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面「全球楊氏群」加入楊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楊」,先點上面藍字全球楊氏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重慶楊尚昆故居
「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往何處?」在潼南姬家壩光基始祖宗支楊氏族譜扉頁上的這段話,很容易勾起人們對這個家族源流的獵奇之心。翻開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族譜,有關楊尚昆、楊闇公、楊白冰以及他們的先祖楊震、楊文秀、楊光基、楊世綏等家族名人的傳略,記述了這個家族非同一般的傳奇經歷。2013年1月15日,上將楊白冰在北京逝世,在哀傷之餘,雙江楊氏家族的傳奇故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中心話題。
東漢中期
三十世楊震夜辭黃金傳清白家風
在楊尚昆的故鄉潼南雙江鎮,姬家壩楊氏宗支的許多宅院或堂屋前,都懸掛著「清白傳家」或「四知家風」的牌匾。雙江楊氏家族清白家風的來歷,得從東漢名臣楊震說起。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
★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楊震,東漢弘農華陰(今陝西漁關縣)人,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一次,楊震路過邑縣,當地縣令王密是他提攜過的學生。王密為了答謝老師的提拔之恩,便在晚上攜帶十斤黃金作禮物去拜謝楊震。楊震一見立刻嚴肅地說:「我了解你的為人才推薦你,你怎麼就不了解我呢?」王密說:「這是學生的一點心意,夜裡又無人知道,就請恩師收下吧。」楊震聽後更是正色的說:「你怎能這樣說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王密見楊震動怒,只得拿著黃金走了。從此,楊太尉夜辭黃金及「四知」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這也是雙江長灘子大院懸掛「四知堂」的來由。
楊震不僅作官公廉,而且還教育子孫蔬食步行,艱苦樸素。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不僅不受私賄,一生清貧,連子孫吃的也是自種的粗茶淡飯,出行靠自己的雙腿。有老朋友勸他:「為了子孫,你也該多少置點家業。」但楊震卻笑著說:「能讓後代稱為清白的祖先,這樣的遺產難道還不豐厚麼?」
在楊震的教育下,他的子孫楊秉、楊賜、楊彪也官至三公,為官清廉,被稱為「四世三公」。就這樣,楊震的清白家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形成了雙江楊氏家族「清白傳家」的傳統。
南宋末年
七十一世楊文秀為避戰亂辭官回黃溪
雙江楊氏家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相傳湖南綏寧縣武陽曾有楊答則、楊明則兄弟二人。楊明則生二子文宗、武宗;楊文宗生二子首選、首達。後來,楊首選遷貴州銅仁,楊首達遷江西泰和。因圖謀發展受阻,楊首達又遷回綏寧九巖梆洞。
在九巖梆洞,楊首達共生養了七個兒子:金、玉、滿、堂、福、祿、壽。待七個兒子成人後,楊首達計劃將他們分布到各地,去開創自己的家園。在實施這一計劃之前,楊首達先以全豬全羊禱告天地,然後帶著七個兒子乘舟順沅江東下,並在船頭點燈七盞,舟行至某處熄一燈,便在該處留一子。
就這樣,楊首達的七個兒子分別在沅江兩岸的託口、洪江、巖裡、新路河、木注洲、瀘溪、常德等地安置新家。其中,住新路河的四子楊正堂生養了四個兒子:才穩、才廣、才進、才禎。四兄弟成人分家時,楊才穩留在老宅銅灣,楊才廣去了臥龍,楊才禎分赴淇灘,楊才進則沿溪而上,來到黃溪。
湖南辰溪黃溪村,在700多年前還是荒山野嶺,這裡南北西三面環山,中間開闊平坦,西北向有兩條溪流繞村而過,宛如世外桃源。在黃溪,楊才進生養了楊文秀、楊文寶兩個兒子。
楊文秀是雙江楊氏家族的始祖。因為雙江楊氏家族傳承的二十八字派行:「文字通光昌俊秀、世傳宣尚肇先宗,守清體道聲明重,立志維勤繼述隆」便是楊文秀編訂的。楊文秀從小聰明過人,後來考取了南宋末年進士。德佑元年(1275年)任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知縣。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為金所滅,為躲避戰亂,楊文秀攜家眷回到原籍黃溪。楊文秀在黃溪傳承了10多代,直到清朝初年楊光基從黃溪遷往四川。
