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2020-12-27 中華網廣東站

  原標題: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考古學是什麼?」

  「就是有一個東西很美,但是它被埋到了地下,別人看不到它的美。考古學家就先把它挖出來,讓它變美,再讓其他不知道這個東西美的人,都看到它的美,這就是考古學家在做的事情。」

  很難想像,這樣的回答竟出自於一名小學生之口。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的博物館課程教師申珅欣喜地告訴記者:「自從2017年學校開設博物館課程以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點燃了對考古文博的興趣,覺得這份工作很有價值。」

  讓孩子們愛上考古學的,不僅僅是學校課堂。近年來,從《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等考古文博類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對考古學的展示,從博物館參觀、研學活動、夏令營,到社交媒體上考古「大V」分享的文章、音視頻……豐富的科普形式,讓曾經蒙著神秘面紗的考古學,帶著鮮活的面孔,走進越來越多青少年的生活。

  青少年學習考古學有什麼意義?不從事考古工作,有必要從小了解考古學嗎?當前的青少年考古科普還面臨哪些難題?

  即使不當考古工作者,從小了解考古學也受益良多

  自從兩年前看了《國家寶藏》,北京某小學六年級學生牛牛(化名)對考古學和博物館裡的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課業並不輕鬆,但只要周末或節假日有時間,他都會央求父母帶他去博物館轉轉。「看到那些文物,我好像親眼看到了幾千年前人們的生活。古人的智慧太奇妙了!」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像牛牛父母那樣理解孩子的愛好。記者詢問了多名牛牛班上同學的家長,有的覺得學習考古學「耽誤學習」「增加負擔」,更有家長直言:「考試又不考這些,孩子以後也不當考古學家,學了有什麼用呢?」

  孩子學習、了解考古學,真的是「浪費時間」嗎?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郭妍利表示:「青少年從小學習考古學很有必要。即便今後不從事考古相關工作,學習考古學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郭妍利認為,考古學能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考古文化遺存是古代璀璨文明的物化形式,以實證的方式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青少年在學習考古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學知識,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同時通過了解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文化發展史,也能夠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當前,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不乏重智育,而輕視德育、美育、體育等現象。對此,郭妍利認為,考古學可以說是最能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之一。「考古學嚴謹的研究傳統有助於青少年培養品德,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提升心智,田野考古模擬可以強健體魄,對出土器物的細緻觀察能提升美學素養。」

  申珅認為,讓孩子們從小就感受考古的魅力,樹立他們熱愛、保護文物的意識,對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提升社會文物保護的水平也有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將來不會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也不會從事文博工作。但他有了這樣的意識,假如成為土建工程技術人員,在挖到文物時,可能就會主動加以保護;假如成為政府規劃人員,可能就會對文化產業多一些支持。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什麼工作,從小形成文物保護的意識,對個人、對社會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專業人才短缺,對青少年進行考古科普急需「知識轉譯者」

  「老師帶我們轉了轉博物館,每件展品看一眼就過去了,基本就是對著展品念解說詞。有些詞我們聽不懂,問老師,他也說不明白。後來有的小夥伴覺得太無聊,大家乾脆就坐在一邊玩手機了。」家住西安的初一學生丁一告訴記者,他在今年暑假報名參加了某家研學機構組織的「博物館一日遊」,結果卻大失所望。

  「現在面向青少年的考古研學項目、圖書、網絡課程、短視頻等,數量其實並不少,但質量參差不齊。」牛牛的母親陳女士打開手機上的某短視頻軟體,輸入「考古」關鍵詞後,跳出的搜索結果超過了1.8萬個。陳女士表示,因為兒子的緣故,她時常會「刷一刷」與考古相關的短視頻,的確有一些講得很不錯。但她也發現很多視頻製作者的考古素養十分有限,甚至存在知識性錯誤。陳女士表示:「如果家長和孩子缺少一些基本的考古和歷史素養,反而會被錯誤的內容誤導。」

  郭妍利指出,由於考古學專業人數有限,廣大考古工作者疲於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和科學研究工作,目前,專門給青少年科普考古知識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

  而對於那些有志於給青少年作考古科普的專業人員,如何協調內容的專業性和趣味性,也是一個擺在眼前的難題。

  申珅告訴記者,自己的父母都是考古學教授,但要讓他們面對孩子去講解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也覺得「很難」,不知道怎麼講才能讓孩子聽懂。

