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列國志】笈多王朝(一):歷史

2021-02-2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笈多王朝(一):歷史

 

笈多王朝(Gupta Empire)(319年-550年)是以恆河流域中下遊為基地的大帝國,曾統治印度次大陸中的許多地區,是印度歷史上其中一個最興盛的時期,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笈多王朝的和平及富裕使得百姓可以在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發展,在科技、工程、藝術、辯證法、文學、邏輯學、數學、天文學、宗教及哲學上都有許多的成就,這些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成分。

笈多王朝著名的國王有旃陀羅·笈多一世、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及超日王旃陀羅·笈多二世。四世紀的梵語詩人迦梨陀娑認為笈多王朝打敗了約二十一個王國,有在印度境內的,也有在其他地區的,這些王國包括塞族王國、Huna人、柬埔寨、在阿姆河谷東西的部族、Kinnara王國, 基拉塔人等。

笈多王朝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上有高度的成就。當時的學者,像迦梨陀娑、阿耶波多、伐羅訶密希羅、毗溼奴·夏爾馬及Vatsyayana都在學術上有高度的成就。

1.歷史(1)建立期

三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區分裂成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一部分被笈多王朝統一,另一部分則被北疆境外來的的嚈噠人(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所滅。當時恆河上遊地區一個小國君主室利笈多家族逐漸強盛,制服附近小國並自稱「大王(摩訶羅闍)」。

室利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一世時,勢力更盛,約在308年,旃陀羅笈多娶當地著名部族離車公主鳩摩羅提毗(Kumaradevi)為妻,離車族統治華氏城及附近地區,旃陀羅·笈多因婚姻關係繼承了華氏城,令笈多家族實力大增。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正式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離(今巴塞爾城)。

(2)興盛期

旃陀羅·笈多一世,在位十六年(319-335年),為新興王國奠定牢固基礎,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國逐漸臣服,以致今比哈爾邦的大部分、北方邦、西孟加拉邦都處於王朝之統治下。

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海護王(335-380年在位)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徵服恆河上遊地區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地區,然後回師東進,徵服恆河下遊及三角洲,最後揮師南下,進抵奧裡薩及德幹高原東部,甚至南印大國帕拉瓦王國也臣服於笈多王朝並納貢,勢力直抵蘇門答臘及爪哇。海護王文武全才,被稱為「卡維羅闍」,即詩人國王。

海護王之子超日王(380-413年在位),笈多王朝達到極盛期,納伽人(貴霜人後裔)勢力被徵服。在西方面對三大勢力,分別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東地區的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們臣服於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區古吉拉特的塞種人,與笈多王朝敵對。德幹高原西南部地區的伐迦陀迦王國,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波羅婆伐地笈多下嫁其國王樓陀羅西那二世,兩國同盟。超日王在西方主要與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種人的國家。388年起,超日王先後徵服馬爾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領土擴至阿拉伯海沿岸,控制北印度東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遷至華氏城(今巴特那),並在馬爾瓦建立行宮。在公元400年人口達到2800萬人。

(3)衰落期

超日王之子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期間,國內矛盾激發,但是帝國人口達到峰值三千二百五十萬。訥爾默達河流域的普士亞密多羅人叛亂,國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率軍鎮壓,幾乎被擊敗,戰爭間,鳩摩羅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繼位並成功鎮壓叛亂。未幾,嚈噠人(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來襲,塞建陀笈多再率兵擊退敵人。

塞建陀笈多死後,內部分化及外敵入侵更盛,當時嚈噠人滅了印度河上遊殘餘的貴霜勢力,嚈噠國王頭羅曼以犍陀羅為據點大舉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統治者反與嚈噠人結盟,嚈噠人在500年前後進佔朱木拿河及恆河流域。517年,頭羅曼成出徵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醯邏矩羅(大族王,517-542年在位)繼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爾城,在那裡建太陽神廟,並立石歌功頌德,但在533年被摩臘婆的耶輸陀曼和笈多王朝的國王擊敗,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區,導致嚈噠人對印度的統治瓦解(533年),557年,波斯埃蘭沙赫爾與突厥汗國聯合下更滅了嚈噠國。嚈噠國的入侵對印度經濟政治造成嚴重毀壞,笈多王朝的地方長官自我稱王,印度又再次分成小國。

