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介紹另一部同名的改編自美國著名記者珍妮特沃爾斯的電影。真的不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有這麼好的父母!
珍妮特沃爾斯是20世紀代上世紀著名的八卦專欄作家,深受富人歡迎。26歲那年,她得到了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打探名人的私生活。
後來,珍妮特寫了她自己的回憶錄《玻璃城堡》。這本書揭示了一些關於她自己鮮為人知的事情,原來,在她光鮮亮麗的背後,有一種與正常人完全不同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她父母撫養她和另外三個孩子的過程是驚人的,甚至駭人聽聞。
母親是畫家,醉心於藝術,連孩子不在乎。有一天,5歲的珍妮特餓了,猜猜畫的母親怎麼說?「你是要只能維持一小時飽的餐,還是能夠永恆留存的藝術?」
不可能小孩子必須自己動手,踩在凳子上,點燃煤氣爐做熱狗,結果,卻著火了,她的裙子也燒壞了。雖然她躺在醫院裡,但她的父母並不在意,但一位醫生照顧她的飲食,在小珍妮特看來,住院是一種幸福,比在家裡好得多。
他的父親是個退役士兵,他不知道是戰爭還是他的個性,他不習慣各種社會,不同意現代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從不找工作,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固定的地方。
由於無力支付珍妮特的住院費,他設下一個騙局,讓珍妮特因嚴重燒傷而溜出醫院。從那時起,珍妮特的身體留下了永久的傷疤,但他謊稱那是她勇敢的獎章。
他畫了城堡的藍圖,他一生都在加工和完善他,但他一直沒有放在地上,直到死都留在紙上——他所描述的給兒女只是空中樓閣。
現實是,他們的父母不給他們教育,他們住在沒有水電和沒有汽油的臨時房屋裡,他們常常一天沒有食物,他們的母親畫畫忘了吃飯,而父親拿著一張僅有的鈔票買土豆,用他來喝買酒,甚至還欠下賭債。
在窮途末路的時候,他的父親向母親發洩怒火,把她打死,毀了她的畫,告訴她什麼是抽象表現主義,什麼是殘酷的現實。
在貧窮、飢餓、恐慌和孤獨中,孩子們逐漸長大像雜草一樣,然後一個接一個地試圖逃離父母,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珍妮特最終在紐約成為成功的專欄作家。她寧願和父母住在垃圾房裡。
然而在珍妮特的訂婚宴會上,她的父母卻向她借了100萬美元,目的是為了把祖父留給她一直擁有100萬元人民幣的母親和叔叔買下另一半的土地,卻讓他們過著一文不名的生活。
《玻璃城堡》中的故事展示了精神問題、貧困和父母的忽視會有多嚴重。這部電影的改編比書中的要含蓄得多,他並沒有完全展現珍妮特回憶錄令人興奮的情節,一些令人心碎的細節被忽略了,更多關於珍妮特和她父親之間的關係。
在這本書中,珍妮特和她的弟弟小時候因父母忽視照顧而遭受性侵犯的內容被刪除,這是可以理解的,這可能是由於考慮到電影的分類。然而最初令人震驚的照片卻被溫柔甚至浪漫地對待,溫暖明亮的色彩大大削弱了影片的真實力量和情感張力。
例如,珍妮特的大燒傷疤痕,這是任何女孩一生的痛苦。既然一個男孩被迫和她做愛,看到她脫掉裙子就立刻停了下來,她富有的未婚夫根本就不在乎?
和貧賤夫妻百事哀。當她的父母因為生活問題而不能閱讀你死我活,連小時,珍妮特催促母親離開父親,母親還深情地回憶說:一開始,大家對她的畫並不樂觀,於是父親很欣賞她才華,把掛在家牆上的所有畫都換成了她的畫。
所以當觀眾,像珍妮特,最終得知她的父母是「百萬富翁」,他們不知道如何發洩他們的憤怒,然而這部電影戲劇性地使珍妮特和她的父親心懷同情。這不是妥協,即使是出於親情。
父親去世後,珍妮特給兄弟姐妹打電話,一起回憶不堪回首的童年,她也可以和過往達成和解,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她甚至覺得父親給他們帶來的冒險和痛苦是一種幸福和一種幸運--
就像那些不平凡的人會說他們願意平凡、成功之後的珍妮特可能把所有的痛苦都當作訓練,所有的不幸都變成了幸運,但是普通的觀眾卻無法理解。
雖然這部電影不如原著好,但仍有些感人之處,畢竟每個人都有童年的回憶。這部電影具有公路電影的性質,展現了美國許多美麗的自然風景,看起來非常賞心悅目。
這部電影使用了閃回和閃回,但我不知道為什麼,作為一個成年人,珍妮特有太多的部分,回憶過去和現實的發展,這使得故事有點冗長。只是因為演員是奧斯卡和布麗·拉爾森?但這顯然不像珍妮。
伍迪哈裡森飾演的父親角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現了人性,讓人又愛又恨。他看起來像個十足的混蛋,但他也是個天才,被他母親耽誤了,他只能把他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小女孩珍妮特身上。
他沒有錢給小珍妮特買一本書,所以他給了她一本筆記本-他想自己創作和寫故事。
就像把星星從天空送給孩子們一樣,聽起來不錯,但是為人父母總是比說出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