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馬都是從西北等很遠的地方跑來的,不適應中原的生活環境,說白了就是水土不服,並且馬飼養起來十分困難,漸漸的人們就不再養馬了。由於馬數量的稀少,用它來拉貨、作戰就極不夠用,中原地區的人們就開始苦惱起來。當時中原地區普遍飼養著耕牛,一個叫王亥的人就想「牛和馬長的差不多,並且有一樣的蠻力,如果用它來替馬拉車不久解決了這頭疼的問題麼?」於是王亥就找人牽來了一頭牛,想讓它拉車,但是牛非常不服,還撞傷了好幾人,這次讓牛拉車的實驗就宣告失敗了。直到有一天,一頭牛發了狂,見人就撞,已經弄傷了九人卻沒人能制住它,這時一位勇士站了出來,他用一個很尖銳的東西刺穿了牛的鼻子,那牛突然渾身發抖再也沒有力氣發狂了。這一幕正好被王亥看到,他恍然大悟,只要牽住牛的鼻子,就可以馴服它了。就這樣,人們開始用牛拉貨到各地發展貿易,中國開始了以物易物的商貿活動。
這個王亥就是商部族的首領,因為他馴服耕牛開展貿易,使得商部族逐漸的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商朝。據記載,王亥就是現存史籍上最早在中原地區從事商業貿易的商人,是早期中原地區商業貿易文化的傑出代表。
隨著商朝的發展,到了商朝後期中原地區的商業貿易較前期有較大發展,而商朝都城殷墟的商業貿易發展則代表了當時中原地區商貿業發展的最高水平。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記· 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
殷墟是商朝後期的都城,它除了是政治、文化、軍事中心之外,在當時還是商業貿易的中心,其商業貿易發展代表了當時中原地區商業貿易發展的最高水平。
到了商朝後期,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繼續進步,商品交換更加頻繁,其商業貿易水平發展到了商朝的最高階段,其都城殷墟則成了商朝後期最發達的商業貿易中心。
當我行走在殷墟的街道上,看到有不少百姓在採購,當然他們手裡拿的肯定不是人民幣,據我觀察更像是一種海貝,據當地百姓說,這是商朝的貨幣,他們叫它「貝幣」,看清楚啊是「貝幣」不是「baby」(雖然讀法差不多……)這種貝幣是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應該是最早的貨幣了。人們通常都在貝幣上打個孔,用線穿起來,這樣既便於攜帶也便於計數。百姓都拿著貝幣在「市」間穿梭,仿佛有買不完的貨物,整個殷墟熱鬧非凡。這裡的市就是商朝商人聚集,交易貨物的地方。
「是非國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餵虎,喜割人心,喜殺孕婦……喜治宮室,修臺池,日夜無已」——《六韜》
根據《六韜》的記載,商紂王喜歡大興土木修建宮室,並且他也將規模宏大的「市」布置在了宮室內。根據記載當時的殷墟有「離宮七十三所,大宮百裡,宮中有九市」,之前我還覺得這記載有些誇張,今日來到殷墟才發現所言非虛。殷墟的「市」真的可以用「車行酒,馬行炙」來形容,整個「市」裡一片繁榮景象。好不容易來一趟想帶點商朝的特產回去,卻發現沒有什麼可以買的,市面上賣的都是些石鐮、銅戈、銅爵、鉞這樣的手工藝品,這玩意我買回去沒什麼用啊,總不能再拿個石鐮割韭菜啊……就在我鬱悶的時候,看到一個年輕人,趕著牛車向我走來,一邊走一邊叫賣。我攔住他問他有什麼好東西,他說就是剛剛打的鹿肉,還新鮮,趁著現在農閒,他就趕著自家牛車出來做點買賣,好回去贍養父母。我拿出一包從家帶的牛肉乾,問他用這個交換可以麼?他沒有答應,覺得我在逗他,就轉身走了。
「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尚書·酒誥》
商朝後期殷墟商業貿易文化的特點
首先就是商朝後期殷墟地區貨幣的使用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婦好的墓中出土的「貝幣」數量在目前看是最多的,有6800餘枚。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這說明「貝幣」在武丁時期就已被大量使用。起初人們猜測「貝幣」大量流通於商朝的「市」「肆」,但是隨著更多的商墓被發掘,考古學家發現,這些普通人的墓葬中只有幾枚「貝幣」,最多的也只有十幾枚,並不會像王室墓葬一樣,動輒陪葬幾千「貝幣」。所以,人們斷定,商朝王室在商業貿易流通中掌握著大量的貨幣。
從以上的考古發現來看,商代後期殷墟地區統治階層在「貝幣」的佔有量上居絕對優勢,但民間貝幣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增大,貝幣的使用經歷了一個從少量人群使用到社會各階層較為普遍使用的過程。這些都說明在商朝後期殷墟地區的商業流通中「貝幣」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商業貿易呈現明顯發展的態勢。
「古人未有市,( 及井) 若朝聚井汲水,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古言市井也。」——《史記正義》注釋《史記· 平準書》
