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堡審判以來犯罪心理研究的演變

2021-02-19 臺妹的書坊


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紐倫堡審判以來犯罪心理研究的演變

Anatomy of Malice: The Enigma of the Nazi War Criminals

作者: 喬爾.丁斯戴爾   

原文作者:Joel Dimsdale

譯者:張馨方,李之年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6/08/04

語言:繁體中文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又稱紐倫堡審判 英語:Nuremberg Trials,德語:Nürnberger Prozesse)指的是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間,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對歐洲軸心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領袖進行數十次軍事審判。由於審判主要在德國紐倫堡進行,故總稱為紐倫堡審判。在這場審判中的被告共計22名,均為納粹德國的軍政首領。另外包括德國內閣在內的6個組織也被調查和判決,其中3個判決為犯罪組織,另外3個則無罪。

——維基百科

人性本惡?或環境是讓人犯下惡行的最大原因?

猶太大屠殺的主謀者,生來就是精神病態?

又或者,他們的心理狀態跟你我並無不同?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於紐倫堡召開國際軍事法庭,將納粹戰犯的種種罪行公諸於世。審判期間,為了評估戰犯的心理狀態是否適合受審,精神病學家道格拉斯.凱利與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吉爾伯特受命探索納粹首領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為何下令殘殺六百萬名無辜的猶太民眾。


紐倫堡審判

除了透過密集的精神評估面談、智力測驗,兩人不約而同應用了當時屬尖端技術、可評估受測者精神狀態的羅夏克墨漬測驗。儘管如此,兩人卻做出了天差地別的結論,甚至在大審結束後,為了搶先出版羅夏克墨漬測驗結果鬧得沸沸揚揚,最後反而使得測驗結果埋沒了數十年。這些結果究竟揭露了哪些訊息?

凱利認為,這些納粹分子不過是純粹有道德瑕疵的平凡人,殘暴的作為只是因應當時局勢而生,任何正常人在相同的情境下,都可能做出同樣的暴行。吉爾伯特卻認為,這些戰犯是非我族類,才會對猶太人懷有異常恨意,簡言之,他們是泯滅人性、天生邪惡的魔鬼,可歸入精神病理中的特殊「類別」。為何兩名專家的意見如此不同?究竟誰對誰錯?

在本書中,擁有數十年精神分析經驗的丁斯戴爾博士,將以當代的角度剖析戰犯心理,檢視「恨意」的各種樣貌,重新解讀佚失七十年的羅夏克墨漬測驗紀錄。他也將透過自紐倫堡審判以來有大幅突破的精神病學(精神病態定義的演變)、社會心理學(如漢娜.鄂蘭的「平凡的邪惡」、米爾格倫的權威服從實驗、達利及拉丹內的「旁觀者的冷漠」、金巴多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神經學研究(大腦損傷、神經傳導物質缺乏),討論做出惡行之人究竟是「大腦天生異常」,或純粹是「受到環境驅使」。

針對策動屠殺的政府領袖深度研究,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本書是對犯罪心理學發展與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的好書。

名人推薦

 

本書對於納粹戰犯的審判過程有著精湛的描繪,書寫出色、研究縝密,生動敘說了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及參與其中的心理分析師,是一本相當吸引人的著作。

──歐文.亞隆(Irvin Yalom),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這是一個悲慘又懸疑的故事,探究納粹戰犯與其他人是否有著本質上的相同,抑或是根本上的迥異。這本書敘事精闢、引人入勝,重新檢視人類絕不能遺忘的一段歷史,並意圖洞察何為人性的核心問題。

──T.M.拉赫曼恩(T.M. Luhrmann),《當上帝回答:美國福音教派與上帝的關係》作者

這段穿透納粹首領邪惡心靈的迷人旅程中,作者以備受尊崇的大屠殺學者身分,探究恨意的本質,令人讀來愛不釋手。

──湯瑪士.威斯(Thomas Wis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這本書令人興奮又驚豔,以精採的敘事探索納粹掌權者的各種人格。作者丁斯戴爾完美統整了這些罪犯的背景和故事,帶領讀者探究精神病學與心理醫學懸而未解的挑戰,也思索心理分析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溫佛瑞德.裡夫(Winfried Rief),德國馬爾堡大學教授

