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尼勒克意為「希望、新生命」。全縣東西長243公裡,南北寬70公裡,總面積10053平方公裡,其中可利用草場980萬畝,耕地56.1萬畝,林地107萬畝;縣境內南北兩側高山、丘陵連綿,中間為山間河谷階地,海拔在800-4590米,116條山間水系匯流而成的喀什河自東向西貫流全境,呈明顯的「山間河谷條形盆地」 地貌特徵。全縣總人口1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59萬人、佔總人口的72.7%),由哈、漢、維、回、蒙等24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74%。縣轄13個鄉(鎮)場,共83個行政村(隊)、6個居委會。轄區內駐有兵團四師79團、天西林業局尼勒克林場、鞏乃斯種羊場、武警8663部隊、72團煤礦、71團焦化廠等單位。1986年,全縣人均純收入僅為307元,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按照國家確定的低收入人口標準,尼勒克縣再次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尼勒克縣東、中、西部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產業布局具有天然的區分和差異(東部為高山草原牧業區,中部為河谷盆地農業區,西部為乾旱缺水丘陵區)。根據伊犁州直產業規劃和建設「兩個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總體要求,經科學論證,尼勒克縣確定了東、中、西三大功能布局,即:種蜂場狗熊溝以東為東部生態環境保護旅遊示範區,烏贊鄉以東、狗熊溝以西為中部農工牧業發展示範區,烏贊鄉以西為特色農業商貿產業示範區。
二、歷史沿革
尼勒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古代的塞族人、大月氏人、烏孫人、匈媽人、突厥人都曾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棲息繁衍。自漢迄晉,該地區為烏孫國轄地。南北朝時為悅般國地。隋朝為西域校尉管轄的西突厥石汗那國轄地。唐朝時受轄於昆陵都護府,北庭都護府。遼時為契丹護府,西遼時為黑汗國地。元朝時屬達魯花赤管轄的察合臺汗國地。明朝時為別失八裡管轄下的韃靼瓦刺(或稱厄魯特.衛拉特)遊牧地。清初,尼勒克地區為準葛爾所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木之亂後,清政府將西域改稱新疆,尼勒克地區受轄於清政府。
1885年,新疆省政府決定成立寧遠縣(後因與湖南寧遠縣重名,改名為伊寧縣),轄今尼勒克地區。
1932年,從伊寧縣析出,成立鞏留縣,轄尼勒克地區。1938年2月,鞏哈地區從鞏留縣析出,成立鞏哈設治局,受轄於伊犁長官公署。
1939年6月,鞏哈設治局改設為鞏哈縣。
1944年8月17日,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3個地區反抗國民黨統治的革命鬥爭首先在鞏哈縣的加哈烏拉斯臺山區爆發。同年10月7日,鞏哈遊擊隊攻佔鞏哈縣城,改鞏哈縣為尼勒克縣,並成立「三區革命」尼勒克總部和尼勒克縣臨時政府。1945年1月,正式成立「三區革命」尼勒克縣政府,受轄於「三區革命」政府。
1949年9月28日,新疆和平解放。尼勒克縣復稱鞏哈縣,同時成立鞏哈縣解放軍委員會和鞏哈縣政府。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通訊團三營七連進駐鞏哈縣,協助開展安民、建政、清匪反霸等工作。
1951年3月26日,鞏哈縣各族各界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會議決定廢除封建部落的千戶長、百戶長制,改鞏哈縣政府為鞏哈縣人民政府。
1951年7月1日,中共鞏哈縣委成立。
1954年4月,經中央政務院批准,將鞏哈縣更名為倪俐克縣,後經標準化正音為尼勒克縣。4月19日,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大會決定改尼勒克縣政府為尼勒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於伊犁地委和伊犁地區領導。
1955年3月至1975年9月,因伊犁地委撤消,中共尼勒克縣委員會和尼勒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中共伊犁地區委員會(即伊犁區黨委)領導。
1975年9月,伊犁地區恢復重建,尼勒克縣歸為伊犁地區領導。
1979年6月,伊犁地區撤銷,尼勒克縣歸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
1985年1月,因伊犁地區恢復重建,尼勒克縣歸於伊犁地區領導。2001年3月,因伊犁地區撤銷,尼勒克縣直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
唐布拉風景(攝影 安衛岷)
三、發展優勢
