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十惡不赦的妖物到文人的賢妻:唐代以來狐妖形象演變

2021-02-22 雞哥說

在眾多妖鬼精怪中,擁有美豔外表的狐妖至今仍是人們熱愛的創作題材,比如近期在網絡上推出的古裝玄幻劇《琉璃》,女配紫狐即是出身自青丘狐族;韓國於2020年10月即將開播一出男主角是九尾狐的現代奇幻電視劇。古往今來的人們不斷地增添狐妖的文化內涵,使其形象更加多元,而中國傳統文學中,狐的形象從唐代以後,除了妖性、魅惑外,還展現許多人性。

中國文藝美術作品中很早就有狐狸的形象。圖為東漢陶狐,高2.7釐米,長7.8釐米,1951年於河南輝縣出土。(故宮博物院)

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形象可說是跌落谷底,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狐妖會通過採捕人類精氣來修練自己。因此在六朝志怪小說裡,狐妖可是過街老鼠般的存在。在魏晉志怪小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傳奇(小說),由於唐人多信奉狐仙,其狐妖與前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唐代文人張鷟(658-730年)所著的《朝野僉載》寫道:「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祈恩,食飲與人同之」;唐代還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可見當時拜狐仙的百姓有多普遍。

人性化的任氏

而在眾多誘惑男性的女狐中,唐代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女狐設定,其個性竟無狐妖淫邪天性,更有良善的美德。以沈既濟(約750-797年)所著《任氏傳》為代表。

故事以半人半狐妖的任氏為主角,男主角鄭六起初對任氏的狐妖身份感到害怕,後克服恐懼並同居。但任氏的美貌,讓鄭六的親戚韋崟也相當迷戀,由於韋崟不知任氏為狐妖,多次有意要她與自己一度春風,不過任氏深愛鄭六,嚴拒韋崟,後兩人成為好朋友。韋崟還資助家境貧寒的鄭六,而任氏為了報答也向韋崟介紹許多美女。故事結尾,鄭六將遠仕他鄉要求任氏隨他一同前往,任氏表示曾有巫者預言她今年不宜西行,但無奈仍與鄭六一起出發。結果途中任氏被野狗識破其狐妖身份,最後被野狗咬死。

唐代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網絡圖片)

魏晉以來多是駭人的狐妖,而《任氏傳》的女狐任氏卻不同,雖然有秀美的外貌,不過其個性純真、善良、高尚,雖有狐妖本質,但在整個故事裡,任氏一件壞事都沒有做,幾乎是扭轉了女狐只會魅惑男性、吸食精氣的反派形象。在感情上,任氏對鄭六忠貞不二,還發揮狐的聰慧天性,雖拒絕了韋崟,但也沒造成鄭六與韋崟的關係破裂。這一良善、人性化的描寫,讓任氏的結局更令人感到憐憫,儘管任氏早已知道此行將有番劫難,由於不忍拒絕鄭六,最後不幸被野狗咬斃。《任氏傳》故事情節安排,帶出了往後小說中,人狐相戀必會歷經許多波折、考驗的典型。任氏可說是狐在文學形象上的重要轉折點,成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1640-1715年)在創造《聊齋志異》的基礎。

前世為惡 來世當狐的小蓮

宋代的狐妖故事相較於唐代少了許多,不過仍以狐化形為美女誘惑他人為主流,宋代志怪小說《青瑣高議》裡,同樣收錄了一位與唐代任氏相似的女狐,外表美豔而有著高尚品格,也擺脫了魏晉以來狐妖淫邪惑人的描寫,幾乎可說是文人理想中的賢婦。

狐妖小蓮是李郎中的女奴,能歌善舞。不過小蓮起初不擅音樂、女紅,讓李郎中萌生把小蓮退回給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的想法,還好小蓮在長期的訓練下已稍會歌舞,且長得越發好看,李郎中便把她留下。初期小蓮多次拒絕李郎中的勾引,但最後仍成為李郎中的愛妾,還多次使用狐妖的特殊能力,幫助、醫治李郎中與其家人。故事結尾,李郎中奉命調往他州任職,小蓮無法與他同行便為其佔卜吉兇。一年後兩人再度見面,小蓮終於向李郎中坦承狐妖身份,以及前世的經歷,希望能憑這具狐身死去,最後李郎中照著小蓮所說,找到狐身為她下葬。

狐妖小蓮與任氏相似,整篇故事都沒有害人的情節,但兩個故事還是能夠看出差異。小蓮向李郎中細說前世與變狐的因果,可以看到有關狐的負面印象,全都集中在小蓮的前世了。前世的小蓮仍是妾室,但她多次以讒言使主母受到禍害,使主母憂憤而死。因此小蓮死後被陰官處罰下輩子當狐狸,業報滿期後,才能再當人。這不僅加入了佛教善惡報應、輪迴轉世之說,也區分了任氏與小蓮的不同,任氏的行事展現了人性化的一面,但小蓮幫李郎中治療、佔卜,皆是為了累積福報。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網絡圖片)