  「考古是需要知識的科普化的,但這個涉及很複雜的轉換,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做到,這就需要『轉譯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這種「轉譯者」的培養十分困難,因為在現在的學科分類體系下,我們還缺少相應的教育機制和課程設置。

  「目前給青少年進行考古科普的工作多是在工作之餘展開,工作人員自身缺乏相應的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不了解青少年的學校教育模式,在考古知識傳播方面專業性、趣味性常常不能很好掌握。」郭妍利表示。

  此外,考古圈的觀念也制約著考古科普的發展。申珅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做考古科普在許多學者看來還是「不務正業」。讀研期間,她曾在一個高校學術論壇上分享自己給孩子設計的考古課程,卻被評委老師批評「這是有閒心的專家做的」「學生不該操這份閒心」。

  近些年,公眾考古逐漸得到了業內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考古工作者自發地加入了青少年考古科普的隊伍。儘管如此,申珅覺得目前國內的青少年考古科普工作依然「不成體系」:「更多的是大家各自『為愛發電』,不成系統,也沒有形成聯動效應。」

  講好讓青少年感興趣的考古故事是當務之急

  一個個孩子打扮成文物的模樣,在街頭站立,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圍觀——這不是想像中的場景,而是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為學生們設計的博物館主題活動。「比起上課講的一兩個知識點,孩子們對這種活動更感興趣,對自己扮演過的文物,也會主動去查資料,印象也會更深刻。」申珅表示。

  對青少年而言,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之後,他們才會去探究更嚴肅、更深入的內容。」內蒙古大學考古文博系主任孫璐表示。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奚牧涼對此也深表贊同。從第一季就開始參與《國家寶藏》的策劃工作,奚牧涼發現,「明星+文保專家+博物館」這種跨界的綜藝形式的確「圈」了不少「粉」。不少孩子看節目的初衷只是追星,但後來也慢慢被國寶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對考古和文物萌生了興趣。

  因此,如何研發更多青少年喜愛的考古科普產品,講好讓青少年感興趣的考古故事,是考古科普的當務之急。要做到這點,就要先加強青少年考古科普人員的隊伍建設。

  對考古圈而言,申珅認為,首要的是轉變業內的觀念,要讓更多考古工作者形成公眾考古的意識,把考古科普當成自己的責任。對於考古科普的一些「大膽」嘗試和創新,應該用更包容和開放的眼光去看待和鼓勵。

  同時,也要逐步設置公眾考古的課程,建立公眾考古人才培養體系。孫璐正在做著這樣的嘗試。她給內蒙古大學考古專業的學生開了一門公共考古課。「主要教三件事,一是怎麼跟媒體打交道,二是怎麼應對考古事件的危機公關,三是如何為考古學做好市場營銷。」孫璐表示,希望通過這些實操性的內容,讓學生未來在考古科普過程中能更遊刃有餘。

  「除了考古所、文博機構的工作人員外,高校的師生、退休的業務人員也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可以制定激勵政策或辦法,分類分專題地成立考古知識科普小組。」郭妍利指出,「還可以發揮博物館等社會公益機構的志願者作用,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在線下和線上開展考古學知識的傳播。」

  作為青少年日常學習的場所,中小學如何讓考古科普與學校教育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廣大青少年對考古學的認知、增進對文化遺產的熱愛,也是一個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事實上,當前已有一批中小學通過與博物館、高校的合作,以校本課程、校園社團、綜合實踐、講座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走近考古的機會。如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北京史家小學都研發了博物館校本課程;北京四中等全國幾十所高中,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指導下,建立了中學考古社團……

  但上述做法對學校的師資,對當地的博物館、考古資源等有較高要求。未來,如何才能讓更多學校享受到優質的考古教育資源?

