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 | 北京報導
責編:周琦
5月3日,在法國大選首輪投票中「出線」的兩位候選人——中間派獨立候選人、「前進運動」領導人艾曼努爾·馬克龍和極右翼候選人、國民陣線主席馬麗娜·勒龐——迎來了決選輪投票前的最後一場電視辯論。
辯論歷時兩個半小時,吸引數以百萬計的人觀看。雙方在歐盟、歐元區、全球化、移民與反恐問題上的矛盾難以調和。
縱觀法國大選,歷經了類似「三足鼎立」「四強相爭」「兩極較量」等撲朔迷離的階段。
留在臺上「較量」的卻是兩位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局外人」,法國怎麼了?
>> 馬克龍,「左右兼收」的政治新生力量
首輪投票結束後,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致電馬克龍,向其表示祝賀。包括總理卡澤納夫、外長艾羅、前總理拉法蘭在內的多名政界人士也掀起了呼籲支持馬克龍的聲浪。
右派共和黨候選人菲永在發表敗選演講時,也呼籲第二輪投票支持馬克龍,對抗勒龐所領導的國民陣線黨。
此前從未參加過任何選舉、政治上「根基尚淺」的馬克龍,如何做到「左右兼收」贏得廣泛支持?
年僅39歲的馬克龍畢業於法國政治家的「搖籃」——法國國家行政學院,還曾任職歐洲商業銀行羅斯柴爾德集團。2012年,馬克龍跟隨奧朗德進入愛麗舍宮,出任總統顧問;2014年又被任命為經濟部長。
2016年7月,馬克龍成立自己的政黨「前進運動」,並於2016年8月30日正式辭去經濟部長一職,宣稱要超越左右陣營之別。不到一年,就贏得了大量選民的青睞。
而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馬克龍與年長自己20多歲的高中老師布麗吉特的婚姻。大選期間,布麗吉特還被曝出每次出席官方活動均身著LV免費提供的衣飾,引起輿論非議。
首輪投票結束後, 馬克龍競選團隊發言人勞倫斯·阿伊姆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馬克龍曾經是奧朗德的經濟部長,但是他並不認同其政策,所以選擇了辭職。
在不到一年前,馬克龍建立「前進運動」並打算參選總統時,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但是他做到了,並且成為了最終候選人之一。「他的行為證明,法國人已經做好了『改變』的準備。人民需要政治上的新生力量。」阿伊姆表示。
阿伊姆認為,在當前的競選中,必須了解中產階級的焦慮和憤怒。「我們試圖向民眾傳達一個非常簡單的信息,相信我們,我們將在法國做些與眾不同的事。畢竟,這次選舉事關歐盟的未來。」
在今年3月2日公布的選綱中,馬克龍承諾,一旦當選總統,將推動教育、就業、經濟現代化、安全國際戰略和政治廉潔6個領域的改革。
其中,有些措施比較引人注目:國家公共開支削減600億歐元,減少12萬公務員;投資500億歐元振興經濟,其中150億歐元用於培訓,150億歐元用於經濟向環保轉型;將企業稅從目前的33.3% 減到25% ;設立資本收入統一稅(30%);將巨富稅改為高級房產稅,現行此稅中的金融財產部分不再收巨富稅等。在社會保障方面,擴展失業救濟金發放範圍,使辭職員工和獨立經營者也能領取失業補助。
馬克龍既譴責菲永的「柴契爾式」自由資本主義,也抨擊勒龐「閉關自守」。
有評論認為,馬克龍的勝利,是其執政綱領的勝利。其自詡「非右非左」的立場,代表法國一種非傳統的投票取向,也為經濟自由主義與社會公平正義衝突「軟著陸」提供了例證。
>> 「愛國者」勒龐
今年48 歲的勒龐是律師出身。2011年,她高票當選國民陣線黨主席。極右翼黨派國民陣線創立於1972年,創始人為瑪麗娜·勒龐的父親讓- 瑪麗·勒龐(下稱「老勒龐」)。2002年,老勒龐曾闖進總統大選第二輪角逐,最終敗給了席哈克。當時,老勒龐的一個競選口號即是「為法國人保住法國」。
首輪大選「出線」後,瑪麗娜·勒龐選擇在北部加來省埃南博蒙市競選總部發表講話,稱當天的結果是個「歷史性的勝利」。她說:「現在是法國人民掙脫枷鎖的時候了,我是人民的候選人,法蘭西的生死存亡關乎於此。」
勒龐的競選口號正是「以人民之名」。
今年2月初,勒龐公布了144條選綱。