2.笈多王朝帝系

室利笈多

旃陀羅笈多一世(319-335年在位),室利笈多之孫。

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335-380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5年在位),一般認為他就是超日王;海護王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補羅笈多(467-473年在位)

鳩摩羅笈多二世(473-476年在位)

覺護王(佛陀笈多,476-495年在位)

幼日王(婆羅阿迭多、那羅僧訶笈多,495-530年在位)

鳩摩羅笈多三世(530-540年在位)

毗溼奴笈多(540-550年在位)

3.室利笈多

室利笈多(Śri-Gupta),兼併附近小國並自稱「摩訶羅闍」(Mahārāja),意為眾王之王。

4.旃陀羅·笈多一世

旃陀羅·笈多,又稱旃陀羅·笈多一世,是古印度笈多王朝的開國之君,在位約公元320~公元335在位。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據吠舍離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旃陀羅·笈多生活的國家位於孔雀王朝龍興舊地摩揭陀,也許是受到孔雀王朝英雄前輩冥冥中的感召,旃陀羅·笈多也立下了雄心壯志。

公元三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區分裂成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一部分被笈多王國兼併,另一部分則被北方的嚈噠人(白匈奴人)所滅。當時恆河上遊地區一個小國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漸強盛,制服附近小國並自稱「摩訶羅闍」(Mahārāja),意為眾王之王。

室利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一世時,勢力更盛,約在308年,旃陀羅笈多娶當地著名部族離車公主鳩摩羅提毗為妻,離車族統治華氏城及附近地區,旃陀羅笈多因婚姻關係繼承了華氏城,令笈多家族實力大增。