  今年9月30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提出各地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本區域網上博物館資源平臺和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庫,促進與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對接。這無疑為未來學校考古教育的科普提供了思路。

  對於未來的青少年考古科普,申珅還有很多展望:「我很希望考古能成為一個『素材』,各行各業的人都能找到相關的結合點。比如考古與動漫,考古與遊戲,考古與文藝的結合等。我相信,如果一群有不同複合背景的人在一起,共同打磨一個考古相關的產品,可能更容易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品。」記者 唐芊爾 本報通訊員 付佩玥

  責任編輯:韋玉春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

相關焦點

  •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即使不當考古工作者,從小了解考古學也受益良多 自從兩年前看了《國家寶藏》,北京某小學六年級學生牛牛(化名)對考古學和博物館裡的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課業並不輕鬆,但只要周末或節假日有時間,他都會央求父母帶他去博物館轉轉。「看到那些文物,我好像親眼看到了幾千年前人們的生活。古人的智慧太奇妙了!」
  • 熱愛是最好老師——孟雷超一本線118分被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錄取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孟雷超一本線118分被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錄取據陝視新聞的最新報導,陝西周至的孟雷今年以630分的成績,第一志願考入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他也是西北大學在陝錄取的文史類最高分。來校報到第一天談及志願填報,孟雷說:「我填報志願時只考慮了考古,沒有想過其他專業。
  • 上學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進入社會後生存是最好的老師,你怎麼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帶給我們強大的動力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談到興趣我們大家都不陌生,記得上學的時候每到畢業都要寫同學錄,上面總有一欄是興趣愛好,有些畫畫的,有些讀書的,有寫跳舞的,等等。
  • 看完《這就是街舞3》第十期,被張傲月老師圈粉了,黃瀟表現力強
    看完《這就是街舞3》第十期,被張傲月老師圈粉了,黃瀟表現力強看完《這就是街舞》第三季第十期,作品裡比較喜歡兩組國標、舉傘的張婭姝老師那組、朝鮮族舞那組。被張傲月老師圈粉了,哈哈。拉丁那一對老師真的太亮眼了,有點搶小朝和春林的風頭,但是整體效果特別有氣氛,直接把場子熱起來了。卓別林那種戲劇效果我真的很喜歡,老師和騰仔表現沒有誰過分突出。舉傘的老師一出場就很驚豔,肖智斌是東方不敗本人吧,AK東好腰力,整體特別美,喜歡,瀟師傅真的是所有作品裡,唯一沒有被融合的老師壓過風頭的人。瀟師傅的表現力太強了,你根本沒辦法把從他身上移開。
  • 孩子的興趣要從小培養,楊冪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了責任感」。由此可見,興趣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興趣變職業,楊冪就是最好的例子最近楊冪的新劇《斛珠夫人》未播先火,說到楊冪大家一定不陌生,作為當紅實力演員為大眾所熟知,最近這幾年更是拍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楊冪對表演的熱愛和興趣是從小就開始有的。
  • 留守女孩高分考進北大考古學專業,網友忍無可忍:不值得!
    原來女孩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績考上北大考古學專業。作為「全村希望」的她不負大家的期望,考上所有學子傾慕的北大本來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情,但偏偏是考古學。這下網友可忍不了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眾所周知,整個歷史學都被大家歸為冷門專業,在大家眼中,它不像計算機、人工智慧、金融等等專業吸引人,考古學更是冷門中的冷門。
  • 勝利體育|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亦使孩子們快樂成長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一個好的興趣對孩子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性格塑造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都說興趣培養是要從小抓起,興趣使得孩子們快樂成長
  • 報考北大考古學留守女孩:歷史成績不算突出,數學最好,老師對她報...
    「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留守學生」、「報考北大考古學」是鍾芳蓉身上最受關注的標籤,有人對她的選擇不理解,也有人為她的理想而感動。8月2日,鍾芳蓉發微博稱自己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考古,當晚就收到了樊先生的籤名自傳和書信,此外還有多所考古研究院送去祝賀禮物後,不少網友直呼:「簡直是郭襄過生日啊」「考古圈團寵來了」。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此外,兩個學科如何相互借鑑、合作,雖然分別關注人類學的過去與現在,但是否能夠產生共同的問題意識與研究興趣,以及相互助益的碰撞與交流。這是我們在平時教學、研究與田野實習中一直在思考、對話的東西。當然,我們身處同一學系,如何推動考古學與人類學的教學互動,是否能夠雙管齊下,同時開展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田野,比如,考古學家進入人類學的田野,看人類學家如何認識物質文化,人類學家進入考古學的發掘現場,看考古學家如何與古物相處,與當地村民互動。如今,兩個學科都面臨走向公共領域的機遇與挑戰,至少在文化遺產議題上,將會有很多相互交織、影響之處。這也是邀請各位小聚,共同探討的初衷。