這說明在「市」出現之前,古代先民都是在井邊交換剩餘物品的。那麼「市」起源於何處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神農作市說,炎帝神農氏教人們,日中時設立集市,聚集四方的貨物,讓人們以物易物。另一種是祝融作市說,神農氏教人們在清晨聚集到井邊,販賣貨物。這也是「市井」一詞由來的根據。雖然這兩種說法都是傳說,但無論是神農作市還是祝融作市,都表明「市」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產生了。
但是就目前能找到的所有材料來看,夏朝時期並沒有關於「市的記載,甚至商朝前中期的記載都是極少的,直至商紂王時期,「市」的記載才豐富了起來,並且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像剛才我說到的,那時的「市」已經有了「宮中九市,車行酒,馬行炙」的繁榮景象。
當然,「市」不是憑空發展的,它的發展是建立在有豐富剩餘產品的基礎上的。商朝後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商品的數量和種類都發生了一個由少到多的變化過程。
就像我在殷墟遊覽時看到的一樣,整個「市」幾乎都在販賣石鐮、銅戈、銅爵、鉞這樣的手工製品。據當地人介紹,從前不久開始(商朝後期),殷墟的鑄銅作坊、制骨作坊就開始不斷增加,所以「市」上的手工業製品也是井噴式增長。
按理說,商業貿易如此繁榮,商人的社會地位應該不低。但是,我剛才看到的那個農民卻要「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而且根據後世古籍研究「太公之窮困,負販於朝歌」中不難看出,姜尚在朝歌 「市」「肆」內做負販、屠宰時是非常貧困的。所以,我大膽地推測,在商朝末年商人的社會地位是很低下的。
不得不說,雖然在商朝短暫的旅行讓我如痴如醉,但我還是喜歡現代的生活,街上行人如織,店鋪林立。此次商朝之旅讓我看到了商朝後期殷墟商業貿易發生的變化,我認為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個是農牧業與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殷墟處在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大平原上,熟悉地裡的朋友都知道,華北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態環境良好,較適合農作物的寶地,再加上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與農業技術,所以當時的農業生產較為穩定,農產品有所剩餘。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在殷商看到很多釀酒的作坊,還有不少商人在販賣飲酒器具,大家都知道,酒是需要用糧食釀製的,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富足的。
而且,當我走在殷墟街道上時,牛、羊叫聲不絕於耳,雞、犬之聲此起彼伏。可見當時的畜牧業也已經相當發達了。商朝後期殷商農牧業的發展,直接刺激了手工業生產,也使得當時的青銅器鑄造水平達到鼎盛。
二是殷墟對其它地區物產的內在需求,雖然商朝後期殷墟地區農牧業、手工業的發展較前代或其他地區處於領先地位,但是,一些生產生活需要用到的物品還是需要從其它地區獲取。就像我在殷墟看到的那樣,有不少雲南來的商人,在殷墟販賣礦石,聯想到商朝後期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就不難理解,這些礦石都是製造青銅器所必需的原材料。
還有就是殷墟地理交通條件的便利,人們都說要想富先修路,殷墟的城市規劃就做的很好,它作為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便利交通條件。按照當時殷墟的道路來看,向東可以到達山東境內, 向西可以通到周的都城,也就是武王伐紂時走的那條路,向南可以通到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區,向北可以通向今河北盧龍、遼寧朝陽等地。殷墟地區交通便利還得益於交通制度以及馬車、舟等交通工具的發展進步。
總結
商部族從王亥服牛開始走上了以物易物的商貿道路,商族人也成了各部族中最擅長經商的人。就這樣隨著貿易的不斷發展,資本不斷積累,商人日漸強盛,建立了商朝。到了商朝後期農牧業、手工業愈發發達,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商貿的二次發展,但商朝雖然以商貿起家,商人的地位卻不高,處在社會階層的最底層。總體來說商朝商貿的發展為後來周朝的繁榮奠定了很大的基礎,「商人」「市井」等與商族有關的詞語,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