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語文試卷中,閱讀題是孩子們,同時也是家長們老師們第一大頭疼的問題。頭疼的是孩子們書也沒少讀,為什麼答題總答不到點兒上?明明是聽了老師或者課外輔導老師的方法來答題,為啥還會失分?唉,頭疼頭疼~~~
根據這幾年在教育機構、做家教的工作經驗,我大體總結出幾點語文閱讀題得分不高的原因:
一、孩子們在課外機構裡面學到的閱讀技巧太偏向於技巧,造成答題「過於表面」和答題「標準模式化」,不能根據具體的文章來回答完整。這就是為什麼閱讀題的倒數第二題總會失去2分,甚至更多。這就好像如果諸葛亮完全是用兵書上面的內容來用兵打仗,那他也就不能稱之為「足智多謀」了。
二、不能完全讀懂閱讀題題目的意思,普通單元考試時,題型常見,但是一到期中考試或是幾個學校進行聯合考試時,題目換了一個問法兒,孩子就懵了。題目看不懂了,自然是不會答題啦!這就像趙本山小品裡面的那句經典「你穿了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確實,小學階段的孩子,特別是三年級、四年級左右的孩子們,就比較容易「上出題老師的當」。當然,這也不是壞事,這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
三、完全沒有頭緒回答閱讀題的孩子,失分情況比較嚴重,說明孩子對於語文這一學科還是沒有入門,即使去補習也是收效甚微。沒有記進腦中,或者是不知道怎麼運用答題的方法。
上面三點原因,其實也有相應的解決辦法,爸爸媽媽們不要過於著急指責孩子們,畢竟孩子們的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要秉承以「溝通、陪伴、信任、鼓勵」的原則,正確對待孩子的成績。
一、孩子們在閱讀題的回答套路與方法,可以小用,但不要完全運用。拿寫人類文章閱讀的回答技巧來舉例子,新課標對於這一類型題目的考點主要是這幾個:
1.根據文章內容,理解關鍵詞語(題型以找近反義詞或者解釋相關詞語為主)
2.理解關鍵句子的作用(一般不是總領句,就是過渡句或者中心句)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人物形象(一般通過人物描寫來入手,比如心理描寫、語言動作描寫等)
4.給文章劃分層次,比如(總分結構,總分總結構)
5.根據人物事跡或者不平凡的經歷,從中悟到了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這些考點不僅是在五年級下學期或是小升初階段,老師在課上會給孩子們總結,在課外各種學習機構裡面也會反覆提及。比較用心的孩子會用得比較好,但出現意外失分,主要原因就是太依賴這些方法,沒有從文章本身的欣賞角度或者說一種對語文學習的「直覺審美角度」去看待閱讀設置的問題。是的,語文學習是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稍微用「技巧」去引導孩子「入門」,入門之後就不要太久的徘徊在「怎麼答題」、「這樣回答對不對」「怎麼回答才不扣分」「標準回答是什麼樣的」這些「溝渠」之中。了解一些技巧後,再用發自本真,無功利心的方式去讀、去感受文章文字的美妙。
二、在孩子不能完全接受解答方法時,最好不要硬「灌進」方法,孩子在小學階段理解和領悟能力並不是特別高,比較容易記住具象的事物。對於方法啊、技巧啊,學習處於中上等水平的孩子還比較容易消化,也更有動力。而學習語文相對吃力的孩子,這無疑是一種「折磨」,所以,教孩子回答技巧也是需要「因材施教」的,畢竟這也是額外的在一些孩子眼裡是較為「枯燥」的東西。
三、最後一點是給各位爸爸媽媽們,其實小學階段語文成績的高低最直接還是與孩子平時的良好學習習慣相關,重要還是培養孩子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熱愛,雖然不能說語文成績決定一切,但語文成績優異對將來學習各科都有相當大的益處,例數各年中高考「學霸」「狀元」,都是各科都優秀的孩子。語文成績在小學階段至少要保證在中上遊水平,不能夠忽視哦!
想了解更多語文學習的方法嗎?多多關注我,分享更多真實經驗
#小學生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