勇於追求愛情的蓮香

到了清代,狐妖的形象更進一步理想化。《聊齋志異.蓮香》,講述一位窮書生桑生,接連碰到兩個於夜晚來訪的美女,一個叫蓮香,另一個則為李氏。桑生先後與她們「綢繆甚至」(男女交歡),後蓮香看到桑生氣色不佳,相約十天後再見面,李氏仍每晚必到。蓮香向桑生說明,李氏是鬼;李氏隨後吿訴桑生,蓮香是狐,由於桑生夜夜都與李氏在一起,身體日衰;蓮香便送藥治病,讓他身體恢復健康。

而李氏感到有愧於桑生,便附身在一位有錢人家的女兒身上。蓮香後來安排桑生娶李氏附身的女子,三人共享家庭之樂;後蓮香染病而亡,死前與桑生約定十年後重逢,期間桑生應試中舉,生活由貧轉富與蓮香相遇,三人再次聚首。

儘管歷朝歷代有眾多關於狐的故事,不過現代人還是偏好從《聊齋志異》中取材。圖為改編自《聊齋志異》的電視劇《青丘狐傳說》。(百度百科)

蓮香與前述兩位狐妖相同,不過多了主動追求桑生的描寫,還多了狐與鬼的比較。蓮香不僅在故事中表明自身絕非採補狐,還處處關心桑生的身體狀況。儘管和李氏相爭桑生,但最後還待李氏如姐妹,死前更把孩子託付於李氏。

先秦時期,狐被視為祥瑞、神獸,魏晉時則淪為妖獸。和六朝志怪小說裡作祟、吸食人類精氣的狐妖不同,唐代以後的狐妖開始多了分人性,不再害人;宋代的狐妖,則開始有理想化的趨勢。到了《聊齋志異》,狐更搖身一變成為文人心目中的理想賢妻,形象多變有別於前代,還塑造出品格遠高於人鬼的狐,徹底顛覆魏晉以來民眾對狐的負面印象。