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前,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專家便一直試圖了解納粹首領的內心世界。丁斯戴爾以嶄新的角度看待人類的邪惡天性,以及我們試著想去解讀的意圖。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著作。

──西蒙.威斯利(Simon Wessely),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教授

正文節選

仇恨從何而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同盟國擬定各種處置納粹戰犯的方式,將這些罪罰作為德國除納粹化的重要手段。其次,他們希望藉戰爭罪刑的審判行殺雞儆猴之效,防止未來再有國家領袖發動戰爭和大屠殺。

 

除了這些目的之外,外界也極欲了解是什麼樣的人能夠操縱德國走入如此殘暴的發展時期。矛盾的是,許多納粹領袖都受過西方高等教育浸濡,但他們究竟為何會如此喪盡天良?

 

「研究」這些領袖並非紐倫堡審判開宗明義的目的,而是一波來勢洶洶的暗潮。審判的重點不在於「誰犯罪?」,而是「他們為何犯罪?」及「他們如何狠得下心?」。審判假設這些戰犯是禽獸,是一種可以透過仔細研究揭露和證實其泯滅人性的「生物」。各大報刊報導許多犯罪研究理論,而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爭相說明釋疑。儘管如此,少部分輿論指出,納粹戰犯只是體現了人性本惡。此外,精神病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學者也對納粹戰犯的行為提出不同看法,並出乎意料地試圖蒐集資料以證實自己的假設。某流派主張,「戰犯的行為反映其腦部功能受損」,一個流派認為「是嚴重的精神混亂所致」,另一派則聲稱戰犯

只是「做了錯誤選擇的正常人」。

 

這些納粹戰犯怎麼能犯下如此慘絕人寰的罪行?他們是否有精神上的疾病?是否因為失去理智、得了妄想症、患有精神病,或具有虐待傾向才殺人?無數的學者專家根據自身對於社會本質和個人行為的看法,為這些犯罪行為提出解釋。其中,多位學者透過研究大量的歷史檔案而提出建設性的見解,但也有少數專家直接與戰犯進行訪談,深究那些相對於第三政權(The Third Reich)領袖的底層士兵的內心世界。

 

我們在試著解析納粹戰犯的行為同時,會面臨一個巨大盲點,也就是領袖本身。我們與領袖的屬下進行訪談,他們宣稱自己只是納粹帝國機制中的小齒輪而已。當然,我們都是社會體制的一環,受到許多力量所影響,但當中某些人從齒輪進化為更大的轉輪。為了因應「代理需求」(意即責任),就有人必須晉升至政府中的高等職位,而這些人正是在紐倫堡接受審判的納粹分子。

 

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我的專業是傾聽、診斷和治療病人,而且也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看診環境,像是設有多臺呼吸器的加護病房、貌似由卡夫卡(Franz Kafka)所設計的地獄監牢,或是四處可見高傲有錢人抱怨東、抱怨西的精神病院。我待過好幾家老舊不堪的州立醫院,在充滿尖叫聲和警笛聲、幾乎聽不到人說話的急診室為病人看診。無論在哪裡工作,總是會有一張圖表。醫生就像歷史學家一般時時留下紀錄,不只是為了記下重要病況和治療事項,也為了引導後續的照護工作。由於這些紀錄包含許多不同形式的簡寫,也蘊含潛在文法和邏輯,因此製作和閱讀筆記也成為一門藝術。閱讀紐倫堡監獄的醫療和精神治療筆記時,我憑藉自己的看診經驗去蕪存菁,並將這些資料視為醫療同仁留下的紀錄,思考他們想傳遞哪些關於病人的訊息,以及其中暗藏了哪些秘密。

 

紐倫堡監獄的醫生們深入觀察納粹領袖,留下了謎樣且矛盾的筆記。我試著解讀這些紀錄,以二十一世紀的先進觀點重新檢視。

 

很少人能獲取政府領袖的精神治療紀錄,只有一個醒目的例外,不過大部分的相關研究人員皆為佚名。精神病學家道格拉斯.凱利(Douglas Kelley)和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吉爾伯特(Gustave Gilbert)受派至紐倫堡監獄評估囚犯的行為能力是否可接受審判及提升他們的道德感。另一方面,他們也可提供典獄長和行刑人員一些建議。不過,凱利和吉爾伯特各自都有私心,打算對納粹戰犯實行羅夏克墨漬測驗,分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耗費大量時間(道格拉斯宣稱調查一名戰犯花了八十個小時)在狹窄牢房裡訪問戰犯,施行心理測驗並觀察他們接受審判時的行為。簡而言之,他們對這些納粹領袖進行了極度密集的觀察。本書重新敘述了兩位學者研究四名戰犯──羅伯特.萊伊(Robert Ley)、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Julius Streicher)和魯道夫.赫斯(Rudolf Hess)──的故事,這些罪犯對於猶太人的仇恨各不相同,卻都根深蒂固。