康熙年間
八十七世楊光基應詔入川落戶姬家壩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出生的楊光基,共生有七個兒子,是雙江楊氏家族「老七房」的始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蜀亂初定,戶絕地荒,康熙皇帝頒發了《招民徙蜀詔書》。楊光基認為當時的四川地廣人稀,很有發展前途,便與妻子商定應詔入川。於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九月,帶著五個孩子舉家投入了這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開始了他的徙蜀之行。
楊光基入川時,最小的兒子僅三四個月,一家七口跋山涉水,行至川東定遠縣(今四川武勝)時,襁褓中的幼子死於途中,被迫在定遠租房住下,以調養生息。經過三年的艱苦耕作,楊光基認為在定遠難有發展前途,決定繼續遷移。在遂寧縣蓬溪古溪河旁的「圓覺寺」西南方,楊光基發現一處河流衝集而成的小平川,一波碧流繞行其間,周圍山勢蜿蜒北趨。對堪輿學有所研習的楊光基認為這是一處上好的地方。經打聽得知,這片小平川的荒地為先期從貴州遷蜀的楊任奇所佔。於是楊光基便以同宗之情向其求購。楊光基最終以廉價購得此地,這便是雙江楊氏家族的發祥地——「姬家壩」。
在姬家壩,楊光基勤於農事,合理經營,沒過幾年日子就富足起來,並動工興建了楊家老院子,從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楊光基遵循先祖「耕讀傳家,忠孝貽後」的家訓,十分注重對後人的教育。他不僅聘請有學問的人教育子弟讀書習文,平日更是嚴加督促。他的第五子楊昌智後來考為蓬溪縣學廩生,兩個孫子楊俊銳、楊俊一,也先後入縣庠。楊光基的這些作法深深地影響到他的子孫。
道光年間
九十一世楊世綏棄農經商成雙江首富
楊世綏是楊光基的第四代孫,也生有七子,是雙江楊氏家族「少七房」始祖。在《楊尚昆回憶錄》中,有對楊世綏的記敘:「楊光基定居在蓬溪縣涪江左岸的姬家壩。他的第四代楊世綏,就是我的曾祖父。楊世綏大概是個精明人,那時荒地很多,別人都搶熟地,他卻僱人大量開墾荒地,憑藉涪江水利和兩岸適宜農耕的自然條件,變磽瘠為沃壤。若干年後,居然擁有土地500多畝,就像是『跑馬圈地』那樣。」從以上可以看出,楊世綏是靠『跑馬圈地』起家的。
據了解,來到雙江之前,楊世綏只從祖上分得兩畝薄田,無奈之下才離開姬家壩。創業之初的楊世綏本錢很小,只能買些針頭麻線之類的小雜貨,自己編了一個竹背篼、一個圓簸簸,和一根小竹凳,做起了「簸簸生意」。過了不多久,他的「簸簸生意」變成了「籮篼生意」。
每逢趕場天,楊世綏都要到最熱鬧的米市壩賣小百貨。後來,他放下擔擔一邊開碾房加工大米,一邊僱人開墾荒地種植穀物。並逐步發展為種植、加工、販運一條龍,將大米販運到各地,又從各地將食鹽、餅肥、布匹等運回雙江銷售。之後,他買斷官鹽,開起了「楊三泰」鹽號,統銷小川北一帶的食鹽。
楊世綏並不滿足於此,繼而開起「川元通」商號,經銷棉紗、絲綢、洋布、洋油等,在成渝、上海都設有分號。大至在道光年間,楊世綏成為富甲一方的首富。當時曾流行這樣一句話:「關起城門的曾鴻泰,打開城門的楊三泰」,意思是說在遂寧城內數曾鴻泰的生意最大,在遂寧城外就數「楊三泰」的生意最大了。雙江鎮也因此而被世人稱為「楊家場」。
同治七年(1868年)初,楊世綏因病去世,大家庭最終解體,除了留作祭祀用的良田一千畝和街房七通外,其餘家產都分給七個兒子。分家之後,各房紛紛建造宅院,如長房的「大塘府第」、二房的「長灘子大院」、三房的「源泰和大院」、「興隆街大院」,四房的「白土地大院」、五房的「田壩大院」、六房的「磚房子大院」等。楊尚昆的祖父楊傳鼎為么房,建造的宅院被稱為「郵政局大院」。
民國時期
九十四世興盛之中存危機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的三十年中,在雙江楊氏家族中,就有三十多人遠涉重洋,前往英、法、德、美、日、蘇等國留學深造,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族人子女在成渝、上海、北京等地讀書,形成雙江楊氏家族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其中以楊尚昆為代表的九十四世最為突出。常言道:茅屋出公卿,富家出紈絝。民國時期,雙江楊氏家族為什麼出現這一興盛景象呢?
