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中國可以說是美食的發源地,從古代開始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就一直沒有遞減,反而愈演愈烈,美食成為人們生活的追求,自然也研製出很多獨特的做法和工藝,曾經的北京烤鴨,也是風靡一時,全聚德門口門口能排很長的隊伍,無數人也為了吃上全聚德的烤鴨,不惜奔赴千裡,可是現在的全聚德,已經風光不再,面臨關門的風險。
一、京師美饌,莫妙於鴨
楊全仁最開始到北京時,在門前做街頭做生雞鴨子買賣,在1864年,他買下胡同一家將要破產的名為「德聚全」的乾鮮果鋪,後來請風水先生重新改名為「全聚德」,還請來一位稍有造詣的秀才寫了「全聚德」三個字,製作成金匾掛在門上,並請到了一位「大內御廚」,開創了「掛爐烤鴨」的先河,這樣全聚德就這樣開張了。
在楊全仁的經營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在京城打出了名聲,為了能更好地做鴨子,就開始籠絡各方人才,各種烤鴨師父、掌柜等等,他也想方設法給能人交朋友,但是行業裡的精英全都齊聚全聚德,全聚德的烤鴨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外焦裡嫩,很多王公貴族都對全聚德的烤鴨讚不絕口,全聚德也成為北京烤鴨的頭牌。
外地遊客到了北京,吃烤鴨也是必選的活動,在很多人心裡,全聚德就是烤鴨的代名詞,直到如今遊客雲集的前門大街,全聚德門口經常排著長隊。
全聚德能有這樣的地位,主要還是他產品在製作工藝和工序上有獨特之處,楊全仁也把行業的人才都聚集到一起,研究這個烤鴨,不僅能在食品的研製上進行了提高,全聚德從經營到宣傳,也都在眾人的努力下,有了很好的發展。
全聚德的品牌定位是重點,它區別於同類產品,起到了搶佔市場的目的,當產品在製作上採用某種「神奇」的方式或者手段時,消費者就願意相信這類產品有一定的神奇之處,全聚德在多年間就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美味的信息。
二、百年老字號
在第二代掌柜楊清慶茂手中,全聚德一天不如一天,因為經營不善出現了虧損情況,雖然第一代掌柜打下的江山,也不怕第二代掌柜敗光,自己沒有管理經驗就需要請人來管理,於是花高薪從外面聘請了一位高人,他就是李子明,他不僅是一個文化人,對於商業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到了全聚德之後,讓楊慶茂看上,就讓他來管理全聚德。
李子明不僅做生意頭頭是道,對人也十分友好,從收銀員到後廚,李子明都非常受人敬重,1930年,楊慶茂去世之後,就將全聚德全部都交給了李子明打理。
當時的全聚德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虧損情況,全聚德上下都在議論紛紛,精於經營的李子明讓全聚德轉危為安,還還清了欠款,靠著他的苦心經營,還把全聚德的招牌,真正的打響全中國,當時他使用代金券的方式,全聚德很快就轉虧為盈,躲過了危機。
之後的幾十年裡,全聚德都是北京的頭牌飯莊,全聚德的生意也是從從年頭火到年尾,生意也是越來越好,到了1993年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全聚德也被欽定為國宴,成立了中國北京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在1997年的時候,按照企業制度專為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獨特的製作工藝,產生出獨特的味道,經營者也靠著這種獨一無二的製作方法和獨特的風味,讓全聚德的烤鴨名揚海外,靠著自身的古老、正宗、原汁原味,把這些特色發揮到極致,在滿足消費者的味蕾,百年的製作模式,一直流傳到現在,生意自然也是火爆。
如此出名的背後,是經營者多年來積攢下的口碑,在全聚德隨著規模不斷的擴大,從鴨子的選取和製作上都需要進行精心的考量,這無形間就讓全聚德有了更多需要考慮的地方,幾代人的苦心經營,讓全聚德站在了食品的頂峰,很少有相同的競爭力與之競爭。
三、老牌創新難
2010年之後,這家曾經的老字號,眼下卻面臨著發展困境,自從限制公務消費之後,全聚德公款消費的比重大量減少,遊客便支撐起全聚德的收入,之後國內爆發了一場罕見的禽流感,受這個疫情的影響,全聚德當年就虧損3000萬,此後的多年,全聚德的收入都沒有明顯的增長,曾經的烤鴨之王也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全聚德的烤鴨一隻能買到兩三百,兩三人的幾餐就能消費近千塊,雖然味道精美但是也不是人人能消費得起的,除了高額的單價以外,還要另外收10%的服務費,這樣的價格對於一般的家庭而言,都是只能看看而已,這種情況也一直讓老廚十分擔憂,還呼籲「救救烤鴨,救救國菜」,這種聲音在全聚德的名廚心中一直都有。
多年來模仿全聚德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味道很難達到百年老店的水準,但是味道卻也不錯,其他的烤鴨品牌似乎成為全聚德的替代品,相比全聚德低收入人群更喜歡其他的小品牌。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全聚德也開始轉型,近幾年開始試水做外賣業務,推出了自己的外賣平臺——「小鴨哥」,但是昂貴的價格並沒有收到消費者的喜歡,同時烤鴨在外賣時間長了之後,口感根本大不如之前,外賣就這樣無疾而終。
曾經全聚德是高端餐飲的代表,人們請客都是圖全聚德的美味,但是現在許多同類品牌做的也都不錯,吃過全聚德之後,就想嘗試一下新的味道,這讓全聚德的競爭力在同行中逐漸下降,雖然全聚德努力過,但是也並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