(一)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尼勒克縣是一個「聚寶盆」, 擁有豐富的煤炭、礦產和水能資源,具備建設能源開發產業基地的巨大優勢和發展潛力。特別是以煤炭勘探開發為重點的煤焦、煤電、煤化工產業穩步推進,並將成為我縣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尼勒克縣境內由北向南地跨四個成礦帶:東北邊是烏魯木齊山前坳陷煤成礦帶,中北部是依連哈比尕超基性巖鉻、鎳、銅成礦帶,中部是博羅霍洛磷、鎢、金及稀散之素成礦帶,南部是鞏乃斯富銅、富鐵多金屬及沉積礦產成礦帶。目前已發現的大小礦床、礦點達164處,涉及礦產有煤、鐵、銅、錳、鉛、鋅、金、銀、石膏、重晶石、石英、石灰石、花崗巖、大理巖、珍珠巖、耐火粘土、膨潤土、熱泉等22種。全縣共有各類探礦權102個、勘探面積1733.4平方公裡,採礦權32個、礦區面積68平方公裡,主要涉及煤炭、鐵、銅、金、鉛鋅等優勢礦種。
(二)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尼勒克煤田是伊犁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田沿喀什河兩岸東起喬爾瑪,西至臨近縣城,東西長約112.5km,南北寬平均約17.3km,面積1185.48km2。尼勒克煤田已探明煤炭地質儲量已約100億噸,煤炭資源量約200億噸;遠景煤炭儲量約500億噸。煤田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多以低磷、低硫、高揮發份、高發熱量、低中灰份的優良燃料煤為主,由東向西主要分布有氣煤、氣肥煤、1/3焦煤、長焰煤、弱粘結煤、不粘結煤等。特別是氣肥煤、氣煤等焦煤資源蘊藏豐富,是伊犁州獨有的工業煤種,為發展煤電、煤化工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障。
(三)金屬礦產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尼勒克縣地跨多個金屬成礦帶,除煤炭勘查項目外,現尼勒克境內各類礦產資源勘查項目71個,勘探區域846.17Km2。其中有色金屬勘查項目57個,鐵礦勘查項目4個,金礦勘查項目10個。根據近年來的地質勘探成果,阿沙勒地區、加爾託汗地區、喀拉巴蓋地區、喀什河上遊地區、唐布拉地區、阿吾拉勒山一帶等重點區域,具有探尋鐵、銅、金、鉛鋅等重點礦種和大中型礦床的成礦條件和勘探潛力。一是鐵礦資源,近年來,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全面推進,尼勒克縣鐵礦資源勘探開發取得了重大進展。新疆天華礦業有限公司松湖鐵礦已探明儲量近2000萬噸, 2009年10月已建成試生產100萬噸/年鐵選礦廠,目前,武漢中南地勘院的哈勒尕提鐵銅礦、伊鋼公司的阿滅裡根鐵礦以及松湖南鐵礦、薩海鐵礦、尼新塔格鐵礦等一批鐵礦勘查項目已初步掌握一定的資源量,全縣已查明鐵礦儲量近2億噸,具備200-500萬噸鐵採選冶產業條件。二是銅礦資源,尼勒克縣的銅礦主要分布于于阿吾拉勒山西段,喀什河上遊及喬爾瑪一帶也多有分布。並且銅礦開採歷史悠久,縣城西南3公裡的奴拉賽古銅礦遺址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春秋時期)。全縣現有銅礦勘探項目36個,勘探面積443.53平方公裡,初步查明銅資源量超過30萬金屬噸。已建成有寶馬礦業、金來礦業、蘇源礦業等3個1000噸銅選礦廠。目前,新開工有南方礦業、聯華礦業、眾邦礦業等3個日處理4000噸銅選礦廠項目。此外,尼勒克縣還有多處金、銀、鉛、鋅等礦產開發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四)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尼勒克縣境內119條大小支流匯集而成喀什河、鞏乃斯河和阿夏勒河三大水系。其中鞏乃斯河灌區年引水量為0.63億立方米;阿夏勒河從北流入精河縣沙山子,故縣內極小引用。伊犁河第二大支流--喀什河由東向西橫貫全縣,喀什河全長302公裡,縣境內長292公裡,多年平均流量122m3/秒,年均流量38.9億m3,河道垂直落差1998米,水能蘊藏量可達120萬千瓦時,是新疆水能蘊藏量最豐富、開發潛力最大的河流之一,可開發建設十五級水電站,裝機容量167.8萬千瓦。其中已建成發電的有:吉林臺一級(46萬千瓦)、吉林臺二級(5萬千瓦)、溫泉水電站(13.5萬千瓦)、尼勒克一級(22萬千瓦),即將建成發電的有:塔勒德薩依(8萬千瓦)、薩裡克特(8萬千瓦)。
(五)具有豐富的「有機綠色」天然優勢。尼勒克縣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縣域內草原遼闊,水草豐茂,縣內擁有總面積為21.3萬畝的西北五省保護最完整、生態效益發揮最好的河谷次生林。全縣土壤、草場、天然林、水源、溼地及農副產品等自然要素,基本保持了純天然、無汙染狀態,使尼勒克具備了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天然優勢。目前,我縣已依託出具規模的萬畝畜牧科技示範園和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初步形成4000噸優質乳品、5萬噸特色肉食、2000噸黑蜂有機蜜、2萬噸有機生物凍乾產品、50萬噸綠色蔬菜等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其中,尼勒克馬肉、牛羊肉品質優良,全疆聞名。唐布拉黑蜂蜂蜜營養價值高,是蜂蜜中的上品。2013年,新疆黑蜂遺傳資源保種場通過國家初驗,現擁有蜜蜂45950箱,蜂蜜產量達2343噸。