這與田壩大院主人楊守魯有關,楊守魯在任楊氏家族族長二十多年中,做了兩件善事:一是在楊氏七房分家時,力排眾議,主張按分產的比例提成,提留了二千畝田產和七通街房作為族產。這筆族產除用作每年春秋祭祀祖先外,還用來開辦「永綏祠小學」,聘請一批飽學之士和進步人士來校任教。二是用這筆族產設立起大學及留洋助學金。凡族中上大學或留學的族人,均可向祠堂申請資助。正因為設立了這項助學金,才使得各房子弟有機會去外地讀書或出國留學。
通過這樣「請進來,送出去」,新文化、新知識、新思潮得以進入這個偏僻的小鎮,並猛烈地衝擊著禁錮已久的封建家族,從而使家族發生了兩極分化:一部分人因追求新思潮而走上革命之路或成為各領域的優秀人才,「郵政局大院」中走出了楊尚昆、楊闇公、楊白冰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田壩大院」則出現四代飽學的繁榮景象;一部分人繼承了封建家族的衣缽而走向沒落,興隆街大院的主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興隆街大院的主人楊紫豐,譜名楊宣浩,與楊尚昆的父親楊宣永是堂兄弟。楊紫豐及其後人,並不像「郵政局」、「田壩大院」的主人那樣「進新學、增知識、廣見聞」,接受新文化、新思潮,而是繼承了封建地主的衣缽,坐享祖先遺產,過著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楊紫豐本人妻妾成群,又吃大煙;兩個兒子更是菸鬼和一個晚上可以輸掉八十畝田產的賭棍。再加之當地權貴和駐軍的逼賭訛詐,不到幾年,風光一時的興隆街大院便家道中落。
到了1941年,楊紫豐實在無法支撐,競將巨資修建的大院以三千元大洋,賣給了本姓族人楊興豪,搬出豪宅的楊紫豐和兩個兒子也先後離開人世。興隆街大院主人的更迭,記錄了一個封建世家的沒落,作為反面教材留給了後世。
1990年代
雙江楊氏兩地骨肉終相認
1990年3月27日夜,湖南懷化市市志辦來了兩位不速客。他們同時拿出證件,一彬彬有禮的小夥子自我介紹說:「我是辰溪銅灣黃溪人,叫楊尚安,這位是從四川潼南雙江來的楊先佐,我們彼此都是為了尋根,確認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的祖籍而來的,所以來向政府匯報一下情況,希望引起重視……」。第二天,市志辦便將這一情況向市領導及地誌辦領導作了匯報,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
原來在1990年2月,銅灣黃溪人楊先森偶然間在《東西南北》1989年第六期的舊雜誌上,看到登有一篇《楊尚昆故裡行》的文章,他細心閱讀後,發現楊尚昆同志兄弟八人的名字,中間都有一個「尚」字,再看他的父親叫楊宣永,祖父叫楊傳鼎,文章作者楊先正也和自己同輩,四代人都和黃溪楊氏字輩相同。於是,他便將這篇文章帶回村裡傳閱。老年人都回憶道:「清朝年間,我們這裡到四川去了一支族人,恐怕就是他們,不妨派人去找找看」。
這年3月中旬,徵得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同意,楊肇峰、楊宣剛二人抱著尋找親人的強烈願望,按照雜誌上標明的地址前往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進行尋訪。他們到雙江一打聽,當地的楊姓老人也都知道自己的祖籍是湖南辰谿縣黃溪村。後來又找到族人楊尚顏及撰文的作者楊先正,查閱了兩地族譜,對照了字輩:「文字通光昌俊秀,世傳宣尚肇先宗,守清體道聲名重,立志維勤繼述隆」二十八字,兩譜均完全一致。
為了慎重起見,雙江方面委託楊尚顏、楊先佐、楊天柱等三人赴辰溪實地考察,並護送楊肇峰、楊宣剛回懷化黃溪老家。在離黃溪村約三華裡的祖山坪有三塊墳碑,其中一塊已損壞,但尚有兩塊字跡清淅可見。楊尚顏等三人看到兩碑所立時間均系「乾隆三拾四年」(1769年),立碑人為:楊昌智、楊昌禮、楊昌信、楊昌義、楊昌德、楊俊坤、楊俊一、楊俊績、楊俊周、楊俊聯、楊俊諝、楊俊祥、楊俊僖等,這均與楊尚昆家族族譜所載的名字完全一致。此時,
雙方均為尋覓到了離散數代的親人而熱淚盈眶,激動無比。
文/圖本報記者李嘉採寫
(註:本文史料來源於《潼南縣姬家壩光基始祖宗支楊氏族譜》第三譜、《潼南縣誌》、《雙江楊氏探微》
文章來源:重慶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