 

儘管凱利和吉爾伯特以其與罪犯交涉的親身經驗聞名,但對他們兩個人而言,觀察並不是容易的事。埋首書堆研究犯罪是一回事,但日夜近距離地觀察、聆聽和感受罪犯,卻是極度折磨人的另一回事。龐大的壓力為他們的合作關係帶來裂痕,加深兩人之間的分歧和猜忌,因而導致互相陷害、訴訟和指控。儘管如此,他們的研究結果和爭執為罪犯研究立下雛形,讓今日的我們得以藉此深入了解仇恨。而受到紐倫堡審判陰影籠罩的當代學者,也為這個難解的議題留下了傑出的研究成果。

為了寫作此書,我蒐集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資訊。除了引用領域中某些寶貴著作的研究,我也參考了其他資源,像是從媒體報導窺知流行文化對於紐倫堡戰犯的看法。此外,幾乎每個參與審判的人都留下鉅細靡遺的回憶錄。其中有些回憶錄已獲出版,但其他則多被歸類或封存為特藏著作,而本書的核心部分正是來自於此。紐倫堡審判距今已有七十年歷史,其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也留下了一面明鏡,作為後代理解罪恨的借鑑。

 

分歧的聲浪

 

坦白說,我很意外這些資料之間存在著諸多分歧和矛盾。我太天真了,忘記之前參加過多個關於猶太大屠殺的會議,原本理性的討論最終都會淪為激烈的爭執和指責,只差沒有拳腳相向。探討歷史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一致的意見,從無例外。但是一牽涉到大屠殺的議題,爭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無論人的記憶再怎麼清晰,難免還是會發生遺忘、扭曲和造假的情況。人們會有意無意地誇大事實,並加以合理化。如此棘手的現象,在解讀納粹戰犯的日記和自傳時尤其明顯。

 

小說家羅茲.麥考利(Rose Macauley)優美地形容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得在霧中摸索道路……絕不能安於現狀地認為自己已發現真理……尋得真理之前,必須先度過遍布荊棘的漫長旅程。」

 

納粹時期的歷史就像一座錯綜複雜的灌木林,必須不斷解讀隨時間更迭而變化的語言才能找到正確方向。七十年前的醫療紀錄或精神評估文件所使用的字詞,在當時和現代的意涵差距頗大。如我將在第二章所述,我們甚至無法確定應該如何理解戈林在獄中的心臟病史,因為「心臟病發」在當時的定義較為廣泛。同樣的困惑,在理解精神治療紀錄時更是層出不窮。直到近幾十年,醫界才開始制定診斷術語表。在精神病學中,第一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於西元一九五二年出版。西元一九四五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根本尚未問世,醫界也並未針對理解、描述或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制定一套準則。因此,要讀懂當時的精神治療紀錄可說是難上加難。當代在施行羅夏克墨漬測驗方面也沒有一套完善的程序。基於這些原因,正確解讀年代久遠的專有詞彙並推斷合理的結論極具挑戰性。畢竟,過去和現代的用語實在有著天壤之別。

本書章節的編排

 

九歲時,我從父親那裡得到了有生以來第一個顯微鏡。透過不斷操作,我慢慢了解到檢視玻璃載片的最佳方式,是以由低至高的倍率反覆觀看。幾年後,我有了生平第一個立體顯微鏡,因而能夠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檢視同樣的映象。突然間,我可以用或深或淺的視角透視物體了。

 

遵循顯微鏡的操作方式,我花了數年的時間以低倍率(戰犯的社會角色)到高倍率(精神治療訪談)的觀點研究戰犯。透過觀察這些戰犯在監獄和審判庭的行為,我們以低倍率的觀點對他們有了大致的了解;藉由解讀精神病學家和心理醫師留下的一對一訪談和心理測驗紀錄,我們也以高倍率的觀點獲得了一些洞察。

