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為什麼要搭建寫作素材庫?
很多喜歡讀書的人都想學習寫作,但總是苦於沒有素材可寫,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寫什麼,所以很多人還沒有下筆就已經放棄了寫作這個念頭。
我曾經也被沒有寫作素材的問題困擾了很久,直到讀了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書,這本書裡介紹了一種「一元化筆記法」,學習這個方法以後我發現,原來寫作素材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只是我沒有記下來,沒有形成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02什麼是「一元化筆記法」?
奧野宣之所介紹的「一元化筆記法」,就是將所有信息都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中,你不需要分類,什麼都可以寫,可以是會議記錄,可以是讀書筆記,也可以是日記,隨筆等等,自己想寫什麼都可以,它目的是只利用一種筆記本就為自己搭建一個知識生產體系。
03為什麼要用「一元化筆記法」?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筆記本,是不是很多都沒有用完?
很多人的筆記本都分得太細,有專門用於記錄日記的,有專門用於記錄讀書筆記的,也有記錄生活花銷的、記錄工作的等等,初衷就是便於分類總結,我以前也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樣龐雜的筆記系統有一個問題,一旦有一天你忘記記錄,這個本子就會留下空白,然後自己就慢慢失去了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所以很多筆記本只用了不到一半就被冷藏起來。
「一元化筆記法」看似雜亂無章,但卻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把所有內容都記在一個本子上的時候,這樣將分散在多個筆記本的內容記在一起,一個筆記本的使用率就會提高,當把一個本子慢慢記滿內容,你內心會很有成就感,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逐漸喜歡上了這種節奏。這就是我選擇「一元化筆記本法」的原因。
04「一元化筆記法」的操作流程是什麼?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書中把「一元化筆記法」的操作流程分成了收集、咀嚼、發酵,頓悟和具體化五個步驟。我經過自己分析後將步驟簡化成了收集、整理和創作三個部分,這樣劃分流程性會更強一些。
收集。
無論是工作中的事情,還是生活中的經歷,亦或是讀書筆記,還是其他任何的東西,把想記的通通記錄下來。不要害怕記錄的信息沒有意義,就像此書說的:
判斷筆記本上內容的價值的並不是現在的自己,而是你現在根本不知道會變成怎樣的將來的自己 。
整理。
如果只是簡單的信息堆積,那讓它產生價值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我們要對信息進行加工和整理,需要把收集來的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
所謂的結構化處理就是將所有材料按照自己的整理意圖進行標記和分類,比如你為了寫作而整理素材,結構化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素材分別標記為「觀點」、「案例」、「人物」、「金句」、「環境描寫」、「性格描寫」等等,這個要根據你自己的寫作方向來劃分標記類別。
創作。
作者介紹了卡片重組法,大號紙張移植法,和複印件的拼貼法三種方法幫助自己進行創作,我的理解就是用自己收集整理的素材選擇合適的視角去寫文章。
這就是我對「一元化筆記法」操作流程的理解,基於這個理解,我使用印象筆記搭建了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05如何巧用「一元化筆記法」搭建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奧野宣之的「一元化筆記法」雖然列出了索引的方法,不過當筆記數量多了以後檢索效率仍然堪憂,而且平常人不會走到哪裡都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所以有些時候用紙質筆記本記錄並不方便。
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照搬書中的知識,而是為了進化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雖然奧野宣之迷戀紙質筆記本,但我們仍然可以使用電子筆記本,比如我使用的就是印象筆記APP。
我把「一元化筆記法」的精髓沉澱到印象筆記裡,這樣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我們有一部手機,就能夠完成操作。
我選擇使用印象筆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收集方式和標籤系統,對於素材的收集和結構化處理以及高效檢索都非常有效。印象筆記的具體使用方法這裡不做贅述,以後有機會再單獨介紹,下面來分享一下我搭建寫作素材庫的一點心得:
