌,歡迎下期繼續收看蹲點手記《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二:老書記晏繼生的一天。

【來源:羅田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來源:四川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07-28 11:41 四川新聞網宜賓7月28日訊(趙晨希  李松澤)「有路就是錢。」
  • 因茶而美、因茶致富,「禪茶第一村」的茶葉種出一條致富路
    記者 費雲江 通訊員 張書遠 金鑫因茶致富走進徑山村,山上禪意,山下茶韻,空氣中透著茶葉的清香。周方林把記者迎進自家茶工廠,落座,看茶,講起徑山禪茶的故事。徑山寺雪景(資料圖)在徑山茶做大做強之路中,周方林正是受益者之一。1988年,他大膽承包徑山村裡的集體茶山,並通過租賃荒山,開墾茶地,種植「小金姨娘」推薦的精品茶樹。憑藉經驗技術,周方林出產的茶葉廣受好評。2000年,周方林成為全村第一位購買轎車的村民。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自然條件不足,村民長期過著靠山吃飯、看天出門的生活。受交通、地域、環境等因素限制,投資企業望而卻步,失去了很多產業項目和發展機遇。  2015年8月,雲南省委、省政府部署新一輪扶貧工作,雲南省公安廳與馬臺鄉平河、南糯、那杏3個行政村結成扶貧對子。
  • 商城:茶葉註冊商標激起致富夢想漣漪
    這裡群山環繞、桐花遍野,茶葉、茯苓、靈芝草、板慄等特產資源也非常豐富,但之前村民產業品牌發展意識不強,農產業發展滯後,仍然依靠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支撐日常的生活開支,無法致富奔小康。近年來,在幫扶單位信陽市市場監管局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雞鴨、蜂蜜、中藥材等綠色生態農產品,先後辦起了怡思苑合作社、何氏茶葉合作社、高山茶廠等經濟實體,每年僅怡思苑合作社就能帶動150戶貧困戶,2017年,全村都脫了貧。
  • 讓茶葉產業帶動鄉親致富
    原標題:讓茶葉產業帶動鄉親致富   12月17日,記者見到覃小洪時,他正纏著一頭繃帶,這是他16日晚上忙完
  • 國網益陽供電公司:照亮山鄉百姓致富路
    從國家級貧困縣到脫貧摘帽到致富奔小康,安化縣踏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電氣制茶 走出致富路子國網安化縣供電公司員工服務茶企。簡高志 攝「風來得正是時候,吹亮漫山的花朵,遠去了古道的馬鈴,飄來你的腳步。」
  • 【決勝2020】一片小茶葉 蹚出脫貧致富路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西鄉縣依託資源稟賦,把茶葉確定為產業扶貧的重頭戲,緊緊圍繞打造茶葉經濟強縣目標,走出了一條因茶興業、因茶致富奔小康的產業扶貧之路。
  • 廣西融水芝東村水源高山茶葉:貧困村的致富經
    原標題:廣西融水芝東村水源高山茶葉:貧困村的致富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是我國尚未摘帽的52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今年五月,中國教育報融媒體採訪報導組成員走進融水縣紅水鄉芝東村。芝東村是典型的苗家村寨、深度貧困村,這裡人均耕地僅約0.22畝,又都是依山勢開墾的小塊梯田,但芝東村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芝東村水源高山茶葉種植在平均海拔817米的山地上,這裡是廣西茶園海拔最高、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茶葉種植基地,茶葉的命名也因此而來——817茶葉。
  • 安溪:一片茶葉,拓開萬千百姓致富路
    目前,安溪縣擁有茶園面積60萬畝,年產量6.2萬噸,涉茶總產值191億元,連續10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連續五年位居中國茶葉類第一位。此外,安溪鐵觀音還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合作協議產品清單;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選名錄。
  • 江西遂川畲族村的「致富圖景」:茶葉成富民產業 青年返鄉創業忙
    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獨特氣候,造就了茶香氤氳,也成為遂川茶業局定點茶葉育苗基地,每年都有50萬株茶苗輸送各地。圖景一:漫山新綠茶葉成富民產業自從通組路和入戶路全面貫通以來,揮別了走山路去圩鎮賣茶葉的日子,老村長蘭為青時常感慨:「要是擱在以往,想都沒敢想還能通路!」
  • 茶葉成惠州龍門陳洞村致富「金葉子」
