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中午,李夏(中)與同事一起在長安鎮大源村核災。汪夏寅 攝
「黨中央決定,追授李夏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這是對李夏的認可,也為大家樹立了學習的榜樣。」12月4日,面對前來參觀學習李夏先進事跡的黨員幹部,安徽省績溪縣博物館館長餘寧莉介紹道。在博物館內設立李夏先進事跡展覽館以來,已有5萬餘人次前來參觀。
李夏生前是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2019年8月10日犧牲在抗擊颱風「利奇馬」的第一線。2020年12月3日,黨中央決定追授李夏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這是李夏的微信籤名,也是他短暫但絢爛青春的寫照。
甘於在最艱苦的鄉鎮奮鬥青春
展館中,一張李夏挽著褲腿坐在群眾家門口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照片中,李夏赤著腳,褲腿高高挽起,一邊脫下的鞋上還沾著不少泥漬。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泥腿子」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城裡娃」。「他從小穿個塑料涼鞋都怕沙子硌腳,沒想到現在能光著腳下村。我為兒子感到驕傲!」李夏犧牲後,母親摩挲著這張照片泣不成聲。
出生在黃山市,在北京上大學,畢業後在銅陵市地震局工作,年輕的李夏生活軌跡從沒離開過城市。可2011年,25歲的李夏卻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驚訝的決定:到農村去,到基層去!
「我想好了,我覺得跟群眾打交道最舒服,幹事有勁。」就這樣,通過公務員招考,李夏來到績溪縣長安鎮工作。
巍巍徽嶺,五裡不同音。初到長安鎮工作的李夏首先遭遇了「語言困境」,他就用最笨的方法,先找當地能說點普通話的年輕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學。雖然鬧了不少笑話,但三四個月下來,當地老人的土話,他也能聽懂了。
在基層工作,和老百姓的心貼得越近,工作開展起來就越順暢。李夏很快成為行家裡手,從城鄉建設、社會保障到防洪防汛、檔案管理,他承擔的各項任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2013年至2015年年度考核,他連續被評為優秀等次,被縣委、縣政府記三等功。
在同事的記憶中,除了幾件運動服外,李夏最常穿的是一件粗布迷彩服。
「迷彩服耐髒耐磨,穿著方便,在鄉鎮工作很需要。」荊州鄉黨委副書記汪龍山回憶,有些年輕幹部覺得迷彩服不怎麼好看,不太喜歡穿,李夏卻毫不在意,經常穿在身上走訪群眾。「老百姓看到這件衣服,就覺得親切。」
李夏遺物中有一大一小兩個包裹。平時住在鄉鎮,周末才有機會回家的李夏,每次回去都提著這兩個包裹。
「每次回家,他總是帶兩個包,一個背包裡裝衣服和生活用品,一個公文包裡裝著工作資料。」李夏妻子宛雲萍說,李夏經常利用周末在家的時間加班,如果接到緊急電話,常常拎起包就出發了。
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蘭香阿姨,李書記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了。」看到村第一書記包文琪發來的微信,績溪縣長安鎮高楊村村民馮蘭香又忍不住紅了眼眶。
馮蘭香的弟弟智力殘疾,行為有些怪異,很多人不敢和他來往,只能姐弟倆相依為命。
「這麼多年,別人看到我弟弟這個樣子,都躲得遠遠的,李夏每次來卻總跟他念叨幾句話,還幫我扶他。」馮蘭香說,「就是親兄弟,做到他這樣也不易。」
和馮蘭香結對成了「親戚」後,李夏總是有事沒事就往她家跑。家裡房子需要加固,李夏幫忙張羅;姐弟倆去縣裡辦事,李夏跟著忙前忙後……至今,馮蘭香手機裡仍然存著李夏的號碼。
高楊村有24戶貧困戶,李夏一個人就聯繫幫扶了6戶。根據每戶情況的不同,他因戶施策,精準制定幫扶方案。
貧困戶汪少美腿腳有疾,行動不便。李夏鼓勵她開起了小賣部,還幫她申請了1200元的到戶產業項目補助資金。來小賣部的人漸漸多了,汪少美不僅收入增加了,笑容也比往日多了。
年近七旬的老人汪根託,家中三人殘疾,生活非常困難。在李夏的幫助下,汪根託和女兒申請了低保,還養了一頭母牛,每年增加了35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李夏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著最樸素的道理。
在李夏對口聯繫高楊村之前,當地不少村民就已經開始種植高山貢菊。但由於缺少技術、規模不足等原因,產量不高、收益不好。
「之前不懂技術,一遇到病蟲害就大劑量多種類打藥,花費多不說,效果還不好。李書記請來的技術專家給我們指導後,打藥只花過去一半的錢,效果卻好多了。」貢菊種植大戶胡中武說,現在高楊村貢菊種植面積已由380多畝擴大到1400多畝,畝均增收近2000元。
貢菊種植技術掌握了,交通不便又成了影響大家致富的難題。李夏多方聯繫,一條800米長、5米寬的砂石路迅速修好,方便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
「有了這條路,村民們進出村莊、買賣貢菊更方便了,收入也水漲船高。」接替李夏包村幫扶的包文琪說,他們要繼續沿著李夏鋪就的路走下去,帶著群眾奔向更好的生活。
鐵面執紀維護群眾利益
得知李夏被追授榮譽稱號的消息時,現任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程欣正在走訪群眾的路上。「李夏是基層紀檢監察幹部的榜樣,我們要像他一樣敢於動真碰硬,鐵面執紀維護群眾利益,我想這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堅持按原則辦事、敢黑著臉較真,這是當地幹部群眾對李夏的共同印象。到長安鎮工作不久,有群眾舉報坦頭村村委會委員汪萍違規享受危房改造補貼。李夏和汪萍因工作關係平時十分熟悉,面對「老熟人」,他沒有絲毫畏難情緒,一絲不苟查清了問題。
原來,汪萍在2014年7月擔任村委會委員之前提交了危房改造補助申請,並於2014年9月重建房屋。但在2015年補貼發放時,汪萍經換屆已擔任村委會委員,還購置了一輛小汽車,已經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補貼的條件。
「一是一、二是二」,李夏覺得,原則底線一定要堅守,不能因私廢公。他先後多次找汪萍談話談心,一步步解開了她的心結,使她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服氣逐漸轉變為知錯認錯,主動退繳了違規領取的補貼款。
紀檢監察工作幹的是「得罪人」的活,決不能做「老好人」。2017年,收到長安鎮鎮頭村黨總支書記陳承兵在2014年村「兩委」換屆中存在問題的反映,面對事發時間較長、知情人心存顧慮等情況,李夏迎難而上,多方取證,終於查清事實,依規依紀給予陳承兵黨紀處分並免除職務。恰逢新一輪村「兩委」換屆前夕,這一案例在全縣通報,形成了有力震懾。
擔任長安鎮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期間,李夏主辦或參與辦理問題線索75條,立案審查26起,處分26人。到荊州鄉任職僅半年多,就辦結6起案件。
眼裡容不得沙子的李夏,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李夏犧牲後,家人來收拾遺物。幾件洗得泛白的衣服、從原單位帶來的水壺臉盆、幾盒沒有吃完的胃藥,幾乎是他留下的所有生活資料。
「想一想,對『大誘惑』有沒有動過心,對『小意思』有沒有沾過邊,對『微腐敗』有沒有黑過臉。」李夏的工作筆記上,一筆一划地記錄了他的心跡。(本報記者 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