唐布拉度假村(攝影 安衛岷)
(六)擁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尼勒克縣各類原生態自然景觀保存完好,擁有雪山、雲山、河流、草原、溫泉、森林、古蹟等七大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有聞名遐邇的唐布拉草原、吉林臺水庫、喀什河谷溼地古楊(佔地21萬畝西北最大河谷次生林),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稱,被譽為「百裡長卷,天然畫廊」。 按照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布局為「一線三區」,即:喀什河景觀線、東部唐布拉風景區、中部吉林臺親水遊樂區、西部喀什河谷溼地古楊風景區。以春秋時期努拉賽古銅礦遺址、古巖畫、烏孫古墓群、巴斯勒根古戰場、喬爾瑪革命烈士陵園為主的一批歷史文化景觀,此外還有豐富的溫泉資源有待開發。2013年,溼地古楊風景區和吉林臺親水遊樂區通過4A級旅遊景區初評,3個4星級標準酒店建成運營,全年接待遊客70萬人次,同比增長31%,旅遊收入達1.12億元,同比增長50%。
(七)具有明顯的區位交通優勢。尼勒克地處新疆北部中天山西段,伊犁河谷東北腹地,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縣城向東經省道315線、國道217線距天山北坡經濟區奎屯、獨山子310公裡,距首府烏魯木齊市560公裡;向西經省道315線、國道218線距伊寧市110公裡,距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200公裡;國道217線、218線、省道315線、316線相互貫通,構成縣境內「兩橫兩縱」便捷的公路交通網;「精-伊-霍鐵路」已建成通車,進入伊犁的首座客貨兩用站「尼勒克站」就位於尼勒克境內,距縣城40公裡;兩大機場(伊寧機場、那拉提機場)位於縣城東西兩翼,距離在110公裡範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鐵路、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村道路為脈絡的高密度交通網絡,優越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使尼勒克縣成為伊犁河谷的東大門。東聯天山北坡城市群,西通中西亞,人流物流大流通的區位優勢凸顯,運輸便捷通達,市場環境廣闊。
闊爾克仙女湖(攝影 安衛岷)
四、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尼勒克縣緊緊圍繞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團結依靠全縣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千方百計破解發展難題,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等各項工作,全縣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
(一)經濟增速明顯加快,發展後勁持續增強。2013年完成生產總值42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增長26.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6億元,增長18%;鄉及鄉以上工業增加值13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6億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6元,增加1829元,增長1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0003元,增加1580元,人均純收入萬元鄉達到8個、萬元村達到53個。
(二)新型工業化在攻堅克難中實現新突破。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啟動實施工業化重大項目20項,完成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18.6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5億元,增長19%。外貿進出口總額100萬美元,實現進出口企業和進出口貿易兩個「零」的突破。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發展。按照頂尖設計和「三高」要求,籌資8000萬元啟動實施15項新型工業化重點規劃編制申報及建設,科學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合理界定功能區劃和要素配置,實現工業經濟領域規劃全覆蓋。二是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尼勒克一級水電站、南方礦業一期2000噸銅選廠、國投寶地120萬噸煤礦、科爾克60萬噸煤礦改擴建、雪峰民爆二期技改、松湖鐵礦尾礦綜合利用、天山黑蜂產業園、伊力特尾氣綜合利用發電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三是工業園區全面發展。能源化工園區正式上報自治區待批,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加快建設,民生示範基地成功獲得自治區授牌。