  • 興趣永遠是英語學習最好的老師
    而在我看來,濃厚的興趣或許是學習英語最好的老師。不同於數理化的速成與舉一反三,英語以及任何語言學科,更加注重的是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澱,不在於一朝一夕的高低,而在於每時每刻的累積。在英語學習中,我們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創造性與舉一反三,更多的是Copy And Paste. (複製與黏貼) 就好比我們兒時學習中文一樣,別人怎麼說,我們怎麼學就可以了,類似於照貓畫虎的過程。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打造中國考古學精品教材
    2020年6月9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微信公眾號推送了副院長沈睿文給全院老師的一封信《做時代最好的學術,走進學科史——建設「北大中國考古學書系」》。「在如今這個新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時代學術的脈動,佔領當今學術、學科的制高點。」沈睿文認為,先生們都做了他們那個時代最好的學術。現在,我們北大考古文博學院仍然要做當下最好的學術研究和學科教育,推動中國的考古學科建設,繼續為考古文博事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一流人才。那麼,如何在這個時代把考古學的學問做得最好、做到極致?
  •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高中生因一篇作文,破格被985大學錄取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今天講述一個十年前的事,目的不在於往事重提,而是想借鑑這件事,老生常談一個關於孩子的話題:為什麼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十年前,一篇755字的高考作文,引起了一陣轟動。
  • 興趣,是人類最可貴的天賦,是創造力的源泉,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在這三個層次中,知學不如好學,好學不如樂學,只有激發和培養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樂在其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興趣是人類最可貴的天賦,是創造力的源泉,興趣是自覺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
  • 如何給孩子選擇興趣班,老師:結合學生興趣和老師教學特色
    去老師那上課就很輕鬆,學得也快。但鋼琴是需要長線作戰的,並且每天都要練。幾年時間,發現她從來沒有主動練過一次琴,問她如果不喜歡就不要上了,她也不答應,還是要學,可又沒有表現出對彈鋼琴有多熱愛。就這樣又堅持上了一段時間,準備考十級,十級的曲子學了幾個月都沒有學完,以前還能每天練一會,後來到上課前才會將上次課的內容過一遍,簡直就是在混。我果斷地決定不學了,她有種釋放的感覺。
  •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啟蒙別搞錯了
    對英語產生興趣,孩子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反之就會產生抵制情緒甚至叛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習亦是如此。興趣培養——孩子英語啟蒙教育的前提孩子英語興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這需要家長不斷地觀察和思考。
  •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就是大人的心頭肉,在這個競爭日漸劇烈的時代,英語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特別是上小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家長通過小學英語學習網,找適合孩子的培訓機構。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小學英語學習網的時候,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通過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延伸出孩子都英語的興趣點,例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我們就可以一起跟孩子觀看英文動畫片,讓他對英語有所接觸和了解,從而再為孩子報名培訓機構。
  • 老師帶學生應援明星違反職業道德 什麼樣的老師值得圈粉?
    老師帶學生應援明星違反職業道德 什麼樣的老師值得圈粉?時間:2020-12-08 12: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師帶學生應援明星違反職業道德 什麼樣的老師值得圈粉? 今天,教育部對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問題進行公開曝光。
  • 《再度與你》圈粉饒雪漫 快看漫畫看好深度內容市場
    在很大程度上,深度的內容會打破形式,給人予精神上的共鳴,而能獲得共鳴的作品,大概就是能打破次元壁圈粉的作品吧。這是深度內容帶來人的震撼以及給市場的啟發。「能在這千萬人間與彼此相遇,已經是一份天賜的幸運。」 ——by饒雪漫「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個溫柔的奇蹟」。
  • 看了兩期《我就是演員》,沒被作品打動到,反倒被兩位指導圈粉了
    新一季的《我就是演員》已經播了兩期,感覺每期節目播出之後還是蠻火的,各種話題。只不過,如果把《我就是演員》當成一個演員競演類綜藝看的話,前兩期節目裡呈現出來的作品,似乎沒有太多驚豔的地方。
  • 禹州一高|校友憶恩師:圈粉無數的冀冠一老師
    一點多,進完自己班轉了一圈並巡視完二樓樓層後,他開始回到辦公室午睡。午睡的時間不長,但對於長期工作在高三一線的老師來說卻必不可少。辦公室有張大椅子,就是專門供老師下課或中午時候休息的。高考前的幾個月,因為教學任務以及班主任的事務很多,他基本上不回家,甚至晚上也會在學校住。這幾個月對於老師來說,同樣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