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國內一些外資企業關廠的消息時有耳聞,就拿深圳來說,今年就先後有美資史丹利百得,日本村田等先後終止經營。眾所周知,多年來中國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如今隨著國內人工的不斷上漲,外企的經營負擔加重,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開始逐漸撤離,搬遷到東南亞地區,因此很多人都看好東南亞國家未來的發展前景,認為東南亞地區將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如果從規模來說,東南亞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東南亞十國當中,既有經濟發達的新加坡,人均收入處於亞洲最高水平之列,也有馬來西亞,汶萊這樣的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的國家,已經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而人均GDP低於5000美元的國家就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緬甸,柬埔寨,寮國。如果尋找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落腳點,應該不會離開這六個國家的範圍,因為人均收入較高的國家對於一般的製造業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這六個國家中,除了柬埔寨寮國較小外,其它幾個國家人口都超過5000萬,其中印尼2.7億,菲律賓1.08億,越南9600萬,緬甸5400萬,合計人口超過5億。這個規模雖然不能與中國相比,不過大體上與中國的沿海地區的人口總量相當,承擔世界工廠這樣的角色是足夠了。就國土面積而言,印尼,菲律賓,越南,緬甸分別為191萬,67萬,30萬和33萬平方公裡,合計321萬平方公裡,相比之下,我國沿海12個省(市)總面積為133萬平方公裡。
在基礎設施方面,東南亞國家大都是群島或者半島國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港口,其中就包括不少世界級貨櫃港。根據英國勞氏日報2019年百大貨櫃港排名,其中就包括越南的西貢(6586千標箱)和頭頓港(3567千標箱),印尼的丹絨不碌港(7800千標箱)和丹絨佩拉港(3866千標箱),菲律賓馬尼拉港(5085千標箱)。
當然,要想成為世界工廠,最重要的還是勞動力成本。即使人口再多,面積再大,如果人工沒有優勢,一樣無法吸引到外來投資。根據智庫Picordi.com的統計數據,菲律賓的平均薪資約為15200披索,約合2082元人民幣。印度尼西亞平均工作約為2068元人民幣,越南為2740元人民幣。根據今年年初的數據,越南河內最低工作標準為442萬越南盾(約合1343元)。從中可以看出,除了緬甸外,這幾個國家中員工的薪資水平相當,大概相當於國內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如果未來幾年中國國內的薪資水平沒有大幅度變動的話,那麼東南亞國家的薪資水平就沒有太大的優勢。而與印度相比,包括印尼,越南,菲律賓的勞動力成本更高,或許這就是蘋果選擇將iphone的生產基地設在印度而不是越南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已經在越南投入巨資的三星電子最近也加大了在印度的投資,並在印度諾伊達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手機工廠。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的外來投資激增,加上RCEP的籤署,作為一個整體,東南亞地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不過要想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東南亞將面臨來自印度的激烈競爭,誰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目前還言之過早。