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8月13日是今年地球超載日。這意味著,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人類已經花光了2015年一整年的生態「預算」。其中,吸收人類碳排放就使用超過了一版的生態「預算」。去年的地球超載日在8月17日.
近些年,地球超載日比1970年的12月23日提前了4個多月,平均每10年提前1個月左右,並且在最近八年連年往前提。
地球超載日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地球超載日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合作夥伴全球足跡網絡(GFN)基於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所測算的。GFN傳播負責人龍納·凱利說:「地球超載日如同一張記錄人類消費的帳單,追蹤人類的支出在哪一天超過收入。」
「收入」即生態承載力,代表生產用地及海洋面積,包括森林、草原、耕地、漁場及建築用地等;「支出」即人類生態足跡,包括所使用的纖維食品、畜牧魚類、木材及其他森林產品、城市基礎設施空間以及用於吸收碳排放的土地資源等。
GFN使用了1961年以來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7000個數據點的數據,計算出一年中地球生態承載力能夠支持人類生態足跡的天數,剩餘的則為超載部分。
「用地球生態承載力除以人類生態足跡,再乘以365天,即算出地球超載日。」凱利給出了計算公式。
令人沮喪的是,從1961年至1973年,在短短十餘年間,地球逐漸從「盈餘」轉入「超載」狀態,並在此後的40多年中,超載時間不斷提前,這意味著人類開始「透支」地球。
今年地球超載日為何提前?
60%的地球資源是可更新的,相當於人類可以使用1.6個地球。但如果人們過度砍伐森林、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用資源速度大於地球更新速度,地球資源早晚會耗盡。「這就相當於花錢越來越快,但賺錢速度變慢。」GFN計劃和宣傳部副主任塞巴斯蒂安·溫克勒說。
2015年,人類「花錢」的速度比去年更快了。多的這部分「錢」主要是花在碳排放上。溫克勒說,從今年的數據看,碳排放佔據了主要因素,佔整個生態足跡的54%。如果從各國角度計算,一些化石燃料大國這部分支出佔比更高了,如美國佔67%,德國佔56%,韓國佔66%。
數據顯示,2015年,僅吸收地球溫室氣體就用了85%的地球生態承載力,是目前森林承載力的兩倍,或大於耕地和草原承載力總和。並且從趨勢看,碳排放量增速非常快。
凱利說,對於今年地球超載日提前,人們的資源消耗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驅動因素。
令人擔心的是,儘管每個國家生態足跡不同,但目前世界上86%的人所使用的自然資源都高於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量,並且很多收入水平在世界平均之下的人也面臨嚴重超載問題。
地球超載日還有望推遲嗎?
人類是否有辦法扭轉局面,讓地球生態資源回到「盈餘」狀態?
GFN總裁華格納格爾說,今年底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提供一個探討如何減少並淘汰化石燃料的機會,這將能夠抑制生態足跡增長,控制人們「花錢」的速度。
如果人們能在2030年前減少至少30%的全球碳排放量,地球超載日就能在2030年回到9月16日。如果全世界都效仿丹麥的做法,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減少碳排放,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就會推遲到10月3日。
凱利介紹,從2015年的數據看,一些國家,如巴西、加拿大和俄羅斯,它們並沒有出現「超載」現象。「它們被稱為生態債權人。一方面因為人均面積大或資源豐富;另一方面,如巴西,它非常依賴可再生能源。」
除減少碳排放外,人們可以通過避免食物浪費、使用清潔能源、科學布局城市建設及控制人口等扭轉地球超載情況。
「個人的力量會讓超載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凱利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多使用可再生材料的食物包裝,推廣節能燈,在屋頂安裝太陽能,用自行車或步行代替開車等。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8月19日四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