在我的印象筆記中有三個筆記本,收集筆記本,整理筆記本和創作筆記本,分別對應著「一元化筆記法」的收集,整理和創作三個部分,另外還有一套標籤系統(後文詳述)。
收集筆記本。
將你看到的值得記錄的信息都保存在這裡,可以是一篇微博,一篇公眾號文章,一個廣告文案,一張照片等等一切對你有價值的信息,這就相當於「一元化筆記法」中提到的筆記本。這裡的信息是沒有加工過的信息,單純的保存收集即可。
整理筆記本。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收集的信息要想產生價值必須進行加工,進行結構化處理。
我會把收集的信息按照寫作的要素進行打標籤操作(後文詳述)。這一步就是要清空收集筆記本,單純留在收集筆記本裡的素材不是屬於你的素材,當你把收集筆記本裡的素材打上標籤以後,就要把這條筆記從收集筆記本轉移到整理筆記本中。
創作筆記本。
對應「一元化筆記法」的創作部分,對於想要寫作的人來說,我們積累和整理素材的目的是創作,這裡的創作可以是你記錄的創作靈感,可以是寫的隨筆,讀書筆記,也可以是對以往整理素材的一些模仿寫作。
比如你覺得王小波某篇文章的開頭格局很好,你想要的學習這種方式,那你就在印象筆記中使用一個表格進行模仿寫作,左邊是原文,右邊寫你的模仿文章,不要小看模仿優秀作品的好處,很多大師在成名以前甚至成名以後都在模仿其他大師的作品。
又比如你覺得某個觀點特別好,就在印象筆記中使用一個表格把觀點原文寫在左邊,右邊用自己的話描述一遍並寫下自己的感悟和經歷等等,這些感悟經歷都是屬於你的原創。
標籤系統。
標籤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固定的模型,要根據自己的寫作領域和寫作能力進行規劃和調整。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為了寫小說而搭建的寫作素材庫,那你可以把標籤分成「開頭」、「結尾」、「時間過渡描寫」、「場景切換描寫」、「人物性格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等,這只是一部分,印象筆記的標籤系統足夠你進行分類,不過不建議太多,否則你自己都記不住。
構建標籤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對素材進行分類整理和方便日後檢索,比如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一段對主人公的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值得學習,那你就把這段話打上一個「心理活動描寫」的標籤,然後寫一個關鍵詞標題,比如「心理活動描寫_傷心」,當你以後寫作的過程中想描寫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你就可以檢索自己寫作素材庫裡「心理活動描寫」這個標籤,從中尋找靈感。
收集的素材從哪來?如何打標籤?
舉個例子:
比如你讀一本書,不能只是讀,而是要以搭建自己的寫作素材庫為目的去讀,這樣你就會刻意搜集書中提到的觀點、案例、名人名言、數據、概念、金句等等信息,你把這些內容搜集下來,打上對應的標籤,就完成了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這些都會成為你的寫作素材。有了這個方法,每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可以收集到很多的素材。
具體來說,如果你讀了一個有趣的名人故事,就先收集到印象筆記的收集筆記本裡。然後要對它進行整理,我自己的標籤系統有「名人故事」一項,所以我就給這條筆記打上一個「名人故事」的標籤,然後從收集筆記本裡移除,轉移到整理筆記本中,這樣一條素材就實現了結構化,當然除了給這個筆記打上標籤,還要起一個便於搜索的標題,比如搜集的是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我就會把筆記命名為「名人故事_魯迅」,打上標籤以後,在搜索的時候可以直接搜索標籤種類,比如想要找自己收集的所有名人故事,直接搜索「名人故事」這個標籤即可,如果想搜索某個名人的故事,那就搜索標題重點名字,比如「魯迅」。當你以後寫文章的時候,需要引用名人故事,就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素材庫中進行搜索引用。
再比如,你在書中讀到以一個觀點,對自己觸動很大,你除了要收集整理打標籤以外,還可以進行創作,寫下這句話為什麼打動你,觸發了你哪些記憶,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發,把這些都記錄在創作筆記本中,以後遇到類似觀點的寫作,這些都是你的寫作素材,而且是已經成型的寫作素材,拿來就能用。
06寫作,從閱讀積累素材開始
我們學習寫作不一定要從寫開始,讀,才是寫的基礎。素材的積累不能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每讀一本書都要使用這樣的方法積累素材。
這就是我基於「一元化筆記法」改良的搭建寫作素材庫的方法,經過這樣一輪操作,每本書中的精華都會被我們榨乾,可能書中的某個觀點你都可以寫出一篇評論文章,你還會擔心沒有寫作素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