(三)農牧業現代化在穩步發展中再創新業績。2013年,縣財政投入支農資金7000萬元,大力實施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現代畜牧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投資2800萬元,完成萬畝畜牧科技示範園總體規劃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2個;完成黃牛冷配2.82萬頭,小畜配種27.6萬隻;動物疫病防治達到3個100%;貯備飼草料96.6萬噸,完成草場禁牧25萬畝,草畜平衡885.8萬畝,草原植被恢復3.1萬畝,毒害草防除8.2萬畝。畜牧業產值達13.97億元,佔大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帶動農牧民人均增收830元。高效種植業鞏固發展。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兌現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374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56.1萬畝,千元田 3.12萬畝,特色作物 10.26萬畝,新增高效節水面積2.25萬畝;投資1600萬元,完成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培訓中心、智能溫室、保鮮庫建設,示範帶動效果明顯;成功舉辦國家級蜂業論壇,新疆黑蜂遺傳資源保種場順利通過國家初驗,天匯蜂業成功掛牌融資;縣財政籌資324萬元,對農牧民政策性保險給予補貼,農牧民獲賠631萬元。種植業帶動農牧民人均增收180元。特色林果業穩步推進。投資563萬元,完成植樹造林1.21萬畝;投資900萬,完成國省道沿線1600畝綠化及節水灌溉配套工程;5個千畝特色林果示範基地初具規模。林果業帶動農牧民人均增收30元。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大。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61萬人次,實現創收2.68億元,人均勞務增收360元。扶貧開發成果喜人。爭取扶貧項目74個,資金3747.5萬元。完成自治區級貧困村整村推進10個;發展「155111」庭院經濟示範戶1179戶,帶動942戶3821人穩定脫貧。農田水利累計投入2.28億元,新建防滲渠道151公裡,新增農村安全飲水入戶7573戶。兌現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180萬元,引進各類農機具585臺架,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創建自治區級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場2個,自治州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場3個。新增專業合作社12個,規範提升24個。大力開展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警監測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有效減小了各種自然災害對農牧民造成的經濟損失。
(四)新型城鎮化在協調並進中展現新面貌。加快推進城建、文化、旅遊並舉戰略,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城鎮、鄉村規劃實現全覆蓋,土地徵遷安置工作成效顯著。集中供熱、供排水、汙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廣場和農貿市場提升改造等重點市政工程快速推進。尼鞏公路、武進大道、東環路、迎賓路、X776線等重點民生道路建成通車,建成公路258公裡和鄉級客運站2座。750千伏輸變電站工程投入運營。西部三鄉揚水灌溉、縣域中部集中安全飲水工程通過自治區初審。投入700萬元,新栽、補栽樹木2000餘株,種植花卉、花灌木228萬餘株,擺放高檔盆栽143盆,新增綠地面積6.7萬平方米。拆牆透綠、綠地認種認養認管工作有序開展,「國家級園林縣城」創建通過自治區初驗。城區「三無」工程深得民心。創建州級新農村示範村2個。城鎮化率、綠化率分別達33%、39%,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五)社會事業在普惠民生上結出新碩果。2013年,全縣投入民生建設資金11.6億元,年初承諾的30類126項民生實事全部落實。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安居富民4390戶、定居興牧1500戶和社會保障性住房1211套。全面落實廉租房免費供暖和集中供暖補貼政策。