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第一個航空小鎮背後的意義
晨鳴中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利世鴻亞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航空小鎮的倡導者——張俊俠
時 光荏苒,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已經實施三年,環北京城市群邁上了實質性推進的「快車道」。作為資源的載體,環京區域相關配套設施完善速度加快,產業在承接北京首都功能轉移的同時,也更加向高新產業轉型。而京津冀「交通圈」的成型也為區域經濟增長再添新籌碼——「航空小鎮」。而「航空小鎮」究竟如何運作,蘊藏怎麼樣的歷史變革,新浪樂居深度專訪晨鳴中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利世鴻亞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懷來航空小鎮的第一人——張俊俠,了解航空小鎮背後的故事。
中國第一個航空產業小鎮落戶懷來
航空小鎮首創於美國,通俗的講就是擁有飛機跑道的社區。小鎮需要配建如機場、跑道、滑行道、停機庫、停機坪,甚至飛行俱樂部、餐廳等與航空相關的設施。讓飛行成為這裡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正是住宅型航空小鎮的核心價值。因此航空小鎮也被稱為「飛行社區」。
鋪開懷來的規劃地圖,一個4600畝的規劃方案映入我們眼帘,其中一期規劃用地2400畝,完成航空俱樂部、航空培訓、航空物流、飛機總裝、航空會展與銷售、維修託管、公共服務與救援、短途運輸FBO,突破懷來通航產業發展;二期規劃用地1600畝,完成商務、無人機總裝、酒店、科技研發、航空文化體驗中心、主題公園,夯實懷來通航產業基礎,營造航空文化氛圍;三期規劃用地600畝,完成雙創孵化中心、科技研發、總部商務,凝聚科技創新實力,最終完成航空小鎮的終極夢想。
「這是一種文化,一種航空文化,我們希望通過航空小鎮的理念將這種文化傳遞給更多人」張俊俠董事長描述著他對航空小鎮的憧憬:「我希望打造中國第一個航空小鎮,讓中國人感受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將翱翔天空帶給大家。」
誠如張俊俠所說,中國取得飛行駕照的飛行員數量僅僅是美國的1%,這是中美在民用航空領域的差距,通過飛行員的數量上就可見一斑。這恐怕也是張俊俠董事長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人對於這個領域更多的關注,賦予航空領域新的期望。
通航產業潛 力巨大助力航空小鎮
「中國的通航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但這是一個潛力無限的產業。」張俊俠董事長自豪的介紹:「國務院已經在全國規劃了2000個通航機場,率先嘗試的有500個縣市,而懷來航空小鎮就是這500個裡面第一個『吃螃蟹』的。」
在訪談期間,「通航」這個詞彙反覆被提及,這其實也恰恰是航空小鎮理念最為核 心的概念。
早在2015年,中國就已經全面放開1000米低空飛行空域,但是中國通航產業的發展仍尚處在起步階段,而張俊俠則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契機。作為已經在懷來成功打造了拉斐水岸的張俊俠董事長,正在布局更大的一盤棋。
如果說拉斐水岸的成功是將京北區域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精緻建築相結合的典範,那麼懷來航空小鎮就是藉助京津冀一體化、冬奧會等政策因素,融入自然環境和短度假的理念,探索通航產業的特點,打造升級版的懷來航空小鎮。這盤棋,重點在於布局,而核心則是探索與發掘。
不論是航空小鎮,還是通航產業,都是一次巨大的嘗試,面對壓力,張俊俠董事長坦言有壓力,但是也更有動力。壓力在於這不僅僅是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而這些恰恰也是動力所在,呈現給世人一個全新的作品。
產業地產的靈魂是「精神文化」
在訪談中,張俊俠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只買房子的商人。在他的眼中,如果將產業與地產結合,才是生存發展的王道。這是一種態度,從商人到運營商的轉變,這也正是航空小鎮產生的初衷。
產業地產的構建其實就是價值鏈一體化完美體現,以產業為依託,地產為載體,實現土地的整體開發與運營。以獨棟寫字樓、高層辦公樓、標準化廠房、中試研發樓為開發對象,整合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等,打造產、學、研產業集群,實現一體化運營。
但是中國產業地產的現狀是缺乏「靈魂」,為了實現商業的目的,沒有明確的目標,歸根結底還是沒有「上層建築」的規劃。
談到此處,做為航空小鎮締造者的張俊俠董事長感慨頗深:「我們需要給產業地產或者是特色小鎮注入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有差異化的,甚至是全新的文化。我們不僅僅能提供衣食住行,更能通過航空小鎮把這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為特色化,實現一種生活、產業、居住完整的融合。」
這或許就是「靈魂」所在,張俊俠不僅僅是造城者,更是運營者。通過航空小鎮的高端通航產業,創造稅收,拉動就業,提高整個區域就業質量。帶動致富的同時,通過社會精英的業主群,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啟動一個項目,富裕一方人民的目標。
張俊俠帶給我們的是一個航空小鎮,在這座小鎮背後的更是一個行業的期望,一種居住理念的解讀,一個生活態度的完美詮釋,這可能比一個小鎮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