 

本書共分為四部,運用了順敘和倒敘的方式。第一部交代歷史背景,也可說是整本書的鋪陳,描述紐倫堡監獄和納粹種族屠殺如何樹立人們對於人性本惡的認知。第二部詳述了納粹戰犯於紐倫堡審判庭的公眾表現,以及於牢房裡顯露的黑暗想法。第三部聚焦各自對於猶太人懷有不同仇恨的四名戰犯。第一次的紐倫堡審判起訴了二十二名戰犯,我從當中選了四名戰犯進行深入研究,因為他們分別展現了不同極端的診斷挑戰。為了先對納粹領袖的心理有基礎的了解,我選擇在戰爭中擔負主要職責、但在紐倫堡監獄中卻表現迥異的戰犯。第四部回歸本書的核心問題:我們如何理解仇恨?是否所有人皆原性本惡,還是只有某部分的人對於仇恨有與眾不同的認知?

 

數十年來,戰犯的心理測驗紀錄一直不為人知,深受病態的野心、背叛和意識歧異所禁錮。重新挖掘這些被遺忘的文獻,我們得以洞悉當代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研究如何看待仇恨、探究其社會心理、精神病理和神經行為的根源,以及人類對於仇恨的認知如何影響我們對於人性的見解。

 

試圖理解不等於寬恕或譴責。如果你認為納粹領袖都是同一類型的變態殺人魔,那麼現在就可放下這本書了,因為我將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清楚敘述他們絕非同類。他們殘兇惡極,緊咬著目標不放,但彼此之間卻有著深刻的不同。本書剖析了這些戰犯的本性,研究調查人員如何受到審判的毒害,並檢視這段歷史如何塑造當代的研究。

 