認真落實創業、就業政策,培訓各類人員11964人次,城鎮累計就業4271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發放公益性崗位人員補貼1003萬元,小額貼息貸款1151萬元,帶動就業650人。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為2.1萬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3203.78萬元,發放大病醫療救助、困難家庭就學資助等各類救助金1731.82萬元。社會福利園區老年公寓投入使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穩步推進,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投入7596萬元的義務教育農村校舍改造和教師周轉宿舍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投入3.1億元的尼勒克·武進高級中學和烏贊中學相繼建成;投入300萬元,繼續實行高中階段免費就讀政策;投入700餘萬元,為1.16萬名中小學生提供營養餐;發放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514.4萬元。「一鍵通」醫療緊急救助呼叫系統受益家庭達500戶。認真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發放各類獎勵金1122.3萬元,282名農牧民領證家庭子女享受考學加分政策。食品、藥品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成效顯著,愛滋病、脊髓灰質炎等疫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加強。
重點景點推薦
1、喬爾瑪烈士陵園:喬爾瑪是哈薩克語,意為只能一匹馬通過的蜿蜒、狹窄的小道。喬爾瑪烈士陵園位於S 315 線唐布拉百裡風景區零公裡處,1984 年9 月28 日正式落成。近年來,尼勒克縣委、縣人民政府累計投資300餘萬元,將原紀念碑改擴建成為烈士陵園,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的州級革命烈士建築單位。近年來,隨著紅色旅遊的不斷升溫,此處也成為了全疆知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
2、闊爾克避暑山莊:闊爾克是蒙古語,意為有佛像的地方。闊爾克避暑山莊位於S 315 省道唐布拉百裡風景區19 公裡以南約2 公裡處,山莊周邊峽谷幽深,流水低吟,顯示出大自然的野趣和清新。山莊主要以餐飲、住宿接待為主,日接待能力300 人左右。
3、阿克塔斯度假村:阿克塔斯是哈薩克語,意為白石頭。阿克塔斯度假村位於S 315 線唐布拉百裡風景區30 公裡處。整個景區綠草茵茵、山花爛漫、雪嶺雲杉交相輝映、高山白雲相依相伴,一步一景,如詩如畫,具有瑞士風光之神韻。在阿克塔斯度假村的對面是奇俊挺拔的「小華山」, 小華山登山道全長1080 m,以九曲十八彎的設計理念設計了十八個轉點,登山道垂釣直落差325.28 m,寬1 .2m,登山道共使用花崗巖條石1529 塊,共投入人工100 餘人,馬匹40 多匹歷時兩年才將工程完成。景區內建有一座1600 平方米的貴賓樓,配備了卡拉OK包廂、棋牌室、桌球室等多種娛樂設施和多功能廳、會客廳、大堂吧等便利的商務會客場所,以餐飲、娛樂、住宿接待為主,日接待能力在200 人左右。
4、唐布拉避暑山莊:唐布拉是哈薩克語,意為印章,玉璽。唐布拉避暑山莊位於S 315 線唐布拉百裡風景區56 公裡處。山莊內建有停車場、風情別墅、紅夢樓、人工湖等設施,以餐飲、娛樂、住宿接待為主,日接待能力200 人左右。
5、布隆溫泉:布隆是哈薩克語,意為轉彎的地方。布隆溫泉位於S 315 線唐布拉百裡景區66 公裡布隆溝以北19 公裡處,海拔2520米,溫泉水溫長年保持在38 -40 ℃,泉水呈鹼性,PH值為8 .6 -9 .0,泉水化學成份豐富,達到我國醫用礦泉水分類標準。主要以集餐飲、住宿和溫泉洗浴為主,日接待能力200 人左右。
6、銀龍灣天浴溫泉山莊:位於尼勒克縣城東北面70 公裡的吉林臺親水遊樂區內的巴爾蓋提溝內,巴爾蓋提是蒙古語,意為變質巖的溫泉。泉水中富含有硫磺、鐵、鋅、鉀等32 種礦物質,能起到舒筋活絡、強身健體、潤膚養顏、安神定神、抗衰老等保健作用。主要以餐飲、住宿和溫泉洗浴為主,日接待能力200 人左右。
7、喀什河達坂旅遊景觀帶
尼勒克縣喀什達坂景觀帶位於縣城以西12 公裡處,總投資355 萬元,建設內容包括:長418米,寬8 米的迎賓道一條,長400 米(約1200 ㎡)的生態木棧道一條,木質觀景臺2 座和1 座1000 ㎡的停車場。作為尼勒克縣沿S 315 線的一處公共活動空間,喀什達坂景觀帶採取現代園林藝術的表現手法,著重體現了生態功能、遊憩功能以及景觀功能,為來往遊客和群眾提供了一個展現自然的場所。自2012 年底項目投入使用以來,吸引了廣大遊客在此觀光、留影,同時也成為了一處深受新人們喜愛的婚紗攝影基地。
8、汽車營地
尼勒克縣汽車營地總面積300 畝,分別劃分有停車區、帳篷區、餐飲區、休閒區、營地緩衝區、垃圾回收區、工作區等配套區域。營地將在每年的5 月至10 月全面對外開放。2013年7 月將舉辦盛大的汽車營地開營儀式,正式宣告營地成立。屆時汽車營地內將開展後備箱集市、營地電影、營地舞會、營地桌遊等豐富多彩的啟外活動,以滿足廣大自駕遊旅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