    對她而言,這小小的茶葉是增收致富的「金葉子」,讓她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近年來,幫扶單位以茶葉種植為抓手,支持、鼓勵陳洞村發展山茶產業,落實「真扶貧、扶真貧」,讓村民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寬。如今,陳洞村經濟發展了,村民權益得到了保障,幹群關係和諧、村容村貌、村風民風煥然一新。
  • 泉州安溪:一片茶葉,拓開萬千百姓致富路
    近年來,安溪縣推行「3 1」模式,為茶葉上好生態底色,提升茶青品質。安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3」即縣域大生態、茶園小生態、土壤微生態,「1」即綠色生產技術推廣,通過這四個層面立體推進,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35萬畝以上。比如,開展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茶園去化學農藥和茶園噴灌、滴灌等。
  • 小茶葉成就草根逆襲,更託起山村脫貧致富夢
    但是李照鐵沒有氣餒,他深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方家山適合白茶生長的良好生態一定能變成致富「金飯碗」。 很快,在鎮村兩級幫助和周邊大型茶企帶動下,李照鐵種植了十多畝白茶,並成立方家山畲森茗茶葉專業合作社,從此走上了脫貧快車道。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規模種植蒲公英 「野菜」鋪就致富路
    張文彬從規模種植,到購進設備加工蒲公英茶,再到銷往全國多個省份,經過一年的摸索,終於蹚出了一條致富路。今年40歲的張文彬是土生土長的南張村人。他早些年經商,2018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一顆心就撲在了村莊發展和幫村民致富增收上。南張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有耕地1046畝、村民720多人。找一個什麼樣的種植項目,帶動村民致富?張文彬思考許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以前住的是山上的土坯房,房間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們出門上學不方便;難得吃上新鮮蔬菜,人們天天躺在土窩窩裡都懶得動。」因為窮,人變得越來越懶;因為懶,生活變得越來越窮。班彥村村民陷入了貧窮的怪圈裡。那麼,班彥村是如何從山上搬進山下的班彥新村的?班彥村駐村第一書記、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幹部袁光平講述了增減掛鈎政策發揮的巨大作用。
  • 在綠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遊的致富路
    「集體經濟+鄉村旅遊」的致富路陶文平是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一組鄉村旅遊發展的帶頭人之一。2014年,他和豐遠柏等幾個當地能人牽頭,成立了石門縣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石門縣錦溪農旅文化有限公司、陶家崗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豐遠柏是當時的理事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辣」出致富路 創收新」椒「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辣」出致富路 創收新」椒「點 2020-07-2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口縣均橋鎮趕著鴨子走上幸福路,貧困戶成「致富帶頭人」
    兜底保障政策助摘貧困帽自從患上了嚴重的支氣管炎,妻子又體弱多病做不得重活,吳吉員家裡的經濟狀況就陷入了困難時期,平日的收入付過藥費之後便所剩無幾,生活狀況堪憂。村兩委針對吳吉員因病致貧的家庭情況,通過村民評議,2014年將其納入貧困戶,並為夫妻倆申請低保補助,保障他們的日常生活,再加上慢性病卡門診報銷和貧困戶一站式住院報銷政策,終於解下了吳吉員肩頭看病的重擔,沒有了一直扯後腿的頑疾,家裡的生活也逐漸寬鬆了起來,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平涼市崆峒區修好「脫貧路」 走上「致富路」
    修好「脫貧路」 走上「致富路」  每日甘肅網5月22日訊 據平涼日報報導  「以前的路坑窪不平,有些地方連架子車都拉不動,甚至有半米深的溝。每年收莊稼的時候,動不動就人仰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