這是一個範圍廣泛、極具爭議的學術領域,牽涉了許多嚴謹考究、隱晦暗示和尖刻評論。希望此書能引導各位讀者「適度貼近歷史真相」。

預購請訪問淘寶: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36481490951


相關焦點

  • 【歷史探秘】十惡不赦的妖物到文人的賢妻:唐代以來狐妖形象演變
    唐代文人張鷟(658-730年)所著的《朝野僉載》寫道:「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祈恩,食飲與人同之」;唐代還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可見當時拜狐仙的百姓有多普遍。人性化的任氏而在眾多誘惑男性的女狐中,唐代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女狐設定,其個性竟無狐妖淫邪天性,更有良善的美德。以沈既濟(約750-797年)所著《任氏傳》為代表。
  • 青少年犯罪現狀研究
    為了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治理無疑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出發點與歸宿。然而,每一個解決方案都必須對應相關的實際現狀加以提出,青少年犯罪防控機制也不例外。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形態呈多樣化,犯罪手段暴力化、兇殘化,團夥犯罪現象層出不窮。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必須根據實證調研來了解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對其予以研究分析,採取有效的防控機制,以防更多的青少年踏上犯罪的迷途。
  • 《重生》心理師神破案,現實更重視預防犯罪積極影響社會
    現實生活中,心理專家真有那麼神奇麼,或者說在面對犯罪這件事,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也許我們可以通過這部劇探究一下心理專家對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在協助破案之外,犯罪心理學更多應用在測謊,甚至犯罪預防和學術研究領域。難道預防比破案更重要一些?並未哪一個更重要,而是預防犯罪影響社會發展的未來更大一些。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學綱要》。從精神病態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奧地利的檢察官和犯罪學家H。
  • 《犯罪心理》全劇終,難說再見
    *堅持寫作打卡100天,今天是第43天,又開始敷衍的一天*這些年看過不少美劇,能夠堅持追下來的只有《犯罪心理》,在第12季之後,有幾年沒有再去看這部劇,最近又拿出來忙裡偷閒地繼續看著。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刪這部劇是圍繞FBI下一個名為犯罪心理研究小組(BAU)的部門展開的,他們受理的案件主要是連環殺人案。他們在調查案件時,側重於從作案特徵、作案地點等從心理學上勾畫這些殺手的犯罪心理,然後推演出殺手的特徵,並在他們的下一步行動之前將兇手捉拿歸案。
  •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罪犯為什麼會缺乏人性?
    文:陳舉 丨 壹心理專欄作家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自壹心理(微信號:onexinli)最新一期CCTV1《開講啦
  • 心理 犯罪側寫:「真實的」福爾摩斯
    普通的方式是根據病人的心理特徵預測他未來的行動,布魯塞爾則是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推斷出他的心理狀態,進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環境、職業、成長背景等。這種根據犯罪現場收集的信息對罪犯進行心理畫像的方法被稱之為犯罪側寫。於是,在福爾摩斯出現50年之後,對罪犯的側寫開始從書本走進現實。1978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成立了行為分析科。
  • 公義或審判 #5 – 流無辜人的血
    是什麼使得YHVH耶威對個人和國家進行審判?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不公義(INJUSTICE)。整個世界的土地都被流產嬰兒的血所褻瀆, YHVH耶威必須審判。「耶威阿,求你赦免你所救贖的以色列民,不要使流無辜血的罪歸在你的百姓以色列中間,這樣,流血的罪必得赦免。」 申命記21:8隻有血可以贖流無辜人血的罪「瑪拿西行耶威眼中看為惡的事,使猶大人陷在罪裡,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
  • 廣東率先成立新型犯罪研究中心 打擊「裸聊」敲詐犯罪
    廣東率先成立新型犯罪研究中心 打擊「裸聊」敲詐犯罪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2020-12-25 廣東率先成立新型犯罪研究中心,組織開展打擊
  • 從犯罪心理轉行育兒,被家長「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語錄,管用嗎?
    說起李玫瑾,人們大都是通過三起案件認識的這位教授,分別是2004年的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興滅門案和2010年的藥家鑫案,通過做客央視並點評這三件轟動全國的犯罪案件,李玫瑾教授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名人。
  • 林峰:「一國兩制」下香港「外籍法官」的角色演變
    本文旨在探討過去的一百七十多年間「外籍法官」角色之演變,具體包括對香港法治的實質貢獻以及象徵意義。透過對殖民地時期和回歸後「外籍法官」角色的詳細分析,本文指出「外籍法官」對香港的作用與重要性,已從殖民地早期的實質貢獻,逐漸演變為主要具有象徵意義。如今,在實質貢獻方面,雖然「外籍法官」仍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並非不可被「本地法官」所取代。
  • 《犯罪心理》:讓人不寒而慄的犯罪現場,細思極恐
    本文為《犯罪心理:記憶迷宮》作者戴西手記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新年伊始,疫情肆虐。年初,我被借調到一線參與軌跡情報追蹤工作。疫情期間,需要隔離,回不了家,所以每天下班回到宿舍的時候,我便多了幾分空白的時間。
  • 醫生長期下毒案件背後的犯罪心理
    然而他可能也忽略了,被害人也是一位醫學專家,對自己身體發生不正常的病變一定會有所察覺,也因為這樣田某的犯罪行為被拍攝了下來成為鐵證。在馬加爵的案子裡,辯護律師曾經請求法庭對被告做精神鑑定,但被法庭駁回。而醫院這起案子,新聞沒有交代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請求,但我想可能性很大。那麼馬加爵和這個田某是否有精神問題呢?我不是醫生無法斷言。但我敢說,他們都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 推文《犯罪心理》by長洱
    在我心裡最愛的耽美刑偵文(暫時)分別是《默讀》《破雲》《犯罪心理》《心毒》,後來又加了一個《破雲2吞海》。說句題外話,我簡直愛死淮上這個女人了!哪天一定要寫個關於淮大的!今天,我們聊聊長洱大大寫的《犯罪心理》首先附上《犯罪心理》的文案:有天,林辰在看書的時候,刑從連問他:你是心理學家,那你能幫我看看,我適合跟什麼樣的人結婚嗎?
  • 港式英語的演變及由來
    傳統以來,香港發明的英語詞彙,往往被亞洲其他地區以至全球的英語使用者接納,有些詞語甚至成為國際標準英語。但同時也有很多詞語漸漸不為人所用,甚至在香港也變得落伍過時。帕特利克•卡明斯(Patrick J.
  • 《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年第5期要目
    為了完善法律,需要消除誤區,正確認識收容教養,其是在特定情形下不得已用於教育矯治未成年人心理行為偏常的一項帶有強制性的國家監護措施。收容教養的功能具有現實性、不可替代性,是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處遇措施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是避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負面後果的科學選擇。收容教養的未來走向是保留並予以科學改革,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系統規定其決定程序、適用情形、執行場所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