相關焦點

  • 紐倫堡審判以來犯罪心理研究的演變
    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紐倫堡審判以來犯罪心理研究的演變Anatomy of Malice: The Enigma
  •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初編至十四編,2009-2015)總目
    冊·馬以謹/黃淑梅: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六朝太湖流域的發展978-986-254-092-3第8冊·何世同: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上)978-986-254-093-0第9冊·何世同: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下)978-986-254-094-7第10冊·廖幼華:中古時期河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
  • 《歷史人類學學刊》最新目錄(2003-2018)
    (陳國成)第一卷 第二期  2003.10論著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 (科大衞)明清時期閩西四保的鄉約(劉永華)明清徽州的祭祀禮俗與社會生活——以《祈神奏格》展示的民眾信仰世界為例 (王振忠)清初廣東遷界前後的盜賊問題——以桂洲事件為例 (鮑煒)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華琛 James
  • 《歷史人類學學刊》目錄(第1-15卷)
    (陳國成)第一卷 第二期  2003.10論著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 (科大衞)明清時期閩西四保的鄉約(劉永華)明清徽州的祭祀禮俗與社會生活——以《祈神奏格》展示的民眾信仰世界為例 (王振忠)清初廣東遷界前後的盜賊問題——以桂洲事件為例 (鮑煒)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華琛 James
  •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
    實際上,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俠客,這一點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以「制度不立,綱紀廢弛」的時代為俠客的活動舞臺。原有的階層劃分和道德規範失落,秩序混亂,尊卑貴賤不再是鐵板一塊,個人遊離於社會組織與社會結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就是遊俠之得以馳騁的特定時空。倘如此,則中國歷史上得以產生俠客的時代遠不止春秋至秦漢。 是的,從《後漢書》起,史家不再為遊俠作傳,可這不等於社會上不再存在遊俠。
  • 王承文《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出版(附:跋語)
    二、從「陳義」到「陳文玉」:雷州本土人格化雷神的來源及其演變三、唐代中後期雷州半島本土雷神和外來雷神的關係四、唐宋雷州半島有關雷神的神跡崇拜和祭祀禮儀五、晚唐及以後中央王朝與雷州半島雷神崇拜的關係六、從唐宋嶺南民間祠祀看古代中央王朝「神道設教」的意義七、結語 跋語
  •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24輯(1994-2017)目錄
    /李西興形式與實質,感覺與理性——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創作的體會/張錦秋陝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基本思路/李偉淺談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設備管理/張臘梅有朋自遠方來——開館以來重要接待記略/王彬 【書評·書訊】資料完備,考證詳實——《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評介/周蘇平
  • 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出版(附:黎志添/引言)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法國、美國的學者們以宋代道教為中心,從儀式文本、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的考古發現、內丹、宮觀管理、民間信仰等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宋代道教的方方面面。這些橫跨物質文化、藝術、考古、文本研究、田野調查、歷史研究等領域的豐富圖景,共同構成一部開放多元、富有活力的宋代道教史。
  • 學術焦點┃《歷史人類學學刊》最新目錄(2003-2018)
    第一卷第二期 2003.10論著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 (——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科大衛 劉志偉)土酋歸附的傳說與華南宗族社會的創造——以高州冼夫人信仰為中心的考察(賀喜)三界神形象的演變與明清西江中遊地域社會的轉型(唐曉濤)苗疆的開發與地方神祗的重塑——兼與蘇堂棣討論白帝天王傳說變遷的歷史情境(謝曉輝)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陳麗華)
  • 書訊:《臺灣歷史地圖》
    內容簡介本書精選臺灣歷史66個重要主題,將主題中的人、事、時、地、物等元素轉化為地理空間資訊,繪製135幅歷史地圖;並精選28幅17—18世紀古典地圖及20世紀日本時代的舊地圖,進行部分解讀或考訂;另搭配105幅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共同呈現臺灣歷史重大進程中的各個視角與樣貌,是一部可輕鬆閱讀、深入感受的視覺臺灣史。
  • 『長城內外:歷史時期北方邊塞地帶的人群、生計與社會進程』學術研討會
    李珍梅:從桑乾河上遊北魏墓葬庖廚場景分析鮮卑貴族生活方式之漢化穆  俊:西漢「石門障」地望再研究評議人:安介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8月12日  第三場(主題:移民與宗族)時間:14:00—15:45主持人:安介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祁建民:另一種邊陲:晉冀蒙交界地區的移民村落社會杜  靖:禿尾巴老李傳說與信仰在空間中國生成中的文化意義張俊峰:口裡與口外:一個走西口家族的宗族意識與當代重建劉  勇:近代晉陝移民與「
  • 胡耀飛:使職之國:讀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
    正文第一部分用三章篇幅,分別討論使職的起源及其與職事官的互相演變,從錢大昕(1728-1804)對唐代使職的認識出發探討使職的定義,以及唐代職官書不記載許多使職的前因後果。 關於此書的內容,中華書局版責任編輯胡珂曾有《三本書釐清唐代仕宦人生》一文予以介紹。[2]作者本人在接受《晶報》「深港書評」欄目記者伍嶺採訪時,也曾大略談到該書主要觀點。[3]伍嶺自己也有一篇名為《唐代高官的使職化命運》的書評。[4]因此,本文不再做更多的介紹,讀者只要把握該書的核心思路——大部分握有實權的高層文官都是使職(或都要當作使職來看待)——即可。
  • 論唐代清明節詩歌對失意文人的情感表達
    清明節有一項活動是祭奠親人,其傷感的情調引發了文人騷客思鄉懷人、感慨身世的惆悵情緒。本文主要從唐代清明節詩歌中描述自身失意的篇章出發,探討文人對惆悵失意遭遇的情感表達。一、清明節與詩歌中的介子推「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萬物生長,清潔明淨。
  • 歷史建築探秘 | 香港新界首座警署的新使命
    上年,大館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最佳地方之一」,自開幕以來,已成遊客必到之處。其實,除了大館以外,由舊大埔警署活化而成的綠匯學苑,在2016年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現時,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管理的綠匯學苑主力向市民提供低碳生活體驗,宣揚環保理念。
  • 唐代人妖婚戀小說在講什麼?反映來深刻的時代內涵
    「動、植物及無生命的精怪在魏晉時期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思想相結合,到了唐代大量出現在小說中。精怪的種類與在小說中角色的類型在魏晉時期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基本的模式已經大部分完成。所以唐代小說中出現的精怪大部分繼承了魏晉小說中的人物及布局。」唐代人妖婚戀小說在情節上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人妖婚戀小說的母題、主題。
  • 存世最早的唐代文人「圖書」印三劍客
    劉允章所任鄂嶽觀察使的管轄範圍,經查《舊唐書.地理志三》:「永泰後(唐代宗永泰年),置鄂嶽觀察使,領鄂、嶽、蘄、黃四州,恆以鄂州(今武昌)為使理所」。唐代後期的觀察使是位高權重僅次於節度使的地方軍政長官。此印數年前,出自湖南洞庭湖一帶,傳為採砂者拾獲,此印曾為筆者所藏。
  • 長風破浪會有時:官場浮沉中的唐代流貶文人,如何「精忠報國」?
    流放作為一種處罰的方式,經歷了歷朝歷代的不斷發展,到了唐朝時期已經非常的成熟,成為了統治階層,對付那些直言不諱的文人們最好的手段。而唐代本身開放的思想以及高度繁榮的文化,孕育了一大批有著事業激情的文人們,這也就為唐代大批的流放文人提供了前提。
  • 「一起走過的澳門大賽車67年歷史回顧展」開幕儀式
    由氹仔客運碼頭商會及CSI集團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體育局、海事及水務局、旅遊局、肯尼思國際娛樂、ZUVER車隊、天石車隊、MACPRO車隊、中國電信(澳門) 、肯尼思酒窖、愛碼膳支持的「一起走過的澳門大賽車67年歷史回顧展
  • 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