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離(今巴塞爾城)。建立古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笈多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古印度列國志】笈多王朝(二):海護王
    最後是恆河上遊比哈爾地區的一個小國乘機興起,經過三代人的努力,逐漸統一了北印度,這個國家由笈多家族統治,歷史上將其稱為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護王(又譯沙摩陀羅·笈多)是這個家族的佼佼者,以其文治武功獲得了「印度的拿破崙」、「詩人國王」等雅號。
  • 【古印度列國志】印度-希臘王國(一):歷史
    印度-希臘王國(一):歷史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 【古印度列國志】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275年-897年),《舊唐書》譯作拔羅婆,是古代南印度的一個王朝,在宗主國百乘王朝衰退後逐漸崛起。首都是建志補羅(今甘吉布勒姆),統治泰盧固地區和北部泰米爾地區長達約600年。帕拉瓦王朝長期與北部巴達米地區的遮婁其人和南部的泰米爾人王國朱羅王朝、潘地亞王朝作戰。
  • 【古印度列國志】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前232年),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Aś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全國被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王朝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徵後的歲月裡,徵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 【古印度列國志】列國時代十六雄國(三):摩揭陀2
    列國時代十六雄國(三):摩揭陀2 (4)訶黎王朝訶黎王朝(Haryanka dynasty),亦被譯為「曷利昂伽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在前
  • 【古印度列國志】喀布爾-夏希王朝
    喀布爾-夏希王朝 夏希王朝(天城文:शाही),或稱沙希王朝、沙希亞王朝,是公元三世紀貴霜帝國衰落開始統治著喀布爾地區及健馱邏(今巴基斯坦北部
  • 【古印度列國志】波羅王朝
    9世紀初期,波羅王朝是北印度一強大的政治勢力,其領土由比哈爾、孟加拉進一步擴展至尼泊爾、恆河流域中部。在公元810年時,波羅王朝領土上的人口達到1030萬人。 波羅王朝被視為伊斯蘭教傳入前孟加拉歷史的黃金時期。此王朝曾結束孟加拉地區持續不斷的戰亂和割據,對內為當地帶來安定與繁榮,對外與西藏吐蕃王朝、印尼三佛齊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維持良好的關係。
  • 【古印度列國志】喬漢王朝
    1.歷史喬漢人(Chauhan)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在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衰落後建立了獨立的喬漢王朝,同時期的還有本德爾坎德地區的昌德拉王朝、摩臘婆地區的帕拉瑪拉王朝。喬漢王朝信仰印度教,長期與周邊鄰國作戰。11世紀開始,來自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屢屢侵邊劫掠,喬漢王朝首當其衝。
  • 古印度有個偉大發明,至今全世界都在用
    古印度人發明阿拉伯數字不要以為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這是後世一傳十,十傳百的祖傳,阿拉伯數字的確是古印度人發明的,其歷史要追溯到公元3世紀前後即公元300年前後。公元300年前後,印度歷史處於外族建立的貴霜王朝和古印度人建立的笈多王朝更替的時期。公元320年古印度人旃陀羅·笈多趁著貴霜王朝衰落,趁機登基稱王,以自己的姓氏定國號「笈多王朝」,史稱「笈多王朝」。
  • 【古印度列國志】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於1175年後佔領和徵服納爾默達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之後的德裡總督於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蘭王朝。
  • 【古印度列國志】西遮婁其王朝
    西遮婁其王朝 西遮婁其王朝(卡納達語: ,英語:WesternChalukyas)是南印度的遮婁其人王朝,在10至12世紀時統治大部分的西部德幹高原。也被稱為後遮婁其或第二遮婁其王朝,用來區別於6至8世紀的早遮婁其和文耆地區(Vengi)的東遮婁其王朝。
  • 笈多王朝
    政治笈多王朝時期的印度社會組織仍以農村公社為主,而長期建立的奴隸制度正走到盡頭並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幾世紀的《政事論》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變為奴隸的要求,並制定釋放奴隸的條件,包括能夠交回贖金的奴隸應被釋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種徵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隸制度。
  • 【古印度列國志】普西亞布蒂王朝
    普西亞布蒂王朝 普西亞布蒂王朝(印地語:पुष्यभूतिराजवंश,IAST:Puṣyabhūti-vaṃśa),也稱伐彈那王朝,為6至7世紀印度北部的一個王朝。其疆域在最後一位統治者曷利沙伐彈那治理下達到頂峰,佔據了印度北部及西北許多土地,向東延伸至迦摩縷波,向南拓展至了訥爾默達河。
  • 【古印度列國志】卡爾科塔王朝
    卡爾科塔王朝 卡爾科塔王朝(英語:KarkoṭaEmpire)是源於喀什米爾的印度王朝。拉利塔迭多·穆克塔毗達是卡爾科塔王朝最強勢的君王,在唐朝的幫助下徵服了旁遮普、阿富汗、中亞的部分地區。
  • 古印度文明,恆河永流傳
    無論是後期吠陀文獻、兩大梵文史詩,還是受古希臘文明影響的犍陀羅佛像,抑或是印度兩大早期帝國(比秦帝國版圖更大的孔雀帝國和文化藝術極盛的笈多帝國),都屬於古印度文明第二期——恆河文明的範疇。古印度最早的文明,誕生在南亞最長河流印度河的河谷。印度河主要流經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 (Indus)一詞,本義是「河流」,首先用來稱呼印度河,很晚才被用於稱呼印度這個國家。
  • 世界古代文明——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1、文明進程(1)文明起源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 孔雀王朝——印度的第一帝國(一)
    這位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聞名的君主,正是印度歷史上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而孔雀王朝本身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疆域廣闊或宗教多元,還在於其治國理政的實踐,為印度歷史提供了另一種實行秦政的可能性。然而,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孔雀王朝式微後的印度,最終沒有走上中國自戰國以後的中央集權道路。另一個更晚一些也小得多的樣本是古代日本,也是在學習中國那一套破產後,到了1868年以後才開始中央集權。
  • 追溯曾經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旃陀螺笈多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徵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其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王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 【印度佛教史概說】 第十講 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
    ,已經是第十章了,講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笈多王朝是從公元320年到公元502年之間,建都於華氏城也叫巴塔釐子城,也就是中印度這一帶。到第三任國王的時候,也就是公元380年到414年之間,笈多王朝到了全盛時期,佔有印度西部北部印度平原旁遮普,以及加底阿烏爾半島的地域。但是另外一方面,從公元五世紀以來,北方的白匈奴族,也在蠶食著西北印度,先是佔領了犍陀羅國。
  •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故此本文著重分析闡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魯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屬建築上的雕刻圖像和藝術特點。關鍵詞:古印度;石雕;石刻;特點;研究一、古印度佛教造像藝術起源說釋迦牟尼佛創立了佛教,無論是佛教三乘中,還是三世十方的無量佛中,釋迦牟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自然也就成為佛教造像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