經濟方面,勒龐將歐元視為一個「經濟失敗」案例,認為法國需要恢復國家經濟、政治與貨幣主權,應該退出歐元區並改用新貨幣,法國國家債務將以新的本國貨幣定價。她還提出保護法國企業、對抗勞動力成本較低國家的不正當競爭、遏制法國產業外移現象等。
社會保障方面,大幅削減移民數量一直是國民陣線競選綱領的核心。
勒龐聲稱,要每年削減1 萬移民名額,所有非法進入或滯留在法國的外國人將被驅逐,取消出生即可獲得法國國籍的法律等等。
當地時間4月24日,勒龐宣布,她將辭去國民陣線主席之職,全力以赴第二輪投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表示需要超越政黨考慮,努力團結全國民眾。與此同時,勒龐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嚇到了不少中產階級的選民,她開始對退出歐元區保持沉默,甚至提出可能實行貨幣雙軌制,歐元將用於外貿,法國國內則運用法郎。
>> 不確定的法國
縱觀本輪法國大選,可以說,選情一直在爆冷。
先是現任總統奧朗德放棄參加連任,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位放棄爭取連任的總統。隨即,時任總理曼努埃爾·瓦爾斯辭去總理職務,準備代表執政黨社會黨參選,結果卻輸給了默默無聞的黨內同僚阿蒙。梅朗雄代表的左翼陣線是法國左派的激進力量,雖然利用社交網絡和新技術手段展開競選,分流了一部分選票,但卻回應慘澹。
另一邊,右派熱門候選人菲永因「空餉門」成為司法調查對象之後,雖繼續參選,但爭議極大。
最終,兩位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局外人」贏得了決賽的門票。
法新社評論說,首輪投票結果打破了法國傳統政治格局,1958年以來右翼政黨首次在第二輪選舉中缺席。這也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法國傳統的右翼共和黨及左派的社會黨失去對法國大選的「主控權」。
縱觀馬克龍、勒龐二人的選綱,在歐盟、歐元區、全球化、移民與反恐問題上大相逕庭。在兩人背後,是法國民意切實存在的對立情緒。統計顯示,法國政治地理上似乎出現了一條巨大的裂縫:在法國總統大選首輪投票中,支持勒龐的選民多數分布在法國工業衰落、經濟凋零的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難民眾多的南法部分地區也成為勒龐的票倉;而支持馬克龍的選民往往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
「馬克龍是一個非常誇張和毫無顧忌的全球化支持者,我是一位愛國者,在我們兩人之間舉行面對面辯論和對決,這非常理想。」勒龐曾公開表示,自己非常希望與馬克龍「能夠在理念上進行明確和全面的對抗」。
5月3日晚,馬克龍與勒龐舉行了最後一場電視辯論。在持續兩個半小時的辯論中,勒龐諷刺馬克龍是「蠻荒全球化的信徒」,把國家控制權拱手讓人。馬克龍則回擊稱勒龐是「恐懼的最高女祭司」,在用歐盟形象製造恐懼。
縱觀這幾大問題,也是近年來日漸困擾法國人的問題。
在歐洲智庫「開放歐洲」研究員彼得·克萊普看來,馬克龍對歐元區開出的「藥方」,在過去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問題在於,歐洲央行不斷提供低息貸款,所以法國政客可以維持現狀。歐元讓法國變得更加懈怠,經濟進入亞健康狀態。克萊普表示:「我不認為法國能在擺脫歐元的同時還不出亂子。即便候選人想,選民也不想。現在勒龐提出退出歐元區,但人們不想讓自己的財產處於危境之下。馬克龍會維持現狀,而勒龐可能會讓狀況更糟糕。所以我也許更傾向於選擇馬克龍。」
這樣的邏輯也並不鮮見。早在2012年法國大選時,法國某高等商學院教授就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其實奧朗德並不是最佳總統候選人,只是大眾已經厭倦了薩科齊,又沒有更好的人選。
雅克• 席哈克、尼古拉• 薩科齊,弗朗索瓦• 奧朗德分別試圖從中、右、左三個角度解決福利政治的弊端,卻先後陷入了困境。新總統能解決法國的難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